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8章 典志之屬二(2)

玄菟、樂浪,武帝時置,皆朝鮮、濊貉、句驪蠻夷。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鮮,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樂浪朝鮮民犯禁八條:相殺以當時償殺;相傷以谷償;相盜者男沒入為其家奴,女子為婢,欲自贖者,人五十萬。雖免為民,欲猶羞之,嫁取無所讎,是以其民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不淫辟。其田民飲食以籩豆,都邑頗放效吏及內郡賈人,往往以懷器食。郡初取吏于遼東,吏見民無閉臧,及賈人往者,夜則為盜,俗稍益薄。今于犯禁浸多,至六十余條。可貴哉,仁賢之化也!然東夷天性柔順,異于三方之外,故孔子悼道不行,設浮于海,欲居九夷,有以也夫!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余國,以歲時來獻見云。

自危四度至斗六度,謂之析木之次,燕之分也。

齊地,虛、危之分野也。東有甾川、東萊、瑯邪、高密、膠東,南有泰山、城陽,北有千乘,清河以南,勃海之高樂、高城、重合、陽信,西有濟南、平原,皆齊分也。

少昊之世有爽鳩氏,虞、夏時有季崱,湯時有逢公柏陵,殷末有薄姑氏,皆為諸侯,國此地。至周成王時,薄姑氏與四國共作亂,成王滅之,以封師尚父,是為太公。《詩·風》齊國是也。臨甾名營丘,故《齊詩》曰,“子之營兮,遭我乎嶩之間兮。”又曰:“俟我于著乎而。”此亦其舒緩之體也。吳札聞《齊》之歌,曰:“泱泱乎,大風也哉!其太公乎?國未可量也。”

古有分土,亡分民。太公以齊地負海舄鹵,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勸以女工之業,通魚鹽之利,而人物輻湊。后十四世,桓公用管仲,設輕重以富國,合諸侯成伯功,身在陪臣而取三歸。故其俗彌侈,織作冰紈綺繡純麗之物,號為冠帶衣履天下。

初,太公治齊,修道術,尊賢智,賞有功,故至今其土多好經術,矜功名,舒緩闊達而足智。其失夸奢朋黨,言與行繆,虛詐不情,急之則離散,緩之則放縱。始桓公兄襄公淫亂,姑姊妹不嫁,于是令國中民家長女不得嫁,名曰“巫兒”,為家主祠,嫁者不利其家,民至今以為俗。痛乎,道民之道,可不慎哉!

昔太公始封,周公問:“何以治齊?”太公曰:“舉賢而上功。”周公曰:“后世必有篡殺之臣。”其后二十九世為強臣田和所滅,而和自立為齊侯。初,和之先陳公子完有罪來奔齊,齊桓公以為大夫,更稱田氏。九世至和而篡齊,至孫威王稱王,五世為秦所滅。

臨甾,海、岱之間一都會也。其中具五民云。

魯地,奎、婁之分野也。東至東海,南有泗水,至淮,得臨淮之下相、睢陵、僮、取慮,皆魯分也。

周興,以少昊之虛曲阜封周公子伯禽為魯侯,以為周公主。其民有圣人之教化,故孔子曰“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言近正也。瀕洙泗之水,其民涉度,幼者扶老而代其任。俗既益薄,長老不自安,與幼少相讓,故曰:“魯道衰,洙泗之間龂龂如也。”孔子閔王道將廢,乃修六經,以述唐虞三代之道,弟子受業而通者七十有七人。是以其民好學,上禮義,重廉恥。周公始封,太公問:“何以治魯?”周公曰:“尊尊而親親。”太公曰:“后世浸弱矣。”故魯自文公以后,祿去公室,政在大夫,季氏逐昭公,陵夷微弱,三十四世而為楚所滅。然本大國故自為分野。

今去圣久遠,周公遺化銷微,孔氏庠序衰懷。地陿民眾,頗有桑麻之業,亡林澤之饒。俗儉嗇愛財,趨商賈,好訾毀,多巧偽,喪祭之禮文備實寡,然其好學猶愈于它俗。

漢興以來,魯東海多至卿相。東平、須昌、壽良,皆在濟東,屬魯,非宋地也,當考。

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梁、楚、山陽、濟陰、東平及東郡之須昌、壽張,皆宋分也。

周封微子于宋,今之睢陽是也,本陶唐氏火正閼伯之虛也。濟陰定陶,《詩·風》曹國也。武王封弟叔振鐸于曹,其后稍大,得山陽、陳留,二十余世為宋所滅。

昔堯作游成陽,舜漁雷澤,湯止于亳,故其民猶有先王遺風,重厚多君子,好稼穡,惡衣食,以致畜藏。

宋自微子二十余世,至景公滅曹,滅曹后五世亦為齊、楚、魏所滅,三分其地。魏得其梁、陳留,齊得其濟陰、東平,楚得其沛。故今之楚彭城,本宋也,《春秋經》曰“圍宋彭城”。宋雖滅,本大國,故自為分野。

沛楚之失,急疾顓己,地薄民貧,而山陽好為奸盜。

衛地,營室、東壁之分野也。今之東郡及魏郡黎陽,河內之野王、朝歌,皆衛分也。

衛本國既為狄所滅,文公徙封楚丘,三十余年,子成公徙于帝丘。故《春秋經》曰“衛遷于帝丘”,今之濮陽是也。本顓瑣之虛,故謂之帝丘。夏后之世,昆吾氏居之。成公后十余世,為韓、魏所侵,盡亡其旁邑,獨有濮陽。后秦滅濮陽,置東郡,徙之于野王。始皇既并天下,猶獨置衛君,二世時乃廢為庶人。凡四十世,九百年,最后絕,故獨為分野。

衛地有桑間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會,聲色生焉,故俗稱鄭、衛之音。周末有子路、夏育,民人慕之,故其俗剛武,上氣力。漢興,二千石治者亦以殺戮為威。宣帝時韓延壽為東郡太守,承圣恩,崇禮義,尊諫爭,至今東郡號善為吏,延壽之化也。其失頗奢靡,嫁取送死過度,而野王好氣任俠,有濮上風。

楚地,翼、軫之分野也。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及漢中、汝南郡,盡楚分也。

周成王時,封文、武光師鬻熊之曾孫熊繹于荊蠻,為楚子,居丹陽。后十余世至熊達,是為武王,浸以強大。后五世至嚴王,總帥諸侯,觀兵周室,并吞江、漢之間,內滅陳、魯之國。后十余世,頃襄王東徙于陳。

楚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或火耕火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故{此曰}蓏偷生,而亡積聚,飲食還給,不憂凍餓,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而漢中淫失枝柱,與巴、蜀同俗。汝南之別,皆急疾有氣勢。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東有云夢之饒,亦一都會也。

吳地,斗分野也。今之會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廣陵、六安,臨淮郡,盡吳分也。

殷道既衰,周大王亶父興支阝梁之地,長子大伯,次曰仲雍,少曰公季。公季有圣子昌,大王欲傳國焉。大伯、仲雍辭行采藥,遂奔荊蠻。公季嗣位,至昌為西伯,受命而王。故孔子美而稱曰:“大伯,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提而稱焉。”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大伯初奔荊蠻,荊蠻歸之,號曰句吳。大伯卒,仲雍立,至曾孫周章,而武王克殷,因而封之。又封周章弟中于河北,是為北吳,后世之謂之虞,十二世為晉所滅。后二世而荊蠻之吳子壽夢盛大稱王。其少子則季札,有賢材。兄弟欲傳國,札讓而不受。自壽夢稱王六世,闔廬舉伍子胥、孫武為將,戰勝攻取,興伯名于諸侯。至子夫差,誅子胥,用宰嚭,為粵王句踐所滅。

吳、粵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

粵既并吳,后六世為楚所滅。后秦又擊楚,徙壽春,至子為秦所滅。

壽春、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鮑、木之輸,亦一都會也。始楚賢臣屈原被讒放流,作《離騷》諸賦以自傷悼。后有宋玉、唐勒之屬慕而述之,皆以顯名。漢興,高祖王兄子濞于吳,招致天下之娛游子弟,枚乘、鄒陽、嚴夫子之徒興于文、景之際。而淮南王安亦都壽春,招賓客著書。而吳有嚴助、朱買臣,貴顯漢朝,文辭并發,故世傳《楚辭》。其失巧而少信。初淮南王異國中民家有女者,以待游士而妻之,故至今多女而少男。本吳、粵與楚接比,數相并兼,故民俗略同。

吳東有海鹽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亦江東之一都會也。豫章出黃金,然堇堇物之所有,取之不足以更費。江南卑濕,丈夫多夭。

公稽海外有東鳀人,分為二十余國,以歲時來獻見云。

粵地,牽牛、婺女之分野也。今之蒼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

其君禹后,帝少康之庶子云,封于會稽,文身斷發,以避蛟龍之害。后二十世,至句踐稱王,與吳王闔廬戰,敗之雋李。夫差立,句踐乘勝復伐吳。吳大破之,棲會稽,臣服請平。后用范蠡、大夫種計,遂伐滅吳,兼并其地。度淮與齊、晉諸侯會,致貢于周。周元王使使賜命為伯,諸侯畢賀。后五世為楚所滅,子孫分散,君服于楚。后十世,至閩君搖,佐諸侯平秦。漢興,復立搖為越王。是時,秦南海尉趙佗亦自王,傳國至武帝時,盡滅以為郡云。

處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璣、銀、銅、果、布之湊,中國往商賈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會也。

自合浦徐聞南入海,得大州,東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元年略以為儋耳、珠厓郡。民皆服布如單被,穿中央為貫頭。男子耕農,種禾稻、纻麻,女子桑蠶織績。亡馬與虎,民有五畜,山多麈麖。兵則矛、盾、刀,木弓弩、竹矢,或骨為鏃。自初為郡縣,吏卒中國人多侵陵之,故率數歲一反。元帝時,遂罷棄之。

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厓相類。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獻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赍黃金,雜繒而往。所至國皆稟食為耦,蠻夷賈船,轉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殺人。又苦逢風波溺死,不者數年來還。大珠至圍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輔政,欲耀威德,厚遺黃支王,令遣使獻生犀牛。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

唐書-兵志

古之有天下國家者,其興亡治亂,未始不以德,而自戰國、秦、漢以來,鮮不以兵。夫兵豈非重事哉!然其因時制變,以茍利趨便,至于無所不為,而考其法制,雖可用于一時,而不足施于后世者多矣,惟唐立府兵之制,頗有足稱焉。

蓋古者兵法起于井田,自周衰,王制壞而不復;至于府兵,始一寓之于農,其居處、教養、畜材、待事、動作、休息,皆有節目,雖不能盡合古法,蓋得其大意焉,此高祖、太宗之所以盛也。至其后世,子孫驕弱,不能謹守,屢變其制。夫置兵所以止亂,及其弊也,適足為亂;又其甚也,至困天下以養亂,而遂至于亡焉。

蓋唐有天下二百余年,而兵之大勢三變:其始盛時有府兵,府兵后廢而為彍騎,彍騎又廢,而方鎮之兵盛矣。及其末也,強臣悍將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師,曰禁軍。其后天子弱,方鎮強,而唐遂以亡滅者,措置之勢使然也。若乃將卒、營陣、車旗、器械、征防、守衛,凡兵之事不可以悉記,記其廢置、得失、終始、治亂、興滅之跡,以為后世戒云。

府兵之制,起自西魏、后周,而備于隋,唐興因之。隋制十二衛,曰翊衛,曰驍騎衛,曰武衛,曰屯衛,曰御衛,曰候衛,為左右,皆有將軍以分統諸府之兵。府有郎將、副郎將、坊主、團主,以相統治。又有驃騎、車騎二府,皆有將軍。后更驃騎曰鷹揚郎將,車騎曰副郎將。別置折沖、果毅。

自高祖初起,開大將軍府,以建成為左領大都督,領左三軍,敦煌公為右領大都督,領右三軍,元吉統中軍。發自太原,有兵三萬人。及諸起義以相屬與降群盜,得兵二十萬。武德初,始置軍府,以驃騎、車騎兩將軍府領之。析關中為十二道,曰萬年道、長安道、富平道、醴泉道、同州道、華州道、寧州道、岐州道、豳州道、西麟州道、涇州道、宜州道,皆置府。三年,更以萬年道為參旗軍,長安道為鼓旗軍,富平道為玄戈軍,醴泉道為井鉞軍,同州道為羽林軍,華州道為騎官軍,寧州道為折威軍,岐州道為平道軍,豳州道為招搖軍,西麟州道為苑游軍,涇州道為天紀軍,宜州道為天節軍;軍置將、副各一人,以督耕戰,以車騎府統之。六年,以天下既定,遂廢十二軍,改驃騎曰統軍,車騎曰別將。居歲余,十二軍復,而軍置將軍一人,軍有坊,置主一人,以檢察戶口,勸課農桑。

太宗貞觀十年,更號統軍為折沖都尉,別將為果毅都尉,諸府總曰折沖府。凡天下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皆有名號,而關內二百六十有一,皆以隸諸衛。凡府三等:兵千二百人為上,千人為中,八百人為下。府置折沖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長史、兵曹、別將各一人,校尉六人。士以三百人為團,團有校尉;五十人為隊,隊有正;十人為火,火有長。火備六馱馬。凡火具烏布幕、鐵馬盂、布槽、鍤、、鑿、碓、筐、斧、鉗、鋸皆一,甲床二,鎌二;隊具火钅贊一,胸馬繩一,首羈、足絆皆三;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祿、橫刀、礪石、大觿、氈帽、氈裝、行藤皆一,麥飯九斗,米二斗,皆自備,并其介胄、戎具藏于庫。有所征行,則視其入而出給之。其番上宿衛者,惟給弓矢、橫刀而已。

凡民年二十為兵,六十而免。其能騎而射者為越騎,其余為步兵、武騎、排手、步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乡县| 襄汾县| 平潭县| 鸡西市| 教育| 石狮市| 封丘县| 保山市| 榆中县| 布尔津县| 罗田县| 九江县| 洮南市| 丹东市| 双鸭山市| 武强县| 玛多县| 平果县| 北票市| 那曲县| 绥芬河市| 元阳县| 洞头县| 施秉县| 鹤庆县| 瓮安县| 高阳县| 阿城市| 连城县| 和林格尔县| 东方市| 离岛区| 阳朔县| 阿坝县| 宁都县| 伊宁市| 宜章县| 手游| 洱源县| 荥经县| 东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