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 琉球國志略
  • 周煌
  • 4885字
  • 2015-12-22 15:08:21

山川

山川

國中山屬島山海(潮候、風(fēng)信、針路附)水泉橋梁

臣竊聞前代洪武時,嘗躬祀琉球山川之神于南京,尋改附祀于福建,典綦隆已。茲秋奉命到國,輒訪其境內(nèi)之名山川,而蕃官以三山、五岳對。徐瀏覽其都邑,祗中國一大培塿耳,岳云乎哉?按「星槎勝覽」謂球山抱合而生,有翠麓(一作麗)、大崎、斧頭、重曼等名;今俱無有。而前明陳侃,胡靖暨本朝使臣張學(xué)禮等「圖錄」,又皆繪山南、山北離立海中,與中山隔別;不知山南、北固與中山聯(lián)在一島也。臣詳考圖經(jīng)、細(xì)分原委,于山則先國中之顯著者,次及屬島之有聞?wù)撸挥诤t風(fēng)潮與封貢暨常所往來諸地之針路尤晰,而水利橋梁相因而見:雖不敢擬諸山經(jīng)、水注,而以覘異域流峙之大較,則與侈談蓬島、誕說瑤池者業(yè)有間矣。志山川。

國中山

屬島山

海(潮候、風(fēng)信、針路附)

水泉

橋梁

國中山

崎山:在王府繼世門之東,為中山龍脈。上有望仙閣,下為云壇。壇側(cè)建茶亭。去亭百步有石巖,鐫梵書「雨上〈弓弓弓〉下」字一,大盈丈。下瞰大壑,云濤蜃彩、曠幻杳忽,不可名狀。古松偃郁,怪石蒼斒;有堂曰「東苑」,前使汪楫書額。苑外十?dāng)?shù)里,竹徑紆回,密筱成墻;高不逾尋,平直如削:洵第一勝處也。東望林木叢茂,為佐敷;隔海港少西,見一山郁然青翠,即辨岳也(汪楫「崎山道中」詩:『竹屏十里若為栽,細(xì)葉繁枝費(fèi)剪裁;記取崎山山下路,夢游時向此中來』)。

升簥山:在王府東北。有故宮人宅。

石虎山:在王城北赤平村下。有天慶院。

龜山:在王城北末吉村,亦稱末吉山。重岡環(huán)繞。山半有亭,南望見海,山下有萬壽寺。寺中有察度王舊影,后毀于火。

勒馬巖:在王城西。下瞰龍?zhí)叮n瑩可愛。

萬松嶺:在首里立岸村,一名萬歲嶺。山北大道上下石碑略曰:『茲嶺以「萬歲」為名,蓋取「嵩呼」之義,以作中山都會。尚真君上命于天,俾為斯記。大明弘治丁巳仲秋吉日,奉詔扶桑散人樗不材謹(jǐn)記』。

泊山:在首里西五里。有橋,跨海。前有泊津,西流入海。

天久山:在泊村西北沿海,與波上、雪崎相望。下有圣現(xiàn)寺。東行大石離立,或方、或圓,崖洞頗奇。

奧山:在那霸炮臺西水中,潮至,則彌漫數(shù)十里;潮退,則沙平可涉。舊為蛇窟,僧心海始辟之,蛇相率渡水去。筑堤截潮,引泉種松,建龍渡寺(徐葆光詩:『水遠(yuǎn)平如鏡,山圍翠作堆;分明洞庭渚,不見雁飛來』。『客去山更寂,回首俄成昨;明月擢歌聲,又向泉崎落』)。

鶴頭山:在奧山東。萬松森立。西望有泉,從巖底噴流,供諸村茗飲。每潮,至扳敷宇平等湖。漁舟夕照,為那霸近所第一勝處。

辻山(國人讀為「失汁山」,一字兩音。「汪錄」作青芝山):小石阜。沿海下,皆夷冢,亦多僧塔;女集在焉。下為舊演武場。

波上:在辻山東北,一名石筍崖。山下海中生石芝、石松,多白色;嵌空玲瓏,仍具扶疏之態(tài)。山頭石垣四周,有板閣三楹;旁為護(hù)國寺,右崖左小神舍。八月十八夜,多候潮于此;為中山八景之一(汪楫「波上詩」:『海之水瀜瀜,刻屈勞天風(fēng);萬里赴峭壁,一激凌蒼穹。回頭發(fā)長噫,紛紛成白虹』。海之水泠泠,吞天一色青;觸石石不受,砉若奔繁星。歷落掃何處?浮光入杳冥』。徐葆光「筍崖夕照」詩:『日日晚來游,殘霞水外浮;鄉(xiāng)心隨日下,不覺海東流』)。

雪崎山:在辻山東北,近海磧。有洞可供玩憩,國人多以正、三、五、九月男女群至拜禱。

龜山:在雪崎東北,崎海灘上,拳石嶙峋;非末吉之龜山也。

識名山:在真和志。有神應(yīng)寺。東苑八景「識名積翠」,即指此。

七星山:在牧志村長虹堤南。墩阜錯峙,若斷若聯(lián),故名。西里許,為城岳。叢灌成林,密筱攢蕉;云日屏翳,四山皆松。

壺家山:城岳東,為國中陶處。

中島:在泉崎南,與奧山隔湖遙對。昔多蕉樹,今廢;為中山八景之一(徐葆光「中島蕉園」詩:『蕉影墻頭合,人家住綠云;機(jī)聲織明月,幅幅冰綃紋』)。

浦添山:在首里東三十里。山水明秀,土田肥沃;中山龍氣小蟠結(jié)處。

姑場山:在姑場村。有姑場岳。常為王孫采地。

——以上俱中山省。

石火山:在豐見城饒波村山下。有水東北流,為饒波。

小祿山:在首里南二十里。

儀間山:在那霸對岸。山下有垣花村,多米廩(徐葆光「垣花村詩」:『欲問山南路,垣花第一程;橫橈弄清淺,振策上崢嶸。冬雨秧田綠,寒陂水岸平。勸農(nóng)初遺使,應(yīng)向此間行』)。

大嶺:在海邊村。無他樹,滿望皆呀呾呢,泉石頗佳(徐葆光「大嶺詩」:『孤村背嶺住,一徑野人家;叢棘種成樹,畬田耕帶沙。岡寒牛臥日,潮去岸留楂。回首山南石,崚嶒迭海霞』)。

高嶺(土名多嘉嶺):在首里西南三十里。有山南王故城。東北有八頭岳。

國吉山:在高嶺東南。

櫻島山:在麻文仁村。山形如櫻,丹崖碧嶂,故名。

——以上俱山南省。

金武山:在首里東北九十里。上為金峰;下有洞,有千手院、有富藏河。

恩納山:在首里北一百里。一名佐渡山。

名護(hù)山:在名護(hù)間切,去首里北一百五十里。上有萬松院,產(chǎn)異蘭。有岳祠,稱名護(hù)岳。

佳楚山:在今歸仁府。一名宇勝岳,最高;為中山第一峰。

運(yùn)天山(一名上運(yùn)天),在名護(hù)山北。下有運(yùn)天江,多稻田。

——以上俱山北省。

屬島山(凡島,皆山也。既以島名,不復(fù)列。茲特就其島中之小山著名者,揭書一、二;不能詳也)。

清水山、菊花山、永明山:俱在大島。

筑山:在太平島。山甚高,土名七姑山。上有碧于亭。

金城山:在姑米山。松杉蔽天,下有甘泉,瀉石崖直下如瀑布。

——以上俱外島。

海(潮候、風(fēng)信、針路附)

環(huán)島,皆海也。海面西距黑水溝,與閩海界。福建開洋至琉球,必經(jīng)滄水,過黑水;古稱滄溟(「溟」與「冥」通,幽元之義),又曰東溟。琉地固巽方,實(shí)符其號。東鄰日本薩摩洲(「指南廣義」作要是麻)——常所交市國,一葦可航。北望野古,可直達(dá)高麗。南逼臺、澎、淡水后之溜山,恰與葉壁后之漈水同屬尾閭,沃焦之壤。而三十六島唇齒相依,臂指互用。水中復(fù)有沙洲隱現(xiàn),斷續(xù)于各島間,直若草蛇灰線、馬跡蛛絲。以故氣脈牽聯(lián),地土物候大同小異;是海固不可以道里計(jì),而球陽之海則實(shí)有無形之區(qū)限在焉。若其舟航之便利、鱗介之蕃滋,又足以聚其人民而遂其生長。建邦斯土者,其永睹海波之不揚(yáng);而長祝中國萬年有道之圣人,恪共爾職,慎固吾圉!我皇上覆載同仁,中外一體,自必深嘉樂予、加惠無窮,而不忍膜外視之者矣。

水之進(jìn)退有度,朝而至者為潮、夕而至者為汐。然世之論者不一:「山海經(jīng)」以為海鰍出入之故。夫鰍,特一微物耳,顧能橫四海之大而鼓之以盈縮耶?浮屠氏謂為神龍變化之跡。殊不知龍見于春夏、蟄于秋冬,則秋冬之潮汐又何物變化而致其往來乎?抱樸子則云「兩水相合相蕩而成」。然必疾風(fēng)暴雨,始足以張其勢;乃雨霽水枯,未聞其或輟也。要皆支離誕妄,不足為典要。及觀盧肇之賦,以日出于海,沖激而成;而「高麗圖經(jīng)」謂天包水、水承地,地沈則水溢、地浮則水縮。余襄公之論,獨(dú)以為水之應(yīng)月,各從其處:月臨卯酉,則水漲于東西;月臨子午,則水平于南北。綜是數(shù)說,應(yīng)月之論為最與邵康節(jié)「經(jīng)世書」所云「海潮者,月之喘息」相唇合。臣竊睹陰燧水精,皆可映月而取明;水于八月望夜尤速且多,可驗(yàn)應(yīng)月之說為不誣矣。福州與各直省潮水,率皆與月為進(jìn)退。琉球,獨(dú)較福州每潮率后三辰。望日,福州午時潮滿、琉球則滿以戌時,余日因以遞遲;似不與月運(yùn)同行。然據(jù)望日晝潮以戌時滿,而望前夜潮則實(shí)于望日辰時滿;雖謂之早于福州兩辰亦可。況凡物必有所自始,而其來也有漸。琉球地偏東極而尾閭在其后,安知非月始離海之精,琉球受光獨(dú)近,得氣尤盛;初出之光華,與內(nèi)地方中之精彩略等。且水生于西而歸于東,而物從其朔,潮之生也恒自東;則琉地之潮逐月始生而即漲,又何足異乎!故八卦先天之坎位,月象也;而后天之坎位,乃一六生成之所:疇謂潮汐非應(yīng)月而生者哉!雖然,覆載之大,非可以常見拘。據(jù)各洋舶往來所見,潮候又各不同。西洋一日一潮,定以申漲、以寅退;是有汐而無潮。馬尋諸國則一日兩潮,計(jì)晝夜各兩潮、兩汐;即錢塘潮,古亦有偶三日不至者。臣所以不能不復(fù)參之理氣之說也。華鑰謂「潮汐者,天地噓吸之氣、陰陽消長之理,自然而成」;似屬通論,足括群言(潮候)。

封冊,例以夏至后,乘西南風(fēng)至琉球;以冬至后,乘東北風(fēng)回福州。然北風(fēng)凜烈,不比南風(fēng)和緩;故歸程尤難。考嘉、萬封舟回閩最稱安吉者,惟蕭崇業(yè)。其放洋日期,乃十月二十四日;故海船老伙長皆言無論冬至遲早,總以十月二十后東風(fēng)順?biāo)蜑榧H舳燎昂螅瑒t風(fēng)勢日勁,浪從船上過矣。正月風(fēng)颶最多,應(yīng)期不爽,萬無行舟之理。二月則多霧,恐風(fēng)順,遇山不見,反致逼山;且龍蟄甫驚,常多出海,復(fù)有龍風(fēng)之患。前使海寶等回閩,于二月十六日放洋,十七日即見二龍起于船之左右,水沸立二、三丈;益信十月二十后之說為不刊也。

清明以后,地氣自南而北,則南風(fēng)為常;霜降以后,地氣自北而南,則北風(fēng)為常。反是,颶、臺將作矣。正、二、三、四月多颶,五、六、七、八月多臺;颶驟發(fā)而倏止,臺漸作而多日。九月則北風(fēng),或至連月,俗稱「九降風(fēng)」;間有臺起,亦驟如颶。船在洋中,遇颶猶可,遇臺難當(dāng)。十月以后,多北風(fēng),臺颶無定期;舟人視風(fēng)隙以來往。凡颶將至,天色有黑點(diǎn);急收帆,嚴(yán)柁以待之。稍遲,則收帆不及,或至傾覆。臺將至,天邊斷虹見若片帆者,曰「破帆」;稍及半天如鱟尾者,曰「屈鱟」。若見北方者,比他方尤虐。又海面驟變——多穢如米糠及海蛇浮游,皆臺、颶征。

十二月二十一日起,一日應(yīng)來年一月。或一日風(fēng)作一次、二次,則來年所應(yīng)之月臺亦一、兩作;多次亦如之。記而驗(yàn)之,無不應(yīng)者。

暴期;正月初三日,龍神會。初四日,接神颶。初八日,龍神會。初九日,玉皇颶。此日有颶,各颶皆驗(yàn);此日無颶,則各颶多不驗(yàn)。十一日,龍神會。十三日,關(guān)帝颶。二十五日,龍神會。二十九日,烏颶,又龍神會。二月初二日,白發(fā)颶。初三日,龍神朝帝。初七日,春明暴。初九日,龍神朝帝。十二日,龍神朝帝。二十一日,觀音暴。二十九日,龍神朝帝。三月初三日,真武暴,又龍神朝星辰。初七日,閻王暴,又龍神朝星辰。十五日,真君暴,多風(fēng)。二十三日,天妃誕,媽祖暴,多雨。二十七日,龍神朝星辰。二十八日,諸神朝帝。四月初一日,白龍暴。初八日,佛子颶,又龍會太白。十二日、十七日,俱龍會太白。二十三日,太保暴。二十五日,龍神太白暴。五月初五日,屈原颶,又天帝、龍王朝玉皇。十一日,天帝、龍王朝玉皇。十三日,關(guān)帝颶。二十一日,龍母暴。二十九日,天帝、龍王朝玉皇。六月初九日,地神、龍王朝玉皇。十二日,彭祖暴。此日至二十四,皆系大颶旬。十八日,彭祖婆暴。二十四日,雷公誕。此暴最準(zhǔn),名為洗炊籠颶。二十七日,地神、龍王朝玉皇。七月初七日、初八日、初九日,皆神、煞交會。十五日,鬼颶。又神、煞交會。二十七日,神、煞交會。八月初一日,灶君颶。初三日,龍王大會。初五日,系大颶旬。初八日,龍王大會。十四日,伽藍(lán)暴。十五日,魁星暴。二十一日、二十七日,皆龍神大會。九月初九日,重陽暴。十一日、十五日,皆龍神朝帝。十六日,張良暴。十九日,觀音暴,又龍神朝帝。二十七日,冷風(fēng)暴。十月初五日,風(fēng)信暴。初八日,東府君朝玉皇。初十日,水仙王暴。十五日,東府君朝。二十日,東岳朝天。二十六日,翁爹暴。二十七日。東府君朝。十一月十四日,水仙暴。二十七日,普安颶。二十九日,西岳朝天。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颶,又名掃塵風(fēng)。白此日至年終,每遇大風(fēng),名送年風(fēng)。二十九日,火盆颶。

凡遇暴期,不在本日,則前后三日;又日值箕、壁、翼、軫四宿,亦主起風(fēng):皆宜謹(jǐn)避。

——以上風(fēng)信。

琉球在海中,與浙、閩地勢東西相值,但平衍無山。船行海中,以山為準(zhǔn)。福州往琉球,出五虎門取雞籠山、花瓶嶼、彭家山(或作平佳)、釣魚臺、黃尾嶼、赤尾嶼、姑米山、馬齒山(以上山皆取北過),收入那霸港;回福州,出那霸港,由姑米山取溫州南杞山、臺山、里麻山(一名霜山),收入定海所,進(jìn)五虎門。「指南廣義」云:『自五虎至姑米,四十更;自姑米至定海,五十更。一更六十里,以沙漏定之。漏用玻璃瓶兩枚——細(xì)口大腹,一枚盛沙滿之,兩口對合,中通一線以過沙;倒懸針盤上,沙盡為一漏,復(fù)轉(zhuǎn)懸之。計(jì)一晝夜約二十四漏,每二漏半有零為一更。風(fēng)緩船遲,雖及漏刻,尚不及更;風(fēng)疾船速,未及漏刻已逾六十里,為「過更」也。

高澄「操舟記」:『漳人謝敦齊曰:「西南諸國,行不二、三日,即有小港避風(fēng)。若琉球,則去閩萬里,中道無止宿地』。

主站蜘蛛池模板: 突泉县| 娄烦县| 江源县| 丰镇市| 临朐县| 延吉市| 浦城县| 咸宁市| 资兴市| 甘德县| 舟曲县| 忻城县| 镇远县| 彭州市| 隆昌县| 垦利县| 乌鲁木齐县| 社旗县| 抚宁县| 望都县| 长子县| 葵青区| 湖州市| 台东县| 桓仁| 德令哈市| 武夷山市| 韶关市| 郸城县| 手机| 东至县| 新邵县| 株洲县| 拜城县| 新安县| 洛宁县| 北辰区| 章丘市| 鹤庆县| 昌宁县| 独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