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卯夏四月,明總兵張承胤使人來求地,拒之。令各佐領屯田積穣。秋閏八月,帝長子褚英卒。先是太祖將授政于褚英,褚英暴伉,眾心不附,遂止。褚英怨望,焚表告天,為人所告,自縊死。冬十月,遣將征渥集部東格里庫路,得萬人。是歲,釐定兵制,初以黃、紅、白、黑四旗統兵,至是增四鑲旗,易黑為藍。置理政聽訟大臣五,以紥爾固齊十人副之。于是歸徠日眾,疆域益廣,諸貝勒大臣乃再三勸進焉。
天命元年丙辰春正月壬申朔,上即位,建元天命,定國號曰金。諸貝勒大臣上尊號曰覆育列國英明皇帝。命次子代善為大貝勒,弟子阿敏為二貝勒,五子莽古爾泰為三貝勒,八子皇太極為四貝勒。命額亦都、費英東、何和里、扈爾漢、安費揚古為五大臣,同聽國政。諭以秉志公誠,勵精圖治。扈爾漢巡邊,執殺盜葠者五十馀人。明巡撫李維翰止我使者綱古里、方吉訥。乃取獄俘十人戮于境上,綱古里等得歸。
秋七月,禁五大臣私家聽訟。命扈爾漢、安費揚古伐東海薩哈連部,取三十六寨。
八月,渡黑龍江,江冰已合,取十一寨,徇使犬路、諾洛路、石拉忻路,并取其人以歸。
二年丁巳春正月,蒙古科爾沁貝勒明安來朝,待之有加禮。
是歲,遣兵取東海散居諸部負險諸島,各取其人以歸。
三年戊午二月,詔將士簡軍實,頒兵法。壬寅,上伐明,以七大恨告天,祭堂子而行。分兵左四旗趨東州、馬根單二城,下之。上帥右四旗兵趨撫順。明撫順游擊李永芳降,以為總兵官,轄輯降人,毀其城。明總兵張承胤等來追,回軍擊斬承胤等,班師。
五月,復伐明,克撫安等五堡,毀城,以其粟歸。
七月,入雅鶻關,明將鄒儲賢等戰死。
冬十月,東海虎爾哈部部長納哈哈來歸,賜賚有差。使犬各部路長四十人來歸,賜宴賞賚,并授以官。
四年己未春正月,伐葉赫,取二十馀寨。聞有明師,乃還。明經略楊鎬遣使來議罷兵,覆書拒之。楊鎬督師二十萬來伐,并徵葉赫、朝鮮之兵,分四路進。杜松軍由東路渡渾河出撫順、薩爾滸,劉綎軍由南路入董鄂。偵者以告。上曰:“明兵由南來者,誘我南也。其北必有重兵,宜先破之。”命諸貝勒先行。
三月甲申朔,清旦,師行。大貝勒代善議師行所向。四貝勒皇太極言:“宜趨界凡,我有筑城萬五千人,役夫多而兵少,慮為所乘。”額亦都曰:“四貝勒之言是也。”遂趨界凡。向午,至太蘭岡,望見明兵,分千人援界凡。界凡之騎兵已乘明師半渡谷口,擊其尾,回守吉林崖。杜松留師壁薩爾滸,而自攻吉林崖。我軍至,役夫亦下擊,薄明軍。是時,上至太蘭察兵勢,命大軍攻薩爾滸,垂暮墮其壘,入夜夾攻松軍。松不支,及其副王宣、趙夢麟等皆死。追北至勺琴山,西路軍破。是日,馬林軍由東北清河、三岔至尚間崖。乙酉,代善聞報,以三百騎赴之。馬林斂軍入壕,外列火器,護以騎兵,別將潘宗顏屯飛芬山相犄角。上率四貝勒逐杜松后隊,殲其軍,聞馬林軍馳至。上趨登山下擊,代善陷陣,阿敏、莽古爾泰麾兵繼進,上下交擊,馬林遁,副將麻巖戰死,全軍奔潰。移攻飛芬,上率騎突入,斬宗顏,西北路軍破,葉赫兵遁。是時劉綎南路之軍由寬甸間道敗我戍將五百人,乘勢深入。上命扈爾漢將千兵往援,戍將托保以馀兵會之。丙戌,復命阿敏將二千人繼往。上至界凡,刲八牛祭纛。丁亥,命大貝勒代善、四貝勒皇太極南御,遇綎精騎萬馀前進。四貝勒以突騎三十奪阿布達里岡,代善冒杜松衣幟入其軍,軍亂,四貝勒馳下會戰,斬綎,又敗其后軍。乘勝致富察,綎監軍道康應乾以火器迎戰,大風起,煙焰返射,復大破之,應乾遁,朝鮮兵降。凡四日而破三路明兵。其北路李如柏之軍,為楊鎬急檄引還,至虎欄,遇我游騎二十人,登山鳴螺,呼噪逐之,如柏軍奔迸,踐斃又千馀人。甲辰,釋朝鮮降將姜弘立歸,以書諭其國主。
四月,遂筑界凡。遣兵徇鐵嶺,略千人。
五月,朝鮮使來報謝。
六月,先是遣穆哈連收撫虎爾哈部遺民,至是得千戶,上出城撫之,賜以田廬牛馬。上率兵攻開原,克之,斬馬林等,殲其軍,還駐界凡。
秋七月,明千總王一屏等五人來降,暨前降守備阿布圖,各予之官。上攻鐵嶺,克之。是夕,蒙古喀爾喀部來援葉赫,敗之,追至遼河,擒其貝勒介賽。
八月己巳,征葉赫。葉赫有二城,貝勒金臺什守東城,其弟布揚古、布爾杭古守西城。分軍圍之,隳其郛,穴城,城摧,我軍入城。命四貝勒領金臺什之子德爾格勒諭降再四,金臺什終不從,乃執而縊之。布爾杭古降。布揚古不遜,殺之。葉赫亡。師還駐界凡。
冬十月,蒙古察哈爾林丹汗使來,書辭多嫚,執其使。喀爾喀五部來使約伐明,上使大臣希福等五人蒞盟。旋有五部下屬人來歸,上卻之。
是歲,明以熊廷弼為經略。
五年庚申春正月,上報書林丹汗,斥其嫚。執我使臣。上亦殺其使。
二月,賜介賽子克什克圖、色特希爾裘馬,令其更代為質。
三月,論功,更定武爵。丙戌,左翼都統總兵官、一等大臣費英東卒,上臨哭之。
夏六月,諭樹二木于門,欲訴者懸其辭于木,民情盡達。
秋八月,上伐明,略沈陽,明兵不戰而退,乃還。
九月甲申,皇弟穆爾哈齊卒,車駕臨奠,因過費英東墓賜奠。
冬十月,自界凡遷于薩爾滸。
是歲,明神宗崩,光宗立,復崩,熹宗立,罷經略熊廷弼,以袁應泰代之。
六年辛酉春二月,上伐明,略奉集堡,至武靖營。
三月壬子,上大舉攻明沈陽,以舟載攻具,自渾河下。沈陽守御甚備,環濠植簽,我軍拔簽猛進,明軍殊死戰,陣斬總兵賀世賢以下。乙卯,入沈陽。復敗其援軍總兵陳策等于渾河,敗總兵李秉誠于白塔鋪,援軍盡走。庚申,乘勝趨遼陽。袁應泰引水注濠,環城列炮,督軍出戰,不支而退,守城樓。壬戌,我右翼軍毀閘,左翼軍毀橋,右翼傅西城升陴,左翼聞之,畢登。明軍猶列炬巷戰,達旦皆潰,袁應泰自焚死,御史張銓被執,不屈死。癸亥,入遼陽。遼人具乘輿鼓樂迎上,夾道呼萬歲。命皇子德格類徇遼以南,所至迎降,兵宿城上,不入民舍。
六月,左翼總兵官、一等大臣額亦都卒,上臨奠,哭之慟。
秋七月壬寅,宴有功將士,酌酒賜衣。鎮江城人殺守將佟養真,降于明將毛文龍。
十一月乙卯,命阿敏擊毛文龍,敗之。喀爾喀部臺吉古爾布什來降。明復以熊廷弼為經略。
七年壬戌春正月甲寅,上伐明,攻廣寧。丙辰,克西平堡。明軍三萬來御,擊敗之,斬其總兵劉渠、祁秉忠,巡撫王化貞遁,游擊孫得功以城降。庚申,上入廣寧,降其城堡四十,進兵山海關,熊廷弼盡焚沿途村堡而走。乃移軍北攻義州,克之,還駐廣寧。蒙古厄魯特部十七貝勒來附,上宴勞之,授職有差。喀爾喀五部同來歸。
二月癸未,上還遼陽。遼陽城圮,遷于太子河濱。
秋七月乙未朔,一等大臣安費揚古卒。
八年癸亥春正月壬辰朔,蒙古紥魯特部巴克來朝,遣與質子俱還。
夏四月癸酉,遣皇子阿巴泰、德格類、皇孫岳讬率師討紥魯特貝勒昂安,以其殺我使人也。昂安扌巂孥遁。達穆布逐之,中槍卒。我軍憤,進殺昂安父子,并以別部桑土妻子歸。
六月,戒諸女已嫁毋凌其夫,違者必以罪。
冬十月丁丑,一等大臣扈爾漢卒,上臨哭之。
九年甲子春正月,喀爾喀貝勒恩克格爾來朝,求內遷,許之,以兵遷其民。
二月庚子,皇弟貝勒巴雅拉卒。上遣庫爾纏等與科爾沁臺吉奧巴盟,勿與察哈爾通。
四月,營山陵于東京城東北陽魯山,奉景祖、顯祖遷葬焉,是曰永陵。
五月,毛文龍寇輝發,戍將楞格禮、蘇爾東安追擊殲之。
秋八月壬辰,總兵官、一等大臣何和里卒,上聞之慟,曰:“天何不遺一人送朕老耶!”毛文龍之眾屯田于鴨綠島,使楞格禮襲其眾,殲之。
十年乙丑春正月癸亥,命皇子莽古爾泰率師至旅順,擊明戍兵,隳其城。
二月,科爾沁貝勒寨桑以女來歸四貝勒皇太極為妃,大宴成禮。
三月庚午,遷都沈陽,凡五遷乃定都焉,是曰盛京。遣喀爾達等征瓦爾喀,歸,降其眾三百。
夏四月己卯,宗室王善、副將達朱戶、車爾格征瓦爾喀,凱旋,宴勞備至。
六月癸卯,毛文龍兵襲耀州,戍將揚古利擊敗之。
秋八月,遣土穆布城耀州,明師來攻,擊走之,獲馬七百。命博爾晉征虎爾哈,降其戶五百,雅護征卦爾察部,獲其眾二千。毛文龍襲海州張屯寨,戍將戒沙擊走之。上著酒戒頒于國中。
十年己卯,皇子阿拜、塔拜、巴布泰征虎爾哈,以千五百人歸。
十一月庚戌,科爾沁奧巴告有察哈爾之師,遣四貝勒皇太極及阿巴泰以精騎五千赴之,林丹汗遁。
是年,明使高第為經略,驅錦西人民入山海關。寧前道袁崇煥誓守不去。
十一年丙寅春正月戊午,上起兵伐明寧遠。至右屯,守將遁,收其積穣。至錦州,戍將俱先遁。丁卯,至寧遠。寧前道袁崇煥偕總兵滿桂、副將祖大壽嬰城固守。天寒地凍,鑿城不隳,城上放西洋炮,頗傷士卒,乃罷攻。遣武訥格將蒙古兵攻覺華島,奪舟二千,盡焚其軍儲,班師。
二月壬午,上還沈陽,語諸貝勒曰:“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
夏四月丙子,征喀爾喀五部,為其背盟也,殺其貝勒囊奴克,進略西拉木輪,獲其牲畜。
五月,毛文龍兵襲鞍山驛及薩爾滸,戍將巴布泰、巴篤禮敗之,擒其將李良美。丁巳,科爾沁貝勒奧巴來朝,謝援師也。上優禮之,封為土謝圖汗。
六月,上書訓辭與諸貝勒。
秋七月,上不豫,幸清河湯泉。
八月丙午,上大漸,乘舟回。庚戌,至愛雞堡,上崩,入宮發喪。在位十一年,年六十有八。天聰三年葬福陵。初謚武皇帝,廟號太祖,改謚高皇帝,累謚承天廣運圣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論曰:太祖天錫智勇,神武絕倫。蒙難艱貞,明夷用晦。迨歸附日眾,阻貳潛消。自摧九部之師,境宇日拓。用兵三十馀年,建國踐祚。薩爾滸一役,翦商業定。遷都沈陽,規模遠矣。比于岐、豐,無多讓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