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設縣治垂三十年,前后縣令治績可錄者,如光緒八年,張公丕績,字次暄,順天寶坻縣人,戊辰科進士。宰康平,創立學校,請設學額,諭令有子弟者,延師教讀。公又聽斷清慎,所判詞訟,兩造俱帖服而去,詢所謂政平訟理也。
十二年,許公之履,字圃仙,江蘇溧陽縣人。委署康平,適境內多盜,公嚴密防拿,不遺余力,境內以安。民間詞訟,當堂立斷,一無留滯。逾年,公解印去。旋于十六年,公實授康平,又值縣東河套等處大水為災,民間春耕乏種,公聞之側然,出宦囊數百金,為民買蠶種三百余石,至秋一文不取。及其故后,民思念不忘,在城隍廟側設祠以祀之。
二十三年,高公暄陽,字樸庵,江西彭澤縣人。甲午科進士。署理康平,深?文風不振,首先捐廉創修秀水書院,招集生童數十人肄業,其中以學款無多,公自兼山長之任,每三、五日必視詣書院為諸生講解,一切雜徭悉祛之。拿獲匪首吳玄智等,訊明懲辦,由是邪教息焉。公任康平三年,善政甚多。
二十五年,涂公景濤,字雅衡,湖南長沙舉人,補授康平。以康邑曾有書院而無力延請山長,自出館金聘之,懸有“啟藩學堂”匾額。次年拳匪肇亂,有匪黨周生、董鳳嗚大肆鴟張,勢甚兇兇,公竟以計將二匪擒獲正法,縣城乃安。衙門東有德政碑在焉。
二十六年,馬公俊顯,字績卿,吉林漢軍人,正值俄軍入省,逃兵四潰,大肆劫掠。公準守望相助之義,分一縣為四十八團,聯絡一氣,保衛地面,所以,庚子之亂,各州縣皆被擾害,而康平獨安國無憂,公之力也。
三十一年,劉公晉藻,字子香,順天宛平縣人。由內閣中書以同知截取辦理交涉,議賠天主教案,悉合機宜。任康平時,正值不肖通事,倚勢欺民,顛連無告,公熟悉交涉,卒能去不肖而安良善。
三十二年,歐陽公者,字蕙秋,湖南長沙人,由光化縣調署康平。以原有巡警雜亂無章,歸為一局十三區,每區馬兵二十名,并飭發兩聯票據交分區紳董,凡交餉者,發給票稍,票根繳局,俾巡餉有所稽核,民皆稱善。趙帥甚倚重之。旋調署遼陽州升補是缺,予三十三年二月交卸。
繼成忠公聲,字鶴泊,蒙古人。吉林駐防,到任后即歸并房班,力除共弊。六房并而為三,三班只留其二,時因前任派捕兵王玉臣差,旋因拿賭,槍斃人命,當經訊明,照軍
法從事。臨下以簡,治兵以嚴,至廳訟則隨審隨結,案無留牘。暇則巡行街市,下情得以上達。往往在勸學宣講各所隨時收呈,判斷是非,立予完結,行所無事。至學堂,蒞任以無款未辦,公力任其艱,于秀水書院舊址,因房間變亂殘毀,倡捐廉銀二百元修茸,創立兩等小學堂一處,招生一班。因學生皆貧寒子弟,籌給膳費。城墮廟內設半日學堂一所,招生一班。附設師范傳習所一所。又設勸學、勸農、宣講,醫學研究各所,不時親自勸導。四鄉立初等小學共二十一所,學堂為之一興。至巡警地晌,以去歲雨水為災,民情困苦,于原設十三區內,每區裁馬兵五名,以節餉糈,計每月可節巡餉一千數百元。每于下鄉時,勸學堂、勤稼稽、務工藝、開水利、植樹木,講求自治之基,民皆向化,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