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章

井二。華嚴寺俗稱圣賢庵,井一。南有玉皇廟,道光間重修,改名三教寺,詳寺觀,井一。西為天仙庵,比丘尼居之。迤南有關帝廟,俗稱金頂廟,已圮,井一。盆兒胡同之西皆曠地也,舊有丁家穿店,鄒家穿店,今皆廢。南曰紅水坑,井二。前有火神廟,明宣德四年建,碑稱其地為元之火焰營。近廟毀重建,僅三楹,碑亦毀。少西曰萬壽東宮,明之宏仁萬壽宮也。曰白馬寺坑,地以寺名,皆久廢。宸垣識略言寺在天官保,今罕能舉其名矣。曰雙槐樹,曰萬壽西宮,明萬歷間建,尚完整,額書關帝廟,有神宗御制封號碑,井一。廟旁舊有松樹頭條、二條、三條胡同,今廢為蔬圃,井二。藤陰雜記:玉皇閣在盆兒胡同。嚴宗伯我斯登玉皇閣詩:雙闕煙生縹緲外,萬山青在有無中。析津日記:宣南坊白馬寺,隋剎也。殿后尊勝陀羅尼幢,上刻仁壽四年正月上旬造。寺重建于洪熙元年。正統八年賜額。有張元楨、張文憲二碑。其東僧塔,前有古碑,為侵占者所毀矣。曝書亭集:白馬寺詩:仁壽千年寺,今存半畝宮。落鐘橫道北,瓦塔限墻東。客至愁嗥犬,僧寒似蟄蟲。夕陽留未去,雙樹鳥呼風。行國錄:宏仁萬壽宮,萬歷四十三年敕建,中為文昌殿,額曰崇貞保運。左以祀諸葛孔明,封號曰天樞上相。右以祀文信國,封號曰天樞左相。皆目之曰真君。祀雷神于后殿,設禮斗臺,最后高閣十二楹,曰太極造運寶閣,以安昊天上帝,有神宗御制碑文,督工者司設監林潮。內官不學,神號無稽,知禮者當議輟也。案:萬壽宮久廢,神像移于玉皇廟,今廟亦頹敝矣。耳談:順城門外彭二胡同岳嫗,以子死,將棄之橋下,而哭甚哀。忽一道士至,視之曰:兒未死,何以棄之?嫗曰:何以得生?曰:汝抱歸時,生矣。嫗不信。道士因書字授之,而封甚固,曰:汝子壽在其中,但不可開視,不然不祥,若此時不足憂也。嫗抱子歸,果活。向日微照其封,隱得十四字,以為壽十四也。又照之,十四上若有二字,以為壽二十四也。至三十余始病卒,發封,乃萬歷二十四年也。

里仁街

在右安門東北,距盆兒胡同一里許。井九。宛平王志:仁作神。云有寶塔寺,今圮。迤西曰半步橋,井二。又西曰椿樹坑,井三。

右安門大街

右安門俗稱南西門。井一。宛平王志,有右安寺,今圮。旁小胡同曰東馬道、西馬道,曰東胡同、西胡同。迤北有雙橋,歧分二道,橋之北曰極樂院,已圮。井凡十。又北曰高廟,祀關帝,今僅存土阜,井六。少西曰豆兒屯,少東曰櫻桃園,井四。右安門西半里許曰三圣觀,井一。又西曰火藥局,工部所屬濯靈廠在焉,詳衙署,井一。廠地亙二里許,抵城根,其外多蔬圃。井凡十八。西南曰趙家井。會典事例:火藥局一,在廣寧門南白紙坊西南。又濯靈廠在右安門內,收貯火藥、烘藥、鉛子。

廟兒胡同 在右安門東迤北竇家坑。

毛家胡同 此下皆在右安門迤西曠地。井九。

劉家胡同

白紙坊

東南距右安門二里許,有呂仙祠。菜園井十九。迤北有崇效寺,祥寺觀,井三。古林院祠關帝,蓋里社也,井六。又北有圣壽寺,傳云唐剎,無碑碣可考,井三。少西為曇花寺,明建,井一。又西為廣寧門中心臺,井九。坊巷胡同集:白紙坊在廣寧門內西南角,五牌二十一鋪。有小圣安寺、大圣安寺、寶應寺、禮拜寺、相國寺、崇效寺。張遠〈阝奧〉志:南城諸坊,白紙坊最大,元于此設稅副使,北自善果寺,南至萬壽宮,西極于天寧寺,皆是也。自嘉靖筑新城后,坊劃而為兩矣。案:小圣安寺、相國寺今無考。天寧寺今在西郊外里許。白紙坊,元時在舊城中,而元一統志列舊城坊名六十二,獨無此名。夢余錄載明南城坊名,亦無之。至坊巷胡同集,始列于宣南坊后。然考成化間嚴理安重修善果寺碑,稱宣武門外三里許,地志曰白紙坊。則其名固沿元舊也。今居民尚以造紙為業。析津日記:元至正初,以唐貞觀元年所建佛寺賜額崇效。嘉靖辛亥,太監李朗于寺中央建藏經閣,閣東北有臺,臺后有僧塔三,環植棗樹千株。案:臺今圮。藤陰雜記:寺在柳湖村西,名流競游,如朱竹垞、宋牧仲、陳澤州、王樓村式丹、吳荊山士玉,繆湘芷沅、郭于宮元釪皆有詩。王漁洋改名棗花寺。寺藏拙庵和尚紅杏青松照,時康熙庚午,漁洋、竹垞、王昊廬、查他山、陳香泉、孫松坪俱有題句。案:紅杏青松卷今尚存。藏經閣后臺已圮。元一統志言,唐劉總舍宅為崇孝寺,在析津志都總管公署左。或謂崇孝即崇效。以地望準之,其說近是。然無碑碣可證,未敢遽信也。潘曾瑩小鷗波館詩鈔:崇效寺西來閣下丁香一株,相傳竹垞、漁洋手植,翁覃溪作丁香樹記刻石,吳蘭雪復移植海棠二株于其側,賦詩二絕,附刻覃溪記后。明一統志:石經文碑在舊南城白紙坊,乃金舊國子學殿堂,門廡皆毀,惟余石碑二通,上刻春秋經傳及禮記,文多磨滅不完。案:日下舊聞引明北平圖經志書,與明一統志略同。石經舊在汴梁,金人移置于此。元王惲秋澗集:有修理大都南京石經事狀,詳金石。其后日就湮沒,至明季已不復存矣。白紙坊自嘉靖筑新城后,畫而為兩,金國學之遺址限于城外與否,亦莫可考也。

棗林街

東距牛街半里許,井三。西有三官廟,井五。藤陰雜記:張黃門維赤字螺浮,有新園在棗林街,龔合肥過飲詩:柳市城闉百尺居,棗林街里一囊香。螺浮有十年霜雪老黃門之句,一時名流爭和。

后營 東距牛街半里許,井二。

黑紙坊 北距南煙閣半里許。迤西曰萬人坑。東南曰四門口。北有千佛寺,明嘉靖間重建。井九。

右在廣寧門街南,大川淀、半截胡同西,其東與北城界。

外城北城

城冊:外城地址隸北城者曰南坊,第一鋪:東至西河沿關帝廟前與中城界,南至延壽寺街之中,西至西河沿響閘,北至護城河。二鋪:東至觀音寺街寺前與中城界,南至觀音寺,西至琉璃廠橋,北至廊房頭條胡同內之藁薦胡同。三鋪:東至琉璃廠橋,南至東南園,西至永光寺中街,北至宣武門城根。四鋪:東至石頭胡同之南,南至香廠永安橋之東,皆與中城界,西至菜市口。五鋪:東大保吉巷與中城界,南至南橫接迤南,西至果子巷,北至騾馬市。六鋪:東至閻王廟街之西,南至姚家井之西,西至半截胡同與西城界,北至菜市口。又靈椿坊來屬三鋪。第一鋪:東至陜西巷,南至虎坊橋,皆與四鋪界,西至山西街,北至臧家橋。二鋪:東至琉璃廠橋,南至沙土園,西至宣武門大街與西城界,北至西南園之北。三鋪:東至臧家橋,南至魏染胡同之北,西至菜市口與西城界,北至南柳巷之北。

五斗齋胡同 齋或作面。

大耳胡同 井一。有婺源會館。

石猴街

汾州營

大宏廟 康熙三十六年僧明泐重建,有大學士張玉書碑。

胰子巷

三眼井 井一。

取燈胡同

蝎子廟 七圣廟俗稱蝎子廟。井一。

北火扇

南火扇

羊尾胡同

羊肉胡同 西有回人禮拜寺。有惠安會館。

柴兒胡同 井一。有鄱陽會館。

笤帚胡同

井一。復初齋文集:跋班馬字類:曩日僦居琉璃廠北笤帚胡同,篝燈孜孜掇拾兩漢字義,今三十有二年矣。

炭兒胡同 東小胡同曰穿堂門。

延壽寺街

延壽寺互詳寺觀。析津日記言,宋徽宗北來寓此,疑非也,詳西城。有平樂、潮州、長元吳諸會館。西小胡同曰泰山巷。遼史游幸表:圣宗統和六年四月幸延壽、延洪二寺。十五年四月幸延壽寺。宋洪皓松漠紀聞:燕京蘭若相望,大者三十有六,然皆律院,自南僧至,始立四禪寺,曰大覺、招提、竹林、瑞像。延壽院主有質坊二十八所,僧職有正、副判錄,或呼司空。蒲褐山房詩話:徐薌坡字薝林,青浦人,貢生、中歲入京,寓延壽寺街之云間會館。按:今松江會館在蔣家胡同,已見前。

佘家胡同 井一。有襄陵會館。

東北園 井一。舊有當涂會館,今廢。

百花園

櫻桃斜街

井一。有貴州會館二。藤陰雜記:櫻桃斜街,阮都諫應商寓,侄學浩入翰林,吳文簡襄贈詩:斜街舊雨憶黃門,六十年來老弟昆。

皈子廟

李鐵拐斜街

有襄陵、延定會館,又有肇慶會館二。藤陰雜記:靈椿坊李鐵拐斜街,侍郎叔琳父卜居,夢祖授以小鉞,侍郎果巡撫浙江。韓泰華無事為福齋隨筆:黃叔琳萬卷樓故居在李鐵拐斜街。朱筠笥河文鈔:蔣編修秦樹為余辛巳分校所得士,官中書,與余居同巷,余家在日南坊李鐵拐斜街之北,君居在南。案:宅中有椒華吟舫,屢招名流觴詠。其弟圭為兄墓志,言圭與公同官翰林,同車馬者七年。乙未,圭自山西歸,乃比鄰居,宅后可通往來,而伯兄居老屋對門,圭自名所居曰鄂不草廬。笥河詩集:壬申歲,王介眉先生住余宅,即今椒華吟舫。程晉芳三長物齋記:壬辰,居房師朱先生第。篋中有東井硯,項子京臧,鐫坡公名而不字,一為北宋拓圣教序,一元人畫達摩象,錢籜石名之曰三長物齋。

燕家胡同

陜西巷

大、小外廊營

井各一。有潮州、瓊州會館。舊有涇陽、涼州會館,今廢。藤陰雜記:外廊營為徐文穆本第,后歸王文莊際華,甫興作而賜第護國寺街,因售作全浙公產,懔存堂額尚在。陳句山年譜:庚寅八月至京,借寓汪芍陂給諫新宅,九月杪移歸外廊營舊宅。

韓家潭

有上虞、廣州會館。宸垣識略:芥子園在韓家潭,康熙初,錢唐李笠翁寓居。今為廣東會館。藤陰雜記:王文莊初寓韓家潭,每于中秋前后,張樂邸第,燕乙丑同年及門生,堂曰寶言,書室曰夢舫。蒲褐山房詩話:符曾字幼魯,錢塘人,乾隆元年舉博學鴻詞,居韓家潭。

后河 井一。

百順胡同 井一。舊有太平、晉太會館,今廢。李文藻游琉璃廠記:乾隆己丑,予以謁選至京師,寓百順胡同。

東、西皮條營

萬佛寺灣

胭脂胡同

五道廟

井一。自觀音寺前分櫻桃、李鐵拐二斜街,復并于五道廟。有三原、襄陵會館。明王象乾建玉帝殿碑記:正陽門西,由臧家橋至宣武門乃龍脈交通車馬輻輳之地,舊有五道廟鎮焉。其址廣不數武,天中羽士揭真誠者見而喟然曰:沖衢應建玉帝行宮,率諸威神鎮之斯可也。經始于萬歷三十五年七月,次年告成,乞言于余,文成即以交龍名碑。方士淦蔗偶筆;五道廟老道人,毛發盡白,身極短小,寡言笑,問其年,罕有知者。長齋,喜飲酒。相傳實吳逆間諜。吳誅,遂以道服隱于市,與搢紳往來。或招之飲,伺其醉,暢談滄桑,冀探其蘊,默無一言,但含淚而已,竟以壽終。

梁家園

井二。橋一,今已圮。壽佛寺設粥廠于此。有惜字會館。一統志:梁家園,明時都人梁氏建,今廢。春明夢余錄:梁園在京城之西南廢城邊,引涼水河入其中,亭榭花木極一時之盛。明劉定之呆齋集:梁氏園外有舊城。舊城者,唐藩鎮、遼、金別都之城也。元遷都稍東,于是舊城東半遂入于朝市間,全無跡可見,而西半猶存,號為蕭太后城,即梁氏園所在。或謂此雖遼、金都城,而非唐藩鎮城,不然也。唐時此為范陽藩鎮,安、史后改名盧龍,而所治幽州、薊縣不改,惡得非唐藩鎮舊城乎?遼、金不因藩鎮以為都,而曷因乎?且稽諸載記,遼、金亦何嘗創建都城乎?今其城僅存土耳,甓皆為人取去,其土皆真黃土,人取之和煤炭以燒,亦有即之作墓者,以其高堅也。案:涼水河今流徑南苑,由張家灣入白河。夢余錄所稱梁園引水故道,久湮廢矣。考明正統間,以劉忠愍球言,命欽天監正皇甫仲和審視宣武門西作減水河利否?仲和言,門西舊有涼水河,可疏通以泄.水勢。此明時河水徑宣武門外之確證也。嘉靖筑新城后,并未斷流,故梁園得引入其中。今虎坊橋下有枯渠,直抵南下洼,蓋其故道之僅存者,余皆不可考矣。元筑新城于遼、金故都東北,而以故都城為舊城。元一統志載舊城坊名頗悉,似新舊兩城本不相屬。呆齋集言東半入朝市間,以梁園廢城為西半遺跡者,核其地望,疑未足據。茶余客話:黃蘭巖民部寓梁家園,積水到門,顏其堂曰半房山,后有疑野亭,朝爽樓,前對西山,后繞清波,極亭臺花木之盛。池之南北,旗亭歌榭不斷,游人泛舟,竟夜忘返,賦詩者甚多,惟張文端一首尤傳誦。藤陰雜記:康熙中,龔尚書鼎孳招董玉虬文驥梁園李家莊泛舟觀燈詩云:此地足煙水,當年幾溯游。王橫云有宋荔裳招飲梁家園詩:半頃湖光搖畫艇,一簾香氣撲新荷。沈心齋有陳以樹招飲梁家園警露軒詩:野曠天高啟八窗,門前一碧響淙淙。舊聞考稱南極于魏村,似在右安門外。今莫知其址,但知北城有梁家園,空曠平原,并無煙水。余己卯入都,但見堆積糞土,后筑宮房。李吏部調元寓焉,筑看云樓,有檻外遠山排闥繞,樓前積水當湖看之聯。今有僧募蓋壽佛寺,設義學。水曹清暇錄:梁家園官房一所,中有晴云閣,俯臨積水,地頗幽靜。甲午歲,澄園程農部世淳曾寓其處,因拉予下榻焉。有正味齋日記:二十七日過候羅碧泉修源于梁家園,昔王阮亭與宋荔裳諸君曾泛舟于此。明程敏政篁墩集:京師賣花人聯住小南城,古遼城之麓,其中最盛者曰梁氏園。園之牡丹、芍藥幾十畝,花時云錦布地,香冉冉聞里余。匏翁家藏集:小南城梁家園往時芍藥最盛,人多攜酒賞之,后其家廢,無一本在者。

梁家園東、西夾道

麻線胡同 井一。有淮安、安陸、郢中諸會館。

鐵老鸛廟

廟祀關神。于鴟吻上安鐵鸛,隨風旋轉以驅鳥雀,故名,詳寺觀。井一。有大荔、蒲城會館。陳句山年譜:乾隆辛未十二月,移居鐵老鸛廟。

十間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章县| 南京市| 会宁县| 四平市| 吉安市| 岳普湖县| 衢州市| 错那县| 鄂州市| 和政县| 阿拉善盟| 凯里市| 巴马| 正定县| 江安县| 定州市| 梓潼县| 庆安县| 聂荣县| 宁海县| 冕宁县| 富川| 耒阳市| 延庆县| 刚察县| 桓仁| 古交市| 泰宁县| 平谷区| 师宗县| 商城县| 杨浦区| 青浦区| 民和| 彭山县| 龙川县| 嵊泗县| 阿合奇县| 邳州市| 德化县| 秭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