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 靈樞識
- 佚名
- 3149字
- 2015-12-22 16:26:10
問第二十八
辟左右 馬云。辟、 同。孟子云。辟土地。張云。此下十二問。既非風寒之外感。又非情志之內傷。論不在經。所當口傳者也。故曰口問。
欠 馬云。欠、音牽。江左謂之呵欠。張云。欠者張口呵吸。成伸辟展腰。以陰陽相引而然也。夫陽主晝。陰主夜。陽主升陰主降。凡人之寤寐。由于衛氣。衛氣者晝行于陽則動而為寤。夜行于陰則靜而為寐。
故人于欲臥未臥之際。欠必先之者。正以陽氣將入陰分。陰積于下。陽猶未靜。故陽欲引而升。陰欲引而降。
上下相引而欠出生也。今人有神疲勞倦而為欠者。即陽不勝陰之候。
陽氣盡(止)寤矣 張云。大惑論曰。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衛氣留于陰。不得行于陽。留于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蹺滿。不得入于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吳玄綱曰。覺與陽合。寐與陰并。覺多者魂強。寐久者魄壯。魂強者生之徒。
魄壯者死之徒。是皆陰陽盛衰之義。
瀉足少陰 補足太陽 張云。衛氣之行于陽者自足太陽始。陰盛陽衰。所以為欠。故當瀉少陰之照海。陰蹺所出也。補太陽之申脈。陽蹺所出也。
真邪相攻 氣并相逆 甲乙無氣并二字。馬云。真氣即胃氣。邪氣即寒氣。
補手太陰 瀉足少陰 張云。手太陰肺經也。足少陰腎經也。寒氣自下而升逆則為噦。故當補肺于上以壯其氣。瀉腎于下以引其寒。蓋寒從水化。噦之標在胃。噦之本在腎也。汪云。呃逆有實有虛。有寒有熱。
病源病候。種種不同。此特言其一端耳。若以噦作嘔吐。則呃逆亦病中要癥。二經者豈漫無一字及之哉。
唏 馬云。唏、許幾切。釋文言哀痛不泣曰唏。張云。唏、欷同。 欷也。釋義云。悲泣氣咽而抽息也。一云泣余聲。一云哀而不泣曰唏。悲憂之氣生于陰慘。故為陰盛陽虛之候。
補足太陽 瀉足少陰 馬云。當于足太陽膀胱經。陽蹺脈氣所出者補之。足少陰腎經。陰蹺脈氣所出者瀉之。
振寒(止)補諸陽 張云。振寒者。身怯寒而振栗也。補諸陽者。凡手足三陽之原合。及陽蹺等穴。
皆可酌而用之。
噫 張云。噯氣也。釋義曰。飽食息也。按、此節與上文之噦。皆以寒氣在胃而然。但彼云故寒氣者。以久寒在胃。言其深也。此云寒客于胃者。如客之寄。言其淺也。故厥逆之氣。從下上散。則復出于胃而為噫。簡案、噫、說文飽食息也。而馬云。噫、不平聲也。此為五噫之噫者。誤甚。
補足太陰(止)眉本也 張云。補足太陰陽明二經。使脾胃氣溫。則客寒自散。而噫可徐。眉本、即足太陽經攢竹穴。是亦補陽氣也。
嚏 張云。陽氣和平。順利而滿溢于心。必上達于肺。故出于鼻而為嚏。然人有感于風寒而為嚏者。
以寒邪束于皮毛。則陽氣無從泄越。故噴而上出。是嚏從陽氣而發。益又可知。仲景曰。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正謂其陽虛也。故人病陽虛等證者。久無嚏而忽得之。則陽氣漸回之佳兆也。簡案、嚏、說文牾解氣也。玉篇。噴鼻也。
補足太陽(止)眉上也 張云。凡陽虛于下。則不能上達而為嚏。補足太陽之榮于眉本者。其名攢竹。
一曰眉上。亦即此穴。蓋太陽與腎為表里。所以補陰中之陽也。觀宣明五氣篇曰。腎為欠為嚏。其義正與此通。
甲乙作 、馬云音妥。釋云。下垂貌。則是首身下垂而不能舉也。觀本經下文。有因其所在補分肉間。則 必有定所。且有分部。彼以避為釋者。(案熊音了可反避也)是乃以讀之為躲。而遂釋之為避也。
義甚不通。簡案、 、廣韻。垂下貌。 、正字通。為 之 訛。巢源。風 曳候云。肢體弛緩不收攝也。人以胃氣養于肌肉經絡也。胃若衰損。其氣不實。經脈虛則筋肉懈惰。故風邪搏于筋而使 曳也。即本節之 也。
千金小兒門。 僻不能行步。中風門作 曳。并同。而張云。俗語有戰 之說。即古人之遺言。意者 即戰之屬也。但因寒而戰者謂之寒戰。其有戰不因寒者由氣虛耳。此因樓氏綱目顫振門。治 曳之方而誤。不可從也。志云。 者。垂首斜傾。懈惰之態。古樂府云。髻半 。此說雖是。而唯以垂首釋之。不若馬說允當。
行陰用力 志云。陽明主潤宗筋。陽明虛則宗筋縱。是以筋脈懈惰。則陽明之氣行于宗筋。而用力于陰器矣。行陰用力。則陽明之氣不能復養于筋脈。故為 。
目者宗脈之所聚也 張云。宗、總也。凡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故目為宗脈之所聚。馬云。此節可與素問解精微論參看。
目無所見矣 張云。世之因泣而喪目者。蓋亦不少矣。
補天柱 經俠頸 甲乙挾頸下有挾頸者。頭中分也。七字據下文甲乙為是。馬云。當補足太陽膀胱經之天柱穴。此經乃挾于后之項頸者是也。志云。膀胱之津。外濡空竅。液道開而泣不立則液竭而濡空竅之精。
不能灌于目而目不明矣。故命曰奪精。謂奪其外濡空竅之精也。當補膀胱經之天柱于挾頸間。以資津液上灌。
蓋液隨氣行者也。
太息者(止)以伸出之 張云。太息者息長而大。即嘆息也。約、猶束縛也。憂愁思慮則氣抑不伸。
而心系急氣道約。約則滿悶于中。此嘆息之不容已也。
補手少陰(止)留之也 張云。手少陰心經也。心主手厥陰經也。足少陽膽經也。助木火之臟。則陽氣可舒。抑郁可解。故皆宜留針補之。
涎下者(止)故涎下 涎、甲乙作羨。下同。張云。足陽明之脈出于口。胃中有熱則蟲動。胃緩故廉泉開而涎下。凡目之多淚。鼻之多涕。亦皆因熱而上。液之道開也。有謂肺熱甚則鼻涕出者。義亦猶此。
補足少陰 張云。腎為胃關。而脈系于舌。故當補之以壯水制火。則液有所主而涎自止也。
耳中鳴者(止)故耳鳴 張云。手足三陽三陰之脈。皆入耳中。故耳亦宗脈之所聚也。陽明為諸脈之海。故胃中空則宗脈虛。宗脈虛則陽氣不升而下溜。下溜則上竭。輕則為鳴。甚則為聾矣。然少陽太盛。壅窒為鳴者亦有之。但虛者漸而實者暴。虛者多而實者少。其辨在有邪無邪耳。學人當推展之。汪云。此論他書不載。僅見于此。按、人夜臥之時。五官皆不用事。惟耳能聽。豈非以宗脈所聚。故能有所警覺也乎。又人在母腹中。僅一血胚。聞雷霆火爆之聲則驚而跳。
此時五官未備。而聞性已與外物相通。故楞嚴二十五圓通。獨重耳根。孔子亦言六十而耳順。則耳之異于諸官也明矣。又云。即下文上氣不足。耳為之苦鳴之義。
補客主人(止)交者也 張云。客主人足少陽經穴。為手足少陽足陽明之會手大指爪甲上者。手太陰之少商穴。為肺氣所出之井。故皆當補之以助其陽氣。
嚙舌者 何氣使然 馬張志并云。缺岐伯曰。
脈氣輩至也 甲乙。輩、作皆。吳本注云。輩、疑誤。馬輩至作使然。張云。輩者類也。厥逆走上則血涌氣騰。至生奇疾。所至之處。各有其部。如少陰之脈行舌本。少陽之脈循耳頰。陽明之脈環唇口。故或為腫脹。或為怪癢。各因其處。隨而嚙之。不獨止于舌也。志云。腎臟之生氣。厥逆走上。與中焦所生之脈氣相輩而至。則舌在齒之內。而反向外矣。唇在齒之外。而反向內矣。頰在齒之旁。而反向中矣。
凡此十二邪者 甲乙此下載大惑論。善忘善饑二條。以為十四邪。豈皇甫氏以意添之耶。
奇邪 張云。不同常疾。故曰奇邪。
若傾 張云。傾者沉重不能支也。
胃使為之變 腸為之苦鳴 諸本。胃使、作溲便。當改。但熊本作凌使。亦誤。張云。水由氣化。故中氣不足。則溲便變常。而或為黃赤。或為短澀。多有情欲勞倦過傷精氣而然。昧者概認為火。鮮不誤矣。且中氣不足。則濁氣居之。故腸胃為之苦鳴也。汪云。按內經無遺精白濁之文。但云出白溲。白、白淫。溲、便變也。又云。水液混濁。皆屬于熱。
為痿厥 心 張云。痿、足萎弱也。厥、四肢清冷也。 、悶也。下氣不足。則升降不交。故心氣不舒而為悶。
補足外踝下留之 張云。此昆侖穴也。為足太陽所行之經。凡于上中下氣虛之病。皆可留針補之。
治之奈何 張云。此下復問治法者。所以補上文之缺略也。
腎主為欠 張云。上文未言屬腎。故此復明之。
肺主為噦 張云。上文言噦出于胃。此言噦主于肺。蓋寒氣上逆而為噦。氣病于胃而主于肺也。
唏者(止)瀉足少陰 甲乙。與、作盛。張云。陰與陽絕則陽不附陰。補陽瀉陰則剛柔相濟。乖者和矣。
振寒者(止)外踝下留之 張云。諸冶。俱同上文。
刺足大趾間(止)足外踝下留之 張本脫外字。張云。大趾間上二寸。足厥陰之大沖也。或曰足太陰之太白也。此與上文稍異。外踝下留之義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