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 頸項門
- (清)陳夢雷
- 14969字
- 2015-12-17 12:36:31
黃帝素問
金匱真言論
東風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頸項。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春 原缺,據《素問》金匱真言論補。]不病頸項。
【注 俞者,經氣之所注也,蓋臟氣實則病氣,臟氣虛則病臟也。按蹺者,按摩導引,引陽氣之通暢于四肢也。冬時陽氣伏藏,若導引其四出,則無以奉春生夏長之氣,是以有鼽衄頸項之經病矣。春病在頸,邪熱而迫于經者,鼽衄,別出下項,則為頸項之病矣。】
脈要精微論
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
【注 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者,其氣下盛上虛,當主頭項痛也。】
玉機真臟論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期一月死。真臟見,乃予之期日。
【注 內痛者,肺受其傷,肺之俞在肩背,故痛引肩項也。肝病而已傳及于所勝之臟,故當期以本月之內而死也。真臟脈見,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預之期日,當死于庚辛日之薄暮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月囷),真臟見,十日之內死。
【注 肺病,故痛引肩背;傳及于心,故身熱也。夫心主血而生于腎臟之精,血氣盛則充膚熱肉,心腎傷而精血衰,故曰脫肉破(月囷)。真臟脈見大而虛,如羽毛中人膚,病傳于心,故期以十日之內死。蓋心不受邪,故死之速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月囷)脫肉,目眶陷,真臟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注 本經曰:腎病者,大小腹痛。腎傳之心,故心中不便。心傳之肺,肺傳之肝,故肩項身熱。肝傳之脾,故目眶陷也。真臟脈見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如目不見人,腎之精氣已絕,故立死。其見人者,余氣未盡,至所不勝之時而死,謂當死于日昃也。夫腎為生氣之原,生絕于下,故死之更速也。】
風論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月真)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
【注 頸有風池、風府,乃經脈之要會,故頸多汗。胃腑受邪,故飲食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也。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腹脹滿,是以形寒則(月真)脹,飲冷則泄者,胃氣虛傷也。胃者肉其應,腹者胃之郛,故主形瘦而腹大。】
厥論
少陽厥逆,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
【注 少陽主樞,是以少陽氣厥而機關為之不利也。頸項者,乃三陽、陽維之會;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故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轉行,項不可以回顧。】
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
【注 手太陽所生病者,耳聾。小腸主液,故逆則泣出也。夫心主血脈,小腸主液而為心之表,小腸氣逆則津液不能榮養于經脈,是以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蓋腰項之間,乃脈絡經俞之大會也。】
熱論
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
【注 太陽之氣主皮毛,故傷寒一日,太陽受之。陽氣在上,故頭項痛。背為陽,故腰脊強。】
腹中論
帝曰:有病膺腫,頸痛,胸滿腹脹,此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
至真要大論
太陰司天,濕淫所勝,則沉陰且布,雨變枯槁,胕腫,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強,頭項痛。
【注 濕淫于上,是以沉陰且布,草木枯槁,得化氣之雨而變生胕腫陰痹,皆感寒濕氣,病在陰者名曰痹,故按之不得也。腎主骨,而膀胱為之腑,故腰脊頭項骨痛。】
太陰之勝,火氣內郁,瘡瘍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脅,甚則心痛熱格,頭痛,喉痹,項強。
【注 陰濕之氣淫于外,則火氣內郁而瘡瘍于中矣。濕熱之氣流散于外,則及于風木而病在胠脅。甚則心痛者,木甚而傳于火也。熱格頭痛,喉痹項強者,風火之氣與濕氣相雜,從頸項而上于巔頂也。】
太陽之勝,熱反上行,頭項囟頂腦戶中痛,目如脫。
【注 熱反上行者,太陽之氣,隨經上入腦,還出別下項。太陽經脈起于目內眥,故目如脫也。】
太陰之復,濕變乃舉,頭項項,《素問》至真要大論作「頂」。痛重而掉瘈尤甚。
【注 頭項痛重而掉瘈尤甚者,所謂因于濕,首如裹,濕氣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也。】
少陰司天,客勝則鼽嚏,頸項強,肩背瞀熱,頭痛。
【注 少陰司天,初氣乃太陽寒水,頭項強,肩背瞀熱,頭痛,太陽寒水之氣勝也。】
諸痙項強,皆屬于濕。
【注 此五臟之氣而發見于形氣也。】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篇
邪之中人,中于項則下太陽。
【注 以太陽之循頸項而上干于頭面也。】
論疾診尺篇
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
【注 足太陽之脈起于兩目而下出于頸項,太陽之上寒水主之,大陽之氣運行于膚表,此水隨氣而溢于皮膚之間,故目窠微腫。頸脈動而膚脹咳者,水留于皮毛而動其肺氣也。風水者,因外受于風,風行而水渙也。】
寒熱病篇
五臟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臟之腧四;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
【注 伏兔,腎之街。腨者,脾之部。背乃肺之俞。五臟俞謂五椎之心俞也。項者,肝之俞。本經曰:癰疽之發,不從天下,不從地出,積微之所生也。故五部之有癰疽者,乃五臟漸積之郁毒,外應于血氣之不和而為之也。故五部有此者死。】
本輸篇
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
【注 當缺盆中央動脈是。】
一次任脈側之動脈足陽明也,名曰人迎。
【注 挾喉兩旁之動脈是。】
二次脈手陽明也,名曰扶突。
【注 挾喉動脈之后,曲頰之前一寸后是。】
三次脈手太陽也,名曰天窻。
【注 手陽明之后,當曲頰之下是。】
四次脈足少陽也,名曰天容。
【注 曲頰之后,當耳之下是。】
五次脈手少陽也,名曰天牖。
【注 耳后當完骨上是。】
六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
【注 挾項大筋中是。】
七次脈頸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
【注 凡此論三陽之脈,循序而上于頸項,應陽氣之出于地外,而任督二脈出于腎,而通先天之陰陽也。】
足陽明,挾喉之動脈也,其俞在膺中。手陽明次在其俞外,不至曲頰一寸。手太陽當曲頰。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后。手少陽出耳后,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陽挾項大筋之中發際發際 原缺,據《靈樞》本輸篇補。。
【注 此論陽氣之上下,以應天氣之升降也。】
寒熱篇
黃帝問于岐伯曰:寒熱瘰疬,在于頸腋者,皆何氣使生?岐伯曰:此皆鼠瘰寒熱之毒氣也,留于脈而不去者也。
【注 寒熱之毒氣,下藏于臟,上通于頸腋之間,留于脈而不去,則為瘰疬者,此腎臟先天之水毒也。天開于子,天一生水,其毒在外,故名曰鼠。夫頸腋之脈,少陽之脈也,少陽乃初陽之氣,生于先天之水中,而少陽又與腎臟經氣相通,故本經曰少陽屬腎。】
黃帝曰:決其生死奈何?岐伯曰:反其目視之,其中有赤脈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而死。赤脈不下貫瞳子,可治也。
【注 厥陰少陽之形臟在于心下中焦之部分,而二氣皆本于腎臟之所生。瞳子者,水臟之骨睛也。赤脈從上而下貫瞳子者,水臟之毒氣,上交于包絡之火臟,火臟之毒氣,復下交于水臟之骨睛,此為陰陽交者,死不治。蓋毒氣在于陰陽之臟內往來不能出于末,而從脈潰,故為不治之惡疾也。一脈一歲死者,水臟之毒甚也。二脈二歲死者,水臟之毒傳之于火臟也。三脈三歲死者,毒氣分于二臟之間也。蓋毒之專者,為害重,故死之速。分者,死之遲也。一脈半者,一二之間也。二脈半者,二三之間也。】
癰疽篇
癰發于頸,名曰夭疽。其癰大,以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注 頸乃手足少陽陽明血氣循行之分部,故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液,淵液乃足少陽膽經穴,在腋下三寸,蓋從外而將入于內也。任脈居陽明、少陽四脈之中,故前傷任脈。內熏肝肺,此在外腑經之毒,內熏于臟,故至十余日而死。】
金匱要略【漢 張機】
項強急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囗噤背反張者,痓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
頸脈動
寸囗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裹上微擁,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千金方【唐 孫思邈】
九漏
凡項邊腋下先作瘰疬者,欲作漏也,宜禁五辛、酒、面及諸熱食。
凡漏有似石癰,累累然作疬子,有核在兩頸及腋下,不痛不熱。治者,用練石散敷其外,內服五香連翹湯下之。已潰者,治如癰法。諸漏結核未破者,火針,針使著核結中,無不瘥者。何謂九漏?一曰狼漏,二曰鼠漏,三曰螻蛞漏,四曰蠱漏,五曰蚍蜉漏,六曰蠐螬漏,七曰浮沮漏,八曰瘰疬漏,九曰轉脈漏。
瘡瘍全書【宋 竇漢卿】
項疽毒
此毒因五臟受毒,氣壅血枯,伏在風府之間,惡證也。當用敗毒流氣飲治之,后用內托流氣飲。
風毒頸癰
有人肥壯,素能飲酒,酷暑遠行,酒醉居于舟中,臥于風內,又為日色暑氣相侵,并有七情所干,歸家不免于色欲,頸項間忽痛如失枕之狀,其名曰何?乃風熱鎖喉毒也。久則紅色繞于肩背,堅硬難消。急服清暑疏風散。
瘰疬
此證手少陽三焦經主之。大抵此經多氣少血,因驚憂思慮,故生。此疾初起生于耳下及項間,并頤頷下,至缺盆,在鎖子骨陷中,隱隱皮膚之內。初生如豆,漸長如李核之狀,或一粒,或三五粒,按之則動而微痛,不發熱,惟午后微熟,或夜間囗干,飲食少思,四肢倦怠,則堅而不潰,潰而不合,皆因氣血不足,往往變為勞瘵,自覺紅腫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連串三五個,破潰遍項,漸流膿血,致成瘰疬。獨形者為結核,續欲連結者為瘰疬,但此證原不系膏粱之變,因虛勞氣郁所致,宜以益氣養榮之藥治之,其瘡自消。若金石暴悍之劑,血氣愈損不能生矣。若不速治,必致喪生也。馬刀瘡與瘰疬,同系少陽膽經主之,此經亦多氣少血,或在耳之前后,或在耳下連及頤頷,或在胸及胸側,或在兩脅,久堅不潰,皆謂之馬刀瘡也,故多堅少軟,膿白如稀糊似泔水狀,治者求水清可也。形表如蛤者,為馬刀瘡。
河間六書【金 劉完素】
頸痛
膺腫頸痛,胸滿腹脹,上實下虛,氣厥而逆,陽氣有余郁于胸也,不可針灸,宜服順氣湯、小茯苓湯主之。
腎熱者,腰痛胻酸,苦渴數飲食熱,熱爭則項痛而強,胻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經曰:汗出脈躁盛,一死;脈不與汗相應其病,二死;狂言失志者,三死。皆是怫郁結不能解散,以致危殆。
瘰疬論
夫瘰疬者,經所謂結核是也。或在耳前后,連及頤頷,下連缺盆,皆為瘰疬。或在胸及胸之側,下連兩脅,皆為馬刀。手足少陽主之。此二經多氣少血,故多堅而少軟,膿白而稀如泔水狀,治者求水清可也。如瘰疬生在別經,臨時于《銅人》內,隨其所屬經絡部分對證之穴灸之,并依經內藥用之。獨形而小者為結核,續數連結者為瘰疬,形表如蛤者為馬刀。
明理論【金 成無己】
項強
傷寒項強,何以明之?太陽脈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臂,內挾脊,抵腰中。經曰:太陽之病,頭項強痛而惡寒。以太陽感受風寒,則經脈不利,而頸為之急,項為之強耳。傷寒頸項強急者,太陽表證也,必發散而解之可也。太陽病,項背強八八,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太陽病,項背強八八,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是皆發散之劑也。二者均是項背強,而發散又有輕重者。蓋發熱汗出惡風者,為表虛,表虛者可解肌。無汗惡風者為表實,表實者可發汗。是以為治不同也。桂枝加葛根湯方是桂枝加麻黃、葛根,又葛根湯方亦是。桂枝湯中加麻黃、葛根,深詳究之,無汗惡風為表實,正可發汗,則于桂枝湯中,加麻黃、葛根為當矣。汗出惡風為表虛,表虛者可解肌,恐是桂枝湯中,但加葛根而不加麻黃也。八,音殊,引頸之貌。八,短羽鳥也。短羽之鳥不能飛騰,動則先伸引其頭耳。項背強者,動亦如之,非若幾按之幾而偃屈也。太陽傷寒項背強,其或太陽中風加之寒濕而成。痙者,亦項強也。經曰: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面動動 原缺,據《金匱》痙濕暍病脈證第二改。搖,卒囗噤背反張者,痙病也。《金匱要略》曰:太陽病,其證項背強八八然,脈反沉遲者,此為痙,桂枝加(艸舌)蔞湯主之。雖項背強,然太陽病表證悉當發散。又有結胸病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主之。臨病之際,審其表里,可汗可下,隨證投湯,則萬全矣。
世醫得效方【元 危亦林】
項軟
小兒因風頸軟,頭不得正,或去前,或去后,宜用天柱天柱 指天柱丸,見本門方中。、五加皮散;風熱項軟,合用涼肝丸。
活法機要【元 張潔古】
瘰疬
夫瘰疬者,結核是也。或在耳后、或在耳前、或在耳下連及頤頷,或在頸下連缺盆,皆謂之瘰疬。或在胸及胸之側,或在兩脅,皆謂之馬刀。手足少陽主之。
結核耳前后有之,或耳下頷下有之,皆瘰疬也。桑椹二斗,極熟黑色者,以布袋取自然汁,不犯銅鐵,以文武火慢熬,作薄膏子,每日百沸湯點一匙,食后,日三服。
儒門事親【元 張從政】
瘰疬
夫人頭目有瘡腫瘰疬,及胸臆胠脅之間,或有瘡痂腫核不消,及有膿水不止,可用滄鹽一二兩,炒過,以長流水一大碗煎,放溫,作三五次頓服訖,候不多時,于咽喉中探引,吐涎二三升;后服和血通經之藥,如玉燭散、四物湯之類是也。《內經》曰:咸味涌泄為陰。涌者吐也,泄者瀉也。《銅人》曰:少陽起于目銳眥,行耳后,下脅肋,過期門。瘰疬結核馬刀挾癭,是少陽膽經多氣少血之病也。
東垣十書【元 李杲】
馬刀瘰疬
耳下至缺盆,或至肩上,生瘡堅硬如石,動之無根者,名馬刀瘡,從手足少陽經中來也。或生兩脅,或已流膿作瘡,或未破,連翹散堅湯并皆治之。
瘰疬馬刀,將先出一瘡,用四楞鐵環定住,不令出移,破作囗子,以油紙捻纴之,勿令合了,以絕其瘡之源,其效至速。如瘡不破,或病人不肯破,更以藥涂之,二日一易之,以龍泉散主之。
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瘰疬結核癭氣
夫瘰疬初起,必起于少陽經;不守禁戒,必延及陽明經。大抵食味之厚,郁氣之積,曰毒、曰風、曰熱,皆此三端招引變換,須分虛實。彼實者固易治,自非痛斷厚味與發氣之物,雖易亦難,殊為可慮。以其屬膽經,主決斷,有相火,而且氣多血少。婦人見此,若月經行,不作寒熱,可生;稍久轉為潮熱,其證危矣。自非斷欲絕慮食淡,雖神圣不可治也。
瘰疬屬血氣痰熱,以牡蠣煅過為末,元參搗膏為丸。或桑椹黑熟者搗汁熬膏,湯調服;紅者曬干為末,湯調服。
夏枯草大能散結氣而有補養血脈之功,能退寒熱,虛者盡可倚仗,若實者以行散之藥佐之。外施艾灸,亦漸取效。
結核,或在項、在頸、在臂、在身,如腫毒者,多在皮里膜外,多是痰注作核不散,問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后用藥散核。結核在下頦,二陳湯加酒炒大黃、連翹、桔梗、柴胡;結核在臂,二陳湯加連翹、防風、川芎、酒芩、蒼朮、皂角刺、僵蠶、麝香,行太陰、厥陰之積痰,使結核自消,甚捷。
癭氣須先斷厚味。
凡頸下卒結囊,欲成癭,以海藻一斤,洗去咸,酒浸飲之。
外科精義【元 齊德之】
瘰疬治法
夫瘰疬之病,其名甚多,《巢氏病源》載之三十六種,《千金》、《圣惠》所論瘰疬九漏,總論說有風毒、熱毒、氣毒之異。瘰疬結核,寒熱之殊,其本皆由恚怒氣逆,憂思過甚,風熱邪氣,內搏于肝。蓋怒傷肝,肝主筋,故令筋蓄結而腫。其候多生于頸腋之間,結聚成核,初如豆粒,后若梅李核,累累相連,大小無定。初覺憎寒壯熱,咽項強痛,腫結不消者,當便服五香連翹湯,或牡蠣大黃湯,疏下三兩行,于上貼十香膏、烏犀膏,及用淋溻腫湯、潰毒湯時復淋溻,如此救療,即得消散。若未消散,可服內消丸或皂角丸之類,漸以求差。若腫結深硬,荏苒日月,不能內消者,久必成膿。若腫高而稍軟,其人面色痿黃,皮膚壯熱,上蒸膿已成也,可以針決核中,令其潰散則易愈也。治法:如瘡法于瘡囗中,用追毒蝕肉錠子纴之,于上用烏犀十香膏等貼之,及托里之劑和之。經久不差,或愈而復發,或別處自穴,膿水透出,流津不止,肌體羸瘦者,變成九瘺。《內經》曰:陷脈為瘺,留連肉腠,即此病也,可用蒜餅子灸之;然后瘡囗上用紫金散、翠霞散等,于上纴貼膏藥,求瘥。其將護忌慎治療,用法無造次焉。
證治要訣【明 戴思恭】
瘰疬
瘰疬之病,皆血氣壅結,根在臟腑,多結于頸項之間,累累大小無定,發作寒熱,膿血潰漏,或此沒而彼起,宜于隔宿用米飲調下桂末、滑石二錢,晨鐘動時,進黑白散,必有物如葡萄肉,從小便出其數枚,于腫核則愈;仍常服四七湯加木香或蘇子降氣湯。其匝頸者,俗名蟠蛇疬,難治。
先以石菖蒲爛研,盦患處微破,卻以貓貍皮連毛燒灰,香油調敷。一味白蘞末,酒調服,多多為上。仍以酒一呷,調白蘞盦患處。掘取生者尤好。或用豬膽內水調雄黃末,敷患處,亦好。
醫學綱目【明 樓英】
瘰疬
初虞世云:瘰疬多生肩項,或赤或白,或沉或浮,初生如豆,久似核,年月浸久,其大如梅,或如雞卵,排行成列,或生二三,或生六七,俗云蟠蛇疬是也。用性努力,思慮過久,則痰痛赤腫繼之,早治為上。
流注疬,婦人多有之,其性急躁,其氣怫郁,其心執著。初生在項,破后膿注四肢,遍體結毒,如梅李狀,不療自破,孔竅相穿,寒熱疼痛,或流膿汁,是名流注疬也,又名千歲瘡。宜服托里救苦神應丸;如脈有力者,先用追神散下之,卻服救苦神應丸。
單窠疬者,生一個也,發于頸項,最難治,但宜如前藥服之,日久自消。或發于顖骨,亦難治。用毒藥療之,勿令浸漬日久。
蓮子疬,一胞裹十數枚,生于項之左右,以手觸則能轉動,尚可用藥治療。如堅硬挨不動者,乃不可生。憎寒,發熱,躁渴,凡遇此證,至難治,雖神圣亦無如之何也已。
重臺疬,生于項頸,或左或右,初則單窠結在上,或在下,重迭見之,是名重臺疬。此證藥不可療,不可針灸。若是毒行其腫痛,發渴生痰,萬死一生,害人極速。初覺有之,急用小犀角丸、粉金散治之。
燕窠疬,形似燕窠,不可治。
醫學入門【明 李梴】
傷寒項強
項硬而不能左右回顧,太陽初證,表實無汗,葛根湯;表虛有汗,桂枝湯加葛根。若誤下,邪氣乘虛入里,反結胸而項強又不解,謂之結胸項強。大陷胸湯丸,兼理中丸,或四逆湯服之。所以陰毒初痛,亦有項強,俱以熱藥治之,正陽散、附子湯是也。
項強連脅下滿者,小柴胡湯。又有風濕項強,痙病項強,不可不辨也。
頸疽對囗
六腑陽毒聚于頂,惟太陽膀胱主之,有生于頸后者,瘡頭向上,瘡尾向下,形如蜂窩,乃反證也。焮腫者,急宜托里散加升麻、赤芍、桔梗,防毒攻心。如痰發或流入兩肩者,不治。
有生腦后對囗者,名曰夭疽,其狀大而色紫黑,不急治,熱入淵液,前傷任脈,內熏肝肺,十余日而死。
焮腫作痛,煩渴好飲冷水,宜解毒湯加天花粉,以除痰火濕熱;或黃連消毒散、當歸羌活湯、清熱消毒飲、活命飲選用。
腫痛囗干作渴,好飲熱湯,為腎陽虛火熾,宜托里消毒散、托里益氣湯、腎氣丸、八味丸。漫腫微痛少食者,補中益氣湯。痰多者,托里清中湯。若色黯不潰不斂,為陰精消涸,名腦爍,不治。
瘰疬馬刀
生頸前項側,結核如大豆、如銀杏,曰瘰疬;生胸脅腋下,堅硬如石,形如馬刀蟲,曰馬刀。多氣少血之病,總皆手足少陽相火所生。蓋耳前后與缺盆肩上胛下,屬足少陽部分;延及頦項頰車與頤,屬足陽明部分;延及胸中中府、云門肺經部分者死。風疬尖而小;熱疬焮腫赤色,又名血疬痰疬,推動滑軟;氣疬圓而動;又有鼠殘疬,大小不一。
無痰不成核。諸瘰初起,實者皆以化痰為主,通用二陳湯加防風、桔梗、黃芩、竹瀝。胸緊者,以此探吐尤妙。通經脈必用螌蝥,疏滲小便,以瀉心火,古方必效散、立應散是也。但此二藥甚峻,服后宜量體調治。體實風熱盛者,繼以宣熱丹服之。體虛者,托里益氣湯,或八物湯合二陳湯,多服瘡囗自斂。又有虛甚者,宜先服健脾藥,而后服二散。輕者,只用斑雞丸便堅。胃盛者白蠶丸,或追膿化毒散、軟硬皂子丸。少陽分者,柴胡通經湯;陽明分者,升麻調經湯;少陽陽明二經,二湯合服調之。悞下則犯經禁病禁。
清肝者,膽與肝合病,則筋累累如貫珠,寒熱臖痛,乃肝氣動而為病也。當清肝火為主,佐以養血。若寒熱止而瘡不愈者,乃肝血燥而為病也,當養血為主,佐以清肝。清肝益榮湯、梔子清肝湯、柴胡清肝湯選而用之。
瘡如豆粒,附筋肉,色不變,內熱囗干,精神倦怠,久不消潰,及肝脈弦緊,腎脈洪數,乃腎水不能生木,以致肝血火動,筋攣,忌用風藥燥干。經久爛破,膿血大泄者,脾腎愈虧,火炎于肺,皆宜腎氣丸、補中勝毒餅為主,兼服逍遙散加桔梗、麥門冬、元參,以清肺火。多怒,有肝火者,清肝解郁湯;有寒熱者,單夏枯草散。肝火旺甚,或近骨處生蟲作癢者,蘆薈丸、通用豬頭丸、海藻散堅丸;外治銀右散、蠶繭散、貓蝠散。虛弱者,單夏枯草膏內服,外貼加麻油。
經年成漏者,初起宜溫散風冷,及行腎經濕熱邪水,久則大補氣血,兼用熏洗平肌塞竅之藥。古方白蛇散治瘰疬成漏,以其有牽牛,能利腎經惡水,免致淋漓穿穴,但利后當量體調治,痛節酒色財氣。
女人經調及經閉無潮熱者可治,經閉有潮熱或咳者死。古方用玉燭散治瘰疬和血通經,服之自消,日進一服,七八日見效。便不閉者,柴胡通經湯、升麻調經湯。久虛者,加味逍遙散、清肝益榮湯,或用二陳湯合四物湯,加牡蠣、柴胡、黃芩、元參、神曲為末,以桑椹熬膏,搗丸菉豆大,每五十丸,溫酒下;或服腎氣丸尤妙。
瘰疬,瘍證之標也,故癆瘵類有曰:腹中有塊,頸上有核,最為難治,況成潰漏,而又清金降火,滋腎健脾,病人若不清心淡囗,則潮汗渴瀉,惡證蜂起,其可生乎?但視其目內,赤脈貫瞳人有幾條,則知其幾年死。面色晄白,金克木,脈洪大,為元氣虛敗,俱為不治。故曰實者可治,虛者可慮。
痰核
頸項生核,不紅不痛,不作膿,推之則動,乃痰聚不散也,不可悞用瘰疬藥,治宜二陳湯加大黃、連翹、柴胡、桔梗。體薄者二陳湯加桔梗、黃芩、元參、麥門冬及防風少許,入竹瀝,多服自消。如耳后與項間,各有一塊者,含化丹。
臂核或作微痛者,以內無膿,故外雖腫不紅,或生背膊皆然。宜陳皮、半夏、茯苓、防風、酒芩各一錢,連翹二錢,皂角刺一錢半,川芎、蒼朮各五分,甘草三分,水煎服。
凡遍身有塊,多是痰注,但在上體多兼風熱,在下體多兼濕熱,宜加味小胃丹、竹瀝達痰丸,量體虛實服之;通用海帶丸。
癭
癭皆痰與氣相結而成。筋脈呈露曰筋癭,赤脈交絡曰血癭,皮色不變曰肉癭,隨憂愁消長曰氣癭,堅硬不可移曰石癭,其名有五者此也。內應五臟,治與瘤同。
形似櫻桃,一邊縱大似槌而垂,皮寬不急,原因憂患所生,故又名癭氣,今之所謂影囊者似也。憂恚耗傷心肺,故多著頸項及肩,勞欲邪氣,乘經之虛而作。
或軟或硬,無痛無癢,體實者海藻散堅丸、海帶丸;痰火盛者,舐掌散、神效開結散。此皆化痰行氣破堅之劑,久虛者不可妄服。
通用:初起者,十六味流氣飲、單蜘蛛方;稍久者,蠟礬丸,常服自然縮小。消磨:外敷南星膏。切不可輕用刀針決破,破則膿血崩潰,滲漏無已,必至殺人。
傷寒六書【明 陶華】
項強
項背強者,太陽表邪也,發散則解。結胸項強,有下之證。寒濕項強,成痙。
太陽病項強,無汗惡風為表實,葛根湯。項背強,發熱有汗惡風為表虛,桂枝加葛根湯。誤下太陰,結胸項強,太陷胸丸。一法,寒實甚者,兼與四逆湯。
項強脅下滿,身熱惡風,手足汗而渴,小柴胡湯。
陰毒初得,病項背強,咽痛,心腹痛,短氣,厥逆,吐利,身如被杖,附子湯、陰毒甘草湯、正陽丹。天行復作熱,至晚則腰痛,頭項強,身重,葛根生姜豉湯。
薛氏醫案【明 薛己】
瘰疬
夫瘰疬之病,屬三焦肝膽二經,怒火風熱血燥;或肝腎二經,精血虧損,虛火內動;或恚怒氣逆,憂思過甚,風熱邪氣,內搏于肝。蓋怒傷肝,肝主筋,肝受病,則筋累累然如貫珠也。其候多生于耳前后項腋間,結聚成核,初覺憎寒惡熱,咽項強痛。若寒熱臖痛者,此肝火風熱而氣病也,用小柴胡湯以清肝火,并服加味四物湯以養肝血。若寒熱既止而核不消散者,此肝經火燥而血病也,用加味逍遙散以清肝火,六味地黃丸以生腎水。若腫高而稍軟,面色痿黃,皮膚壯熱,膿已成也,可用針以決之,及服托里之劑。若經久不愈,或愈而復發,膿水淋漓,肌體羸瘦者,必純補之劑,庶可收斂,否則變成九瘺。《內經》曰:陷脈為瘺,留連肉腠,即此病也。外用豆豉餅、琥珀膏,以驅散寒邪,補接陽氣;內服補中益氣湯六味丸,以滋腎水,培肝木,健脾土,亦有可愈者。大抵肝膽部分結核,不問大小,其脈左關弦緊,左尺洪數者,乃腎水不能生肝木,以致肝火燥而筋攣,須用前藥以滋化源,是治其本也。《外臺秘要》云:肝腎虛熱則生疬。《病機》云:瘰疬不系膏粱丹毒火熱之變,因虛勞氣郁所致,止宜補形氣調經脈,其瘡自消散,蓋不特汗之下之而已也。其不詳脈證經絡受病之異者,下之則犯經禁病禁,虛虛之禍,如指諸掌。若脈洪大,元氣虛敗為不治;若面晄白,為金克木亦不治;若眼內赤脈貫瞳人,見幾條則幾年死。使不從本而治,妄用伐肝之劑則悞矣。蓋伐肝則脾土先傷,脾傷則損五臟之源矣,可不慎哉。
焮腫脈沉數者,邪氣實也,宜泄之。腫痛憎寒發熱或拘急者,邪在表也,宜發散。因怒結核或腫痛,或發熱者,宜疏肝行氣。腫痛浮脈數者,祛風清熱。脈濇者補血為主,脈弱者補氣為主,腫硬不潰者補氣血為主。抑郁所致者,解郁結調氣血。潰后不斂者,屬氣血俱虛,宜大補。虛勞所致者,補之。因有核而不斂者,腐而補之。脈實而不斂或不消者,下之。
張氏云:室女月水久不行,切不可用青蒿等涼劑。醫家多以為室女血熱,故以涼藥解之。殊不知血得熱則行,冷則凝,《養生必用方》言之甚詳。此說大有理,不可不知。若經候微少,漸漸不通,手足骨肉煩疼,日漸羸瘦,漸生潮熱,其脈微數,此由陰虛血弱,陽往乘之,小水不能滅盛火,火逼水涸,亡津液,當養血益陰,慎毋以毒藥通之,宜柏子仁丸、澤蘭丸。
證治準繩【明 王肯堂】
頸項強痛
頸項強急之證,多由邪客三陽經也。寒搏則筋急,風搏則筋弛;左多屬血,右多屬痰。
頸項強急,發熱惡寒,脈浮而緊,此風寒客三陽經也,宜驅邪湯。
頸項強急,動則微痛,脈弦而數實,右為甚,作痰熱客三陽經治,宜消風豁痰湯。
頸項強急,動則微痛,脈弦而濇,左為甚,作血虛邪客太陽陽明經治,宜疏風滋血湯。
頸項強急,寒熱往來,或嘔吐,或脅痛,宜小柴胡湯、升麻防荊湯。
頸項強急,腰似折,項似拔,加味勝濕湯。
精神短少,不睡,項筋腫急難伸,禁甘溫,宜苦寒,養神湯主之。
《本事方》椒附散,治腎氣上攻,項背不能轉側,于虛寒者為宜。
頸痛非是風邪,即是氣挫 亦有落枕而成痛者,并宜和氣飲,食后服。按人多有挫閃,及久坐并失枕而致項強不可轉移者,皆由腎虛不能生肝,肝虛無以養筋,故機關不利,宜六味地黃丸常服。
瘰疬
結核連續者為瘰疬,形長如蛤者為馬刀。一云,瘰疬者結核是也。或在耳后耳前,或在耳下連及頤頷,或在頸下連缺盆,皆謂之瘰疬;或在胸及胸之側,或在兩脅,皆謂之馬刀,手足少陽主之。
《集驗》云:夫瘰疬瘡者,有風毒、熱毒、氣毒之異,瘰疬結核寒熱之殊,其證皆由忿怒氣逆,憂思過甚,風熱邪氣,內搏于肝。蓋怒傷肝,肝主筋,故令筋縮結蓄而腫也。其候多生頸項胸腋之間,結聚成核,初如豆粒,后若梅李,累累相連,大小無定。初覺憎寒壯熱,咽項強痛,腫結不消者,便當服散腫潰堅湯,或五香連翹漏蘆湯之類散之。或用牡蠣大黃湯疏利三兩行,瘡上可用十香膏之類貼之,及諸淋洗敷貼等藥治之,庶得消散。若不散,可用內消丸之類消之,或隔蒜灸之,仍斷欲息氣,薄滋味調理之。不然,恐日久變生寒熱咳嗽,而成勞瘵之疾,不可治矣。又有馬刀瘡,亦生于項腋之間,有類瘰疬,但初起其狀如馬刀,赤色如火,燒烙極痛,此瘡甚猛,宜急治之,不然成危殆也,臨證辨之。
治法
治療次第,初覺憎寒壯熱,咽項強痛,腫結不消者,以羌活連翹湯;又宜常服消疬丸;卻以棱針刺破出血,以拔毒湯熱淋洗,一日洗五七次,針五七次,放蟾酥末少許于針處上,以琥珀膏貼之,更以內消膏貼之,久久自然而消也。如不散者,用鐵筒拔毒膏點破,次以下品錠子取去惡肉,可作潰瘍治之,用十宣散之類托里。若毒攻心嘔吐者,用粉乳托里散發出毒,此要兼針灸法同施。若已潰不愈者,宜益氣養榮湯、八物湯加柴胡、地骨皮、夏枯草、附子、貝母,多服取效。凡用錠子藥線,必用托里之劑服之。焮赤腫痛,脈沉數者,邪氣實也,宜泄之,以化毒消腫和里散加減。腫痛憎寒發熱,或拘急,脈浮數者,邪在表也,宜散表,以荊防敗毒加減。因怒結核或腫痛或發熱者,宜疏肝行氣,以小柴胡湯加青皮、青木香、紅花、桃仁。腫硬不潰者,宜補氣血,以益氣養榮湯。抑郁所致者,解郁結調氣血,以益氣養榮湯。潰后不斂者,屬氣血俱虛,宜大補,以益氣養榮湯,次用十全大補湯加香附子、貝母、遠志。虛勞所致者宜補之,先以補中益氣湯,次以益氣養榮湯加減。因有核潰而不斂者,腐而兼補,以針頭腐之,以益氣養榮湯補之。脈實而不斂或不消者,下之以羌活連翹湯。腫痛發寒熱大便秘,以羌活連翹湯,次以神仙活命飲。耳下結核腫痛,發寒熱,宜荊防敗毒散;表證悉退,以散腫潰堅湯。潰后核不腐,以益氣養榮湯,更敷針頭散腐之。腫硬久不消,亦不作膿,服散堅敗毒藥不應,宜灸肘尖、肩尖,服益氣養榮湯而消。氣血壯實之人,脈沉實而大者,亦不覺損,方可進必效散、遇仙無比丸下其毒;若其毒一下,即止二藥,更服益氣養榮湯調理。瘡囗不斂,宜用豆豉餅灸之,以琥珀膏、十香膏貼之。針后發熱,煩躁作渴,脈大無力,此血虛也,宜以當歸補血湯,次以圣愈湯,再以八物湯加貝母、遠志。勞心過度,頸腫發熱,服敗毒藥愈甚,以補中益氣數劑而消。
百脈疽
《鬼遺》云:百脈疽腫起,環頸項疼痛,身體大熱,不敢動止,悁悁不能食,此有大畏恐駭,上氣咳嗽,其發引耳,不可以腫,十五日可刺導引,不刺導引見血,八十日必死。
頸癰
或問:頸上生癰疽何如?曰:是頸癰也,屬手少陽三焦經郁火積憤驚惶所致。初覺即隔蒜灸,服活命飲加元參、桔梗、升麻及勝金丹、奪命丹汗之;壯實者一粒金丹下之;老弱者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若潰而不斂,煩躁脹滿,小便如淋,嘔吐者,死。
項中疽
或問:頸后腦下發疽何如?曰:此即對囗瘡也,屬督脈。陽獨盛,氣有余,火炎上而發疽也。急服烏金散、勝金丹汗之;壯實者,一粒金丹下之。稍遲,潰出膿水,入風發搐者,難治。有毒邪壅盛鮮血暴涌者,死。毒攻心腹膨脹譫語者,死。此證膿赤腫痛可治,若根大精神昏憒即難治也。量表里虛實而為汗下,內托內消,外用大圍藥箍住,中點六灰膏之類,破泄其毒,不可走失根腳。若欲流兩肩脊者,不可療也。或云先服追疔奪命湯二貼,后服活血化毒湯。
天柱疽
或問:天柱骨上,極癢入骨,惡心吐逆,肩背拘急何如?曰:此名天柱疽,急隔蒜灸,癢止為度;無蒜,明灸可治。服活命飲加羌活、桔梗。烏金散、勝金丹選用。灸而有泡者吉,無泡者兇。服汗劑得汗可治,無汗難治。若潰爛神昏,嘔噦惡心,血不止者死。
杼疽
或問:頸上兩耳后生疽何如?曰:此名杼疽,初不甚腫,但痛癢不時而出清水,漸漸長大,如玳瑁斑點者是也,亦名化骨瘡。急服八陣散、奪命丹、活命飲加桔梗、柴胡。若過時潰爛,日久出骨者,大惡之證也。此證多生于積郁之人,七惡多見,犯禁者不治。
外科正宗【明 陳實功】
腦疽論
夫腦疽者,俗稱對囗是也。但所發不同,其源有二。得于濕熱交蒸,從外感受者輕;五臟蘊結,從內發外者重。其理何也?濕熱之為病,天行氣候,寒暑不調,節序溫涼,陰陽失度,凡有體虛者,易于侵襲。項后雖屬督脈,又主太陽寒水司行之道,所有侵襲,氣血必凝,凝則后必為腫,此從外感受者。其患初起有頭,多生正穴,三四日間多作焮痛,始生寒熱,囗和而干,色紅根活,瘡勢漸高,形不散大,時止時疼,易膿易腐,飲食知味,起坐尋常,外勢雖可畏,而內無七惡之證相干,此屬陽證,其由從外來矣,故多不治可愈。所有五臟蘊結而成者重,其源有五:蓋心主血,故心緒煩擾,煽動不寧,以致火旺而沸騰,行于項間,與寒水交滯而為腫者,一也。肝統筋,故惱怒傷肝,項乃三陽統筋之所,肝傷則血脈不潮,筋無榮養,凝結為腫,故項緊急強,痛不能轉,則其患未潰前,肉色紫暗,堅硬漫腫,破流血水,不痛無膿,此等之證,皆肝氣受傷者,二也。脾主肌肉,故思慮傷脾,脾氣日損,又或膏粱損胃,胃汁干枯,以致中脘痞塞,氣不運行,逆于肉里,乃生臃腫,其患外皮雖腐,而內堅不潰,囗燥舌干,飲食不進,根腳走散,膿穢色敗,此等之證,皆脾氣受傷者,三也。肺主皮毛,故憂郁傷肺,肺傷則毛竅閉塞,腠理不通,氣不舒暢,縱橫經絡,結而為腫,其形瘡多平陷,色淡不華,皮腐脂流形如湯潑,氣粗短促,面霉鼻掀,碌碌生痰,殷殷發嗽,此等之證,皆肺氣受傷者,四也。腎主骨髓,故姿欲傷腎,腎傷則真陰之氣敗矣,真陰一敗,相火自生,此火最能自升自降,或動或靜,煎熬臟腑,消爍津液,更變形容,改換聲音,瘡形紫黑,脈數乖度,煩躁囗干,隨飲隨渴,此等之證,皆腎氣受傷者,五也。凡治此證,必內分虛實,外辨陰陽,體順天時,察其病理。七日以前,瘡勢未成者,當通竅以汗發之;七日已后,病勢已成,治當兼補以托之。此則毒不內攻,外無變證。如藥攻利太過,元氣受傷,毒多難出。又敷圍涼藥,氣血冰凝,則肌肉多死,反難腐潰。予嘗治此及諸發背初起未成者,用鈹針當頂點入知痛處,出其惡血,通其瘡竅,隨插蟾酥條直至瘡底,外用膏蓋;內服萬靈丹、或蟾酥丸,發其大汗,解散內蘊之毒;次日患止,或腫或不腫,或痛或不痛,仍插仍貼,直至患頂腫高,根腳突起,四圍裂縫有膿,方住插藥。輕淺者,九日后吐出病根堅硬不化之物。毒甚者,不能頓然脫落,亦可漸腐成膿,為轉重就輕之良法。外用玉紅膏長肉,內服補托收斂,其患不久自愈。如陽證輕淺者,候自腐潰,不用前法針刺。如不腫不疼、灸亦不痛,陰證,尤當速用,不必遲延,此為移深居淺之大法也。
看法
初起,頂高根活,色紅皮薄,作疼焮熱,腫不開散者,順。已成,無論偏正,瘡形獻起,疼痛發熱,易膿易腐者,順。已潰,膿稠,肉色紅活,瘀腐易脫,焮腫漸消,痛減者,順。潰后,腐脫,新肉便生,瘡囗漸斂,凝結痂膿,作癢者,順。初生,一點黃泡,或似疙瘩,不腫不疼,自不知覺者,逆。已成,不發高腫,亦不焮痛,瘡頂軟陷,根腳平散者,逆。已潰,膿清,肉色紫黑,外皮不腐,內生臭穢,不食者,逆。腐肉雖盡,新肉不生,瘡囗散大,軟陷無神,色敗者,逆。
治法
初起,有頭或無頭,大痛或不痛,俱隔蒜灸,兼服解毒。已成,堅硬發熱,焮痛,囗干便秘者,邪在內也,宜泄之。堅腫不痛,發熱惡寒,頭疼四肢拘急者,兼發表攻里。腫硬日深,形色紫黑,外皮不腐,內膿不潰,宜行拔法。腫強,頭面焮熱,囗燥,惡心嘔吐者,邪在上也,宜清之。焮熱腫痛,紅色光亮,疼苦有時,內膿脹痛者,急開之。將潰不潰,微熱微紅,不作腐潰者,脾胃虛也,宜補之。潰后腐肉不脫,膿水清稀,腫痛仍作者,當大養氣血。大便多溏,小便短濇,自汗食少,脈細身涼,溫中健脾。
瘰疬論
夫瘰疬者,有風毒、熱毒、氣毒之異,又有瘰疬、筋疬、痰疬之殊。風毒者,外受風寒,縛于經絡,其患先寒后熱,結核浮腫。熱毒者,天時亢熱,暑中三陽,或內食膏粱厚味,釀結成患,色紅微熱,結核堅腫。氣毒者,四時殺厲之氣感冒而成,其患耳項胸腋驟成腫塊,令人寒熱頭眩,項強作痛。瘰疬者,累累如貫珠,連接三五枚,此不作作 原作「足」,據《外科正宗》瘰疬論改。寒熱,其患得于悞食蟲蟻鼠殘不潔之物,又或汗液宿茶陳水混入而餐,其患先小后大,初不覺疼,久方知痛。筋疬者,憂愁思慮,暴怒傷肝,蓋肝主筋,故令筋縮,結蓄成核,生于項側筋間,形如棋子堅硬,大小不一,或陷或突,久則虛贏,多生寒熱,勞怒則甚。痰疬者,飲食冷熱不調,饑飽喜怒不常,多致脾氣不能傳運,遂成痰結,初起如梅如李,生及遍身,久則微紅,后必潰破,易于收斂。凡觀此證,別其風毒者,散其風,除其毒,如防風解毒湯之類是也。熱毒者,清其脾,瀉其熱,連翹消毒飲之類是也。氣毒者,調其血,和其氣,藿香正氣散之類是也。瘰疬者,散其堅,和其血,散腫潰堅湯之類是也。筋疬者,清其肝,解其郁,柴胡清肝湯之類是也。痰疬者,豁其痰,行其氣,芩連二陳湯之類是也。又有寡婦尼僧,鰥夫庶妾,志不得發,思不得遂,積想在心,過傷精力,此勞中所得者,往往有之,最為難治。有此,先養心血,次開郁結,益腎安神,疏肝快膈,如歸脾湯、益氣養榮湯,俱加香附、青皮、山梔、貝母、木香之類是也。又男人不宜太陽青筋,潮熱咳嗽,自汗盜汗;女人又忌眼內紅絲,經閉骨蒸,五心煩熱。男婦有此,后必變為癆瘵難治之證。但此體實者,初起可服散腫潰堅攻利之藥,得效者十中三四。有不察虛實,盡劑追伐,損傷元氣,致成壞病者,十有八九。此非患者之命,自出醫人之手。予常治初起成核,服前藥未效者,用針刺核內,深入三四分,用冰螄散捻成條子,插入核內,糊紙封上,待至二七后,核子自然落出,隨用紅黑二膏搽貼,內服補劑,不久便愈。又常見螌蝥、牽牛、巴霜、大黃追蝕等用,往往致其危亡者多矣,切宜戒之。
看法
初起,核高腫痛,色紅軟活,微作寒熱,肩項不強者,易。已成,根不堅硬,內無小核相叢,脾健氣血不衰者,易。已潰,膿稠,肉色紅活,核腫漸消,肩項自便漸斂者,順。潰后,易消易斂,氣體平和,胸膈寬利,飲食知味者,順。未成,形體消瘦,寒熱往來,結核頑硬,痰嗽相兼者,險。已成,核堅連續如珠,大小不等,項強筋急,脈虛者,險。已潰,膿水清稀,肌肉消爍,自汗盜汗,寒熱不睡者,逆。潰后,陰虛煩躁,作渴泄秘,男子骨蒸,女子經閉,俱逆。
治法
初起腫痛,憎寒壯熱,四肢拘急,項強頭眩者,表散之。腫硬發熱,便秘囗干,胸膈不利,惡心脈實,宜利之。膏粱厚味,醇酒積熱,濕痰凝結而成,化痰降火清中。憂思過度,郁怒傷肝,筋縮結核者,宜養血開郁疏肝。房欲勞傷,陰虛晡熱,自汗咳嗽,形消瘦者,滋腎健脾。失利忘名,懷抱郁結,積想在心,所如不得,乖隔陰陽,虛嗷歲月,所得此者,精血俱傷,先養正氣,次治標病。堅而不潰,腐而潰之;潰而不斂,補而斂之。皆活法也。
石室秘箓【清 陳士鐸】
瘰串
瘰串,乃鼠食之物,人不知食之,多生此病。然亦有郁氣者,乃易成而不愈也。方用白芍、白芥子、紫背天葵、茯苓、香附、當歸各三兩,人參、柴胡各五錢,蒲公英一兩,白朮五兩,砂仁二錢,各為末,米飯為丸,如細米一半大,每日白滾水送下三錢,日三服,一月即消,二月全愈。
長安的荔枝(雷佳音、岳云鵬主演影視劇原著小說)
同名實體書新鮮上市,馬伯庸歷史短小說“見微”系列神作!大唐天寶十四年,長安城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個任務:要在貴妃誕日之前,從嶺南運來新鮮荔枝。荔枝保鮮期只有三天,而嶺南距長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了家人,李善德只得放手一搏……古裝版社畜求生記,帝國夾縫中的小人物史詩。
三體全集(全三冊)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奪嫡
【古風群像+輕松搞笑+高甜寵妻】【有仇必報小驕女X腹黑病嬌九皇子】《與君歡》作者古言甜寵新作!又名《山河美人謀》。磕CP的皇帝、吃瓜的朝臣、大事小事都要彈劾一下的言官……古風爆笑群像,笑到停不下來!翻開本書,看悍婦和病嬌如何聯手撬動整個天下!未婚夫又渣又壞,還打算殺人滅口。葉嬌準備先下手為強,順便找個背鍋俠。本以為這個背鍋俠是個透明病弱的“活死人”,沒想到傳言害人,他明明是一個表里不一、心機深沉的九皇子。在葉嬌借九皇子之名懲治渣男后。李·真九皇子·策:“請小姐給個封口費吧。”葉嬌心虛:“你要多少?”李策:“一百兩。”葉嬌震驚,你怎么不去搶!!!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