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至圣之沒也,弟子葬于魯城北一里許(指舊魯城而言),背泗面洙,塋域不過百畝,封不過三版,歷代嗣加封樹,日就宏麗,封如馬鬣。林中古樹相傳為諸弟子手植,或云異木,以百樹,魯人莫識其名。今樹上無鳥巢,下不生荊棘及刺人草。
考圣林規模,其初僅廣一頃,子孫皆附葬焉。雖魯人世以歲時奉祀孔子冢,而規制守衛尚未具也。至東漢桓帝永壽三年,魯相韓勒修孔子墓,墓前造神門一間,東南造齊廳三間,易舊祠壇以石復。民吳初輩若干戶以給掃除,其制始漸備。
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冬十二月丙申,詔曰:“尼父德表生民,功被百代,而墳塋荒蕪,荊棘勿剪,可蠲墓側數戶以掌灑掃,種松柏六百株。”
元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夏四月,帝幸魯,親祠孔子,詔兗州為孔子起園。栽柏,修墳,建碑,褒揚圣德。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冬十一月,帝幸孔子宅,給復近墓五戶長供掃除。
周太祖廣順二年夏六月,帝幸曲阜,拜孔子墓,勅禁樵采。
宋真宗景德四年,增給守冢二十戶。
大中祥符元年,帝東封過曲阜,謁孔林,又給近便十戶奉塋域。
徽宗宣和元年,命工造石儀。五年成,峙于墓所。
高宗建炎二年冬十月,金左副元帥粘沒喝陷襲慶府,兵至闕里,軍士有欲發孔子墓者,粘沒喝問通事高慶裔,曰:“孔子何人?”曰:“古之大圣人。”粘沒喝曰:“大圣人墓安可發得。”軍士發泗水侯鯉及刑部侍郎宗翰墓者十二人悉斬之。
元文宗至順二年,五十四代孫曲阜尹思凱始作周垣,建重門。
明太祖洪武十年,魯民居文約等以地五十六畝增廣林田。
成祖永樂二年,五十九代衍圣公彥縉患思堂基制狹小,乃加恢擴,又作墓門三間。
二十一年,林垣傾壞,五十五代孫曲阜知縣克中復葺而拓之周十余里,更建鋪舍以居巡衛。
英宗正統八年,彥縉又增樹文宣王及泗水侯沂國公墓碑各一。
孝宗弘治七年,六十一代代襲衍圣公宏泰重修駐蹕亭及享殿、林墻、門樓,建洙水左右二橋,植柏檜數百株。
世宗嘉靖二年,御史陳鳳梧重修洙水橋,建石坊及廬墓堂。
神宗萬歷二十二年,巡按連標、巡撫鄭汝璧葺享殿齊室,樹石闕五楹,題曰:“萬古長春”,立碑亭二座,栽神道栢數百株。
莊烈帝崇禎七年,兗東兵備僉事李一鰲;十六年,六十五代衍圣公衍植,先后復加修筑。
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冬十一月,帝幸魯酹酒圣林,特命擴地十一頃一十四畝九分,除其租賦,六十八代衍圣公傳鐸拓新垣周之。
世宗雍正八年,諭內閣曰:“皇五子致祭闕里文廟,典禮告成回京,奏稱孔林享堂墻垣年久傾圮,允宜修葺。”命欽天監五官挈壺正李廷耀赴魯相度。九年夏五月,仍著修理廟工之巡撫陳世倌等估計監修,世倌等會估奏上,并請享殿瓦色衣廟工寢殿之制,詔從之。十年九月工成,計用帑銀二萬五千三百三兩有奇。
高宗乾隆間復一度修葺。
民國以來雖已頹墮,未見政府撥帑修治,僅華洋義賑會曾撥賑款修葺林墻、林門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