諭內閣、朕纘承大統。登極禮成。追念前謨。彌深乾惕。仰維列圣相傳之治法。無非敬天法祖勤政愛民。凡先朝未竟之功。莫不敬謹繼述。本年八月初一日。大行皇帝欽奉大行太皇太后懿旨。嚴飭內外臣工。務在第九年內。將各項籌備事宜。一律辦齊。屆時即行頒布欽定憲法。頒布召集議員之詔各等諭。煌煌圣訓。薄海同欽。自朕以及大小臣工。均應恪遵前次懿旨。仍以宣統八年為限。理無反汗。期在必行。內外諸臣。斷不準觀望遷延。貽誤事機。尚其激發忠義。淬厲精神。使憲政成立。朝野乂安。又仰慰大行太皇太后大行皇帝在天之靈。而鞏億萬年郅治之基。朕有厚望焉。
度支部奏、遵議籌撥江北練兵餉械銀兩。于無可設法之中。勉為撥濟。自明年起。由兩淮解部二文加價項下。按年撥銀三十萬兩。以三年為限。俾作歲餉之用。依議行。
又奏、甯蘇兩屬地蘆等項。折徵忙錢。歷有年所。近因江蘇州縣賠累。經該省督撫請規復公費。每徵銀一兩。加錢二百文。尚未經年。今又議改為徵銀解銀。每兩隨收公費六百文。非惟無以取信于民。且亦無此政體。所請應毋庸議。本年蘇屬下忙錢糧。仍查照上年奏案徵收。甯屬仍照舊章辦理。依議行。
理藩部奏、達賴喇嘛受封。現值大行太皇太后大行皇帝大事。未便舉行。而達賴喇嘛在京。不服水土。若令久候。不足以示體恤。擬變通辦理。令其先行起程。至西甯塔爾寺候封。俟受封后。即遵旨回藏。依議行。
又奏、喀爾喀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等呈進九白貢物。得旨、準其呈進。
又代奏、達賴喇嘛懇請予以奏事權限。得旨、著理藩部查明該達賴喇嘛所稱依照陳例。事在何年。有無案據。詳細具奏。候旨覆奏。
御史蔡金臺奏、攝政體制。酌擬綱要。一。凡大祀祭享。俱請由攝政王用本身冠服恭代行禮。百官迎送。悉如舊例。皇上于宮內齋戒。俟數年后奏請親行。一、召見內外臣工。擬請于偏殿設御座于正中。攝政王位于東。皆南面。引見及外國使臣覲見。亦如之。數年后再奏請皇上御座。其一切跪拜侍班各禮節。及凡除授賞罰各事宜。向由欽定者。均照常擬簽進單于攝政王。恭候裁定。如舊例。臣謹案睿忠親王原制。有諸王侍坐。叩與不叩條。當時佐命諸王。皆骨肉至親。故常蒙賜坐。叩拜所以謝賜。即可見侍坐非常例也。故饒余郡王以越次與睿忠親王并坐議罪。且恭考列圣朝之免叩拜者。皆系本支伯叔。僅惠端親王在同治時。以叔祖被賜。至其子惠郡王奕詳。則雖系叔輩。亦不能與。親親之等。天澤之分。不容溷也。故今惟設御座于正中。以明諸王大臣實跪對至尊。于攝政王之旁坐而受。無所不安。此已謙于周公。萬不能更議坐對。以<圭黽>滟賣朝綱也。又恭考同治元年奏定聽政章程。穆宗毅皇帝實同御座。故請數年后援照舉行。至外臣覲見。亦用此制者。正使外人知我國之尊重朝廷。雖攝政王亦恪恭有別。較西禮似更周至。一、行各部院及各行省俱恭以諭旨飭行。凡各官謝恩請安。俱不另行之于攝政王。奏事摺內。亦只書皇上圣鑒。臣謹案睿親王時。或稱諭旨。或稱王諭。似非統一之道。考周公攝政時。諸誥皆稱王。歸政始稱公。最為確當。憲法所謂以君主之名行權是也。又案睿忠親王于升賞官員定制。不向王謝恩。所以明一尊也。今謹推及請安奏事諸摺。皆敬本此意。一、宮室出入之制。臣謹案國初諸王府第。獨睿忠親王在東華門外。以身膺大政。出入最便。<目辟>行<匧心>口<韋未><夗貝>護最周也。惟其分為叔父。尚當退就臣列。故未敢徑居大內。今若即景運隆宗兩門外之殿閣。奏奉皇太后懿旨。專為攝政公所。以別于醇親王府。似為名正言順。否則亦必于禁城近處規定。以昭慎便。其尋澡出入。尤宜增多護<目辟>行<匧心>口<韋未><夗貝>。凡兵役警道。官民避道。皆分所當然。警備尤關緊要。歐洲向不警蹕。近亦以危險時聞。漸慎出入。攝政王之身。關系甚鉅。不可忽也。再此次攝政王監國。與皇本生祖考醇賢親王時。政權上在大行太皇太后情形不同。恭繹遺詔。凡政事均歸裁定。惟必須奏聞皇太后之大事。始恭請懿旨。誠以攝政王分為本生。則自奉詔后。徐恭對皇太后外。實別無北面之義。分固尊于周公也。然臣所擬召見臣工條。猶請中讓御位。其他各條。亦多有敬避皇上者。蓋敬體攝政王尊重朝廷之意。委曲出之。更無臣工可與坐對之理。夫以二百余年聽政肅穆之地。忽焉而君羊臣坐立參差。是何景象。且恐外人援此而議損覲禮。則關于國體尤鉅。即謂古有三公坐論之事。亦當俟皇上親政后。特恩改定。此時出之議禮諸臣。則奣<虘阝>亦涉輕藐。且乘此危疑之際。不惟諸臣不敢擅改朝章。即攝政王亦似不當輕更祖制。異日追論。誰執其咎。茲事重大。臣不敢畏忌不言。得旨、著內閣各部院衙門并案會議具奏。
癸巳。理藩部奏、達賴喇嘛呈請陛辭。據情代奏。得旨、現在大行太皇太后大行皇帝之喪。未滿百日。著毋庸陛辭。照例頒賞。
又奏、達賴喇嘛回藏。現值停止筵燕之時。未便設餞。屆期仍由臣等送至火車站。如來時禮節。以示優容。依議行。
御史趙炳麟奏、請以攝政王總統禁<目辟>行<匧心>口<韋未><夗貝>軍。以固根本。得旨、陸軍部議奏。
給事中忠廉等奏、監國攝政王禮節。大端有三。一、封奏宜直達攝政王所居便殿。自行開拆也。前朝臣工奏事。例有副封。弊端百出。我朝定制。凡封奏事件。由內奏事官直達御前。防范周密。超越千古。伏讀雍正七年世宗憲皇帝圣諭。朕即位以來。以兼聽并觀為務。以納忠廣益為先。既命滿漢文武大臣密陳政務。又命科道等于露章之外。準其密摺奏事。蓋以國家事務殷繁。人情弊端種種。諸臣有陳奏之心。或有不便顯言之處。故令密封進呈。所以免其瞻顧。去其嫌疑。俾得各抒所見。盡言無隱。庶國計民生。均有攸賴等因欽此。凡在臣工。允宜欽遵。臣等請攝政王每日遵照舊典。黎明于便殿先閱摺奏。然后命樞臣進謁。各抒所見。集思廣益。或有密奏。事關重大。有不便令大臣知之者。亦可內斷于心。庶無漏洩機密之慮。儻于傳見軍機時。與各大臣同拆章奏。則天澤不分。流弊無所底止。此祖制之宜謹遵者一也。一、攝政王居處。宜在禁城內也。皇上沖齡。甫離襁褓既入承大統。允宜受皇太后撫養。然于本生父母。豈無眷戀之思。攝政王在禁城。時或省視。往來甚便。且攝政王負監國之重任。尤宜于出入道路。警備非常每日早朝。由禁城入內。既省道遠之勞。亦可無非常之慮。恭查高宗純皇帝御批通鑒。論天子為人后者。可迎本生父母奉養宮禁圣識超越。允宜奉為典要。此圣訓之宜謹遵者二也。一、攝政王每日聽政。延見樞臣。禮節宜遵崇也。攝政王代皇上聽政。則樞臣事王。當如事皇上之禮。無敢隕越。惟古有三公坐而論道之禮。或可依而行之。以表賢王撝謙之度。攝政王當居便殿聽政。以仿周公攝政之義。中設寶座。以為皇上虛位。旁設一座。座前設一案。攝政王聽政之位也。樞臣左右侍坐。坐視王宜卑。以表尊崇之義。樞臣無案。以定一尊。有商辦之摺奏。彼此傳觀。事畢。樞臣仍歸直廬辦事。此禮制之宜崇者三也。臣等歷觀經典。孝經云。安上治民。莫善于禮。曲禮云。有禮則安。無禮則危。當今主少國疑。禮制尤不可不嚴。臣等意見相同。謹合詞臚陳。得旨、著內閣各部院衙門并案會議具奏。
御史趙炳麟奏臣于光緒三十三年六月閑。晶宜次疏請清政源。規復軍機署名之制。皆未見施行。伏讀乾隆三十年閏二月上諭。向來軍機大臣寄信諭旨。該督撫等覆奏時。止稱接準廷寄。并不書寫承旨銜名。于體制殊未允協。嗣后各省督撫等。接準軍機大臣遵旨寄信傳諭。有應具摺覆奏者。俱著將寄信內所開承旨人名。一一開寫。不得但稱廷寄及軍機處字樣。可于奏事之便。傳諭各督撫。一體通傳應行奏事之各該衙門遵照欽此。三十六年一月。駕巡山東。大學士尹繼善、劉統勛、協辦大學士尚書劉綸、俱未隨扈。經軍機處奏請。面奉諭旨。清字寄信。著尚書福隆安署名。漢字寄信。著尚書于敏中署名欽此。推圣人立法之心。深鑒唐代之墨敕斜封。明室之口傳中旨。皆流弊無窮。故令承旨者。署具銜名。責有攸歸。政本自能清肅。東西國副署之制。亦同此意。近日欽奉大行太皇太后遺誥。命攝政王監國。是攝政王代行君主統治之大權。應署銜不署名。凡宮內事件。應用皇太后懿旨者。必有攝政王面奉皇太后懿旨字樣。凡行政事件。或肬閑授官缺。應用諭旨者。必有攝政王傳諭旨字樣。凡批答臣工章奏。應用交旨者。必有攝政王傳旨某衙門議奏或知道字樣。在攝政時。無攝政王署銜者。無論如何。皆無效力。如是則政權統一。京外臣民。皆曉然于是旨也。確系遵大行太皇太后遺誥。經攝政王之裁決者。非大臣所專擅。亦非內監之口傳。天下之信用克堅。海內之覬覦自息。至軍機大臣寄信交片。亦應遵照乾隆時祖制。于諭旨之后。一一開具承旨銜名。部院督撫有應具摺覆奏者。應開寫某年月日。接軍機大臣某某等字寄。奉攝政王傳旨等字樣。如此則于祖制悉合。而一切流弊。皆可杜絕。擬請明頒諭旨。布告天下。以清政源而昭信守。得旨、著內閣各部院衙門并案會議具奏。
以華商黃仲涵在外洋捐資興建先師孔子廟。予其故父道員銜黃守謙三品銜。
甲午。派貝勒載潤詣乾清宮大行皇帝幾筵前恭代行初祭禮。
陸軍部奏、議覆御史俾壽奏、請派滿漢世職子弟。分赴各國學習海軍。自屬當務之急。惟須先設海軍貴胄學堂。遴選滿漢世職子弟合格者。入學教授海軍普通必要之學。以厚其基。畢業后。或派入軍港學堂加習。或徑派出洋留學。屆時妥為核辦。依議行。
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奏、收買日本商家留存奉天槍彈。以遏亂萌而儲軍實。下部知之。
又奏、請設農官以興地利。奉省自設農事試驗場以來。鄉民之來觀者。日多。應及時別設管理之員。查奉省本多旗地。而宗室覺羅八旗滿蒙漢子弟。及在籍紳士。近多就學之人。若選擇此項人員。作為農官。以資任使。一以為旗員廣任用之途。一以為旗丁授生計之學。一舉數善。胥由于此。下農工商部議。
乙未。圣祖仁皇帝忌辰。遣官祭景陵。
恭辦喪禮王大臣奏、大行太皇太后大祭后閑五日。暨百日后閑七日。是否按期親奠。得旨、著前派恭代奠酒之貝勒載洵等四人。輪班敬謹行禮。
以政績卓著。予已故廣東瓊崖道沈傳義優恤。事跡宣付史館立傳。
丙申。派貝勒載濤詣皇極殿大行太皇太后幾筵前恭代行大祭禮。
諭軍機大臣等、電寄端方等、瑞方、朱家寶、三次十二日電奏均悉。叛兵雖經被剿散匿。首犯尚未擒獲。著該督撫仍嚴飭地方文武。認真<目辟>暒穴<曰融>夕<夗貝>捕。務將首犯熊成基懲辦。并將同謀各犯。一律殄除。以免死灰復燃。皖省各營習氣甚深。正可乘此兵威。切實淘汰。嚴加整頓。庶期兵歸實用。餉無虛糜。
又諭、電寄端方等、端方、朱家寶會電奏、請將應解北洋練兵經費二十萬兩。扣留一年。并鼓鑄局存銅餅十一萬斤各節。著照所請。該部知道。
御史江春霖奏、會議禮節未妥。逐條辯駁。開單呈覽。得旨、著內閣各部院衙門并案會議具奏。
丁酉。以奉移大行皇帝梓宮。派恭親王溥偉前期詣幾筵前恭代行啟奠禮。
諭內閣、內閣各部院衙門會同議上大行皇帝尊謚曰景皇帝。廟號曰德宗。上配列圣。同為百世不祧之廟。欽惟大行皇帝執中御宇。運啟維新。秉哲綏猷。恩周無外。合環瀛而共戴。實巍蕩以難名。今廷臣所議。詳慎公允。于大行皇帝諴民敷治之宏謨。洵相符合。深協朕懷。此天下萬世之公論。而非朕一人哀慕尊崇之私愿。亦非臣下揄揚頌美之諛詞也。謹據所奏。恭上尊謚廟號。所有應行典禮。該部敬稽成例以聞。
又諭、前奉大行太皇太后懿旨。命攝政王監國。所有應行禮節。著內閣各部院會議具奏欽此。事隔多日。尚未覆奏。著各該衙門妥速定議。毋再延緩。
御史史履晉奏、常朝拜跪禮節。宜及時變通。御史葉芾棠奏、攝政王禮節未宜。謹陳管見。御史謝遠涵奏、監國攝政首重大權。均得旨、著內閣各部院衙門并案會議具奏。
旌表各省壽民壽婦年逾百歲五世同堂未屆百歲五世同堂并年逾百歲者如例。纂修官章梫恭纂
總纂官錢駿祥恭輯監修總裁世恭閱二簽十二月初一日正總裁那月日專司蒿禾本陸恭覆閱甲寅正月二十日
徐月日
榮月日副總裁唐月日
宗室寶恭閱一簽九月十八日
陳恭閱三簽七月十四日
熙月日
郭恭閱十一月十三日
宗室麒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