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故可治。然飲雖衰而正不能御。亦足以上蔽清陽之氣。故其人必苦冒也。此病為支飲所致。去其飲則病自愈。故曰治屬飲家。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倚息、倚幾而息。能俯而不能仰也。肺居上焦而司呼吸。外寒內飲。壅閉肺氣。則咳逆上氣。甚則但坐不得臥也。麻黃、桂枝。散外入之寒。半夏消內積之飲。細辛、干姜。治其咳滿。芍藥、五味。監麻、桂之性。使入飲去邪也。

小青龍湯方(見上)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

服青龍湯已。設其人下實不虛。則邪解而病除。若虛則麻黃、細辛辛甘溫散之品。雖能發越外邪。

亦易動人沖氣。沖氣、沖脈之氣也。沖脈起于下焦。挾腎脈上行至喉嚨。多唾口燥。氣沖胸咽。面熱如醉。皆沖氣上入之候也。寸沉尺微。手足厥而痹者。厥氣上行。而陽氣不治也。下流陰股。小便難。

時復冒者。沖氣不歸。而仍上逆也。茯苓、桂枝。能抑沖氣使之下行。然逆氣非斂不降。故以五味之酸斂其氣。土濃則陰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補其中也。

桂苓五味甘草湯方桂枝 茯苓(各四兩) 五味(半升) 甘草(三兩炙)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干姜、細辛。以治其咳滿。

服前湯已。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下焦沖逆之氣既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飲續出也。故去桂枝之辛而導氣。加干姜、細辛之辛而入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飲驅寒。以泄滿止咳也。

苓甘五味姜辛湯方茯苓(四兩) 甘草 干姜 細辛(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干姜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

沖脈之火。得表藥以發之則動。得熱藥以逼之亦動。而辛熱氣味。既能劫奪胃中之陰。亦能布散積飲之氣。仲景以為渴而沖氣動者。自當治其沖氣。不渴而冒與嘔者。則當治其水飲。故內半夏以去其水。而所以治渴而沖氣動者。惜未之及也。約而言之。沖氣為麻黃所發者。治之如桂、苓、五味、甘草。從其氣而導之矣。其為姜、辛所發者。則宜甘淡咸寒。益其陰以引之。亦自然之道也。若更用桂枝。必捍格不下。即下亦必復沖。所以然者。傷其陰故也。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方茯苓(四兩) 甘草 細辛 干姜(各二兩) 半夏 五味(各半升)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

水在胃者。為冒、為嘔。水在肺者。為喘、為腫。嘔止而形腫者。胃氣和而肺壅未通也。是惟麻黃可以通之。而血虛之人。陽氣無偶。發之最易厥脫。麻黃不可用矣。杏仁味辛能散。味苦能發。力雖不及。與證適宜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方茯苓(四兩) 甘草 干姜 細辛(各三兩) 五味 半夏 杏仁(各半升)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水飲有挾陰之寒者。亦有挾陽之熱者。若面熱如醉。則為胃熱隨經上沖之證。胃之脈上行于面故也。即于消飲藥中。加大黃以下其熱。與沖氣上逆。其面翕熱如醉者不同。沖氣上行者。病屬下焦陰中之陽。故以酸溫止之。此屬中焦陽明之陽。故以苦寒下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方茯苓(四兩) 甘草(二兩) 干姜 細辛(各三兩) 五味 半夏杏仁(各半升) 大黃(三兩)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先渴后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先渴后嘔者。本無嘔病。因渴飲水。水多不下而反上逆也。故曰此屬飲家。小半夏止嘔降逆。加茯苓去其停水。蓋始雖渴而終為飲。但當治飲。而不必治其渴也。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見上)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此邪熱入厥陰而成消渴。成氏所謂邪愈深者熱愈甚也。氣上沖心。心中疼熱者。火生于木。肝氣通心也。饑而不欲食者。木喜攻土。胃虛求食。而客熱復不能消谷也。食即吐蛔者。蛔無食而動。聞食臭而出也。下之利不止者。胃氣重傷。而邪熱下注也。夫厥陰風木之氣。能生陽火而爍陰津。津虛火實。臟燥無液。求救于水。則為消渴。消渴者。水入不足以制火。而反為火所消也。

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虛則衛氣不足。勞則營氣竭。趺陽脈浮而數。浮即為氣。

數即消谷而大堅。氣盛則溲數。溲數則堅。堅數相搏。即為消渴。

診寸口而知營衛之并虛。診趺陽而知胃氣之獨盛。合而觀之。知為虛勞內熱而成消渴也。夫所謂氣盛者。非胃氣盛也。胃中之火盛也。火盛則水谷去而胃乃堅。如土被火燒而堅硬如石也。故曰數即消谷而大堅。胃既堅硬。水入不能浸潤。但從旁下轉。而又為火氣所迫而不留。故曰氣盛則溲數。溲數則堅。愈數愈堅。愈堅愈數。是以飲水多而渴不解也。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亦一斗。腎氣丸主之。

男子以腎為事。腎中有氣。所以主氣化。行津液。而潤心肺者也。此氣既虛。則不能上至。氣不至。則水亦不至。而心肺失其潤矣。蓋水液屬陰。非氣不至。氣雖屬陽。中實含水。水之與氣。未嘗相離也。腎氣丸中有桂、附。所以斡旋腎中頹墮之氣。而使上行心肺之分。故名曰腎氣。不然。則滋陰潤燥之品。同于飲水無濟。但益下趨之勢而已。馴至陽氣全消。有降無升。飲一溲二而死不治。夫豈知飲入于胃。非得腎中真陽。焉能游溢精氣。而上輸脾肺耶。

按、消渴證。有太陰、厥陰、陽明、少陰之異。系太陰者。心熱移肺也。系厥陰者。風勝則干。

抑火從木出也。系陽明者。火燔而土燥也。系少陰者。水虛不能制火也。然此不言水虛不能制火。而言火虛不能化水。則法之變而論之精也。惟火不化水。故飲一斗。水亦一斗。不然。未有不為火所消者矣。推而言之。厥陰內熱之渴。水為熱所消。其小便必不多。陽明內堅之渴。水入不能內潤而從旁轉。其小便雖數。而出亦必少也。

腎氣丸方(見婦人雜病)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

熱渴飲水。水入不能已其熱。而熱亦不能消其水。于是水與熱結。而熱浮水外。故小便不利。而微熱消渴也。五苓散利其與熱俱結之水。兼多飲暖水取汗。以去其水外浮溢之熱。熱除水去。渴當自止。

五苓散方(見痰飲)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熱渴飲水。熱已消而水不行。則逆而成嘔。乃消渴之變證。曰水逆者。明非消渴而為水逆也。故亦宜五苓散。去其停水。

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熱渴飲水。水入不能消其熱。而反為熱所消。故渴不止。文蛤味咸性寒。寒能除熱。咸能潤下。

用以折炎上之勢。而除熱渴之疾也。

文蛤散方文蛤(五兩)上一味。杵為散。以沸湯五合。和服方寸匕。

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

淋病有數證。云小便如粟狀者。即后世所謂石淋是也。乃膀胱為火熱燔灼。水液結為滓質。猶海水煎熬而成咸堿也。小腹弦急。痛引臍中者。病在腎與膀胱也。按巢氏云。淋之為病。由腎虛而膀胱熱也。腎氣通于陰。陰、水液下流之道也。膀胱為津液之府。腎虛則小便數。膀胱熱則水下澀。數而且澀。淋瀝不宣。故謂之淋。其狀小便出少起多。小腹弦急。痛引于臍。又有石淋、勞淋、血淋、氣淋、膏淋之異。詳見本論。其言頗為明晰。可補仲景之未備。

趺陽脈數。胃中有熱。即消谷引飲。大便必堅。小便則數。

胃中有熱。消谷引飲。即后世所謂消谷善饑。為中消者是也。胃熱則液干。故大便堅。便堅則水液獨走前陰。故小便數。亦即前條消渴胃堅之證。而列于淋病之下。疑錯簡也。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則便血。

淋家熱結在下。而反發其汗。熱氣乘心之虛而內擾其陰。則必便血。

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若渴。栝蔞瞿麥丸主之。

此下焦陽弱氣冷。而水氣不行之證。故以附子益陽氣。茯苓、瞿麥行水氣。觀方后云。腹中溫為知。可以推矣。其人若渴。則是水寒偏結于下。而燥火獨聚于上。故更以薯蕷、栝蔞根。除熱生津液也。夫上浮之焰。非滋不熄。下積之陰。非暖不消。而寒潤辛溫。并行不悖。此方為良法矣。欲求變通者。須于此三復焉。

栝蔞瞿麥丸方薯蕷 茯苓(各三兩) 栝蔞根(二兩) 附子(一枚炮) 瞿麥(一兩)上五味末之。煉蜜丸如梧子大。飲服二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并主之。

蒲、香蒲也。寧原云。香蒲去濕熱。利小便。合滑石為清利小便之正法也。別錄云。白魚開胃下氣。去水氣。血余療轉胞。小便不通。合滑石為滋陰益氣。以利其小便者也。綱目戎鹽即青鹽。咸寒入腎。以潤下之性。而就滲利之職。為驅除陰分水濕之法也。仲景不詳見證。而并出三方。以聽人之隨證審用。殆所謂引而不發者歟。

蒲灰散方蒲灰(半分) 滑石(三分)上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魚散方滑石 亂發(燒) 白魚(各二分)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茯苓戎鹽湯方茯苓(半斤) 白術(二兩) 戎鹽(彈丸大一枚)上三味。先將茯苓、白術煎成。入戎鹽再煎。分溫三服。

渴欲飲水。口干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肺胃熱盛傷津。故以白虎清熱。人參生津止渴。蓋即所謂上消膈消之證。疑亦錯簡于此也。

白虎加人參湯方(見 病)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此與前五苓散病證同。而藥則異。五苓散行陽之化。熱初入者宜之。豬苓湯行陰之化。熱入久而陰傷者宜之也。

按、渴欲飲水。本文共有五條。而脈浮發熱。小便不利者。一用五苓。為其水與熱結故也。一用豬苓。為其水與熱結。而陰氣復傷也。其水入則吐者。亦用五苓。為其熱消而水停也。渴不止者。則用文蛤。為其水消而熱在也。其口干燥者。則用白虎加人參。為其熱甚而津傷也。此為同源而異流者。

治法亦因之各異如此。學人所當細審也。

豬苓湯方豬苓(去皮) 茯苓 阿膠 滑石 澤瀉(各一兩)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證 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

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風水。水為風激。因風而病水也。風傷皮毛。而濕流關節。故脈浮惡風而骨節疼痛也。皮水。水行皮中。內合肺氣。故其脈亦浮。不兼風。故不惡風也。其腹如鼓。即內經 然不堅之意。以其病在皮膚。而不及腸臟。故外有脹形。而內無滿喘也。水在皮者。宜從汗解。故曰當發其汗。正水。腎臟之水自盛也。石水。水之聚而不行者也。正水乘陽之虛而侵及上焦。故脈沉遲而喘。石水因陰之盛而結于少腹。故脈沉腹滿而不喘也。黃汗。汗出沾衣如柏汁。得之濕熱交病。而濕居熱外。其盛于上而陽不行。則身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則侵及于里而營不通。則逆于肉理而為癰膿也。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癮疹。身體為癢。癢者為泄風。久為痂癩。

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

風、天之氣。氣、人之氣。是皆失其和者也。風氣相搏。風強則氣從風而侵淫肌體。故為癮疹。

氣強則風從氣而鼓涌水液。故為水。風氣并強。兩相搏擊。而水液從之。則為風水。汗之則風去而水行。故曰汗出乃愈。然風水之病。其狀與黃汗相似。故仲景于此復辨其證。以惡風者為風水。不惡風者為黃汗。而風水之脈浮。黃汗之脈沉。更不必言矣。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窠上微腫。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風水其脈自浮。此云沉滑者。乃水脈。非風脈也。至面目腫大有熱。則水得風而外浮。其脈亦必變而為浮矣。仲景不言者。以風水該之也。目窠上微腫。如蠶新臥起狀者。內經所謂水為陰。而目下亦陰。聚水者必微腫先見于目下是也。頸脈動者。頸間人迎脈動甚。風水上湊故也。時時咳者。水漬入肺也。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與內經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者不同。然腹中氣大。而肢間氣細。氣大則按之隨手而起。氣細則按之 而不起。而其浮腫則一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巨鹿县| 靖宇县| 资兴市| 景泰县| 保定市| 祁东县| 吴桥县| 康乐县| 新野县| 汪清县| 安西县| 肥城市| 囊谦县| 永吉县| 汉阴县| 隆回县| 房山区| 克山县| 始兴县| 青田县| 垦利县| 渭源县| 榕江县| 米林县| 迭部县| 延吉市| 巴林左旗| 南和县| 慈利县| 南宫市| 侯马市| 札达县| 竹北市| 湘阴县| 仁怀市| 郯城县| 洞头县| 南昌市| 修水县| 黄浦区| 宁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