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9章

  • 馮氏錦囊秘錄
  • 佚名
  • 3442字
  • 2015-12-20 14:05:02

《經》曰:嘗貴后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蓋心為君主,神明出焉,肺為相輔,主行榮衛,日夜五十度,此營氣之所行也。若君主有傷,則十二官相使,各失乃司,使道閉塞而不通,由是經營之氣脫去,不能灌溉周身百脈,失其天度,形乃大傷矣。嘗富后貧,名曰失精,謂心有所郁,而氣不舒暢也。總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思慮過度,耗其心血,失去向導,則神明傷而成心勞,故怔忡健忘也。宜靜以養之,使百骸聽命,外邪安得而犯?設為七情所郁,則六淫得以傷之,外邪與內火交熾,暗中虧損,不待歲月,牢固不可拔矣。故無論富貴貧賤,病生于內者難治,傷于外者易合。老子曰,毋勞爾形,毋搖汝精,毋使汝思慮營營,是以農夫寒暑耘耨,而無寒暑之疾,相習以忘,而勿傷其君主也。寒熱燥濕,有形之病,憂愁思慮,無形之疾。有形之病,可以寒熱攻之,無形之疾,必須喜以勝愁,慰以解憂,然后用藥有功,心專神明用事,非他臟可比。諺云:心病須心藥醫也。古無怔忡之名,曰:心掣,心懸者是也。

大抵驚則不自知,而證屬陽,從外入也。書曰:寸口脈動為驚,驚者,其脈止而復來,其人目睛不轉,不能呼氣者是也。悸者,自知如人將捕之狀,不能獨臥,而證屬陰,從內出也。悸即怔忡,心中如有物撞,謂之忡,忽然跳躍謂之怔,此血自內虛也。

凡志由心出,事由心定,當養血以補心,健忘心中若了了,口欲言而忍然中止,甚則隨語隨忘,此平素失意抑郁,而涎飲滲于心竅,更多由腎虛而不能藏已往也。治宜養心滋腎,兼開導其痰,亦須補其太陰,蓋心腎不交,原于神之失養也。

又有虛煩者,心中擾亂,郁郁不寧也。

因津液去多,五內枯燥,榮血不足,陽勝陰微,或腎水下竭,心火上炎,故虛熱而煩生焉,甚則至于躁也。多由大病之后,精神短少,不能候事而畏煩者亦有之。然人之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則傷,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故圣人重之。

方脈不寐合參

夫膽為清靜之府,與肝為運,以腎為源,當其陰陽和則開合得所,動靜合宜,晝得干動之功,夜得坤靜之義。若有濁氣,如火如痰者擾之,則不眠,無清氣,若天若日者,舉之則多眠,更有肺金魄弱,肝魂無制,寐中而覺神魂飛揚者,更有肝受實邪,疏泄用事,不能斂納,而致魂歸于肝者,更有心陰虛而不能寐者,更有胃不和而臥不安者,更有腎神下竭,心火上炎,而煩躁不安者,以脈條分,焉有不中病情者乎。

《經》曰: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臥。又曰:胃不和,則臥不安,寐從陽而主上,寐從陰而主下,胃氣上逆則壅于肺,而息有音,不得從其陰降之道,故臥不安也。又曰:臥則喘者,水氣之客也。水病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故為不得臥,臥則喘者,標本俱病也。此皆經言因病而致不得臥,未論及不得臥之自為病也。《經》又曰: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行陽則寤,行陰則寐,此其常也失其常,則不得靜而藏魂,所以目不得瞑也。此經概言衛氣不得入于陰而不得臥,尚未能盡心腎神交,而入陰之至理也。若心主血而藏神,若元陰不足,則不能生血,血少則神無所根據矣。夫人之神,寤則棲心,寐則歸腎,故寐者,心神棲歸于腎舍也,心虛則神不能歸舍于腎,故不能成寐,然腎虛,則不能藏納心神于舍,故寐而不能沉,并不能久,是以壯年腎陰強盛,則睡沉熟而長,老年陰氣衰弱,則睡輕微而短。且有形之陰水既虧,則無形之相火流爍,以致神魂散越,睡臥不寧,故不寐健忘兩癥,雖似心病,實多由乎腎虛也。此張心求之理,并及以補所遺。

《靈樞》曰: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陽氣盛,則寤矣。所以夜半之時,萬民皆臥,命曰合陰,蓋斯時衛氣已盡,營氣方盛故耳,寐至夜半之后,則陰氣已盡,陽氣方盛,故多寤者,老人陰虛,尤多犯此,是以少陰之病,但欲寐嗜臥耳。

大抵衛獨行陽,則陽盛陰虛為不臥,衛久陷陰,則陰盛陽虛為多臥,此定論也。故人久坐夜宴,及勞神過度,反不得眠,是衛氣久留于陽,則陽氣滿而陽主動,其理可見矣。然有因勞心過度,或房勞所傷、乃使神思間無形之陰不足,以致虛火乘心,患經月晝夜不寐,雖寐而恍惚不寧者,須澄心息慮,內觀養神。如用補陰藥而反夢遺者,此神中之火已降,誠佳兆也。不必疑于此而另更別藥,人有形體壯盛,而病飛走狂越,似乎痰火有余之癥,用梔、柏、芩、連、知母寒涼之劑,而火愈作者,此正是神思間之火動,而真水不足以配之,用藥者不求其屬,故無效也。當救腎水其火自降,即內經所言寒之不寒,是無水也。

天王補心丹

終南宣律師課誦勞心,夢天王授以此方,故名,治思慮過度,心血不足,怔忡健忘。

人參(隔紙焙) 山藥(炒黃) 麥冬(去心、炒) 當歸(酒洗,各一兩,焙)生地(酒洗、炒) 天冬(去心,各二兩,三錢三分,炒) 丹參(八錢,酒拌炒) 百部(焙) 茯神(焙) 甘草(炙) 柏子仁(去油,另研) 菖蒲(去毛,蜜酒拌炒) 北五味(蜜酒拌、炒) 杜仲(各六錢六分,酒炒) 遠志肉(三錢三分,甘草汁煮,曬干,焙) 茯苓(一兩五錢四分,焙)為末,蜜丸桐子大,朱砂為衣臨臥含化,或燈芯湯化服。

一方無茯苓、山藥、百部、且分兩不同。

加味定志丸

治痰迷心膈,驚悸怔忡。

遠志(二兩) 人參(一兩) 菖蒲(二兩) 白茯苓(三兩) 玻珀 郁金 為末,蜜丸,朱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米湯下。

益營湯

治思慮耗傷,心血怔忡恍惚。

當歸(酒浸) 黃 小草 酸棗仁(去殼炒) 柏子仁(炒) 麥冬(去心)茯神 白芍 紫石英(各一兩,炒) 木香(不見火,五錢) 人參(五錢) 甘草(炙,五錢) 每服四錢,姜棗水煎服。

許學士珍珠母丸

治肝虛內受風邪,臥則魂散而不收,狀若驚悸。

珍珠母(另研末,三錢) 當歸 熟地(各一兩五錢) 人參 茯神 酸棗仁 柏子仁犀角(各一兩) 沉香 龍齒(各五錢) 為末,棗丸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四五十丸,金銀薄荷湯下,日午及夜服。

一方多虎睛一對,麝香一錢。

古有一患神氣不寧,每臥則魂飛揚,覺身在床而神魂離體,驚悸多魘通夕無寐,醫皆以為心病而治之不效。一曰此以脈言之,乃肝經受邪非心病也,肝氣因虛邪氣襲之,肝藏魂者也,游魂為變,平人肝不受邢,臥則魂歸于肝,神靜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歸,是以臥則魂飛揚,若離體也,肝主怒,故小怒則劇,處此二方服一月而病悉除。此方用珍珠母為君,龍齒佐之,珍珠母入肝經為第一,龍齒與肝同類也,龍齒、虎睛今人例以為鎮心藥,殊不知龍齒安魂,虎睛定魄,各言其類也。蓋東方蒼龍木也,屬肝而藏魂,西方白虎金也,屬肺而藏魄,龍能變化,故魂游而不定,虎能專靜,故魄止而有守,凡治魄不寧者,宜以虎睛治魂飛揚者,宜以龍齒,萬物有成,理而不失在夫人達之而已。

生棗湯

治膽實多睡,熱也。酸棗仁生為末,茶姜汁調服。

熟棗湯

治膽虛不眠,寒也。酸棗仁炒為末,竹葉湯調服。

遠志湯

治心虛煩熱,夜臥不寧,及病后虛煩。

遠志(去心) 黃 當歸 麥冬 石斛 酸棗仁(炒,各一錢二分) 人參 茯神(各七分) 甘草(五分)水煎。煩甚者,加竹葉、知母。

歸脾湯

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健忘怔忡,驚悸不寐,心脾作痛,嗜臥少食,大便不調,身痛盜汗,月經不調。

人參 白術(土炒) 茯苓 龍眼肉(去核) 酸棗仁(炒,各二錢) 遠志去骨歸身(各一錢) 木香(生用) 甘草(炙,各五分) 黃 (炙,一錢五分) 姜水煎服。

心藏神而生血,脾藏意而統血,思慮太過則兩臟受傷,而血不歸經,心血不足則健忘、怔忡,驚悸不寐,脾血不足則嗜隊少食,體倦肢痛,不能統血遂致妄行,甚則氣郁而心脾作痛,在女人則帶下而月經不調,茲取參、苓、 、術、炙草,甘溫可以補脾,龍眼、棗仁、歸身、遠志,濡潤可以養心,佐以木香者,蓋思慮所傷三焦氣阻,藉其宣暢調氣舒脾,則氣和而血和,且平肝可以實脾,而血之散于外者,悉歸中州而聽太陰所攝矣,故命之曰歸脾湯。

孔子大圣枕中湯

常服令人聰明。

龜甲 龍骨 遠志 菖蒲(等分) 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龜者,介蟲之長陰物之至靈者也。龍者鱗蟲之長陽物之至靈者也,借二物之陰陽,以補吾身之陰陽,假二物之靈氣,以助吾心之靈氣也。又人之精與志皆藏于腎,腎精不足則志氣衰,不能上通于心,遠志苦泄熱而辛散郁,能通腎氣上達于心,菖蒲辛散肝而香舒脾,能開心孔而利九竅,去濕除痰,龜能補腎,龍能鎮肝,使痰火散而心肝寧,則聰明開而記憶強矣。

狀元丸

教子第一方。

菖蒲(去毛) 遠志(甘草水煮去心,各一兩) 白茯神 巴戟天(水煮去心,各五錢) 人參 地骨皮(各三錢) 為末,用白茯苓二兩,糯米二兩,共為粉,用石菖蒲三錢,煎濃湯去渣,打糊為丸,每食后午時臨睡,各服三五十丸。

二丹丸

安神定志,和血治健忘。

熟地 天冬 丹參(各一兩五錢) 茯苓 甘草(各一兩) 遠志 人參(各五錢) 麥冬(二兩)為末,蜜丸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周口市| 章丘市| 石渠县| 涿州市| 于田县| 类乌齐县| 乌恰县| 重庆市| 陕西省| 安溪县| 翁牛特旗| 贞丰县| 黑龙江省| 海晏县| 武汉市| 哈密市| 綦江县| 灵寿县| 马鞍山市| 余姚市| 应用必备| 芜湖县| 邹城市| 峨山| 固镇县| 资中县| 沈丘县| 尉氏县| 西昌市| 环江| 长春市| 大安市| 贵溪市| 金山区| 敖汉旗| 临泽县| 松江区| 岗巴县| 措勤县| 广元市| 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