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1章

  • 俱舍論疏
  • 法寶
  • 2631字
  • 2015-12-16 17:45:54

論。學意未滿故至常隨遂故。答也。有兩因 一雖暫無無漏學。學意未滿名為有學。如行者暫息不名已到而名行者 二無漏學得常隨遂故。由得學法名為有學

論學法云何。問學法也

論。謂有學者無漏有為法。答學法也

論。無學法云何。問無學法

論。謂無學者無漏有為法。答無學法

論。云何涅槃不名為學。問。因何有學法唯取有為無漏。簡去涅槃

論。無學異生亦成就故。答也。擇滅無為。若是有學。因何異生無學皆得成就。若是有學即雜亂也

論。此復何緣不名無學。問也

論有學.異生亦成就故。答也。有學.異生皆成擇滅。若是無學即雜亂也

論。如是有學至阿羅漢果。總分學.無學為八人也。由向.及果各有四故。此即以所成法向.果別故。說人別也

論。名雖有八至不離前果故。釋。雖就所成就法分人有八。然實能成人有五種。謂初果向.及第四果各有一人。第二果向.及住初果同是一人。住第二果及第三向亦同一人。住第三果及第四向。亦同一人也。由此實人唯有五別

論。此依漸次至非前果攝。釋超越與次第不同。若超越者。第二果.向非初果攝。第三果.向非第二果攝

論。如前所說修道二種。已下大文第二諸門辨道 就中有五。一地由道離染。二道引離系得。三道離地通局。四近分攝道別。五世俗道緣行。此半行頌第一門也

論曰至治自地故。釋。有頂染唯無漏斷。夫有漏道斷惑者。皆是次上地。斷下地惑。自地不能治自地故。有頂無上地故。唯無漏斷

論。自地煩惱至不治自地。釋自地道不能斷自地惑所以。正理論云。何緣下地起世俗道不能對治上地隨眠。上地定非下地世俗厭行斷道所緣境故。非厭下地能離上染。上地望下極微妙故。由此證知。唯無漏力能離有頂。其理善成

論。離余八地至俱能離故。釋余地也

論。既通由二離八地染。下半行頌。第二明道引二離系得

論曰至同所作故。明有學二道俱引二得 由二種道同所作故者。是修二道因也 同所作者。是同治也。廣如下智品釋

論。有余師釋至煩惱不成故。敘異說也。此師不立修因。但證知有。謂有舍無漏得煩惱不成。故知由有漏得能持斷也

論謂有學圣至成彼煩惱。指事釋也。如有學圣先以無漏道離無所有處煩惱。后依四禪練根至解脫道。舍前鈍果及向。唯得四禪已下不還果道上三無色。若無先修有漏道得無為者。無漏得舍有漏得。無煩惱應成。既不成煩惱。明知有有漏得

論。此證非理至不成惑故。論主破也。此因不定。亦有共許無有二得煩惱不起

論。謂如分離至故不成證。指事破也。非想地惑共許無有漏得。練根舍時雖無二得。煩惱不起共許異生生上地時。下地煩惱斷得都無。下地煩惱亦不得起。故不成證。正理論云。此二雖無煩惱斷得。而勝進故遮惑得生。彼亦應然。故證非理。由此但可作如是言。二道于中所作同故。隨一現起引二得生。不可說言為成斷故

論。既說圣者至無漏斷得準釋。異生斷惑唯有漏得。圣斷見道有頂唯無漏得 言圣。簡異生 離八。簡有頂 修簡見道論。由何地道離何地染。已下一行頌。第三明道離地通局

論曰至已離故。明諸無漏道唯未至定。能離自.下.及上地染。自余諸地唯離自.上地染。欲界無道故依上未至斷。自余諸無漏唯在根本地中非未至故。離下地染方得上地。由此上地不能斷下

論。諸有漏道至已離故。明有漏道唯近分定能斷下地。不能斷自.及上地惑。自地煩惱所隨增故。不能斷自地惑。勢力劣故不能斷上。起上地根本已離下故。唯未至斷

論。諸依近分離下地染。已下一行頌。第四明近分攝道別

論曰至謂欲八定。明能斷有八。即四靜慮.四無色。所離有九。謂欲界及八定

論。初三近分至非即近分。明初.二.三.定不定。上五定入根本

論。近分根本至必入根本。釋所以也。下三地未至與根本地。受不同故。轉入異受少艱難故。若欣上心強即入根本。若欣劣者即不能入 第四靜慮及四無色未至.根本同一舍受。離下地染必欣上故。所以上地定入根本

論。諸出世道無間.解脫。已下一行頌。第五明世道俗緣.行

論曰至隨一行相。明六行相。無間.解脫。上.下緣異 隨一行言。顯斷惑時無間.解脫。非定起三。隨起一行皆能斷惑。婆沙六十四云。問無間道中何行相后。起解脫道何相行耶。評曰此事不定。從粗行相無間道。后容起靜等三種行相為解脫道。苦等亦爾。以此六種有漏行相。隨離染者所樂起故。問以世俗道離諸染時。無間解脫各緣何地。評曰如是諸說。雖各能生弟子覺慧。而最初說于理為善。謂九無間道皆緣欲界。九解脫道皆緣初定。所以者何以世俗道離欲染時。厭下欣上方能離故。如離欲染離上七地染。應知亦爾。問世俗無間.解脫道中。一一能修幾種行相。答諸異生者離欲染時。九無間道中修苦等三行相。八解脫道中具修六行相。后解脫道中即修此六行相。亦修未來初靜慮地無邊行相。如是乃至。離無所有處染。隨其所應當知亦爾。若諸圣者修六行相如異生說。更加有漏無漏十六行相。圣者若離初定乃至無所有處。唯修無漏十六行相。余如前說。問何故初定近分。通修有漏.無漏十六行相。上地近分唯修無漏耶。答初定近分有圣行相故。能通修有漏.無漏十六圣行相。上地近分無圣行相故。唯能修無漏行相。問現在如前說。未來修者為何所緣。答離欲染時。九無間道中所修未來粗等三行相。唯緣欲界。八解脫道中所修未來粗等三行相。緣欲界.及初定。靜等三行相唯緣初定。最后解脫道中所修未來粗等三行相。通緣三界。靜等三行相。緣初定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乃至。離第四靜慮染時。乃至。最后解脫道中所修未來粗等三行相。及靜等三行相。緣空無邊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余同前地。問何故最后解脫道中所修未來靜慮所攝粗等行相。通緣三界。無色所攝粗等行相。唯緣無色界耶。答靜慮地中有遍緣智。能緣自地.下地.上地。無色地中無遍緣智。唯緣自.上不緣下地。故無色不修緣下地行相

論。非寂靜故至翻此應釋。明六行名義也。正理論云。諸下地中由多掉舉。寂靜微劣故名為粗。雖大劬勞暫令掉舉勢用微劣。仍不能引美妙樂生。故名為苦。有極多種災害拘礙。及能覆障令無功能見出離方。故名為障。諸上地中不作功用。掉舉微劣故名為靜。不設劬勞掉舉微劣。引生勝樂故名為妙。于下地中所有災害。能決定見心不生欣。及能越彼故名為離。應知此中已兼顯示無間.解脫行相。各三相翻而生如其次第。謂無間道緣下為粗。解脫道中緣上為靜。余相翻起如次應知。然離染時起則不定。世俗無間及解脫道。能離下等九品染故。應知亦有九品差別 正理論云。離第四靜慮八解脫道未來所修粗等三行。緣第四定及緣空處。然非合緣。以界別故 自余同婆沙。此中一類譬喻論師。為欲顯成分別論義作如是說。無有異生實斷煩惱。有退失故。與大乘同

論。傍論已了應辨本義。下一行頌。大文第三明盡等相生

論曰至無學正見生。明先不動羅漢盡智后即生無生智。不生盡智.無學正見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阴县| 定边县| 涿州市| 葫芦岛市| 怀安县| 前郭尔| 秭归县| 民勤县| 无为县| 成安县| 苍南县| 宾阳县| 甘孜县| 北流市| 德江县| 商洛市| 金阳县| 楚雄市| 响水县| 新昌县| 临夏市| 潮州市| 镇平县| 房产| 共和县| 南涧| 涟源市| 河北区| 浦北县| 上蔡县| 河曲县| 西乌珠穆沁旗| 新晃| 休宁县| 济阳县| 玛纳斯县| 安庆市| 宝兴县| 阜南县| 商洛市| 甘肃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