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縣丞大綸傳(子琦、陳德、葉友伯附)焦循
公諱大綸,字理夫。其先居山東平度州,五世祖始遷為直隸天津縣人。乾隆二十年,由貢生捐州同職,改捐鹽課大使,分發福建。丁母憂,去官。服除復職,調莆田縣平海縣丞。
公以微職游歷海疆垂二十年,廉慎儉。貧逾賤民,所衣官服破敝塵垢。十月猶衣紗葛,上官以為迂,周之;弗受。以貧,遣妻子歸,孑然一官,特立不倚,最。后調臺灣府彰化縣丞數年,知民頑,憂慮見于色。公狀長八尺余,豐準、口橫闊,面赤色,虯髯;志形于口,坦直無顧忌。任滿,例引見,辭于縣;縣以衣惡,出所服贈之,公以手揮曰:『蓄此所以飽賊也』!謁于道,道詢問民俗好尚;公曰:『民將不孫,殆欲畔也』!道曰:『吾將往察』!曰:『不可!驛馬、船具,足以擾民。吏役假官勢科于縣、縣假官至之費科于民,是促之畔矣』!道怒斥不信,假公事滯公于諸羅。
未幾,賊匪林爽文果倡眾犯城,遞至諸羅;公憤曰:『吾亦朝廷官,何坐視城陷』!乃擢須奮入縣署,縣令適與老幕客對飲酒;公至,斥曰:『此何時,尚飲酒耶』?縣令曰:『我文官,無力遏賊勢;死也!死也』!公張目,髯倒起,睨縣令曰:『賊烏合眾;諸羅民素尚義,城雖孤,以死力守之,未必陷也!國家建官,命能守、不命能死;坐致民逆,死以塞責,小丈夫也』!終弗聽。恨恨出,趨居民葉友伯家,謀所以御賊計。是夜,賊已入城,據縣署。有見公者曰:『爹也』;縛去。敬公賢,不忍殺,而勸受其偽官。公且罵且諭;副賊以掌摑公頰,公撫頰大哭曰:『此顱乃為賊污』!以首觸柱,額裂血淋漓。賊猶欲其從也,囚之數日,始遇害。
陳德,浙江紹興府人;公仆也。諸羅陷,公被囚,復左右之未少離;揮之去,德哭泣不言。賊知公不可屈,令副賊何北海者禮待之;北海恨公罵,以刃于乳上刺。德急抱持,以身蔽;賊擊之蹶,公乃遇害。德見公之死也,喑嗚叱吒,奪賊刃奮擊賊;賊又擊之,右臂斷。德大聲呼曰:『吾與賊不兩立也』!以頭樁賊。賊亂擊,亦支解死;乾隆五十一年冬十二月初八日事也。
葉友伯,廣東嘉應州人;商于諸羅。以公廉正,素好公;公亦往來其家。賊縛公去,囚縣獄中;系發石上,倒懸于杗。友伯探知,懷橘餅二枚,冒危至囚所,勸公食。既被害,公尸及陳德尸縱橫狼籍于榭上下,莫敢收者;友伯至尸所拜哭,藁葬于地。逮某大臣劋賊后,知府楊廷樺覓公尸,友伯示其所;掘之,皮膚螘食盡,白骨中惟心具存,赤色炎炎然。公長子琦渡海移公柩,友伯復為之經理盡善云。
琦,字璞亭。公娶于牛,生子四:琦、璋、鼎、瓚。瓚早卒;琦材質穎異,善騎射,精力過人。賊平,福大將軍上公死事狀,欽賜葬祭銀,封爵云騎尉,子孫廕襲。琦痛父骨未歸葬,以廕官讓弟。渡海至諸羅,家故貧,力貧忍瘁,踰越險阻,哀毀致疾;五十六年秋,卒于揚州。公遇害時,年五十有一,琦年三十有八。公既死,義民乃以死守諸羅,不陷于賊。
焦循曰:公死事狀,琦得之于葉生友伯;諸羅人稱之,不異辭。琦以語弟鼎,鼎親語余。考公之生平,即無殉節事,亦古廉吏;豈無所樹立,以死自飾哉!當世疑公大言者,至此多嘆服。然陳德之忠、葉生之義、琦之孝友,余苦其不傳也。
--見「碑傳集」卷一百二十一「忠節」(下之中)。
壽同春
書壽同春、李喬基死事張士元
太學生壽同春,浙江諸暨人;久客于臺灣。當林賊起時,同春在淡水廳同知程峻署中,年已七十余矣。竹塹城既陷,峻先被害;同春親至各村莊召募鄉民,同官兵擊賊,復塹城,擒賊王作等四名: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也。明年十二月,同春率鄉民駐烏牛闌,進逼三十張犁地;賊伏發,鄉民潰。同春馬躓被執,賊牽至大里杙,以刃脅降,不動,復勸誘之;同春大罵,賊乃支解之。時又有李喬基者,廣東嘉應州人也。在彰化倡義,出家財募兵,協守鹿仔港,與賊戰數十合。進攻大里杙,又戰牛馬莊,陷于賊;迫降不屈,賊膊之。主帥以其事聞于朝,壽同春、李喬基皆贈知縣,廕一子以知縣用;國家之恤死事者,誠優矣。
同春族父逵一,與余通家;示余以二人事狀如此,并及劉滿姑(滿姑別紀)。
--見「碑傳集」卷一百二十一「忠節」(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