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9章

  • 俱舍論疏
  • 法寶
  • 4914字
  • 2015-12-16 17:45:54

分別業品第四之六

論。于前所辨已下。第二別明業障。就中有六。一出業體。二別明僧破。三明成逆緣。四明加行定。五明重罪中大過。六明無間類 此一行頌第一明業障體

論曰至是虛誑語。出五逆業體。天授知五法實非是道。誑無知比丘說是道。故是妄語。余四身業。出佛身血是加行。余三是殺根本

論。既是虛誑語何緣名破僧。問也

論。因受果名或能破故。答。因虛誑語彼僧破故。誑語是因。僧破是果。因取果名名為破僧 或能破者。以虛誑語有其力用能破僧故名破僧也。從用為名名為破僧

論。若爾僧破其體是何。此下第二明僧破體。就中有五。一僧破體及成人。二能破成時.處。三具緣成破僧。四破二種僧別。五無破法輪時。此一頌第一明僧破及成人也

論曰至行蘊所攝。出破僧體。此釋破僧是不和合。無覆無記。行蘊所攝。婆沙一百一十六評曰。隨住六識隨住五受皆能破僧。問僧破以何為自性。答以不和合。無覆無記不相應行為自性。是不相應行蘊所攝。即余處說。復有所余如是種類不相應行 準此論文。不和合性即是非得無別體也。所以得知。準婆沙六十。評曰退自性者。是不成就。無覆無記。即是非得。心不相應行蘊所攝。即在復有所余如是類法心不相應中攝。退與順退法異 順退法以一切不善.有覆無記為自性。如僧破與破僧罪異。僧破以不和合為自性。無覆無記。心不相應行蘊所攝 準此論說。退即在復有所余如是類法心不相應中攝 與僧破同退既更無別法。即是非得。故知僧破不和合性。即是同欲.同忍非得。無別體性

論豈成無間。問。既是無覆無記豈成無間罪

論。如是僧破至是無間果答。如是無覆無記僧破因妄語生。妄語是無間罪。僧破之因。僧破不和合性。是妄語無間之果。果雖無記。因是不善故成無間

論。非能破者至所破僧眾所成。明成僧破人。僧破是所破僧成也

論。此能破人何所成就。下一頌。第二明能成無間罪等

論曰至語表無表業。此釋能破體 前問云。此能破人何所成就 答云。此能破人成破僧罪 誑語為性。明十業道中是虛誑語 即僧破俱生語表無表業者。明成時也

論。此必無間至不必生于無間。答第二.第三問。破僧果熟.何處.幾時 答云 無間大地獄中。答處 經一中劫。答時 便明余逆處不定也

正理論云。然此不經一大劫者。欲界無有此壽量故。一中劫時亦不滿足。經說天授人壽四萬歲時。來生人中證獨覺菩提故。然不違背壽一劫言。一劫少分中立一劫名故。現有一分亦立全名。如言此日我有障礙。或如說言賊燒村等

論。若作多逆至同感一生。問。五逆俱是次生受。如何一時同受五果

論。隨彼罪增至五倍重苦。答也。正理論云。若造多逆。初一已招無間獄生。余應無果。無無果失。造多逆人唯一能引。余助滿故。隨彼罪增苦還增劇。謂由多逆感地獄中大柔軟身。多猛苦具。受二.三.四.五倍重苦。或無中夭。受苦多時。如何可言余應無果 今詳。異熟因果通于三世。故知因果相屬性定。五逆果體各別不同。若感色身諸根并感平為增上令所招果身大柔軟。所生苦受時促品增。平起相續經一劫等 若依成實論。若一劫受苦。乃至若造五逆五劫同受。余后四劫從初為名生報。多同經部一業感多身。多業感一身 若依正量部。若造乃至五逆。五劫受苦。于中初是生報。后四劫是后報。各各別感 若依大乘。對法論第八云。問若造多無間業者。于無間生中云何得受其異熟。答于一生中頓受一切所得異熟。無有過失。所以者何。若造眾多無間業者。所感身形最極柔軟。所有苦具眾多猛利。由此頓受種種大苦。又次下文云。于此業中從初熟位。建立順現法受等名。不唯受此一位異熟 乃至 若作是說。即善順訶怨心經。如彼經言。由無間業于那落迦中數數死生受大苦異熟(準此論文。同經部。正量部說。大乘亦許一業引多生多業引一生也) 問準此對法。前后相違 答有兩釋 一釋。前隨轉理門同有部相說。后依大乘。若不爾者。前說一生以多倍受苦。如何后說經多劫耶。二釋。準此即若造多逆于多劫中多倍受苦。由互相資成大苦故。非唯五倍一生受畢 問若爾何故立世經云。釋迦如來于第九住劫出世。天授造三逆入地獄。至第十劫減。至四萬歲時。來生人中證獨覺菩提。天授造三逆罪。準訶怨心經。合受三劫罪。因何不滿一劫得獨覺耶。若謂立世經同有部故是小乘經。訶怨心經同正量部等。因何不是小乘經也。兩文相違。立世經說文極分明。不可通釋。訶怨心經容可釋也 于地獄中數死.生者。似死.生故名為生.死。如等活地獄 又準智論。天授入地獄中猶如拍鞠。如何三劫入于地獄。彼宗應思 今詳有部義宗。若造余趣次生定受業者。不造五逆。若造余逆生余地獄。不造破僧。若先造破僧后造余逆。皆入阿鼻

論。誰于何處能破于誰。已下一頌。第三明具成緣成破等

論曰至言無威故。明能破人也。正理四十三云。要大比丘必非在家.比丘尼等。以彼依止無威德故唯見行人非愛行者。以惡意樂極堅深故。于染.凈品俱躁動故。婆沙一百一十六大意亦同

論。要異處破至對必無能。明破處也 言。異處者。謂羯阇尸梨沙山。此云象頭山。山頂如象頭故。在鷲峰山北可三四里。同一界內。天授住彼而破僧故。非對大師(師在鷲峰山。應撿文)。舊云伽耶山者訛也。以羯阇之與伽耶聲相近故。故謬傳爾 然西方別有伽耶山。去鷲峰一百五十余里。非同一界。非破僧處

論。唯破異生至說愚夫言。明所破僧也。正理云。唯破異生非破圣者。他不能引得證凈故。有說得忍亦不可破。由決定忍佛所說故

論。要所破僧至在如是時。明正破時。同忍佛教名為和合。忍有異佛.及別佛教名為僧破。正忍之時是僧破時。亦是結彼破僧罪時。婆沙一百一十六云。齊何當言法輪僧破。有多釋。如是說者。若由意樂誓受余師。謂彼愚癡諸比丘眾。由定意樂。發如是心。作如是語。提婆達多是我大師。非佛世尊。齊此當言法輪僧壞

論。此夜必和不經宿住者。明破已經幾時。真諦師云。日將暮時破。至夜三更還復和合。故言此夜必和不經宿住

論。如是名曰至壞僧和合故。總結上也。正理云。謂由僧壞邪道轉時。圣道被遮暫時不轉。言邪道者。提婆達多妄說五事為出離道。一者不應受用乳等(等取酪。等四味)二者斷肉。三者斷鹽。四者應被不截衣服。五者應居聚落邊寺。眾若忍許彼所說時名破法輪。亦名僧破。婆沙一百一十六云。云何五法。一者盡壽著糞掃衣。二者盡壽常乞食。三者盡壽唯一坐食。四者盡壽常居迥露地。五者盡壽不食一切魚肉血味鹽蘇乳等(不同正理亦可相似)

論。何洲人幾。已下一行頌。第四明破處及幾人破

論曰至過此無限。明處及人數。所以極少猶須九人。四人成眾。邪.正二眾合有八人。一人為佛故九人也 余洲無佛豈得言我是佛。人不信也 頌中言等。顯過九人其數無限

論。唯破羯磨至故亦言等。明破羯磨僧。正理云。于何時分容有破僧.破羯磨僧。從結界后迄今亦有。至法未滅。破法輪僧除六時分。婆沙云。問破僧時佛在眾不。答佛時住彼界內而不在眾。云何知耶。曾聞。提婆達多欲破僧時。佛以慈愍故呵制之言。提婆達多汝勿破僧。勿起極重惡不善業。勿趣非愛大苦果處。佛雖如是殷勤呵制。而彼都無止息之心。爾時世尊起正智見審觀前際。勿我昔時破他眷屬。即自觀見。昔我無量無數劫前。曾破壞他仙人眷屬。彼業異熟今現在前。觀見是已知此僧眾定當破壞。便入靜室默然宴坐。提婆達多便破壞僧。故知世尊在于界內而不在眾 婆沙一百六。問破羯磨僧破法輪僧。有何差別。答破羯磨者。謂一界內有二部僧。各各別住作布灑他羯磨說戒。破法輪者。謂立異師.異道。如提婆達多言我是大師非沙門喬答磨。五法是道非喬答磨所說八支圣道

論。于何時分。已下一頌。第五明無破法輪僧時

論曰至無破法輪。明六位無破法輪僧。婆沙云。非初.后者。由此二時諸比丘眾。于圣教中和合一味。不可破壞 非于二皰未出時者。謂圣教中未生戒.見二種皰時 非未和合共結界時者。要一界內有二部僧別住異忍方名破僧故 非未建立第一雙者。謂未建立第一雙時。定無能破法輪僧者。諸佛法爾皆有第一雙賢圣弟子。若有破壞法輪僧已。不經日夜。此第一雙還令和合 非于大師涅槃后者。若于大師般涅槃后。作如是言我是大師非如來者。咸共責言。大師在世汝何不言我是大師。今涅槃后乃作是語。是故決定于此六時法輪不壞。于所余時法輪可壞

論。非破法輪至有此事故。明破僧由業。正理論云。于此賢劫迦葉波佛時。釋迦牟尼曾破他眾 故婆沙云。自觀見昔。我無量無數劫前曾破壞他仙人眷屬 問因何二說不同。答有兩事。二論各引一證 又釋。婆沙日月劫故云無量無數劫

論。且止傍論。下一行半頌。大文第三明逆緣也

論曰至故成逆罪。釋成逆緣。父母是恩田。余三是德田。身是德依故壞成逆。正理云。若有父母子初生時為殺棄于豺狼路等。或于胎內方便欲殺。由定業力子不命終。彼有何恩棄之成逆。彼定由有不活等畏。于子事急起欲殺心。然棄等時必懷悲愍數數緣子愛戀纏心。若棄此恩下逆罪觸。為顯逆罪有下.中.上。故說棄恩皆成逆罪。或由母等田器法然。設彼無恩但害其命。必應無間生地獄中。諸聰慧人咸作是說。世尊于法了達根源作如是言。但應深信

論。父母形轉殺成逆耶。問也

論。逆罪亦成至謂父轉形。明父.母轉根殺亦成逆。依止一故 然父.母轉作畜生。殺不成逆

論。設有女人至能長成故。明從生本成逆也。正理論云。害其養者成無間同類

論。若于父母至謂余而殺。明誤不成逆罪。婆沙中云。遣使父母行時殺。若父母坐殺。不成逆罪。如是等但舉本心不同。皆不成逆

論。若一加行至勢力強故。明兩境同處。起一加行。殺于二類。表唯從強。無表具二

論。尊者妙音至極微成故。此師意說。表亦有二。正理論云。今觀彼意。表有多微。有逆罪收。有余罪攝

論。若害阿羅漢至亦成逆罪。無簡別心者。定起殺意無簡別心。此是羅漢我即不殺。正理論云。有于阿羅漢無阿羅漢想。亦無決定解此非阿羅漢。無簡別故害成逆罪。非于父母全與此同。以易識知。而不識者雖行殺害。無棄恩心。阿羅漢人無別標相。既難識是。亦難知非。故漫心殺亦成無間 此應成下。境勝非全不成逆罪

論。若有害父至依止一故。釋依一緣異。于一身上雖有恩.德二田。依止身一故成一逆罪。應說重逆

論。若爾喻說至謂害父殺阿羅漢。引譬喻經難。佛在世。南印度國有一國王。以國委付太子始欠持。往室羅筏歸佛出家得阿羅漢果。太子無道專行非法暴亂百姓。有舊老臣至父王所具陳上事。請王還國示誨太子。父王許請遂還本國。太子佞臣恐被誅戮佞太子言。父王今欲還來奪太子位。請遣一使在路殺。太子納此佞言遂遣使殺。父王知業因緣應合子殺甘心受死。佛知斯事遣弟子告彼太子始欠持言。汝已造二逆。謂害父殺阿羅漢 始欠持此言頂髻

論。彼顯一逆至呵責彼罪。通難也

論。若于佛所至無間則無。明以殺心出血方成逆罪。正理論云。打心出血無間則無。無決定心壞福田故。婆沙四句分別 有出血不成逆。謂以打心出血 有不出血成逆。謂以殺打佛。令血處成二分而不出皮 或俱句。如殺心出佛身血 或有俱非。除上爾所

論。若殺加行時至無殺加行故。明加行時非阿羅漢無逆罪也

論。若造無間加行不可轉。已下半行頌。第四明加行定無離染等

論曰至與彼定相違故。若作逆加行必定成者。中間決定無離染得果。定生地獄故。余殺等加行中間。若圣道生。業道不起。轉作圣人相續定不合成殺業等故。準此。或容彼命雖斷業道不成。或由道力令命不斷 正理四十三云。然我所宗無間加行總說有二。一近。二遠。于中近者不可轉故。本論依之而興問答。謂有于母起害加行。才擊無間母命未終。或母力強反害其子。或為王等擒捉而殺。或子壽盡自致命終。本論依斯作如是說(頗有未害生殺生未滅。此業異熟定生地獄耶。曰有。如作無間業加行位命終)。于中遠者。由尚未至不可轉位容有可轉。若不爾者。世尊應說無間加行亦無間罪。譬喻者言。五無間業尚有可轉。況彼加行 乃至廣說

論。于諸惡行無間業中下一頌。第五明重罪大果

論曰至障世生天解脫道故。明破僧罪大 了法非法者。天授知佛是一切智。八正是真。自非一切智。五法妄也 顛倒顯示者。誑其愚者。顯真是妄。示妄是真等。此無間中為最大罪 一由傷毀佛法身故。二由障世生天。解脫道故。出大罪所以 正理云。謂僧已破乃至未合。力能遮遏諸異生等。未入正定令不得入。若已入正定令不得余果。若已得余果令不得離染。若已得離染令不證漏盡。習定。溫誦。思等業息

論。謂僧已破至罪為最重。釋是最大罪因

論。余無間罪至恩等少故。明余逆輕.重次第 第五。謂出佛身血 第三謂殺阿羅漢 第一。謂殺母 第二。謂殺父 恩等少故者。釋漸輕所以

論。若爾何故至邪見最大。難也。若破僧罪大者。破僧語業 何故身.語.意罰入地獄名為三罰。經說意罰為最重 不說語業

論。據五無間至說邪見重。答。據義不同不相違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林县| 霸州市| 陆川县| 泰和县| 新宁县| 资中县| 长葛市| 奉新县| 保康县| 奉节县| 东辽县| 大方县| 于田县| 集贤县| 吴堡县| 华池县| 玉田县| 大安市| 西盟| 定日县| 泸西县| 新田县| 女性| 武宣县| 忻州市| 当阳市| 水富县| 南郑县| 元阳县| 白山市| 宁城县| 贵州省| 纳雍县| 开江县| 高淳县| 石楼县| 山阴县| 油尖旺区| 玉林市| 霍邱县| 吕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