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春取絡脈,夏取分腠,秋取氣口,冬取經輸。凡此四時,各以時為齊。絡脈治皮膚,分腠治肌肉,氣口治筋脈,經輸治骨髓。五臟,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囗也;背三,五臟之輸四;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病始頭首者,先取項太陽而汗出;病始足脛者,先取足陽明而汗出。臂太陰可汗出,足陽明可汗出,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陰。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不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甚而慪,致氣則生為癰疽也。

癩狂病第二十二目眥外決于面者,為銳眥;在內近鼻者,為內眥;上為外眥,下為內眥。

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候之于顏。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為止。

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陽明、太陽。左強者,攻其右;右強者,攻其左,血變為止。癲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血變為止。

治癲疾者,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之有過者瀉之,置其血于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二十壯。窮骨者,囗骨也。

骨癲疾者,顑、齒諸腧、分肉皆滿而骨居,汗出、煩悗,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筋癲疾者,身倦攣急大,刺項大經之大杼脈,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脈癲疾者,暴仆,四肢之脈皆脹而縱,脈滿,盡刺之出血,不滿,灸之項太陽,灸帶脈于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輸。嘔吐沃沫,氣下泄,不治。癲疾者,疾發如狂者,死不治。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憂饑,治之取手太陽、陽明,血變而止,及取足太陰、陽明。狂始發,少臥不饑,自高賢也,自辯智也,自尊貴也,善罵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舌下少陰,視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釋之也。

狂言,驚,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狂,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少氣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陽太陰陽明,足太陰頭兩顑。

狂者多食,善見鬼神,善笑而不發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陰太陽陽明,后取手太陰太陽陽明。狂而新發,未應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動脈,及盛者見血,有頃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囗二十壯。

風逆,暴四肢腫,身漯漯,唏然時寒,饑則煩,飽則善變,取手太表里,足少陰陽明之徑,肉清取滎,骨清取井、經也。

厥逆為病也,足暴清,胸若將裂,腸若將以刀切之,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澀,暖取足少陰,清取足陽明,清則補之,溫則瀉之。厥逆腹脹滿,腸鳴,胸滿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脅,咳而動手者,與背輸,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內閉不得溲,刺足少陰太陽,與抵上以長針。氣逆,則取其太陰、陽明、厥陰,甚取少陰、陽明,動者之經也。

少氣,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體重,懈惰不能動,補足少陰。短氣息短,不屬,動作氣索,補足少陰,去血絡也。

熱病第二十三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針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余,乃可復也。

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陽,復入于陰者,先取其陽,后取其陰,浮而取之。

熱病三日,而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身熱甚,陰陽皆靜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則泄。所謂勿刺者,有死征也。

熱病七日八日,脈口動,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淺刺手大指間。

熱病七日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脈代者,一日死。

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尚躁,喘且復熱,勿刺膚,喘甚者死。

熱病七日八日,脈不躁,躁不散改,后看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熱病先膚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針,五十九,苛軫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

熱病先身澀倚而熱,煩俛,干唇口溢,取之皮,以第一針,五十九;膚脹口干,寒汗出,索脈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

熱病溢干多飲,善驚,臥不能起,取之膚肉,以第六針,五十九,目眥青,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水,木者,肝也。

熱病面青,腦痛,手足躁,取之筋間,以第四針于四逆;筋躄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熱病數驚,瘈瘲而狂,取之脈,以第四針,急瀉有余者,癲疾毛發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

熱病身重骨痛,耳聾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針,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嚙齒耳青,索骨于腎,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干,陽熱甚,陰頗有寒者,熱在髓,死不可治。

熱病頭痛,顳囗,目?脈痛,善衄,厥熱病也,取之以第三針,視有余不足,寒熱痔。

熱病,體重,腸中熱,取之以第四針,于其俞,及下諸趾間,索氣于胃胳(應作絡)得氣也。

熱病挾臍急痛,胸脅滿,取之涌泉與陰陵泉,取以第四針,針嗌里。

熱病,而汗且出,及脈順可汗者,取之魚際、太淵、大都、太白。瀉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汗出大甚,取內踝上橫脈以止之。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

熱病者,脈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

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穢者死;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腰折,病病,齒噤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所謂五十九刺者,兩手外內側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間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頭入發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發三寸邊五,凡十痏。耳前后口下者各一,項中一,凡六痏。巔上一,聰會一,發際一,廉泉一,風池二,天柱二。

氣滿胸中喘息,取足太陰大趾之端,去爪甲如薤葉,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氣下乃止。

心疝暴痛,取足太陰厥陰,盡刺去其血絡。

喉痹舌卷,口中干,煩心,心痛,臂內廉痛,不可及頭,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葉。

目中赤痛,從內眥始,取之陰蹻。

風痙身反折,先取足太陽及腘中及血絡出血,中有寒,取三里。

癃,取之陰蹻及三毛上及血絡出血。

男子如蠱,女子如怚,身體腰脊如解,不欲飲食,先取涌泉見血,視跗上盛者,盡見血也。

厥病第二十四厥頭痛,面若腫起而煩心,取之足陽明太陰。厥頭痛,頭脈痛,心悲,善泣,視頭動脈反盛者,刺盡去血,后調足厥陰。

厥頭痛,貞貞頭重而痛,寫頭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陰,后取足少陰。厥頭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頭面左右動脈,后取足太陰。

厥頭痛,項先痛,腰脊為應,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陽。厥頭痛,頭痛甚,耳前后脈涌有熱,瀉出其血,后取足少陽。

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

頭痛不可取于腧者,有所擊墮,惡血在于內,若肉傷,痛未已,可則刺,不可遠取也。頭痛不可刺者,大痹為惡,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頭半寒痛,先取手少陽陽明,后取足少陽陽明。

厥心痛,與背相控,善瘈,如從后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侖,發狂不已,取然谷。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大白。

厥心痛,痛如以錐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

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間、太沖。

厥心痛,臥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取之魚際、太淵。

真心痛,手足清至節,心痛甚,日發夕死,夕發旦死。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腧。

腸中有蟲瘕及蛟囗,皆不可取以小針;心腸痛,?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渴涎出者,是蛟囗也。以手聚按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也。恐腹濃痛,形中上者。

耳聾無聞,取耳中;耳鳴,取耳前動脈;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膿,若有干聆聊,耳無聞也;耳聾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耳鳴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

足髀不可舉,側而取之,在樞合中,以員利針,大針不可刺。病注下血,取曲泉。

風痹淫礫,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時如入湯中,股脛淫礫,煩心頭痛,時嘔時悗,眩已汗出,久則目眩,悲以喜恐,短氣,不樂,不出三年死也。

病本第二十五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它病。先病而后中滿者,治其標;先病后泄者,治其本;先中滿而后煩心者,治其本。

有客氣,有同氣。大小便不利治其標,大小便利,治其本。

病發而有余,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后治其本,謹詳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并行,甚為獨行;先小大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雜病第二十六厥挾脊而痛者,至頂,頭沉沉然,目囗囗然,腰脊強。取足太陽腘中血絡。

厥胸滿面腫,唇漯漯然,暴言難,甚則不能言,取足陽明。

厥氣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陰。

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氣,腹中谷谷,便溲難,取足太陰。

嗌干,口中熱如膠,取足少陰。

膝中痛,取犢鼻,以員利針,發而間之。針大如牦,刺膝無疑。

喉痹不能言,取足陽明;能言,取手陽明。

瘧不渴,間日而作,取足陽明;渴而日作,取手陽明。

齒痛,不惡清飲,取足陽明;惡清飲,取手陽明。聾而不痛者,取足少陽;聾而痛者,取手陽明。

衄而不止,衄血流,取足太陽;衄血,取手太陽。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腘中出血。

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陽陽明;痛上熱,取足厥陰;不可以俛仰,取足少陽。中熱而喘,取足少陰腘中血絡。

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陰;怒而多言,刺足少陽。

顑痛,刺手陽明與顑之盛脈出血。

項痛不可俛仰,刺足太陽;不可以顧,刺手太陽也。

小腹滿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時寒熱,小便不利,取足厥陰。

腹滿,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陰。

腹滿食不化,腹向向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陰。

心痛引腰脊,欲嘔,取足少陰。

心痛,腹脹,墻墻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手少陽。

心痛引小腹滿,上下無常處,便溲難,刺足厥陰。

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

心痛,當九節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顑痛,刺足陽明曲周動脈,見血,立已;不已,按人迎于經,立已。

氣逆上,刺膺中陷者,與下胸動脈。

腹痛,刺臍左右動脈,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氣街,已刺按之,立已。

痿厥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無休,病已止。

歲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

周痹第二十七黃帝問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隨脈,其上下左右相應,間不容空,愿聞此痛,在血脈之中邪?將在分肉之間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間不及下針,其慉痛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愿聞其故?岐伯答曰:此眾痹也,非周痹也。

黃帝曰:愿聞眾痹。岐伯對曰:此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更休也。黃帝曰:善。刺之奈何?岐伯對曰:刺此者,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令復起。

帝曰:善。愿聞周痹何如?岐伯對曰:周痹者,在于血脈之中,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對曰: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過之,后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過之,后刺其下以脫之。

黃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對曰:風寒濕氣,客于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發則如是。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內不在臟,而外未發于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名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熨而通之。其瘈堅轉引而行之。黃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經巽之理,十二經脈陰陽之病也。

口問第二十八黃帝閑居,辟左右而問于岐伯曰:余已聞九針之經,論陰陽逆順,六經已畢,愿得口問。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口傳也。黃帝曰:愿聞口傳。岐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敗,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論不在經者,請道其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从化市| 溧水县| 宜黄县| 广元市| 元江| 清徐县| 南通市| 卓资县| 曲松县| 台南市| 阿瓦提县| 盘山县| 合江县| 和硕县| 堆龙德庆县| 黎城县| 上栗县| 连山| 鄱阳县| 禹城市| 宁都县| 凤翔县| 汽车| 凤凰县| 即墨市| 高密市| 昆明市| 梅州市| 土默特右旗| 河曲县| 邵阳县| 封开县| 宁武县| 平南县| 鸡西市| 荔浦县| 宝丰县| 驻马店市| 栾城县| 茂名市| 噶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