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1章

  • 嘉定赤城志
  • 陳耆卿
  • 5508字
  • 2015-12-12 16:34:57

山水門〔一〕

山〔一〕

臺(tái)以山名州自孫綽一賦光價(jià)殆十倍今以其所登載質(zhì)之見聞秀概神標(biāo)炳炳如星日非若野史浪記譚河說海誣誕而不經(jīng)也按道書洞天福地于是邦為盛夫神仙之事雖圣賢所不齒然必有靈區(qū)異境而后宅焉故州于東南無慮百數(shù)而臺(tái)山之詭異巉絕獨(dú)稱雄于世間闉阇之家面帢幘亦他邦所無也夫豈以其巉然之阜卷然之石能使人鋪說而誦詠哉隱幾澄思必有得諸其山之外者矣

大固山一名龍顧山在州西北三百步高八十丈周回五里按舊經(jīng)晉隆安末孫恩為寇刺史辛景于此鑿塹守之恩不能犯遂以大固小固名山壁記序云隋平陳并臨海鎮(zhèn)于大固山以千人護(hù)其城則得名舊矣而道史屬詞乃云茅盈得道于臨海鎮(zhèn)東龍顧山駕鶴上升又紹興十年道士費(fèi)德泓卓庵北山斸地得晉永和九年斷碑亦有龍顧山字蓋本名大固后又名龍顧焉山勢逶迤抱州治如屏障自州冶后而北則曰北山自北山稍東接白云寺則曰白云山其實(shí)一山也

小固山在東南二里與大固山相望高七十丈周回四里【詳見大固山】

巾子山在州東南一里一百步連小固山兩峰如帢幘一號(hào)帢幘峰其頂雙塔差肩屹立有明慶塔院院之南有翠微閣北有廣軒軒下瞰闉阇閣南眺郊藪廛市山川之盛一目俱盡故其勝概名天下登臨者必之焉又有曲肱齋齋側(cè)有礙云軒又其巔有息庵元佑中僧愿鴻所建今廢【任翻宿帢幘精舍詩云絕頂新秋生夜涼鶴飛松露滴衣裳前村月照半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錢守昱題云數(shù)級(jí)崔嵬萬木中最堪影勢是難同闌干夜壓江心月鈴鐸秋搖岳頂風(fēng)重迭畫欄遮世界稀疏清磬徹虛空有時(shí)問著禪僧路笑指丹霄去不窮章守得象題云步步云梯徹上層回頭自覺欲飛騰頻來不是塵中客久住偏宜物外僧下寺鐘聲沉地底前峰塔影落階棱憑欄未盡吟詩興卻擬乘閑更一登孔淘題云古寺尋清賞梯云出薜蘿舉頭知日近極目得天多別嶂千屏列長江一帶過常聞凈居境況此復(fù)如何舒亶登山懷道人詩云不見風(fēng)流李謫仙彩箋誰繼碧云篇黃花零落芙蓉老惟有青山似去年何執(zhí)中廣莫軒詩云曲檻小欄桿登臨咫尺間望隨流水遠(yuǎn)高共白云閑亭柏僧歸路江風(fēng)客度灣覺來生羽翼疑是夢中還陸長倩詩云凌虛云磴陟崔嵬軒檻仍從絕頂開邑屋萬家迷向背江流三面自瀠洄金山每限波濤阻星石曾登培塿來為是會(huì)稽東部郡不教更號(hào)小蓬萊葛守閎詩云勝地藏東越嚴(yán)城聳二岑萬燈迎日早孤磬出云深雪霽茗初試雨涵山半陰茲焉即方廣有路到天心胡宗哲詩云昔人亭榭久荒殘今復(fù)高軒峙翠巒眺望可周千里景晏游非止一時(shí)歡樓臺(tái)遠(yuǎn)近看如畫日月高低轉(zhuǎn)似九最好使君登覽罷夕陽群騎促雕鞍劉握詩云天邊登覽處雕檻俯層岑山到三吳盡江連百越深柳煙含晚色花雨伴春陰騷雅知多助清虛在賞心陳知柔題云司馬胸中著云夢杜陵眼底蓋乾坤吾衰不復(fù)論茲事飽看孤帆落遠(yuǎn)村】

臨海

蓋竹山在縣南三十里按輿地志一名竹葉山中有洞名長耀寶光之天周回八十里洞淵集所謂第十九洞天也云笈七簽云仙人商邱子治之道藏洞天記及名山記皆云蓋竹山福地觀壇各一所有竹如蓋故以為名抱樸子云此山可合神丹有仙翁茶園舊傳葛元植茗于此又有禮斗壇石窗石幾石床石臼石硯塵外記云中有石井橋北小道直入有杉六叢左右有石室晉許邁嘗居之舊傳漢末有陳仲林等四人入此山得道真靈區(qū)也【或云紹興間有二女郎出入洞中一老嫗家其側(cè)疑以為魅穢其處遂不復(fù)見】又有丹鳳樓香壚天門二峰詭異竦特為游覽之勝【唐守仲友詩云籃輿東出初雨收眾山卷霧奔蒼虬麥田幪幪連千疇去年見種今有秋農(nóng)家碗大即快活使君不去能無羞春光欲盡誰挽留千林薿薿新綠柔桐華遠(yuǎn)近澹無思自開自落那關(guān)愁洞天為我暫晴色使我蠟屐窮冥搜天門發(fā)秀萬馬下水口離立群峰稠瀑泉對(duì)面瀉絕壁寶劍卻倚丹鳳樓溪聲噴薄雷震動(dòng)石色古怪神剜鎪洞門唅呀風(fēng)颼颼香壚峰下蛟龍湫中岑特色小為貴左右旌節(jié)森戈矛幾年秘奧一日睹譚笑指示君知不精廬但欲占勝處事事棟宇非良謀飛廊跨水納佳氣突兀殿堂居上頭軒窗高下有奇致洗滌肺腑明雙眸我將于此棲羽流鳳笙鶴駕應(yīng)來游丹成一舉凌九州島下觀濁世如浮漚靈祠款謁路阻修層巖傾澗邃且幽經(jīng)營輪奐亦未就揮金爾助何須求晚云漠漠鳴雨鳩仆痡泥滑我欲休虹橋列炬趣歸騎城鼓已報(bào)更初籌追攀別乘聊復(fù)爾乘興何如王子猷習(xí)池不為倒載去兒童不用拍手?jǐn)r街謳】

白鶴山在縣東南二十里上有展旗峰洗腸潭又有劍崖舊傳趙炳留劍痕于此按寰宇記山上有湖中多盤石前有石槌石鼓鼓鳴則兵亂昔有白鶴飛入會(huì)稽雷門鼓中擊之聲震洛陽故以為名又臨海記云山上有池泉垂溜遠(yuǎn)望如倒掛白鶴之狀故有泉名掛鶴又郡國志云漢末有徐公于此山成道控鶴騰空而去故有鶴掛嶺焉三說不同未詳孰是

真隱山在縣西南四十里按寰宇記高一萬六千丈周回三百里與仙居韋羌山相接本名栝蒼又名天鼻唐天寶中改今名又按道書云栝蒼山在會(huì)稽山東南五岳圖序云栝蒼山東岳之佐神仙傳云王方平居昆侖往來羅浮栝蒼山石壁上有科斗字高不可識(shí)宋元嘉中遣名畫圖于團(tuán)扇焉

龍符山在縣東一百七十一里海中本名覆釜按輿地志云章安縣東五十里海際有覆釜山臨海記及寰宇記云東海有山形似覆釜吳越春秋云吾得覆釜書除天下之災(zāi)而劉世軌記云夏帝登此山得龍符之瑞唐天寶六年遂改今名山有巨跡相傳夸父逐日所踐云

臨海山在縣東北二百四十里接海本牛頭山以有石似之故名唐天寶六年改今名山下有二溪一始豐一樂安至州北合流云【協(xié)寅案樂安原本偽作東女非】

秀麗山在縣東二百里海中舊名芙蓉臨海記云州東北七十里海中有芙蓉山僧智顗傳云出海望芙蓉山竦若紅蓮之始開蓋指此也山上有石龕方圓一丈巉巖如斲唐天寶六年改今名

東掖山在縣東北四十五里以其處天臺(tái)左掖故名上有隔塵亭【石象之題云山椒亭榭適徘徊病膜煩襟斗頓開若有塵埃何處隔此中自是少塵埃】

樓石山在縣南六十二里西北帶江仰望如樓狀【按謝靈運(yùn)游山志云樓石山多支子又僧懷玉記有大小樓石山土人云內(nèi)者為小外者為大】

石新婦山在縣東南七十里東瀕江按臨海記云山土石紺色如人狀寰宇記云在縣東一百一里旁有奇石如婦人悉紺色宋文帝亦嘗遣畫工圖于白團(tuán)扇焉【左緯詩云煙蘿為髻霧為巾獨(dú)立江邊經(jīng)幾春無故被人呼作婦不知誰是畫眉人】

岐山在縣東南六十里黃巖方山戴氏贅杜氏居于此故俗呼杜岐山【按臨海記舊有謝詩杜岐一穴占三鈞聳筆金門玉戶新】

石鼓山在縣東一百五里按臨海記云黃石村有石鼓山山上有石似鼓兵革興則鳴舊有柵城唐正觀初刺史李元奏置起州兵二千人護(hù)之僧灌頂嘗避地于此【陳侍郎公輔詩云有山名石鼓千古鎮(zhèn)南溟大手不勞力動(dòng)時(shí)天下驚】

兵山在縣東一百里唐末有兵遁于此故名

玉峴山在縣東一百七里本黃石山今縣東南地名黃礁一名黃石奧相傳黃石公居此有石碁盤尚存唐天寶六年更今名中有石澗可容數(shù)百人四面多林木臨海記云黃石山泄水九層沿崖如白練舊經(jīng)云昔有僧入其穴三日而回言其中多水有伏翼大如鵝

上足山在縣西南一十一里一名戲龍西接真隱山南連永嘉西南連栝蒼有石井龍湫巖上有瀑布高十余丈歲旱必禱焉

湖山在縣北四十里臨海記云其上夷坦可坐數(shù)百人俯視江海邑屋爛然在目俗以重九日多登焉

白鵠山在縣西北六十里以其水傾注遙望如倒掛白鵠故名按臨海記云中有深湖魚大如二百斛舟修可二丈疑其誕也

金鰲【一作鵝】山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東有一小洞昔有人夜艤舟于此一物起波間光彩注射迫視乃一巨鰲金色故以為名【詳見善濟(jì)院】

赤山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絕頂有古塔塔之下有石函盛小銅塔銅塔之內(nèi)有銀壺盛舍利俗傳梁王(上囗下言)所施

白山在縣東南二百五十里按臨海記郡東南有白山望之如雪其上有湖舊傳金鵝于此集焉下有溪其水金色

合旗山在縣東一百三十里舊傳僧灌頂居攝靜寺會(huì)有海寇至頂講經(jīng)自若寇見旌旗耀日有神皆丈余懼而遁故以名山

東刊山在縣東九十一里一名天柱東南接黃石山按臨海記山極高遠(yuǎn)蓋禹隨山刊木因以為名晉任【神廟嫌諱】葬焉

望海尖山在縣東北四里后嶺上其峰高聳宜遠(yuǎn)眺今土人多以為田麥時(shí)翠浪翻浮最為可愛

日山在縣西五里以其面東朝日視諸峰獨(dú)高故名

牛極山在縣西北一十里以牧牛路至此極故名上有平坡數(shù)畝可遠(yuǎn)眺

白巖山在縣西一十二里舊名白馬唐天寶六年改今名

古塘門山在縣南二十里兩峰對(duì)峙中空十余丈舊傳海門在焉

新羅山在縣西三十里與八迭嶺相望鳥道巑岏多野果土人利之

許孝山在縣北四十五里舊傳有許其姓者居喪至孝每一慟則群鳥悲鳴故以名山

遮呀山在縣西北五十里以兩山嵯岈如齒并列故名

燈壇山在縣西南六十里北連栝蒼舊經(jīng)云上為石壇每陰雨則有光如燈故名

宜古在縣西六十里其巔平衍良疇可十頃上有潭瀑沾溉水旱不能災(zāi)

童峙山在縣東七十里按僧遵式安仁院記作峒峙字

鴻鶴山有二一在縣西七十里一在縣西北六十五里

囗潭山在縣東七十里舊傳下有石囗戴之故名

九盤山在縣東南七十五里以其縈回九轉(zhuǎn)故名絕頂可眺大海有小寺亦以山名

閭邱山在縣東北八十里昔人逸民閭邱氏居此故名

亭山在縣南一百里其地有寨由郡泛舟入黃巖者多候潮于此

翠環(huán)山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峰巒回合有若環(huán)翠故名

高相山在縣東北一百三十五里一穴無際按會(huì)稽圖云與海通

宴囗山在縣東一百五十里按臨海記有越王望海館下有湖多金鵝飛魚

高麗頭山在縣東南二百八十里自此山下分路入高麗國其峰突立宛如人首故名

常風(fēng)山在縣西五十里以其穴常有風(fēng)故名

碧云山在縣西五十里面常風(fēng)山

帽尖山在縣西七十里以其形如帽而銳故名

牛頭山在縣東二百八十里東北連寧海

碧潭山在縣西北一十三里俗呼壽安山

鳴鶴山在縣西二十里

西岑山在縣東南六十里

寒石山在縣西北七十里

十方山在縣西八十里

三石山在縣東一百二十里

白楓山在縣東南一百二十五里

海門山在縣東南一百二十六里瀕海

堀門山在縣東一百五十里海中按郡國志作崛門輿地志云山腹穹窿一穴透頂其中有聲則風(fēng)起水涌且主兵吳時(shí)已如此

大雄山在縣東二百一十一里海中【舊傳晉僧懷玉常伐木于此值風(fēng)與浪合有光如練導(dǎo)至涌泉寺】

熨頭扣山在縣東二百一十一里海中西有嶼民多居焉

石灶山在縣東南七十里海中以有石若灶然故名

鵝鼻山在縣東一百五十里海中以其狀如鵝鼻吸水故名下有海涂捺為田

輕盈山在縣東南一百六十里海中上有滬業(yè)者居焉

石佛山在縣東南一百七十里海中以其狀如佛故名

(山交)巉山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海中上多支子且有田及民廬

蒼郭山在縣東北二百一十一里海中以其西有蒼郭村故名

小門山大門山在縣東南一百里海中

壽昌山在縣東一百五十里海中

莆門山在縣東南一百五十七里海中

東麂山在縣東一百五十七里海中

西麂山在縣東一百六十二里海中

主山在縣東南一百七十里海中上多民居

鹿頭山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海中

虎頭山在縣東北二百六里海中

澤青山在縣東南二百一十九里海中

檉澳山在縣東北二百八十里海中

伯達(dá)山在縣東北二百八十里海中

嶼山在縣東北二百八十里海中

澤山在縣東北二百八十里海中

云峰有二上峰在縣西南五里下峰在縣西南一十九里

三峰在縣東一十五里或云三峰旁有嶺亦以是名

中峰在縣東六十九里按安仁院記有東接中岳之語

惠峰在縣南二十里

靈峰在縣東南五十里

雙巖在縣南一十五里峭峻并峙為江南諸山之冠州治對(duì)焉

石船巖在縣西一里城山嶺以其若船狀故名中有小穴舊傳白鷹常棲其上

百丈巖在縣東北三里法安院側(cè)上有龍湫雨驟則雙瀑交垂如玉簾之狀章守得象詩所謂千尋練掛雙流瀑是也

伎石巖在縣南一十里巖尖有巨石橫其上著巖僅尺許眾舉之莫能動(dòng)

圣巖在縣南二十里錢柱山險(xiǎn)絕舊傳有神躍馬于此故名至今有馬蹄痕又名馬蹄巖

白巖在縣南二十四里孤絕秀異林木鱗次以其皆白石故名上有龍湫水如白練云

象鼻巖在縣西三十五里以其狀似之故名下枕深潭

云巖在縣東四十五里以白云常蔽其上故名

獅子巖在縣東五十里下里墺口呀然欲躩兩足垂前狀如獅子踞地故名

豬頭巖在縣西十里

松巖在縣西南一十五里

羅漢巖在縣西二十五里

石囗巖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白馬隱身巖在縣東三十五里

寶藏巖在縣西四十五里

桐巖在縣東五十里接寧海

禪師巖在縣西五十五里

烏巖在縣東七十里

仙巖在縣東一百二十里

彭公嶼在縣東一十里【古謠云彭公嶼沙漲出宰相破石湖水穿出狀元破石湖在縣西日山北年沙漲謝錢二公果相繼入相今湖水亦漸穿矣】

樊續(xù)嶼在縣東南七里【見臨海記詳見冢墓門】

新羅嶼在縣東南三十里昔有新羅賈人艤舟于此故名

騰嶼在縣東北六十里南有溪清泚出巨蟹焉

囗嶼在縣東一十五里

嚴(yán)嶼在縣東一百二十里

獨(dú)嶼在縣東南一百三十五里

行嶼在縣東一百四十六里海中

馬嶼在縣東一百七十里

城山嶺在縣西三里以筑城其上故名【世犖按原本作西南】

馬嶺在縣南五里舊傳有馬氏者鑿山為之故名

石姥嶺在縣西北三十里石有神靈人祭之以祈田蠶凡經(jīng)從者亦拜焉

新嶺在縣南三十五里入自大左墺至嶺脊分臨海黃巖界凡三上三下云

后嶺在縣北四里

蔡嶺在縣東八里

平嶺在縣南一十里

護(hù)郭嶺在縣西南一十里

開浦嶺在縣西一十七里

八迭嶺在縣西二十三里

長石嶺在縣南二十五里

小嶺在縣西二十五里

大嶺在縣西三十里

朱沙嶺在縣東三十里

拗嶺在縣南三十里

孝慕嶺在縣南三十里

磨石嶺在縣西三十五里

大左嶺在縣南四十里

七孺嶺在縣西四十里【詳見鄉(xiāng)里門】

小石嶺在縣西四十七里

五謹(jǐn)嶺在縣西北五十里下乃大石墺云

常風(fēng)嶺在縣西五十里

長田嶺在縣南五十里

象坎嶺在縣西五十五里

天門嶺在縣西六十里

狼坑嶺在縣東六十里

寧和嶺在縣東六十里

童峙嶺在縣東九十里

龍墺嶺在縣東南九十里

金溪嶺在縣東北九十里

二嶺在縣東南一百五十里

城門嶺在縣東南一百五十里

芙蓉洞一名石鼓洞在縣東一百四十里隆恩寺后洞有二形如石鼓大小相連大可方三丈小僅三之二俗傳多怪物其西相距三四里有巨石高十?dāng)?shù)丈屹立山巔號(hào)石柱下亦有石室方二丈(王靈)瓏上通俗呼為穿巖云

太平巖洞在縣西三十五里因鄉(xiāng)得名異峰谽岈上常有云氣其旁林木蔽映泉瀑飛垂有石室石枕石床石杵之類

常風(fēng)洞在縣西四十里中極幽邃舊有石欄護(hù)之宣和中亦嘗駐兵于此

招賢洞在縣西六十里因寺得名宣和寇難朝廷遣將鋤擊以其地?fù)?jù)險(xiǎn)而守焉

平巖洞在縣東八十里舊傳仙人所棲有石門石窗石井石床鼎灶之屬

金仙洞在縣東一百五十里以其下有寺曰金仙故名一又名雉溪洞僻絕縈遠(yuǎn)蓋瞿曇之所家云

石蓮洞在縣東一百七十里口徑六尺深不可入每亭戶煎煮土人采捕皆聚其旁焉其下則海涂

金雞石在皇華亭下瀕江根有兩足巨潮沖突不動(dòng)即皇華真人上升處石間有泓水極清與報(bào)恩寺前龍井通昔有人浮梗井中自石而出

飛霞石在蓋竹山舊傳仙人上升于此石迭三層牧孺戲其上以手轉(zhuǎn)之不墜

迭石在縣南九里高下羅生如甃迭然

蝦(蟲麻)石在縣東南五十里江側(cè)

石塘在縣西三十五里蓋以巖穴狀如塘故名其上山泉飛注于此

石柱在縣東三十里上沙

石倉在縣東三十六渡之第四渡

石牛在縣東四十里下管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洛市| 黄龙县| 清流县| 曲麻莱县| 嘉义县| 广东省| 格尔木市| 大埔县| 视频| 东至县| 咸丰县| 团风县| 观塘区| 鄂尔多斯市| 遵化市| 林甸县| 武山县| 九龙城区| 古丈县| 莒南县| 易门县| 安顺市| 衡山县| 无棣县| 苗栗市| 犍为县| 民县| 馆陶县| 吉安市| 广元市| 灵寿县| 昌黎县| 荣成市| 哈巴河县| 罗平县| 海盐县| 广河县| 奉化市| 尉犁县| 芦溪县| 布尔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