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1章

  • 俱舍論疏
  • 法寶
  • 4246字
  • 2015-12-16 17:45:54

論。若無漏法至皆容緣故。三界中各后三 無漏第十者。見滅.道無漏緣隨眠。各緣自諦無漏法。修斷善心通緣滅.道二諦。及非諦無漏法。無漏心通緣滅.道諦無漏法。不緣非諦。故此十心皆緣無漏 于此十中亦有不緣故言容也

論。為攝前義至能為十識境。此兩行頌重述前義。如文可解

論。如是了知至略示方隅。自下正明系事隨眠多少也

論。且有問言至無漏第七。此就二十二根中樂根作法。迦延婆沙中。就二十二作法。先問眼根。次問單緣識。后問重緣識。此就樂根作法。先問樂根。次問單緣識。后問重緣識。此即先問樂根隨增多少。將釋樂隨增之義。應先知樂根十六法中通其七種。謂欲界唯修斷。唯五識相應故。色界五部。第三禪樂根意識相應通五部故。無漏第七。依第三禪入無漏觀樂相應故。無色界唯舍受故無樂根。所以十六法中唯通七也

論。一切無漏至隨眠隨增。正明樂根隨眠隨增。先簡無漏。后明六種。欲界修斷樂根。欲界修斷四隨眠隨增。并苦.集下。十一遍行隨眠隨增。色界第三禪地三十一隨眠隨增。九十八隨眠中欲界十五。色界三十一。總有四十六隨眠隨增

論。若有問言至隨眠隨增。問單緣識

論。應觀此識至皆能緣樂根。將釋隨增。先須知單緣識。十六法中通幾法。應知通十二。謂欲界四。除見滅斷。此由樂根通有漏.無漏。有漏樂根五識相應。此是欲苦.集諦攝故。通苦.集所斷識緣。樂修道斷故。通修斷意識緣。依第三禪法智品道。道諦攝故。欲界見道斷無漏緣隨眠緣。滅諦非樂根。及見滅所斷中惑。不與樂根相應。故見滅所斷。不能緣樂根。由斯欲界唯四部也。色界五部皆能緣樂根。樂根通五部故。五部皆能緣也。無色界二即見道諦及修所斷。見道諦者。謂無漏緣惑能緣。依第三禪類智品道。修所斷者。謂有漏善心能緣無漏樂根。即無我觀等 無漏第十二者。通緣三諦樂根故

論。此隨所應至隨眠隨增。正明隨增多少也。欲界四部除見滅斷。即二十九隨眠隨增。色界有為緣除見滅斷三。謂邪見.疑.無明。總二十八隨眠也。無色界二部。謂見道所斷七。修道斷三。及苦.集下遍行十一。二十一隨眠也。樂根緣識總有七十八隨眠隨增也

論。若復有問言至能緣緣樂根。此第三明重緣識也。將釋隨增。先須知緣緣樂根識。十六法通其幾種。總十四識能緣緣樂識。十二如前單緣識。更加無色見苦.集斷二種。加滿十四。所以單緣即除見苦.見集所斷。重緣即取者。由苦.集所斷遍行隨眠。不能緣無漏樂根。及不緣下樂根故。所以重緣即能者。以遍行隨眠緣一切有漏法。修斷善心能緣無漏樂根。見道所斷邪見.疑.無明。亦緣無漏樂根。此等皆為苦.集下遍行隨眠緣故。所以重緣即兼苦.集所斷也

論。此隨所應至隨眠隨增。正明隨增也。欲.色如上。無色四部加見苦.集所斷。此于前單緣識隨眠數上。更加不遍各二隨眠也

論。準此方隅余應思擇。準此樂根欲知隨增。先觀此法。十六種中是何所攝。然后易知隨眠多少

論。若心由彼名有隨眠。已下一頌。第九明有隨眠心也

論曰至心差別故。分有隨眠心有二也。一有染心斷與不斷皆名有隨眠心。二無染心據隨增名有隨眠。斷已不名有隨眠也

論。于中有染至恒相應故。釋有染也。以與隨眠相應故名有隨眠。斷與不斷恒相應故。斷與不斷名有隨眠心也

論。若無染者至名有隨眠故。釋無染也。不染有漏心據隨眠隨增故名有隨眠。由斯未斷名有隨眠。斷已不名有隨眠也

論。如上所說十種隨眠。自下第十明起次也

論曰至乃至廣說。從無明生疑也

論。從此猶預至必憎嫌故。釋疑后生邪見等也。正理更有兩種次第。恐煩不述

論。有余師說至見為境故。敘異說也。若生見斷嗔。應如余師說。通生修道嗔。亦緣他相續

論。如是且依至前后無定。此明起不定也。正理論云。諸隨眠起無定次第。可一切后。一切生故

論。諸煩惱起由幾因緣。自下一頌。第十一明起因緣也

論曰至加行三力。明三因也。將起欲貪纏時。由未斷貪得為因力。即由得力令貪生故。如正理說。又云。三緣故說未斷未遍知。謂得未斷故。對治未生故。未遍知境故 順欲貪境現在前故。是境界力 緣彼非理作意起故。是加行也

論。余煩惱起類此應知。類貪亦有三力

論。謂此且據至阿羅漢等。明有具緣及唯一緣亦起煩惱。然無三緣總無起煩惱也

論。即上所說至其體云何。此下大文第二雜明諸惑 文中有三。一明漏等四門。二明結等六門。三明五蓋 就明漏等四門。一出體。二釋名。此下四頌出體門也

論曰至各二十六。此出欲漏。有漏。體也。欲界根本煩惱三十六。十纏合有四十六。除五無明。四十一物總名欲漏。色.無色界根本煩惱各有三十一。合有六十二。各除五無明。總有五十二物總名有漏

論。豈不彼有至何故不說。外人難也。欲界具十纏十纏俱欲漏。上界有二纏因何非有漏。又違品類足說。彼說。有漏并煩惱纏 今于此中何故不說

論。迦濕彌羅國至不自在故。此引婆沙答也。一以少故。二以不自在故。所以不說

論。何緣合說至為一有漏。問也

論。同無記性至名有漏義。答也。三因故合說。一同無記性故。二同內門轉故。三同依定地生故。又指前隨眠品初釋有貪名。則是此中名有漏義。正理破云。彼界煩惱亦于外門。有緣色.聲.觸境轉故。謂此應言。何緣合說二界煩惱為一有漏。同無記故。同對治故。同定地故合一。俱舍師救云。雖彼上界亦外門轉。言內門約多分說。如言色界豈無受等

論。準此三界至為無明漏。出無明漏體也。既欲漏。有漏。皆不取無明為體。故知三界十五無明。義準已立為無明漏。由此頌中但言無明諸有本。不言三界十五無明為無明漏。以說欲漏。有漏。已顯十五無明為無明漏故

論。何緣唯此別立漏名。問也。何緣欲漏。有漏。皆諸煩惱共立為一。唯此無明獨立為無明漏耶

論。無明能為諸有本故。舉頌答也 無明是三有本者。此由無明起諸煩惱業等故名為有本。非是十二支中無明本也。十二支中無明通用諸煩惱為體故。正理論云。唯此別立漏名。為顯無明過患勝故。謂獨能作生死根本。如契經說。無明為因生于貪染。乃至廣說。此豈是無明支耶

論。瀑流及軛至及有軛。上出三漏體。此明瀑流.及軛體類同三漏。同用十纏.九十八隨眠為體。欲界十纏.三十六隨眠中。除無明.及見。名欲瀑流及欲軛。上二界六十二中。除見.無明為有瀑流.及有軛

論。析出諸見至合立為漏。釋離合所以也。由見猛利。瀑流等中別立為一。令住名漏。見性猛利不順住故于漏之中與余合立。無明有本故別立無明瀑流軛等

論。如是已顯至各有五。此示體多少也。欲界三十六隨眠。除五無明.十二種見。總除十七。余有十九并十纏。總有二十九物。名欲瀑流。上二界隨眠六十二。除十無明二十四見。余有二十八物。名有瀑流。三界各十二見。合有三十六物。為見瀑流。三界十五無明。為無明瀑流

論。應知四軛與瀑流同。此類釋四軛也。四軛各別物數多少。一一皆與四瀑流同

論。四取應知體同四軛。類釋四取。此說體同開合有差別也

論。然欲我語至與前軛別。前明體同。此明開合別也

論。即前欲軛至名戒禁取。別出體也。如文可知

論。何緣別立戒禁取耶。問也。何緣四取別立戒禁取耶

論。由此獨為至為清凈道故。答也。以二因故所以別立。由非道計道。舍其真道為圣道怨。在家之眾。妄計自餓為生天道。而不行十善。諸出家眾。直以破衣.粗食舍可愛境。二百五十戒等。為真實道。不知是助道緣。而不修行三十七品

論。何緣無明不別立取。問也。何緣無明與余合立不別立耶

論。能取諸有至合立為取。答也。取諸有故名之為取。由無明不了相。故彼非能取。及非猛利故。但可與余合立為取。已上依有部釋

論。然契經說至應知亦爾。此述經部宗也 欲軛云何。經中問也 謂諸欲中者。謂眾多貪欲之中。或諸五欲境中 欲貪至纏壓于心者。上明欲貪眾名 纏。于心。明欲貪過患。是名欲軛。經說貪名軛也。經中說眾名者示多過患 有軛.見軛應知亦爾。亦以欲貪為體。故正理云。此于愛體說三軛名 然唯言三者。無明軛等似言以無明為體

論。又余經說至名欲等取。引第二經證四取總以欲貪為體也。正理論云。此不相違。經意別故。乃至佛觀所化機行所須。于多體中且略舉一。又如經說。若斷一法我能保汝得不還果。一法者。謂薩迦耶見。非唯斷此得不還果。又如說無明能蓋有情類。然于余處說蓋有五。此經亦爾。隨所化生。現相續中為愛所惱。故略為彼說愛無失 已上釋也 欲.有二軛可略舉愛。愛彼攝故。見軛云何。愛與見軛性各別故 已上難也 舉亦無失以見軛名依訓釋門通二義故。若見即軛名為見軛。如無明軛。若于見軛名為見軛。猶如有軛。佛令佛子知二義故。雖亦于愛立見軛名。而亦無失

論。如是已辨隨眠并纏。自下一頌。第二釋名。上兩句有四義釋隨眠也。第三一句釋余四義。下句結也

論曰至故名微細。釋頌微細字也。正理論云。是故圣者阿難陀言。我今不知于同梵行起慢心不。不說全無。以慢隨眠行相微細。彼尚不了慢心有無。況諸異生。余例應爾 有釋。彼于剎那極微。亦有隨增故名微細

論。二隨增者至增惛滯故。釋頌第二義也。正理論云。如何煩惱有于所緣.相應隨增 問也 境增隨眠無疑不問。隨眠增境.及相應法。難解故問 如前已辨 指前古師釋也 或如怨害伺求瑕隙。及如見毒。應知煩惱于自所緣有隨增義 亦如熱鐵丸能令水熱。及如觸毒。應知煩惱于自相應有隨增義 已上文釋所緣.相應。義別喻異前是所緣。后是相應 二皆同乳母。令嬰兒隨增。乳母能令嬰兒增長。及令伎藝漸次積集。所緣.相應令諸煩惱相續增長及得積集 前明煩惱增境.及相應法。此明境.及相應增煩惱也

論。言隨逐者至常為過患。釋頌第三義也。正理論云。謂無始來于相續中起得隨逐

論。不作加行至故名隨轉。釋頌第四義也。正理論云。極難離故。如四日瘧及鼠毒等。有說。隨縛謂得恒隨。如海水所隨空行影

論。由如是義故名隨眠。結釋名也。正理論云。由此所說諸因緣故。十種煩惱立隨眠名 此上二論結隨眠名。皆非訓詞門釋。但是十種煩惱有上四義立隨眠名 有人云。微細是眠義。后三是隨義 非也。所以得知。此論亦是由如是義故名隨眠。正理論云。由此所說諸因緣故。十種煩惱立隨眠名 故知但是過失多故立隨眠名。非是四中取訓詞釋。正理別有訓詞門故。正理論云。依訓詞門釋此名者。謂隨流者相續中眠故名隨眠。或隨勝者相續中眠故名隨眠。即是趣入如實解位為惛迷義。或有獄中長時隨逐覆有情類故名隨眠

論。稽留有情至故名為漏。上總釋名。如堤塘漏水有其二義。一者住義即是留住生死之義。二是流義即是于生死中流轉 于六瘡門泄過無窮者。正明漏也

論。極漂善品故名瀑流。總釋瀑流名也

論。和合有情故名為軛。總釋軛名。令有情與界.趣.生共和合故名軛。猶如車軛。正理論云。于界.趣.生和合名軛

論。能為依執故名為取。總釋取名也。能與執取三有自體為依故。正理論云。執取彼彼自體名取 已上有部釋也

論。若善釋者應作是言。已下。論主釋也

論諸境界中至說名為漏。此釋漏也

論。若勢增上至難違拒故。釋瀑流也

論。于現行時至故名為軛。此釋軛也

論。執欲等故說名為取。或謂以愛執取四法名為四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南市| 紫金县| 民乐县| 遂宁市| 页游| 德惠市| 城步| 蒙阴县| 淮安市| 望谟县| 五原县| 南华县| 鄄城县| 怀来县| 安泽县| 黄骅市| 伊宁县| 南澳县| 大姚县| 钟山县| 玉山县| 江津市| 克拉玛依市| 安塞县| 布尔津县| 江安县| 乳源| 电白县| 通化市| 托克逊县| 乌什县| 长泰县| 浦县| 手游| 泰兴市| 政和县| 察哈| 尼玛县| 类乌齐县| 海伦市| 建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