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 東坡易傳
  • 蘇軾
  • 4803字
  • 2015-12-23 15:17:49

“當位”而正,五也;五之謂“大人”。大人者不擇其地而安,是以立于險中而能正邦也。是豈惡東北而樂西南者哉?得見斯人而與之往,其有功無疑也,上六當之。

“蹇”之時用大矣哉!

《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初六:往蹇,來譽。

《象》曰:“往蹇來譽”,宜待也。

九五以“大蹇”為朋來之主,以中正為往來之節,未及于五,難未艾也。犯之有咎,過五以上,難衰而可乘矣。故上六“往蹇來碩”,而六四以下皆以“往蹇”為病。而其來,有先后之差焉:見難而往,難不可犯,窮而后反。人不以窮而后反者,為有讓以其不得已也。惟初六,涉難未深而遽反,不待其窮,是以有“譽”也。

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象》曰:“王臣蹇蹇”,終無尤也。

初六、九三、六四、上六,彼四者或遠或近,皆視其勢之可否以為往來之節;獨六二有應于五,君臣之義深矣。是以不計遠近、不慮可否、無往無來、“蹇蹇”而已。君子不以為不智者,以其非身之故也。

九三:往蹇,來反。

《象》曰:“往蹇來反”,內喜之也。

六四:往蹇,來連。

《象》曰:“往蹇來連”,當位實也。

夫勢不可往者,非徒往而無獲,亦將來而失其故也,何則?險難在前,不慮可否而輕以身赴之,茍前不得進,則必有議吾后者矣。九三“往蹇”,而其來也得反其位,則“內喜之”也。內之二陰,不能自立于險難之際,待我而為捍蔽,是故完位以復我。我之所以得反者,幸也。至于六四,則九三躡而襲之矣,外難未夷而歸遇難,故曰“往蹇,來連”。“連”者,難之相仍也。“實”,陽也;九三以陽居陽,其有乘虛而不敢者乎?故曰“當位實也”。

九五:大蹇,朋來。

《象》曰:“大蹇朋來”,以中節也。

險中者,人之所避也;而己獨安焉①,此必有以任天下之大難也。是以正位不動,無往無來,使天下之濟難者朋來而取節焉,謂之“大人”,不亦宜乎?

【校注】

① 己:《蘇氏易傳》作“已”,誤。

上六:往蹇,來碩,吉。利見大人。

《象》曰:“往蹇來碩”,志在內也。“利見大人”,以從貴也。

六爻可以往者,惟是也,故獨享其利。天下有大難,彼三人者皆不能濟,而我濟之。既濟而天下不吾宗者未之有也,故曰“往蹇來碩”。“利見大人”者,明上六之有功,由九五為之節也。“內”與“貴”,皆五之謂也。

解 卦 (第四十)

震上

坎下

“解”:利西南。無所往,其來復,吉。有攸往,夙吉。

《彖》曰:“解”,險以動,動而免乎險,解。“解,利西南”,往得眾也;“其來復,吉”,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

所以為“解”者,“震”也,“坎”也。“震”,東也;“坎”,北也。“解”者在此,所“解”在彼。東北,“解”者之所在;則西南,所“解”之地也。在難而思“解”,處安而惡擾者,物之情也。方其在難,我往則得眾,故“利西南”;及其無難,我往則害物,故“來復,吉”。“復”者,復東北也。東北有時而當復,是以不言其不利也。“來復”之為“吉”者,夙所往之時也①,茍“有攸往”,非夙不可。“有攸往”而不夙,難深而不可“解”矣。

【校注】

① 夙所往:《蘇氏易傳》作“九所住”,誤。

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圻。“解”之時大矣哉!

《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

初六:無咎。

《象》曰:剛柔之際,義“無咎”也。

“解”有二陽:九二有應于六五,而九四有應于初六,各得其正,而分定矣。惟六三者,無應而處于二陽之間,兼與二陽而“解”,始有爭矣。故“解”之所疾者,莫如六三也。六三欲以其不正亂人之正,故初與五皆其所疑而咎之。以其疑而咎之也,故特明其“無咎”,曰此與九四剛柔之際也,于義無咎。

九二: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

《象》曰:九二“貞吉”,得中道也。

九二之所當得者,六五也。近而可取者,初六、六三也。此之謂“三狐”。三狐皆可取,而以得六五為“貞吉”也。此之謂“黃矢”,“黃”,中也;“矢”,直也。直其所當得也,是以六五為“黃矢”;釋其所不當得之三狐,而取其所當得之一矢,息爭之道也。

六三:負且乘,致寇至,貞吝。

《象》曰:“負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誰咎也?

三于四為“負”,于二為“乘”。乘而不負,若負而不乘,猶可以免于寇。寇之所伐者,負且乘也。夫三茍與四而不與二,則四不伐;與二而不與四,則二不攻。所以致寇者,由兼與也。二與四皆非其配,雖貞于一猶吝也,而況兼與乎?丑之甚也!

九四:解而拇,朋至斯孚。

《象》曰:“解而拇”,未當位也。

“拇”,六三;“朋”九二也。三來附己①,解而不取,則二信之。“未當位”者,明勢不可以爭也。

【校注】

① 附己:《蘇氏易傳》作“附已”,誤。

六五:君子維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象》曰: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六五,九二之配也。而近于四,六三欲附于二與四,故疑而疾之。夫以六五之中直,豈與六三爭所附者哉?而六三以小人之意,度君子之心,故六五“維有解,吉”。“維有解”者,無所不解之謂也。近則解四,遠則解二,是以六三釋然而退也。

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象》曰:“公用射隼”,以解悖也。

“隼”者,六三也;“墉”者,二陽之間也;“悖”者,爭也。二陽之所以爭而不已者,以六三之不去也。孰能去之?將使二與四乎?二與四固欲得之,將使初與五乎?則初與五,二陽之配,三之所疑也。夫欲弊所爭而解交斗,惟不涉其黨者能之,故“高墉”之“隼”,惟上六為能射而獲也。隼獲爭解,二與四無不利者。

損 卦 (第四十一)

艮上

兌下

“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彖》曰:“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

自陽為陰,謂之“損”;自陰為陽,謂之“益”。“兌”本“乾”也,受“坤”之施而為“兌”,則損下也。“艮”本“坤”也,受乾之施而為“艮”,則益上也。惟“益”亦然,則“損”未嘗不“益”,“益”未嘗不“損”,然其為名,則取一而已。何也?曰:君子務知遠者大者,損下以自益,君子以為自損。自損以益下,君子以為自益也。

“損”而有孚,“元吉,無咎”。

損下而下信之,必有道矣。孟子曰:“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使民知所以損我者,凡以益我也,則信之矣。損者,下之所患也,然且不顧而為之,則其利必有以輕其所患者矣。利不足以輕其所患,益不足以償其所損,則損且有咎;是故可以無咎者,惟“元吉”也。上之所以損我者,豈徒然哉,蓋“吉”之“元”者也,如此而后“無咎”。

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應有時,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有孚,元吉無咎”,為上卦言也;“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為下卦言也。損下益上,其道上行,然而下不可以無貞也,以損之道為上行,而舉不可貞則過矣。故“損”有“可貞”之道,九二是也;皆貞而不往則無上,皆往而不貞則無下,故“可貞,利有攸往”。有“往者”,有“貞者”,故曰“曷之用”。“曷之”者,擇之也;“二簋”,“兌”之二陽也。“兌”本“乾”也,而六三以身徇上,故自陽而變為陰。初九、九二,意則向之,而身不徇,故自如而不變也。祭祀之設簋也,亦以其意而已,我豈予之?神豈取之哉!君子之益人也,蓋亦有無以予之,而人不勝其益者也。然此二陽,皆有應于上者也:初九“遄往”,而九二“征兇”,故曰“二簋應有時”,言雖應,而往有時也。

《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初九: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

《象》曰:“巳事遄往”,尚合志也。

《彖》曰:“損益盈虛,與時偕行。”則損、益視盈、虛以為節者也。初九陽之未損,則方盈也;六四陰之未益,則猶虛也。下方盈而上猶虛,則其往也不可后矣,故我雖有事,當且已之而遄往也。其往也自我,則損之多少我得酌之。若盤桓不進,迫于上之勢而后往,則雖欲酌之,不可得矣,其損必多。故勢不可以不損者,惟“遄往”,可以“無咎”。

九二:利貞,征兇。弗損,益之。

《象》曰:“九二利貞”,中以為志也。

初九已損矣,六四已益矣,則九二之于六五,不可復往,故“利貞,征兇”。其跡不往,其心往也,故“弗損,益之”。言九二以無損于己者益六五也。“兌”之三爻,未有不以益上為志者,初九跡與心合,故曰“尚合志也”;九二則其心向之而已,故曰“中以為志也”。夫以損己者益人,則其益止于所損,以無損于己者益人,則其益無方。故“損”之六三,益之六四,皆以損己者益人;而“損”之九二,益之九五,皆以無損于己者益之①。以其無損于己,故受其益者,皆獲“十朋之龜”也。

【校注】

① 益之:《蘇氏易傳》作“益人”,亦通。

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象》曰:“一人行”,三則疑也。

“兌”之三爻皆以益上為志,故曰“三人行”;卒之損己以益上者,六三而已;故曰“損一人”、且曰“一人行”也。“友”,九二也。六三以身徇上,使九二得以不征,此九二之所深德也,故曰“一人行,則得其友”。以心言之,則三人皆行;以跡言之,則一人而已。君子之事上也,心同而跡異,故上不疑;茍三人皆行,則上且以我為有求而來,進退之義輕矣。

六四:損其疾,使遄有喜,無咎。

《象》曰:“損其疾”,亦可喜也。

“遄”者,初九也。下之所損者有限,而上之求益者無已,此下之所病也。我去是病,則夫“遄者”喜我矣。自初言之,“已事遄往”,則四之求我也寡,故“酌損之”;自四言之,“損其疾”,則初之從我也易,故“遄有喜”。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

《象》曰:六五“元吉”,自上祐也。

六五者,受益之主,而非受益之地也。以受益之主而不居受益之地,不求益者也。 不求益而物自益之,故曰“或”。“或”者,我不知其所從來之辭也。“十朋之龜”,則九二弗損之益也;龜之益人也,豈有以予人,而人亦豈有所取之?我亦效其智而已。六五之于九二,無求也,“自上祐之”。而二自效其智,雖欲避之而不可,以其不可避,知其非求也,故“元吉”。

上九:弗損,益之,無咎,貞吉,利有攸往。得臣,無家。

《象》曰:“弗損益之”,大得志也。

上九者,受益之地,不可以有損。而六三之德不可以無報也,故以無損于己者益之,則大得其志矣。六三忘家而徇我,我受其莫大之益,茍安居而無所往,則是以其益厚己而已。故“利有攸往”,然后有以受之而無愧也。

益 卦 (第四十二)

巽上

震下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彖》曰:“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利涉大川”木道乃行。

六四自損以益下,“巽”之致用,未有如“益”者也,故曰“木道乃行”。涉川者,用木之道也。

“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

“天施”,“乾”為“巽”也;“地生”,“坤”為“震”也。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君子之視民,與己一也。“益”者要有所損爾,故“時”然后行。

《象》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懲忿窒欲”,則上之為損也少;改過遷善,則下之蒙益也多矣。

初九: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

《象》曰:“元吉無咎”,下不厚事也。

“益”之下、“損”之上也,故知“損”,則知“益”矣。逆而觀之,“益”之初九,則“損”之上九也,自初己上,無不然者。惟其上下、內外不同,故其跡不能無少異。若所以盡初之情、處事之宜,則“損”、“益”一也。“損”之上九,“益”之初九,皆正受益者也,彼之所以自損而專以益我者,豈以利我哉?將以厚責我也。我必有以塞之,故上九“利有攸往”,而初九“利用為大作”。上之有為也,其勢易有功,則其利倍;有罪則其責薄,故“損”之上九僅能“無咎”而已,正且吉矣。下之有為也,其勢難有功,則利歸于上,有罪則先受其責,故“益”之初九至于“元吉”,然后“無咎”。何則?其所居者,非厚事之地也。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于帝,吉。

《象》曰:“或益之”,自外來也。

“益”之六二,則“損”之六五也。六五所獲之“龜”,則九二“弗損”之“益”也;六二所獲之“龜”,則九五“惠心”之“益”也。是受益者臣也,則以“永貞”于五為“吉”;王也,則以“享”帝為“吉”,皆受益而不忘報者也。

六三:益之,用兇事,無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明星| 秭归县| 昔阳县| 固镇县| 上栗县| 噶尔县| 玉屏| 清流县| 厦门市| 申扎县| 嵊州市| 高要市| 巴里| 县级市| 东台市| 万安县| 四川省| 灵璧县| 余姚市| 天长市| 阿拉善右旗| 乐昌市| 哈尔滨市| 荣成市| 临朐县| 文水县| 定边县| 谷城县| 新竹县| 安仁县| 阿克| 大冶市| 会同县| 密山市| 德令哈市| 兴文县| 抚顺县| 贵定县| 贡山| 当涂县| 铜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