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宋)董羽

畫龍者,得神氣之道也。神猶母也,氣猶子也。以神召氣,以母召子,孰敢不致?所以上飛于天,晦隔層云,下潛于淵,深入無底,人不可得而見也。古今圖畫者,角難推其形貌其狀,乃分三停九似而已:自首至項,自項至腹,自腹至尾,三停也。九似者:頭似牛,嘴似驢,眼似蝦,角似鹿,耳似象,鱗似魚,須似人,腹似蛇,足似鳳,是名為九似也。雌雄有別:雄者角浪凹峭,目深鼻豁,須尖鱗密,上壯下殺,朱火弈弈;雌者角靡浪平,目肆鼻直,鬐圓鱗薄,尾壯于腹。龍開口者易為巧,合口者難為功。但要揮毫落墨,隨筆而生,筋骨精神,倥出為佳。貴乎血目生威,朱須激發,鱗介藏煙,鬃鬣肘毛爪牙噀伏其雨露,踴躍騰空,點其目而飛去。若張僧繇、葉公則其人也。

寫像秘訣

(元)王思善

凡寫像,須通曉相法。蓋人之面貌部位,與夫五岳四瀆,名各不侔,自有相對照處。而四時氣色亦異。彼方叫嘯談論之間,本真發見,我則靜而求之,默識于心,閉目如在目前,放筆如在筆底。然后以淡墨霸定,逐旋積起。先蘭臺廷尉,次鼻準。鼻準既成,以之為主。若山根高,取印堂一筆下來;如低,取眼堂邊一筆下來;或不高不低,在乎八九分中,側邊一筆下來。次人中,次口,次眼堂,次眼,次眉,次額,次頰,次發際,次兩鬢發,次頭,次打圈。打圈者,面部也。必宜如此一一對去,庶幾無纖毫遺失。近代俗工,膠柱鼓瑟,不知變通,必欲其正襟危坐,如泥塑人,方乃傳寫,因是萬無一得,此又何足怪哉!吁,吾不可奈何矣!

彩繪法

(元)王思善

凡面色,先用三朱、膩粉、方粉、藤黃、檀子、土黃、京墨合和襯底,上面仍用底粉薄籠,然后用檀子、墨水斡染。面色白者,粉入少土黃、胭脂;不用胭脂,則入三朱紅,或入少土朱。紫堂者,粉、檀子、老青入少胭脂。黃者,粉、土黃入少土朱青。黑者,粉入檀子、土黃、老青各一點,粉薄罩,檀墨斡。以上看顏色清濁加減用,又不可執一也。

口角胭脂淡。如要帶笑容,口角兩筆略放起。眼中白染瞳子外兩筆,次用煙子點睛。墨打圈,眼泡微起,有褶便笑。口唇上胭脂驀,鼻色紅胭脂微抹。面雀斑,淡墨水斡,麻檀水斡。髯色墨者,依鬢發渲,紫者檀墨間渲,黃紅者藤黃、檀子渲。發先用墨染,次用煙子渲。有間渲排渲亂渲,好自取用。手指甲先用胭脂染,次用粉染根。

凡染婦女面色,胭脂粉襯,薄粉籠淡,極墨斡。

凡染法,白紙上先染,后罩粉,然后再染,提掇絹則先襯背后。

調合服飾器用顏色

(元)王思善

緋紅,用銀朱、紫花合。桃紅,用銀朱、胭脂合。肉紅,用粉為主,入胭脂合。柏綠,用枝條綠入漆綠合。黑綠,用漆綠入螺青合。柳綠,用枝條綠入槐花合。官綠即枝條綠。鴨綠,用枝條綠入高漆合。月下白,用粉入京墨合。鵝黃,用粉入槐花合。柳黃,用粉入三綠標,并少藤黃合。磚褐,用粉入煙合。荊褐,用粉入槐花、螺青、土黃標合。艾褐,用粉入槐花、螺青、土黃、檀子合。鷹背褐,用粉入檀子、煙墨、土黃合。銀褐,用粉入藤黃合。珠子褐,用粉入藤黃、胭脂合。藕絲褐,用粉入螺青、胭脂合。露褐,用粉入少土黃、檀子合。茶褐,用土黃為主,入漆綠、煙墨、槐花合。麝香褐,用土黃、檀子入煙墨合。檀褐,用土黃入紫花合。山谷褐,用粉入土黃標合。枯竹褐,用粉、土黃入檀子一點合。湖水褐,用粉入三綠合。蔥白褐,用粉入三綠標合。黎褐,用粉入土黃、銀朱合。秋茶褐,用土黃、三綠入槐花合。油里墨,用紫花、土黃、煙墨合。玉色,用粉入高三綠合。駝色,用粉、漆綠標、墨入少土黃合。氁子,用粉、土黃、檀子入墨一點合。藍青,用三青入高三綠合。金黃,用槐花入胭脂粉合。鴉青,用蘇青襯螺青罩。鼠毛褐,用土黃粉入墨合。葡萄褐,用粉入三綠、紫花合。丁香褐,用肉紅為主,入少槐花合。杏子絨,用粉螺、青墨入檀子合。氁綾,用紫花底,紫粉搭花樣。番皮,用土黃、銀朱合。鹿胎,用白粉底,紫花樣。水獺氈,用粉、土黃合。牙笏,用粉一點,土黃粉凝。皂靴,用煙黑標。柘木椅,用粉、檀子、土黃、煙墨合。金絲柘,同上,不入墨。紫袍,用三青、胭脂合。

其余一一不能備載,在對物用色可也。

合用顏色細色

(元)王思善

頭青,二青,三青,深中青,淺中青,螺青,蘇青。二綠,三綠,花葉綠,枝條綠,南綠,油綠,漆綠。黃丹,飛丹,三朱,土牛,銀朱,枝紅,紫花,藤黃,槐花,削粉,石榴顆,綿胭脂,檀子。其檀子用銀朱淺,入老墨、胭脂合。

襯絹色式

(元)王思善

大紅,畫丹或二朱。大綠,三綠或淡綠粉。白,韶粉、土粉合。大青,螺青粉或靛花青粉。嫩鵝黃,槐花淡粉。老黃,淡土黃粉。三青,淡青粉。二綠,淡綠粉。桃紅,淡脂粉。紫,淡青粉。

用筆

(元)王思善

使筆不可反為筆使,用墨不可反為墨用。筆墨,人之淺近事,二者且不知所以操縱,又焉得臻于絕妙?此亦非難。近取諸書法,正類此。故說者謂王右軍喜鵝,意在取其轉項,如人之執筆轉腕以結字。此正與論畫用筆同。世之善書者多善畫,由其轉腕用筆之不滯也。(此條一作宋郭熙畫訣)

山水中用筆法,謂之筋骨。有筆有墨之分。用描處糊突,謂之有墨,水筆不動描法,謂之有筆。此畫家緊要處,山水樹石皆用此。(此條一作元黃公望山水訣)

用墨

(元)王思善

硯用石,用瓦,用盆,用甕片,墨用精墨而已,不必用東川與西山。筆用尖者,圖者,粗者,細者,如針者,如刷者。運墨有時而用淡墨,用濃墨,用焦墨,用宿墨,用退墨,用廚中埃墨,有時而取青黛雜墨。墨水不一而足,則不一而得。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雖在生紙,墨色亦滋潤而不疊燥。李成惜墨如金是也。用濃墨、焦墨,欲時取其限界,非濃焦則松棱石角不瞭然。然后用青墨水疊過之,即墨色分明,常如霧露中出也。淡墨重疊,旋轉而取之,謂之斡淡,以銳筆橫臥惹而取之,謂之皴擦;以水墨再三而淋之,謂之渲;以水墨袞同澤之,謂之刷;以筆直往而指之,謂之捽;以筆頭特下而指之,謂之擢;擢以筆端而注之,謂之點;點施于人物,亦施于木葉,筆引筆去之,謂之畫,畫施于樓閣,亦施于松針。雪色用濃淡墨,故作墨之色。不一而足,亦不一而得。

染煙色,就縑素本色縈拂以淡水而痕之,不可見筆墨跡。風色用黃土或埃墨而得之,云色用淡墨、埃墨而得之,石色用青黛和墨而淺深取之,瀑布用縑素本色,但焦墨作其傍以得之。(以上二條一作宋郭熙畫訣)

畫石之法,先從淡墨起,可改可救,漸用濃者為上。

畫石之妙,用藤黃水浸入墨筆,自然色潤。不可多,多則滯筆。間用螺青入墨亦妙。畫樹色甚潤好看。

吳妝容易入眼,便墨士氣。

夏山欲雨,要帶水筆。山上有石,小塊堆在上,謂之礬頭。用水筆暈開加淡螺青,又是一般秀潤。畫不過意思而已。冬景借地為雪,要薄粉暈山頭。(以上四條一作元黃公望山水訣)

水色春綠夏碧,秋青冬黑。天色春晃夏蒼,秋凈冬黯。畫之處所須冬燠夏涼,宏堂邃室;須百慮不干,神盤意豁。杜詩不謂“五日畫一水,十日畫一石,能事不受相迫促,主宰始肯留真跡”?斯言得之。(此條一作宋郭熙)

皴法(一作元黃公望)

(元)王思善

山水之法,在乎隨機應變。先記皴法不雜,布置相映,與寫字一般,以熟為妙。畫山石有披麻皴、亂麻皴、亂云皴、斧鑿痕皴、亂柴皴、芝麻皴、南點皴、骷髏皴、鬼皮皴、彈渦皴;有濃礬、潑墨、礬頭、棱面。用筆有老潤者,有帖潔者。描人物有鐵線筆、蘭花(一作葉)筆、游絲筆、戰筆。亦各師一家,但調暢勁健為妙也。

董石謂之麻皮皴。坡腳先向筆畫邊皴起,然后用淡墨破其深凹處著色,不離乎此。著色要重。

董源小山石,謂之礬頭。山上有云氣,坡腳下多碎石,乃金陵山景。皴法要滲軟。下有沙地,用淡墨掃屈曲為之,再用淡墨破。

辨古今名畫優劣(一作宋郭若虛)

(元)王思善

佛道人物士女牛馬,近不及古;山水林石花竹禽魚,古不及近。何以明之?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吳道玄、閻立本,皆純重雅正,性出天然。吳生之作,為萬世法,號曰“畫圣”;張萱、周昉、韓干、戴嵩,氣韻骨法,皆出意表,后之學者,終不能到,故曰近不及古。至如李成、關仝、范寬、董源之跡,徐熙、黃筌、居寀(筌之子)之蹤,前不藉師資,后無復繼踵,借使二李、三王之輩復起,邊鸞、陳庶之倫再生,亦將何以措手于其間哉?故曰古不及近。

古畫真跡難存

(元)王思善

董源、李成,皆宋人也,所畫猶稀如麟鳳,況晉、唐名賢真跡,其可得見之哉?嘗考其故。蓋古畫紙絹皆脆,如嘗舒卷,損壞者多;或聚于富貴之家,一經水火喪亂,則舉群失之,非若他物猶有散落存者。

古畫用筆設色

(元)王思善

古人畫筆法圓熟,用意精到,墨色俱入絹縷,思入神妙。初若率易,愈玩愈妍,雖年遠破舊,精神迥出。偽者粉墨皆浮于縑素之上,神氣索然。今人雖極工致,全無精采,一覽意盡,殊無可觀。

名畫無對軸

(元)王思善

李成、范寬、蘇東坡、米南宮父子,皆士夫高尚,以畫自娛,興適則為數筆,豈能有對軸哉?今人以孤軸為嫌,不足與言畫矣。

士夫畫

(元)王思善

趙子昂問錢舜舉曰:“如何是士夫畫?”舜舉答曰:“隸家畫也。”子昂曰:“然。觀之王維、李成、徐熙、李伯時,皆士夫之高尚,所畫蓋與物傳神,盡其妙也。近世作士夫畫者,其謬甚矣!”

無名人畫

(元)王思善

無名人畫,有甚佳者。今人以無名命為有名,不可勝數,如見牛即說是戴嵩,馬即韓干,尤為可笑。

沒骨畫

(元)王思善

嘗有一圖,獨梭絹,乃蜀黃筌畫榴花、百合,皆無筆墨,唯有五彩布成榴花一樹百余花;百合一本四花。花色如初開,極有生意。信乎其神妙也!

院畫

(元)王思善

宋畫院眾工,凡作一畫,必先呈稿,然后上真。所畫山水人物花木鳥獸,種種臻妙。今朝廷內畫及民間畫人物皆然。

粉本

(元)王思善

古人畫稿,謂之粉本,前輩多寶蓄之。蓋其草草不經意處,有自然之妙。宣和、紹興所藏粉本,多有神妙者。

御府書畫

(元)王思善

宋徽宗御府所藏書畫,俱是御書標題,后有宣和年號,玉瓢御寶記之。于中多有臨摹者,未可盡以為真。

畫難題名

(元)王思善

米南宮云:“范寬師荊浩。”王詵嘗以二畫見送,題“句龍爽”,因重褙入水,于石上見洪谷子荊浩筆。后于僧房見一山水,與若同,于瀑布邊題“華原范寬”,乃少年所作,信荊浩弟子也。以一畫易之,收以示鑒者。以此論之,畫信難題名也。

題跋畫

(元)王思善

古人題畫,書在引首,宋徽廟御書題跋亦然,故宣和間褙書畫用黃絹引首。近世多書于畫首,故趙松雪云:“畫至元朝,遭一劫也。”

賞鑒

(元)王思善

看畫如看美人,其豐神骨相,有出于肌體之外者。今人看古跡,必先求形似,次及事實,殊非常鑒之法也。

米元章謂好事家與賞鑒家不同。家多資力,貪名好勝,遇物收置,不過聽聲,此謂好事。若賞鑒,則天資高明,多閱傳錄,或自能畫,或深畫意,每得一圖,終日飽玩,如對古人,雖聲色之奉,不能奪也。看畫之法,不可一途,而取古人命意立跡,各有其道,豈拘拘以所見繩律古人之意哉?

燈下不可看畫,醉余酒邊亦不可看畫,卷舒不得其法,最為害物。

古畫絹色

(元)王思善

古畫絹色淡墨,自有一種古香可愛。唯佛像有香煙熏黑者,多偽作。取香煙瀝,或用灶煙搗碎煎汁染絹,其色黃而不精采。古絹自然破者,必有鯽魚口,須連三四絲,不直裂。偽作則否,其絹亦新。

古畫絹素

(元)王思善

唐絹絲粗而厚,或有搗熟者,有獨梭絹闊四尺余的。五代絹極粗如布。

宋有院絹,勻凈厚密。亦有獨梭絹,有等極細密如紙者。但是稀薄者,非院絹也。

元絹類宋絹。有獨梭絹,出宓州。有宓機絹,極勻凈。原是嘉興魏塘宓家,故名宓機。趙子昂、盛子昭、王若水多用此絹作畫。(宓,俗音密。)

國朝內府絹,與宋絹同。兩京亦有好者。

裝褫

(元)王思善

古畫不脫,不須褙褾。蓋人物精神發彩,成之秾艷蜂蝶,只在約略濃淡之間,一經褙褾,多損精神。墨跡法帖亦然。故紹興裝褫古畫,不許重洗,亦不許剪裁過多。褫古厚紙,不得揭薄;若紙去其半,則書畫精神,一如摹本矣。檀香辟濕氣。畫必用檀軸有益,開匣有香,而無糊氣,又辟蠹也。

裝褫定式

(元)王思善

大整幅上引首三寸,下引首二寸。

小全幅上引首二寸七分,下引首一寸九分,經帶四分。上褾除打擫竹外,凈一尺六寸五分。下褾除上軸外,凈七寸。

一幅半上引首三寸六分,下引首二寸六分,經帶八分。

雙幅上引首四寸,下引首二寸七分。上褾除打擫竹外,凈一尺六寸八分,下除上軸外,凈七寸三分。

兩幅半上引首四寸二分,下引首二寸九分,經帶一寸二分。

三幅上引首四寸四分,下引首三寸一分,經帶一寸三分。

四幅上引首四寸五分,下引首三寸一分,經帶一寸五分。

橫卷褾合長一尺三寸,引首闊四寸五分(高者五寸)。

六如居士風流才子也詩文書畫照耀古今雖婦孺皆知其名生平著作極多無不膾炙人口此畫譜三卷皆手輯諸家言論置身筆墨之中會意筆墨之外足以增識見發心思為講求六法家金科玉律長沙唐仲冕方伯為吳令既葺桃花庵又修其墓一時歌詠者較商丘冢宰時為尤盛茲卷亦方伯所訂原板既失潤州包子丹廣文見示舊藏本亟付棗梨以存名士手澤焉爾

光緒五年歲次已卯秋八月仁和葛元煦理齋氏識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丽水市| 临城县| 方城县| 襄城县| 高要市| 新化县| 丹巴县| 达日县| 河南省| 和龙市| 容城县| 方山县| 莎车县| 垣曲县| 四子王旗| 红河县| 嘉鱼县| 山丹县| 颍上县| 砚山县| 呼伦贝尔市| 方正县| 武隆县| 陇西县| 江山市| 乌鲁木齐县| 射洪县| 翁牛特旗| 田东县| 长岛县| 万山特区| 乐都县| 和平区| 新化县| 弥渡县| 卓资县| 肥西县| 合作市| 丰镇市| 沅江市| 临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