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 汗門
  • (清)陳夢雷
  • 12351字
  • 2015-12-18 17:47:32

黃帝素問

經脈別論

飲食飽甚,汗出于胃。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持重遠行,汗出于腎。疾走恐懼,汗出于肝。搖體勞苦,汗出于脾。

【注 汗者水谷之津液,飽甚則胃滿,故汗出于胃。血乃心之精,汗乃血之液,驚傷心氣,汗出于心,故曰奪精。腎主骨,持重遠行則傷骨,故汗出于腎。肝主筋,疲勞傷筋,故汗出于肝。勞傷四體,故汗出于脾。】

陰陽別論

陽加于陰謂之汗。

【注 汗乃陰液,由陽氣之宣發,而后能充身澤毛。若動數之陽脈,加于尺部,是謂之汗。】

臟氣法時論

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

【注 肺主氣而發源于腎,母子之經氣相通也。故氣逆則喘咳肩背痛而汗出。】

腎病者,寢汗出,憎風。

【注 太陽之氣司表,而下出膀胱經,氣逆則表氣虛,故寢汗出而惡風?!?

痹論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注 夫感天地之陰寒,而吾身之陰氣又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評熱病論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

【注 汗生于水谷之精,水谷之精,由精氣之所化也?!?

今邪氣交爭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

【注 交爭于骨肉者,邪氣伏匿于骨肉之間,至春時與正氣交爭,而發為溫病。得汗,是精氣勝而邪當共并而出矣?!?

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

【注 今汗出而邪留不去,則熱邪復傷其陰精矣。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

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

【注 陰虛則陽往乘之,故汗出?!?

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

【注 風為陽邪,開發肌腠,津液外泄,風熱留之,故身熱。風熱不去則傷動其腎,氣逆于上則心煩,乘于脾土則中滿,病名曰風厥,謂因風邪而使腎氣之厥逆也。】

脈要精微論

肺脈軟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令不復散發也。

【注 灌汗者,脾土灌溉之汗。肺氣虛而不能輸布水液,脾氣自灌于肌膚,至令肺氣不復通調散發也?!?

陽氣有余,為身熱無汗;陰氣有余,為多汗身寒;陰陽有余,則無汗而寒。

【注 邪在陽分,故身熱無汗。邪在陰分,故多汗身寒。陰陽并受其邪,則無汗而寒也?!?

生氣通天論

因于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注 天之陽邪,傷人陽氣,氣傷外弛,故汗出。】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痱。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注 汗出而半身沮濕,是陽氣虛不能充身遍澤,必有偏枯之患。汗出見濕,則濕熱郁之于皮膚,則生痤痱。勞汗當風,則寒濕郁于皮膚而為皶痤矣。魄汗未盡,表邪未去也。表陽邪氣,同陷其間,寒邪隨陽化熱,故氣爍,表氣不入于經,故穴俞以閉,但熱不寒為風瘧?!?

金匱真言論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注 夏不汗出,則暑氣伏藏,至秋乃成風瘧。】

熱論

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注 伏匿之邪,與汗共出,故不可止之?!?

宣明五氣論

心為汗。

【注 心主血,汗乃心之液也?!?

骨空論

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

【注 風為陽邪,傷人陽氣,故病如此?!?

平人氣象論

尺濇脈滑,謂之多汗。

【注 尺膚濇者,風痹也。邪迫于經,其脈則滑,以風之陽邪,閉于皮膚之間,而迫于經脈,故主多汗?!?

水熱穴論

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于風,內不得入于臟腑,外不得越于皮膚,客于元府,行于皮里,傳為胕腫,本之于腎,名曰風水。所謂元府者,汗空也。

【注 勇而勞甚,則傷骨而腎氣動,則水液上升而為汗矣。因風而致水腫于皮膚間也?!?

診要經終論

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

【注 太陽之經氣已絕,故瘈瘲戴眼反折。手太陽主液,足太陽藏液。絕汗者,津液外亡也?!?

舉痛論

熱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注 夫氣為陰之固,陰為陽之守,熱則腠理開,汗大泄,則陽氣從而外泄矣。勞則腎氣傷而喘息于內,陽氣張而汗出于外,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陰陽應象大論

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注 汗出于陰液,由陽氣之宣發,雨乃地之陰濕,由天氣之所發,故方之?!?

陽盛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干,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盛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注 陽乃火熱用事,熱在表,則腠理閉而喘,粗汗不出。腎主精液,心主血液,齒干,精液竭,煩冤,血液枯也。中焦之生氣絕則腹滿,此陽熱偏勝之死證,雖茍延于冬而不能幸免于夏也。若陰盛則陽虛,故汗出。陰寒在表,故身常清,在里則數栗而寒;表里俱寒,故四肢厥冷腹脹滿也。此陰寒偏盛之死證,得夏月之陽熱,尚可救其陰寒也。】

六元正紀大論

太陽所至,為寢汗,痙。

【注 此秋病之常也?!?

氣交變大論

歲水太過,甚則寢汗出,憎風。

【注 歲水太過,諸丙歲也。水泛則源竭,太陽之氣無從資生,表陽虛,故汗出憎風也?!?

至真要大論

少陰在泉,主勝則魄汗不藏,四逆而起。

【注 四之主氣,乃太陰濕土,客氣乃太陽寒水。以土勝水,是以津液不藏而汗出于表也。】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篇

肺脈緩甚為多汗。

【注 緩則肺熱甚,故多汗?!?

微緩,頭以下汗出不可止。

【注 肺主周身之氣而朝百脈,腠理開,故頭以下汗出不可止,是頸項胸背之間,肺之外部也。】

經脈篇

肺手太陰之脈,是主肺所生病者,氣盛有余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

【注 肺俞在肩背,肺氣盛故痛。風寒汗出中風,乃三陰三陽之氣在表,而合于天之六氣也?!?

胃足陽明之脈,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

【注 胃主榮血,故主血所生病者,為狂為溫瘧汗出者,胃氣熱而蒸發水液之汗也?!?

三焦手少陽之脈,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

【注 少陽乃一陽初生之氣,汗出者陽加于陰也?!?

膽足少陽之脈,是主骨所生病者,汗出。

六陽氣絕,則陰與陽相離,離則腠理發泄,絕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注 陽氣根于陰而出于陽,是以六陽將絕,則陰與陽相離,離則陽氣外脫,腠理發泄,絕汗乃出而陽氣終,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不能終天運之一周?!?

熱病篇

熱病七日八日,脈不躁,躁不散數,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注 熱病七八日,脈不躁者,外已解也。脈即躁而不散數,此邪熱雖未去而正氣不傷。后三日乃再經之十一日,此復傳于里陰,必得陰液之汗而解。故未曾汗者,勿腠刺之,當取汗于陰也。如三日不汗,乃陽熱盛而陰氣已絕,故至四日而死。】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熱病者,脈尚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

【注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者,此內因之熱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熱已清而脈平和,故生。熱病者,脈尚躁,病外因之熱而及于經也。不得汗者,不得從乎外解,此外熱之極也,故死。脈盛躁得汗而脈靜者,外淫之邪,從汗而散,故生。】

熱病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汗不出,嘔下血者,死。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注 汗不出者,外淫之熱,不得從汗解也。大顴赤者,五臟之熱甚也。噦者,外內之熱交爭,胃氣絕也。汗不出嘔下血者,外熱不解而入于陰也??榷共怀稣?,咳乃內熱,上逆于肺,衄為表熱,外迫于經。夫肺主皮毛,外內之熱,咸從肺氣以汗解。汗不出者,氣絕于上也。出不至足者。氣絕于下也?!?

五癃津液別篇

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

【注 腠理者,分肉之文理,津隨三焦出氣,淖注于皮膚肌肉之間,故腠理開則汗大泄?!?

五變篇

黃帝曰:人之善病風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黃帝曰:何以候肉之不堅也?少俞答曰:腘肉不堅而無分理。理者粗理。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此言其渾然者。

【注 蓋津液充于皮腠之間,皮潰理疏,則津泄而為汗矣。太陽之氣主皮膚,如腘肉不堅,理粗而皮不致密,則腠理疏而渾然汗出矣?!?

五禁篇

大汗出之后,奪也,不可瀉。

【注 形肉血氣已虛脫者,雖有實邪,皆不可瀉。】

決氣篇

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

【注 津發于腠理,故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

榮衛生會篇

黃帝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即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傷于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故不得循其道。此氣慓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故命曰漏泄。

【注 衛氣從上焦之氣而出,所出之道路,從來上未至于面,后未至于背。今飲食下胃,其榮衛宗氣未有定分,而先汗出于面,或出于背,此衛氣之不循道而出也。衛氣布于周身,無所不被其澤。若汗出于身半,此衛氣之偏沮也。蓋衛氣者,水谷之悍氣,其性慓悍滑疾,如腠理不密,即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也?!?

榮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是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注 榮衛者,水谷之精氣也。血者,神氣之所化也。血與榮衛,皆生于精,故異名而同類焉。汗乃血之液,氣化而為汗,故奪其血者則無汗,奪其汗者則無血?!?

金匱要略【漢 張機】

汗證

濕痹篇曰: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中風篇曰: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故曰歷節。趺陽脈浮而滑,滑則谷氣實,浮則汗自出矣。

水氣篇曰: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蘗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芪芍桂酒湯主之。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此榮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中藏經【漢 華佗】

汗出死證

熱病汗出而脈未靜,往來轉大者死。

病厥逆汗出,脈虛而緩者死。

汗出不流者死。

肝絕汗出如水,恐懼不安,伏臥目直面青者,八日死,又曰即時死。

脈訣【晉 王叔和】

汗脈

濡脈歌曰:濡脈關前人足汗。

雜病歌曰:病人頭面青黑暗,汗透毛端恰似珠。眼小目瞪不須治,作汗如油不可蘇。

內外俱虛身冷寒,汗出如珠微嘔煩。忽然手足脈厥逆,體不安寧必死(扌棄)。

腎臟歌曰:面黑齒痛目如盲,自汗如水腰折頻。皮肉濡結發無澤,四日應當命不存。

活人書【宋 朱肱】

論傷寒

傷寒無汗者七證,自汗者九證。太陽傷寒、剛痓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陰陽易病、冬陽明病,皆無汗。汗出者九證,衛不和、傷風、風溫、中濕、中暑、陽明病、亡陽、柔痓、霍亂,皆自汗。雖然,少陰不得有汗,而少陰亦有反自汗出之證;陽明病法多汗,而陽明亦有反無汗之證,不可不察也。

問:頭汗出。曰:病人表實里虛,元府不開,則陽氣上出,汗見于頭。凡頭汗出者,五內干枯,胞中空虛,津液少也,慎不可下。下之者,謂之重虛。然頭汗出者有數證。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鞕,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有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

傷寒五六日,已汗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表未解也,病人但為瘀熱在里,身必發黃。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

心下緊滿,無大熱,頭汗出者。

陽明病下血讝語者,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汗出則愈。

明理論【金 成無己】

自汗

傷寒自汗,何以明之?自汗者,謂不因發散而自然汗出者是也?!秲冉洝吩唬宏枤庑l外而為固也。衛為陽,言衛護皮膚,肥實腠理,禁固津液,不得妄泄。汗者干之,而出邪氣。干于衛氣,氣不能衛固于外,則皮膚為之緩,腠理為之疏,由是而津液妄泄,濈濈然潤,漐漐然出,謂之自汗也。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此衛氣不和,風邪干于衛也;太陽中暍,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者,暑邪干于衛也;多汗出而濡,此其風濕甚者,濕邪干于衛也。是知衛氣固護津液,不令妄泄,必為邪氣干之而始出也。風寒暑濕之毒為四時之氣,中人即為傷寒。風與暑濕為邪,皆令自汗。惟寒邪傷人,獨不汗出。寒傷榮而不傷衛,衛無邪氣所干,則皮腠得以密,津液得以固,是以汗不出也。及其氣漸入里,傳而為熱,則亦使自汗出也。蓋熱則榮衛通,腠理開,而汗泄矣。然自汗之證,又有表里之別,虛實之異焉。若汗出惡風及微惡寒者,皆表未解也,必待發散而后愈。至于漏不止而惡風,及發汗后惡寒者,又皆表之虛也,必待溫經而后愈。諸如此皆邪氣在表也。若汗出不惡寒者,此為表解而里未和也。經曰:陽明發熱汗出,此為熱越。又曰: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又非若邪氣在表而汗出之可緩也。傷寒自汗之證為常也。設或汗出發潤,與其出之如油,或大如貫珠,若身出而不流,皆為不治之證也。必手足俱周,遍身悉潤,漐漐然一時間許,煩熱已而身涼和,乃為佳矣。此則陰陽氣和,水升火降,榮衛通流,邪氣出而解者也?!秲冉洝吩唬宏栔梗蕴斓刂昝?。此之謂也。

盜汗

傷寒盜汗,何以明之?盜汗者,謂睡而汗出者也。自汗則或睡與不睡,自然而出也。盜汗者,不睡則不能汗出,方其睡也,湊湊然出焉,覺則止而不復出矣。雜病盜汗者,責其陽虛也。傷寒盜汗者,非若雜病之虛,是由邪氣在半表半里使然也。何者?若邪氣一切在表,干于衛則自然汗出也。此則邪氣侵行于里,外連于表邪,及睡則衛氣行于里,乘表中陽氣不致,津液得泄,故但睡而汗出,覺則氣散于表而汗止矣。經云:微盜汗出反惡寒者,表未解也。又陽明病當作里實,而脈浮者云必盜汗,是猶有表邪故也。又三陽合病,目合自汗。是知盜汗為邪氣在半表半里之間明矣。且自汗有為之虛者,有為之實者。其于盜汗之證,非若由汗有實者,悉當和表而已,不可不知也。

頭汗

傷寒頭汗,何以明之?頭者,諸陽之會也。邪搏諸陽,津液上湊,則汗見于頭也。邪熱內蓄,蒸發腠理,遍身汗出者,謂之熱越。若身無汗,則熱不得越。熱蒸于陽,故但頭汗出也。何者?以三陰之經,皆上至頸胸中而還,不循于頭,獨諸陽脈上循于頭爾。經曰:但頭汗出,身無汗,至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黃,為熱不得越而上達者也。又熱入血室,與其虛煩,或陽明被火,及水結胸,皆頭汗出,俱是熱郁于內而不得越也。此數者,或吐或下,皆欲除其熱。或謂頭汗之證,悉屬陽明而為里熱,而有不屬陽明屬表者乎?且邪但在表者,則無頭汗之證,必也寒濕相搏,與邪氣半在表半在里者,乃有頭汗。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及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鞕,脈細者,皆邪氣半在表半在里,令頭汗出也。濕家但頭汗出,欲得被覆向火者,寒濕相搏,令頭汗出也。茲數者,皆邪氣所干,令頭額自然汗出,又不謂之逆。其小便不利,則惡見頭汗出;濕家下后,亦惡見頭汗出。茲二者,乃為頭汗之逆者。何則?以小便不利而成關格,若頭汗出,陽脫也。經云: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生,有汗者死。濕家下后,若頭上汗出而微喘者,亦陽脫也。經云: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小便不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睹}經》曰:陽氣上出,汗見于頭者,蓋陽脫也。知可治而治,知其不可治而不治,皆得十全之上者,在于明辨而審的也。

手足汗

傷寒手足汗出,何以明之?四肢者,諸陽之本,而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陽明之證也。陽經邪熱,傳并陽明,則手足為之汗出。陽明為津液之主病,則自汗出。其有身汗出者、有但頭汗出者、有手足汗出者,悉屬陽明也。何以使之然也?若一身自汗出者,謂之熱越,則熱外達者也。但頭汗出者,是熱不得越,而熱氣上達者也。及手足汗出者,為熱聚于胃,是津液之旁達也。經曰:手足濈然汗出者,大便必鞕;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讝語者,下之則愈。由此觀之,手足汗出,為熱聚于胃可知矣。或謂:熱聚于胃而手足為之汗出,其寒聚于胃而有手足汗出者乎?經曰:陽明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即是中寒者也。且熱聚于胃為可下之證,其寒聚于胃為不可下,何以明之?要明于此二者,必曰大便初鞕后溏,以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是以不可下。若大便難讝語者,為陽明證具,則是可下之證。臨病之際,宜須兩審。

無汗

傷寒無汗,何以明之?腠理者,津液湊泄之所為腠,文理縫會之中為理。津液為風暑濕氣所干,外湊皮腠者,則為自汗出。若寒邪中經,腠理致密,津液內滲則無汗。無汗之由,又有數種:如傷寒在表,及邪行于里,或水飲內蓄,與亡陽久虛,皆令無汗,其傷寒無汗,則腠理致密也。風中于衛,則腠理開而自汗。寒中于榮則無汗,謂腠理閉也。經所謂太陽病惡風,無汗而喘;及脈浮緊無汗,發熱;及不汗出而煩躁;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苦頭痛鼻干不得汗;脈浮無汗而喘,與剛痙無汗,是數者,皆寒邪在表而無汗者也。其邪氣行于里無汗者,為邪氣在表,熏發腠理則汗出,邪氣內傳不外熏發者則無汗。經所謂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及傷寒發熱無汗,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與夫三陰為病,不得有汗,是數者,皆邪行于里而無汗者也。其水飲內蓄而無汗者,為水飲散而為津液,津液布滲而為汗,既水飲內蓄而不行,則津液不足而無汗。經所謂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是津液內滲而無汗者也。其陽虛無汗者,諸陽為津液之主,陽虛則津液虛少,故無汗。經所謂脈浮而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陽明病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之狀,此以久虛故也,皆陽虛而無汗者也。如是皆理之常,又焉得為異哉?一或當汗而不汗,服湯一劑,病證仍在,至于服三劑而不汗者,死病也;又熱病脈躁盛而不得汗者,黃帝謂陽脈之極也,死。茲二者,以無汗為真病,詎可與其余無汗者同日而語也。

東垣十書【元 李杲】

陽明病濕勝論

或曰:濕之與汗,陰乎陽乎?曰:西南坤土也,脾胃也。人之汗猶天地之雨,陰滋其濕,則為霧露與雨。陰濕寒,下行之地氣也。汗多則亡陽,陽去則陰勝,甚為寒中。濕勝則音聲如從甕中出,濕若中水,相家有說土音如居深甕中,言其壅遏不出也,其為濕審矣。又知此二者一為陰寒,《內經》曰:氣虛則外寒。雖見熱中蒸蒸為汗,終傳大寒。知始為熱中,表虛亡陽,不任外寒,終傳寒中,多成痹寒矣。色以候天,脈以候地,形者乃候地之陰陽,故以脈氣候之,皆有形無形可見者也。

盜汗

盜汗者,寐中而通身出汗如浴,覺來方止,是屬陰虛,榮血之所主,宜補陰降火,當歸六黃湯之類是也。若虛寒者,只以黃芪六一湯。盜汗發熱因陰虛,用四物湯加黃蘗;兼氣虛,加人參、黃芪、白朮。小兒盜汗不用治,蓋血未足也。

無汗

真氣已虧,胃中火盛,汗出不休,胃中真氣已竭。若陰火已衰,無汗反躁,乃陰中之陽、陽中之陽俱衰。四時無汗,其形不久,濕衰燥旺,理之常也。其形不久者,秋氣主殺,生氣乃竭。生氣者胃之谷氣,乃春少陽生化之氣也。

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自汗

自汗屬氣虛,血虛,濕,陽虛,痰。

東垣有法有方,人參、黃芪,少佐桂枝。陽虛,附子亦可少用,須小便煮?;饸馍险粑钢兄疂褚嗄芎梗瑳鲭跎⒅髦?。痰證亦有汗。

自汗大忌生姜,以其開腠理故也。

盜汗

盜汗屬血虛陰虛,小兒不須治。忌用生姜。東垣有方,用當歸六黃湯,甚效。但藥性寒。人虛者,只用黃芪六一湯。盜汗發熱,因陰虛,用四物加黃蘗;兼氣虛,加人參、黃芪、白朮。

盜汗者,謂睡而汗出也。不睡則不能汗出。方其睡熟也,湊湊然出焉,覺則止而不復出矣,非若自汗而自出也。雜病盜汗,責其陽虛。傷寒盜汗非比,亦是心虛所致。宜斂心氣,益腎水,使陰陽調和,水火升降,其汗自止。

心汗

別處無汗,獨心孔一片有汗,思慮多則汗亦多,病在用心,宜養心血,以艾煎湯,調茯苓末一錢服之,名曰心汗。又青桑第二葉焙干為末,空心米飲調服,最止盜汗。

醫學正傳【明 虞摶】

汗證

經曰:心之液為汗?!对∈健吩唬盒臒釀t出汗。東垣曰:西南坤土也,在人則為脾胃。夫人之汗,猶天地之雨,陰滋其濕,則為霧露雨也。據《內經》獨主于心,而東垣又指脾胃而言,何也?蓋心為君火主熱,脾胃屬土主濕,濕熱相搏,為汗明矣。亦如地之濕氣為云霧而上升,其天氣若不下降,則不能成霖雨也。又如甑中燒酒,若非湯火蒸淘,則不能成汗液也。夫各臟皆能令人出汗,獨心與脾胃主濕熱,乃總司耳。故經又曰:飲食飽甚,汗出于胃。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持重遠行,汗出于腎。疾走恐懼,汗出于肝。搖體勞苦,汗出于脾。若夫自汗與盜汗者,病似而實不同也。其自汗者,無時而濈濈然出,動則為甚,屬陽虛,衛氣之所司也。盜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覺來方止,屬陰虛,榮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補陽調衛,盜汗宜補陰降火。則火泛心虛,而冷汗自出者,理宜補肝,益火之原,以消陰翳;陰虛火炎者,法當補腎,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

證治要訣【明 戴思恭】

汗病證治

眠熟而汗出者曰盜汗,又名寢汗。不分坐臥而汗出者曰自汗。傷風、傷暑、傷寒、傷濕、痰咳等自汗,各載本門。其無病而常自汗出,與病后多汗,皆屬表虛,胃氣不固,榮血漏泄,宜黃芪建中湯加浮麥少許煎黃芪六一湯,或玉屏風散?;蛏頊厝绯6钩隼湔?,或身體冷而汗亦冷,別無他病,并屬本證。

有痰證冷汗自出者,宜七氣湯。有氣不順而自汗不止,須理氣使榮衛調和,小建中湯加木香。

有病后多汗,服正元飲諸重補劑不愈,惟八珍散宜之。

若陰汗,惟密陀僧和蛇床子研末撲之,立止。

若服藥汗仍出者,小建中湯加熟附子一錢不去皮,或正元飲,仍似溫粉撲之。大汗不止,宜于諸藥入煅牡蠣粉一分,并吞珠砂丹或茸珠丹。

常自汗出,經年累月者,多用黑錫丹。久病及大病新愈汗出者,亦可用。此病不宜熱補,須交濟其陰陽自愈,當以靈砂丹主之。凡此皆非為他病,而止病于汗者設,非謂有兼病者也。

若服諸藥,欲止汗固表里,并無效驗,藥愈熱而汗愈不收,只理心血。蓋汗乃心之液,心無所養,不能攝血,故溢而為汗,宜用大黃芪湯加炒酸棗仁半錢;有微熱者,更加炒石斛半錢,兼下靈砂丹。

汗出如膠之粘,如珠之凝,及淋漓如雨,揩拭不逮者,難治。

應汗多而發虛熱者,不當泥于熱宜用收斂之劑。汗出而有邪熱者,其人若不渴,小柴胡湯加桂枝半錢,最良。

治心虛多汗不睡,獖豬心一個,破開帶血,用人參二兩、當歸二兩,裝入心中煮熟,去二味藥,止吃豬心,不滿三四日,其病即愈。

醫學綱目【明 樓英】

自汗

平人氣象論云:尺濇脈滑,謂之多汗。王注謂尺膚濇而尺脈滑也。膚濇者,榮血內涸。又《針經》云: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按此二經論自汗多而血涸津脫者,其治法乃東垣正陽湯,用炒黃蘗、知母,及當歸六黃湯之類是也。

頭汗

頭汗出劑頸而還,血證也。額上偏多,何謂也?曰:首者,六陽之所會也,故熱熏蒸而汗出也。額上偏多,以部分左頰屬肝,右頰屬肺,鼻屬中州,頤屬腎,額屬心。三焦之火,涸其腎水,溝渠之余,迫而上入于心之分,故發為頭汗,而額上偏多者,屬心之部而為血證也。飲酒飲食,頭汗出者,亦血證也。至于雜證,相火迫腎水上行入于心,為盜汗或自汗,傳而為頭汗出者,或心下痞者,俱同血證例治之。無問傷寒雜病酒積,下之而心下痞者,血證也。何以然?曰:下之亡陰,亡陰者,則損脾胃而亡血,氣在胸中,以亡其血,陷之于心之分也,故心下痞。世人以為血病用氣藥導之,則痞病愈甚,而又下之,故變而為中滿膨脹,非其治也。如此,然當作何治?獨益中州脾土,以血藥治之,其法無以加矣。

醫學入門【明 李梴】

自汗

汗者,元陽真液。因飲食驚恐房勞行動出汗者,曰多汗。不問昏醒朝夕,浸浸出汗者,曰自汗。乃陽氣不足衛護。熱發者,補中益氣湯加麻黃根、浮小麥,但升、柴俱宜蜜水炒過,以殺其升發之性,又欲其引參、芪至肌表,故不可缺也。發厥者,古芪附湯、順元散。間有氣血俱虛者,黃芪建中湯。

痰證自汗,頭眩嘔逆,宜川芎、白朮、陳皮、甘草水煎服。多汗身軟者,濕也。心主熱,脾主濕,濕熱相搏,如地之濕蒸,為云霧,為雨露。各臟皆有汗,獨心與脾胃為濕熱主耳。宜調衛湯、玉屏風散?;鹧咨险?,胃濕作汗者,涼膈散。胃熱者,二甘湯。是知自汗亦有實者。故外感初證,亦多自汗。風證,桂枝湯加附子;寒證,古桂附湯;暑證,五苓散;風濕相搏,防己黃芪湯。凡自汗久,用參、芪、附子不效,宜養心血。汗或干仍熱者,必外感風,宜參蘇飲,病止住服,是反治也。

盜汗

睡著出汗,醒則漸收。蓋睡則衛氣行于里而表虛,醒則氣散于表而汗止。心火炎盛,以致肺失衛護者,當歸六黃湯。陰虛火動者,四物湯加知、蘗。兼氣虛者,加參、芪、白朮。腎火動甚者,正氣湯。脾濕者,四制白朮散。肝熱者,用防風、龍膽草等分為末,米飲調服。心虛者,用人參、當歸各二錢半,先用豬心血煎湯,澄清,以汁煎藥服。思慮過度,以致心孔獨有汗出者,用艾湯調下茯苓末一錢,或青桑第二番葉,帶露采陰干,或焙為末,米飲調服?;蚬跑粕吧ⅰ⑼ㄓ命S芪六一湯加浮小麥、牡蠣、麻黃根,外用五倍子白礬為末,津液調封臍中,一宿即止。或用牡蠣、麥面、麻黃根、槁本、糯米、防風、白芷等分為末,周身撲之。

醫宗必讀【明 李中梓】

諸汗證治

愚按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在外者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腎主五液,故汗證未有不由心血虛得者。心陽虛不能衛外而為固,則外傷而自汗;腎陰衰不能內營而退藏,則內傷而盜汗。然二者之汗,各有冷熱之分。因寒氣乘陽虛而發者,所出之汗必冷;因熱氣乘陰虛而發者,所出之汗必熱。雖然,熱火過極,亢則害,承乃制,反兼勝己之化而為冷者有之,此又不可不察也。至夫肺虛者,固其皮毛,黃芪六一湯、玉屏風散。脾虛者,壯其中氣,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心虛者,益其血脈,當歸六黃湯。脾虛者,禁其疏泄,白芍、棗仁、烏梅。腎虛者,助其封藏,五味、山茱萸、龍骨、地骨皮、牡蠣、遠志、五倍子、何首烏。五臟之內,更有宜溫宜清,宜潤宜燥,豈容膠一定之法以應無窮之變乎?

傷寒諸汗證治

自汗惡風寒者,桂枝湯。惡寒自汗,表虛也,小建中湯或黃芪建中湯。自汗不惡風寒,表證罷,里證實也,承氣湯。汗多小便利,必津液竭,大便雖鞕不可攻,宜蜜煎導,其法用蜜于銅器中微火煎,稍凝攪之,勿令焦,皂角末少許和之,乘熱捻作棗子樣,冷納谷道中,欲大便急去之。自汗而渴,小便難,五苓散。汗多不止曰亡陽,桂枝附子湯,外用白朮、槁本、川芎,白芷各一兩,牡蠣粉、米粉各二兩細末,紗囊,周身撲之。盜汗在半里半表,膽有熱也,小柴胡湯。頭汗者,熱不得越,陽氣上騰,譫語,承氣湯。心下滿,頭汗出,水結胸也,小半夏茯苓湯。頭汗出,劑頸而還,發黃也,茵陳五苓散。頭汗出小便難者死。手足汗,大便燥,譫語,大承氣湯。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水谷不分,手足汗者,理中湯。

證治準繩【明 王肯堂】

自汗

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發于外者為汗。汗者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證,未有不由心腎俱虛而得之。故陰陽虛必腠理發熱自汗,此固陰陽偏勝而致。又有傷風、中暑、病濕、驚怖、房室、勞極、歷節、腸癰、痰飲、產蓐等證,亦能令人自汗。仲景謂:肉極則自津脫,腠理開,汗大出。巢氏云:虛勞病,若陽氣偏虛則津發泄為汗。又云:心臟熱則腠理開,腠理開則汗出。諸家言汗出之義,大約如此。嘗因是而究之,汗者,津之泄也。津與氣同類,氣之所至,津即有之,以故知《內經》之言心為汗者,大矣哉!蓋心是主陽之臟,陽乃火也,氣也,故五臟六腑表里之陽,皆心臟主之,以行其變化。是故津者,隨其陽氣所在之處而生,亦隨其火擾所在之處,泄出為汗,其汗盡由心出也。不然,何《內經》言風、言勞動、言陰陽相爭者,其汗各由其所在臟腑而出之乎?然五臟六腑,又必以十二經絡榮衛為要,因經脈是司其出入行氣之隧道。榮行脈中,以滋陰血;衛行脈外,以固陽氣。陽氣固則腠理肥,元府密,而臟腑經脈榮衛貫通。若在內之臟腑與表之經脈離居,則兩者出入之機皆廢,于是邪在于內,則元府不密,而汗從臟腑出;邪在表,則腠理不固,而汗從經脈出。所以自汗之由,不可勝計。至若臟腑之陰,拒格衛氣,浮散于外,無所依從,或胃氣虛衰水谷氣脫散者,或肺氣微弱不能宣行榮衛而津脫者,如是自汗,雖病重而尚有可治,獨三陽之絕汗出者,不可治矣。

盜汗

衛氣至夜行于陰,或遇天之六淫在于表,或遇人氣興衰所變,如天之五邪六淫者,相乘于里,或臟腑經脈之陰陽,自相勝負,則皆有以致陽氣之不足。然而非惟寒濕燥同其陰者,能傷其陽而已。至若風火熱同其陽者則亦傷之,而相火出腎肝表里四經者尤甚。夫火與元氣不兩立,故火盛則陽衰。衛與陽一也,陽衰則衛虛,所虛之衛行陰,當瞑目之時,則更無氣以固其表,故腠理開,津液泄而為汗。迨寤則目張,其行陰之氣,復散于表則汗止矣。夫如是者,謂之盜汗,即睡中之寢汗也?!秲冉洝分^: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寢中汗出。又歲水太過,甚則土氣乘之者,病亦若是。注曰:腎邪攻肺心,內微心液為汗,故寢汗。仲景《傷寒論》中名盜汗。謂:陽明病,當作里實,而脈浮者必盜汗。又三陽合病,目合則汗。成無己謂:傷寒盜汗,非若雜病者之責其陽虛而已,是由邪在半表半里使然也。何者?若邪氣一切在表,干于衛則自汗出。此則邪氣侵行于里,外連于表邪;及睡則衛氣行于里,乘表中陽氣不致,津液得泄而為盜汗。亦非若自汗有為之虛者,有為之實者,其于盜汗,悉當和表而已。今觀仲景二論似若不同,究其微旨,則一而已矣。何則?《內經》論其源,則心、腎者乃陰陽之主,所以論汗必自心之陽,論寢必自腎之陰。仲景之云從其邪之所在之陰陽,便成盜汗,是指陰陽之流者耳。抑究其源流,悉是衛氣之為用。衛氣者,由谷氣之所化,肺臟之所布。然天真之陽,必得是而后充大,無是則衰微。故生氣通天論所言陽氣者,如蒼天之氣,順之則陽固,與陽因而上衛外者之類,皆指衛氣也,所以王注以衛氣合天地之陽氣。若夫成無己之釋仲景者固善矣,抑亦未為至當。虛勞雜病之人,豈可獨責其陽虛,而不有陰虛之可責者乎?予每察雜病之盜汗有冷有熱,豈無其故哉?因熱邪乘陰虛而發者,所出之汗必熱;因寒邪乘陽虛而發者,所出之汗必冷。其汗冷之義,即《內經》所謂陰勝則身寒汗出,身上清也。非獨自汗,雖盜汗亦然。其溫汗之義,殆以所乘之熱,將同于傷寒郁熱在表里而汗者也。雖然,邪乘之重者,亢則害承乃制,兼化水為冷者有之;相火出于腎,挾水化而為冷者有之,此又不可不審也。蓋成無己因《金匱要略》敘雜病云,平人脈虛弱微細,善盜汗;又以巢氏《病源》以虛勞之人盜汗有陽虛所致,因即謂雜病之盜汗悉由于陽虛也。且以《金匱要略》言之,脈虛弱者乃陽氣之虛,細弱者乃陰氣之虛,何獨舉陽而遺其陰,亦智士之一失也。然虛勞之病,或得于大病后陰氣未復,遺熱尚留;或得之勞役,七情色欲之人,衰耗陰精;或得之飲食藥味,積成內熱,皆能傷損陰血,衰憊形氣。陰氣既虛,不能配陽,于是陽氣內蒸,外為盜汗,灼而不已,陽能久存而不破散者乎?

為你推薦
棺香美人
會員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鉚釘 6.5萬讀過
三體全集(全三冊)
會員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劉慈欣 213萬讀過
麻衣神算子
會員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騎馬釣魚 738萬讀過
龍族Ⅰ:火之晨曦(修訂版)
會員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國度的門轟然洞開。直升機如巨鳥般掠過南方小城的天空,在少年路明非的頭頂懸停。隱藏在歷史中的那場戰爭,就要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

江南 7.1萬讀過
奪嫡
會員

【古風群像+輕松搞笑+高甜寵妻】【有仇必報小驕女X腹黑病嬌九皇子】《與君歡》作者古言甜寵新作!又名《山河美人謀》??腃P的皇帝、吃瓜的朝臣、大事小事都要彈劾一下的言官……古風爆笑群像,笑到停不下來!翻開本書,看悍婦和病嬌如何聯手撬動整個天下!未婚夫又渣又壞,還打算殺人滅口。葉嬌準備先下手為強,順便找個背鍋俠。本以為這個背鍋俠是個透明病弱的“活死人”,沒想到傳言害人,他明明是一個表里不一、心機深沉的九皇子。在葉嬌借九皇子之名懲治渣男后。李·真九皇子·策:“請小姐給個封口費吧?!比~嬌心虛:“你要多少?”李策:“一百兩。”葉嬌震驚,你怎么不去搶?。?!

月落 2.5萬讀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鲁木齐市| 清水县| 卓资县| 神池县| 遵化市| 天柱县| 金门县| 甘肃省| 定襄县| 晋城| 天津市| 兴国县| 新河县| 九江市| 东阿县| 滨州市| 博白县| 卫辉市| 正宁县| 镇康县| 大埔县| 资溪县| 黄大仙区| 绿春县| 太和县| 清徐县| 祁东县| 和田县| 香港| 贡觉县| 温泉县| 万荣县| 册亨县| 陵川县| 安国市| 江孜县| 阿克| 新乡县| 莱阳市| 潍坊市| 余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