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山川志(10)

靈源山 在五都,唐時道士蔡明濬居之。一名吳山,又名吳明山。宋時有吳氏昆季隱居于此,后鄉人祠之及其二媼。詳見壇廟。山雄跨四里許,高出東南諸山,外頂高大而平,亦名太平山。上有石曰望江石,南眺大海,可歷數百余里。北顧郡治,山川城郭歷歷如繪。下有靈源庵,宋林知讀書處,知卒即葬此山。詳見《宅墓》。〔元王翰詩〕旭日照高岑,天風振遠林。不因滄海色,那識白云心。瑤樹空香滿,珠林積翠深。坐來明月上,何處起潮音?〔明王慎中詩〕拘拘有妄身,一一不能舍。形骸自束縛,日使道心寡。偶同片云閑,得此憩蘭若。奇峯千萬疊,一派飛泉灑。颯颯天風來,松聲如雨下。冥濛衾幬深,煙靄翠盈把。不滅慧燈懸,炤茲四體假。始知房闥臥,息偃類奔馬。誓欲讬名山,于焉投靜者。荒茅便可芟,無為俟聊且。〔蘇浚詩〕丹崖元室倚云弧,一徑紆回萬壑殊。有客入門苔不掃,無僧說法鳥相呼。胸吞渤澥棲三島,手拍浮邱倒百壺。夜靜鐘聲醒客夢,天花渺渺出仙都。〔黃克晦詩〕風高絕頂失攀援,直欲凌空去不還。仙犬忽聞蒼翠里,冥鴻半落有無間。三重城郭分青靄,百折江流入斷山。勝賞知音傾不淺,何時長伴一僧閑?〔張瑞圖詩〕仙掌花繁點客袍,禪關遙入紫云高。群峯東湊趨青靄,一室中虛現白毫。地主賢能新棟宇,山人老滅舊風騷。淹流三日緣無事,貪聽松濤與海濤。靈泉井。詳見水利。又有紫云峯、紫云室,其地四時花木陰映。《閩書》:山南一支為乞雨山,上有七星墩,鄉人于此禱雨,掘得炭者即雨。嘉慶乙亥冬,鐫“魁”字于山巔,建朱子祠,額曰“奎峯堂”。鄉之紳士祀焉。

玉蘭山 在靈源山下,出城南四十里,地名靈水。山多蘭蕙,散布于巨石林木間,葉長而麗,有光,廣較大于韮莖,皆五花,色白如玉,香聞里許,芬馥異常,云是仙種。故老云:宋時有人駕屋其上,隱其姓名曰“一笠山人”,其神情淡如也。嘗有句云:“洞里煙霞無人共,時聞仙香特地來”。因榜其室曰“仙洞”。又于山前構一小亭,下有巨石,平如砥。石上一跡,名曰仙踵石。世傳仙人欲駕云登天時,跨一足于其上,跡深寸許,遂顏其亭曰“仙踵亭”。旁植名菊異花嘉蔬綠蒟數徑,外環雜卉為籬。〔有詩云〕閑依大古松,滿眼煙云翠。種菊山前徑,叢離仙犬吠。

高州山 在靈源、華表二山之間,與府治相對,故名。

羅裳山 在二十八都,距郡城南三十里。與清源、紫帽、朋山并為郡名山,泉中謂“清紫朋羅”是也。山東有玉髻峯,下有畫馬石。詳見《古跡》。又有龍湫六井。詳見《水利》。

象陷山 在華表山北數里。其勢雄大,舊傳有象害人。唐末南安陳姓者坎地陷之,故名。山有靈泉庵、石資巖。蔡如金尊師嘗藏符印于山頂。

石龜山 此又一石龜。在象陷山東南十余里。峻壁二丈許,石形如龜。宋岳珂《桯史》云:余外家居泉之石龜是也。

圭壁山 在羅裳之東,其形如圭,故名。

青陽山 在二十七都。山有八石,名八仙石。旁為石鼓山,有廟,中祀順正王。詳見《壇廟》。宋郡守真德秀禱雨于此。又有法云寺。詳見《寺觀》。又有八賢祠。

石壁山 在深滬村,亦名獅山。《閩書》:石刻“深滬”二字,相傳為羅隱書。山有崇真寺,旁有復井。詳見《水利》。左為彌陀山,下有天竺井,水甘,旱不枯。右為青山,有市心保井,詳見《水利》。亦名寶泉,遂以名庵。庵左無蚊,亦以為隱讖云。〔明詹仰庇詩〕層崖分五澳,疊屋聳孤岡。風土魚蝦藪,邱園粟麥鄉。壁山喬木古,玉井細泉香。獨浩乘槎興,欲尋垂釣方。〔王之詔同李廷機游石壁山詩〕壁峯凝撓翠,高插紫云端。寺古經聲韻,江空曙色寒。巉巖層獻秀,潮汐疊洄瀾。攜手同游眺,洋洋壯大觀。〔李和原韻〕同游從遠眺,江寺插云端。地挺金獅秀,湘翻玉虺寒。嵐光懸壁翠,霞影印滄瀾。拜謁欣瞻仰,泱泱表海觀。

益輔山 在郡東南永寧衛。以山受日光最早,名朝陽山。又以山上有石如珠,名驪龍山。又以山濱大海,名瑞海山。

寶蓋山 在二十都,距郡城東南四十五里。俗名大孤山。明處士趙復隱處。〔明黃克晦詩〕亂嶂邊江出,大孤山最孤。鮫宮依斷石,僧路入平湖。急雪飄難聚,飛禽過自呼。青天憎獨立,誰復插浮圖。〔詹仰庇詩〕寶蓋峯孤控海東,西來金馬遠爭雄。手摩霄漢千山盡,眼入滄溟百島通。虎豹風生幽澗底,魚龍云起大波中。天涯恍有神仙氣,一嘯泠然若御空。絕頂有石塔,名關鎖塔。關鎖,水口鎮塔也。高出云表,登之可望商舶來往。宋紹興中,僧介殊建。又俗謂之姑嫂塔。《閩書》:昔有姑嫂嫁為商人婦。商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游人拾瓦擲之,中者生男,不中女也。〔明蘇濬詩〕古剎倚嶒霄,乘風獨聽潮。千杯迎海市,萬里借扶搖。瓊樹當空出,飛帆帶月遙。二妃環佩冷,秋色正蕭蕭。〔黃克晦詩〕絕頂芙蓉塔,空憐結構勞。影孤懸碧漢,風落壯寒濤。元氣蒼蒼潤,冥心杳杳高。時聞環佩響,二女出游邀。〔朱梧詩〕千尋碧玉削芙蓉,礙日含風四五重。海入扶桑驚浪涌,山回蔥嶺翠微濃。擎天八柱空驅石,絕世三維見此峯。薄暮茫茫秋雨急,愁云何處隱飛龍?山下有圣泉井,山南五里許有虎岫巖,云石光潤,林木青蔥,瀕海特勝。上有趙永嘉石刻詩。曰:青山吐出白龍開,我是地仙趙秀才。嘉善無魚餐得去,永嘉有虎喚能來。《閩書》:每八九月,濱海男女攜餅餈羊酒徜徉其上,曰游春。〔明莊一俊詩〕天風吹落海云關,巖穴虛明漸可攀。時見凌空諸鶴下,更聞說法一僧閑。鰲城吞吐中秋月,虎岫逍遙落日山。釋子若逢相借問,近來俯仰在人間。〔又〕遠近寒山暮不同,洞門時失海南峯。孤城島外人煙斷,數屋潮邊野樹重。遂有漁郎下擊鼓,始參釋子出鳴鐘。十年薊北關心地,此日登臨理病驚。〔蘇濬詩〕落日倚層岑,清樽度石陰。嘯風巖谷應,驅石海云深。野曠迷芳徑,簾疎出遠林。問僧無一語,古木嘯鳴禽。〔黃克晦詩〕暝色投孤寺,問人山路分。磴危霜草滑,村靜桔槔聞。落雁盤秋塔,歸龍戲海云。回看昏黑盡,空翠正氤氳。〔又〕力盡千峰外,心飛積水東。陰森通客路,窈窕入禪宮。石涌獅鳴坐,林翻虎嘯風。相將凌絕頂,引手割鴻濛。〔朱梧詩〕幽徑石陰清,含輝雨度迎。松關秋更寂,佛月夜增明。葉落迷僧跡,林深換鳥聲。金仙六如偈,梵誦答高情。國朝乾隆二十四年,都人于山腰建文昌閣。

金鞍山 一名天馬山,在二十都,距郡城東南五十里,俗呼小孤山。中有永嘉室,亦名月庵,宋道人趙永嘉居之。詳見仙釋。山旁一山,土石紅赤,名火焰山。《閩書》:寶蓋山,俗名大辜;金鞍山,俗名小辜。相傳有辜氏女顯跡神異。或云大姑小姑,猶江西二山出于江中,人立二姑廟也。

靈秀山 在二十一都,距郡城南五十余里。隆慶府志:上有小巖,昔人結庵其側,海潮至則石潤,退則石燥,因名海潮庵。宋石起宗讀書其內。《閩書》:山舊有空相院。詳見寺觀。凌霄塔、七佛塔、方外亭、透龍泉、青蓮池、濯足池、待月橋、君子石、盤陀石、靈蛇洞諸勝。

芝山 即祥芝。在二十一都,上有“小山叢竹”四大字石刻。又有宋邱葵石刻詩。曰:牀頭枕是溪中石,井底泉通竹下池。宿客不懷過鳥語,獨聞山雨對花時。詳見《古跡》。

豐山 距石湖山里許,上有豐山寺,今廢。〔明何喬遠詩〕春風蕩蕩不知寒,雙袂飄然對酒歡。碧海呼哅來幾席,黃沙曲折到林巒。羊群石態尊前見,螺髻山形寺里看,自得君來成勝事,他年應作讀書壇。寺前大小石附之,驟望如群羊然。以上十九山皆自西南駟行,山旋至東南,又郡城外局案山而兼環水口也。

岱嶼 在海中,介石湖、北鎮兩山間,郡水口山也。海舟由此門出,行二日,至高華嶼。又二日,至〈勿上黽下〉鼊嶼。又一日,可至琉球國。又有護田嶼,地亦相近。

白輿 在石湖港西,聳出江中,洛陽、圣姑、北鎮、石湖諸港分匯之處。左右多沈沙,遷徙不常,屢為商舶患。此二嶼在海中亦以鎮水口。

又府、縣志尚有數山,不盡關龍脈大勢,緣圖已密,難行兼載,然有故實,宜并錄之。

石壁山 按此近萬歲山者,非深滬之石壁山。

赤蝦山 與桃花山相連,下有埭。

鑼鐘山 《閩書》:其石考之聲似鑼鐘。按此即桃花山上之石,非別有一山也。

巖山、翁山、古圳山、斗南山 俱在郡城西南十數里,與紫帽相接。按此是小山,相對之說未穩。

水亭山 去獅山三里,朝揖郡城。

碧峯山 府志無注。

崎山 在二十八都。府志只注此句。

雙石山 《閩書》:家山下,子多雙誕。

石城山 《閩書》:山勢連綴如城,旁有四峯,頂有石洞。相傳昔有僧居是洞,能伏虎。

岱峯山 在郡東南。《閩書》:中有石佛巖。相傳未巖時,石露夜光三道。宋嘉定中,僧守凈鐫彌陀、觀音、勢至三尊,旁刻“泉南佛國”四大字,宋王十朋書,字高六尺許。〔明黃鳳翔詩〕百年勝跡已蒿萊,此日蓮宮法象開。寶佛遙從蔥嶺下,山僧夜夢宰官來。廚鄰香積分齋供,步到丹梯俯化臺。欲問禪房何處所?夕陽空促筍輿回。〔黃伯善詩〕步出津亭一水東,閑云斷處見孤峯。白蘋紅蓼江天凈,曲徑叢林野寺通。海氣侵階晴亦雨,潮聲著樹晚多風。游人不是悲秋客,萬里關河眺望中。〔又〕冷落龍山負勝游,酒狂詩圣兩休休。浮生此會猶難偶,世事何人得自由?有恨黃花空對雨,無情白發易驚秋。我來獨領西風坐,昨夜江靈為破愁。〔又〕一年佳節又重陽,深約黃花共舉觴。只好登山尋野寺,不妨冒雨過江鄉。禪心鳥性忘機久,茗椀蒲團引話長。載酒自來還自去,無端秋思太輕狂。〔又〕崚嶒梵剎自天來,六祖傳燈舊法臺。古石無光纏紫蔓,殘碑半滅臥蒼苔。僧歸海月遲遲上,客坐山花故故開。籬外白衣還送酒,淵明、支遁兩徘徊。國朝康熙間,邑人吳英建寺。近地為青石山,上有塔。淳祐府志:青石山,巨石峙平野,廣袤數里,高十數丈。民遇亢旱,即其頂禱雨。

橫山 在十四都,距郡城七十里。山長數里,橫郡治。南下有許家巷、畫船浦,蕭妃村。俱詳見《古跡》。

畫角山 在郡城東南。獨石聳立,其狀如角,巔可望海。《閩書》:“南鄉諸山,惟孤、吳、橫、角四山知名。”孤為寶蓋,吳謂靈源,橫謂橫山,角即畫角也。

仙人山 在永寧衛。巨石盤繞,上有仙人跡。出衛城半里許,石臨海側,崎嵌堆崎,如篆如椔,木如假山,奇莫名狀。

象山 在永寧衛。形如伏象,故名。

金釵山 在二十二都,距郡城東南三十里。以地名石湖,又名石湖山。舊志謂金釵山,下有石湖山,誤。隆慶府志:兩峯延袤數百丈,若釵股然,上有六勝塔。《泉南雜志》:宋政和初,僧祖慧、宗什等以其地類明州育王山,募緣為石塔,狀麗幾擬開元鎮國、仁壽二塔。《閩書·元釋大圭募修塔疏》有云:山勢抱金釵,聳一柱擎天之雄觀,地靈侔玉幾,睹六龍回日之高標。旁有魁星堂,宋梁克家讀書處。久廢。明寨帥臧京構新之,復廢。其左卓立一峯,曰石鏡。西有小巖,曰石獅巖。《閩書》:巖前鑿泗洲像,又名泗洲巖。東有沈公堤,明寨帥沈有容筑,以障沙護民田也。

楊原山 在郡東南,宋僧禹昌棲處。詳見《仙釋》。

又安海一地,自成結構。系安平紳士纂輯成篇,并言水道,即錄于此,不用分敘。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个旧市| 东平县| 麻城市| 长子县| 长垣县| 潞西市| 长丰县| 利津县| 满洲里市| 安龙县| 陇西县| 石屏县| 威海市| 通许县| 瑞安市| 兴安盟| 崇信县| 汨罗市| 香河县| 马山县| 营口市| 大理市| 涿鹿县| 望城县| 尚义县| 淅川县| 嫩江县| 广平县| 瑞丽市| 玛多县| 上高县| 新绛县| 天镇县| 邵武市| 松潘县| 安仁县| 泾川县| 沂源县| 阿拉尔市| 崇左市| 合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