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讀書作文譜(6)
- 家塾教學法
- 唐彪
- 4844字
- 2015-12-12 15:48:13
唐彪曰:人皆以開闔為文之要法,而不知最難知者開闔也。諸家所言,多未明悉,今反復細思,乃得其理,蓋開闔者,乃勇于進取對待諸法中而兼抑揚之致,或兼反正之致者是也,如賓主擒縱、虛實深淺諸法,皆對待者也。有對待而無抑揚反正之致,則賓主自賓主也,擒縱自擒縱也,虛實自虛實也,不可云開闔。惟對待中,兼有抑揚反正之致,譬如水之逆風,風之逆水,一往一來,激而成文,而波瀾出焉,乃真開闔也。而惜乎其理之久晦也。就時藝論,有本股自為開闔者,有二股共為開闔者,有四股共為開闔者,有通篇大開大闔者,得其法者,文多錯綜變化,有縱橫離合之致焉。故開闔為時藝要法也。
4、描寫
唐彪曰:文之有描寫,猶畫者之描寫人容也。容貌毫發不肖,不得謂之工;即容貌肖矣,而神氣毫發不肖,亦不得謂之工。故文章最重描寫,而最難者亦無如描寫也,是以描寫宜細,不細即粗陋矣;描寫宜詳,不詳即缺略矣;描寫宜文,不文即俚俗矣;描寫宜正,不正即邪野矣。本位不可描寫,宜描定其對面;中間不可描寫,宜描定其兩旁,能如此,而文焉有不工者乎!
(描寫的要領是“肖”,其方法是“細”、“詳”、“文”、“正”,其形式有描定“本位”、“對面”、“兩旁”。)
附:對面描寫
唐彪曰:凡題有正面,有反面,有旁面,有對面,惟對面人少知之。作文取對面與本位相形,或專描定對面而神情愈出,此理人益少知之,如“有朋自遠方來”一節題,言“朋得我,則疑有與析,惑有與解,切磋,勉勵,德業日進,朋且甚樂,而況于我乎!”此兩面相開法也。又如“諂笑”兩字題文,將“貴人因此愛之,貴人因此惡之”作二股,此描寫對面一邊也。而“其所薄者厚”題文,內有“所薄者將自慰曰:吾本不當望其厚也,彼于所厚者而且然耳,而又何敢妄云其薄!”此又用代法描寫對面也。作文能知此理,何患題之枯寂乎!
5、襯貼
唐彪曰:凡文之有襯,如金玉之用雕鏤,綾綺之裝花錦,雖無益于日用,而光彩陸離,令人貴重,端在于此。文章固有不必用襯者,若當襯者不襯,則匡廓狹小,意味單薄,無華贍之致矣。但襯之理不一,或以目之所見襯;或以耳之所聞襯,或以經史襯;或以古巴隊人往事襯;或以對面襯;或以旁觀襯;或牽引上文襯;或逆取下意襯,皆襯貼也。作文能知襯貼,則文章充滿光彩,何待言哉!他襯貼易知,惟對而襯貼,人知者少,今附見于后。
附:對面襯貼
汪武曹評許子遜《文王視民如傷》文云:有如“傷”,對面即有“真傷”一層;有“文王之視民”,對面即有“民之自視與人視文王之民”兩層。又評李叔元《今吾子以鄰國為壑》文云:有“鄰國之怨我”,對面即有“吾民之德我”一層,有“吾可以鄰國為壑”,對面即有“鄰國亦可以吾為壑”一層。此二文者,對面襯貼之榜樣也。
(“襯貼”即烘托、渲染、映襯、陪襯的意思。)
附:對面襯貼
汪武曹評許子遜《文王視民如傷》文云:有如“傷”,對面即有“真傷”一層;有“文王之視民”,對面即有“民之自視與人視文王之民”兩層。又評李叔元《今吾子以鄰國為壑》文云:有“鄰國之怨我”,對面即有“吾民之德我”一層,有“吾可以鄰國為壑”,對面即有“鄰國亦可以吾為壑”一層。此二文者,對面襯貼之榜樣也。
6.跌宕
唐彪曰:文章既得情理,必兼有跌宕,然后神情搖曳,姿態橫生,不期然而閱者心喜矣。如作樂然,樂之能動人者,非以聲也,以音也;又非僅以音,以馀韻也。樂有聲而無音,有音而無馀韻,能令人快耳爽心否乎?文章亦然,無馀情馀韻,使豐神搖曳,則一蠢然死板之文耳,安能令人心喜哉!故跌宕為文章最佳境也。
7.詳略
毛稚黃曰:詳略者,題入手裁之以識,洞見巨細,巨詳細略,尤細者去之,無煩涉筆。又,或略其巨,詳其細,瑣瑣而不厭,恒情熟徑,我其舍之,斯神化之境矣。(按,后六句乃古文之別境,不可不知,然制藝則不常用。)
8.先后
唐彪曰:文章當先當后,茍得合宜,雖命意措詞不甚過人,而大概已佳;若位置失宜,當先反后,當后反先,雖詞采絢爛,思路新奇,亦紊亂不成章矣。且位置失宜,則步步皆成窘境,欲成篇且難,而遑問乎美惡乎?故先后位置,臨文不可不細心斟酌也。
9.賓主
唐彪曰:文不以賓形主,多不能醒,且不能暢。如《孟子》“今王鼓樂于此”必借田獵相形。言放良心,伐夜氣,而必以牛山之木設喻,非此法歟?以制藝言之,凡借一理、一事,一說,形出本題正意者,無非賓主也。然有單賓單主,又有主中主,賓中賓,更有賓中主,主中賓之分,其理不可不辨。所謂賓中主,主中賓者,如《百里奚章》,百里奚是主,宮之奇是賓;《古之君子仕乎》章,仕是主,諸侯耕助等是賓。……至于古文中之賓中賓,尤不可勝指,觀《左傳》欒盈出奔楚,《史記》孟嘗、平原諸文,即知之。奈何論者之多錯誤也。
10.翻論
唐彪曰:文章有不假翻論者,有宜于翻論者,借淺以翻深,借非以翻是。不翻,則是者不見,深者不出,故宜于翻也。又有翻古人之成案者,如古人否者我賢之,古人是者我非之,當于理,則圣賢之功臣也,后學之耳目也。不然,以偏蔽之辭,佐其臆見曲說,則人非鬼責必不免焉。有才者,不可不深戒乎此也。
11.進退
唐彪曰:虛縮題已做到題面,便是進不得處,其用逆接、反接者,即退法之一端也。
12.轉折
唐彪曰:文章說到此理已盡,似難再說,拙筆至此技窮矣。巧人一轉彎,便又另是一番境界,可以生出許多議論。理境無窮,若欲更進,未嘗不可再轉也。凡更進一層,另起一論者,皆轉之理也。至于折,則微不同。折,則有回環反復之致焉,從東而折西,或又從西折東也。其間有數十句中四五折者,有三四句一句一折者,大都四五折,即不可復折。其往復合離,抑揚高下之致,較之平敘無波者,自然意味不同也。此折之理也。
13.推原
唐彪曰:推原者,或從后面而推原其來歷,或因行事而推原其用心,或因疑似而推原其所以然。三者皆理有所不容已也。故文中往往用之。且有通篇用此法者,亦有通篇用此法全借代法以行文者,……人第知其代法也,而豈知其實推原法乎?
14.推廣
唐彪曰:文至后幅,正義已盡,難以發揮,可于題外推廣一層,茍說得有關系,有根據,則前半文情,得此愈振動也。
15.反正
柴虎臣曰:文家用意遣辭,必反正相因,無正不切實,無反不醒豁。其間或正在前、反在后,或正在后,反在前,則在隨題布置,初非可執定者也。大要反正互用,賓主錯綜,然后文機靈變出矣。
16.照應
唐彪曰:照應之理,以時藝言之,起講與一二股俱可用意照后,五六七八與繳股,俱可用意應前,即中幅亦可應前照后,無定式可拘也。時藝近體,有一二股下,先立數柱,后乃逐段應轉者,此亦時藝式也。以古文言之,唐宋古文,亦多前半與后半相為照應,宋策亦有前半立柱,而后逐段應轉者,然此等處學之者多,則不免落于谿徑。若周、秦、漢古文,其照應有異,多在閑處點染,不即不離之間,超脫變化。雖然,若時藝,又不可以周、秦古文之法律之。
17.關鎖
柴虎臣曰:鎖者,文勢至此極流,須用關鎖,如山翔水走不得一鎖,使大氣結聚,必不成州縣、市鎮也。文章若無關鎖,則隨筆所之,難免散漫之患。又有鎖上而復起下者,此又鎖而兼聯絡者也。
18.代
唐彪曰:如圣賢論人賢否,或論事之是非,我作其題,已是代圣賢口吻發論矣。然單代圣賢口氣,猶不能描寫曲盡,乃更將圣賢口氣代其人自說一番,則神氣無不畢露。此代法之所由起也。古之制藝皆需之,如記事題,評論在下,一著議論,即犯下文;虛縮題,用我意闡發,多至犯下,二者俱難措手。惟用代法,代其人自言,則俱在題前著筆,方無犯下之病。又,凡文中用推原法者,先輩多假代法出之,則事理愈加明晰,此皆代法之妙也。……
19.詠嘆
唐彪曰:文章有前半實義已盡,后半再不宜實發理也。然體裁神韻之間,猶似未可驟止,故用詠嘆法以盡其余情,則體裁舒展而神韻悠揚,文之動人反不在前半實處,而在此虛處矣。其體裁或長或短,或整或散則不拘也。
20.遙接
唐彪曰:有遙接法。如一段文章,意雖發揮未盡,而有不得不暫住之勢,若復加闡發,氣必懈馳,神必散漫矣。惟將他意插發一段,則神氣始振動華贍也。發揮之后,復接前意立論,謂之遙接。又,敘事之文,挨年次月者,發揮本身之事或未竟,其時適又有他人相關之事,理宜帶敘,則本人未竟之事,不得不接敘于是后,此古文遙接法也。
21.帶敘、附敘
唐彪曰:附法者,譬有文于此,將可附之人,與可附之事,附敘于此文之中,而不更立篇章是也。如《史記·季布傳》附敘季心,《張釋之傳》,附敘王生,此附法也。帶者,或中間,或末后,只將數語帶及之是也,比附法又簡略矣。然亦必有關系,或他年他事張本者則帶之;或理與事可以相通,見于此則可省于彼者,則帶之,非無謂也。時藝少用,凡著書及作經世大文,用此法最多云。
22.抑揚
唐彪曰:凡文欲發揚,先以數語束抑,令其氣收斂,筆情屈曲,故謂之抑;抑后隨以數語振發,乃謂之揚,使文章有氣有勢,光焰逼人。此法文中用之極多,最為緊要。太史公諸贊,乃抑揚之一端,非全體也。世人不知,竟以為其法止可用之評論人物,何其小視其法也。其先揚后抑,反此而觀。
23.頓挫
唐彪曰:文章無一氣直行之理,一氣直行,則不但無飛動之致,而且難生發,故必用一二語頓之,以作起勢(此“頓”字須作振頓之頓字看),或用一二語挫之,以作止勢,而后可施開拓轉折之意。此文章所以貴乎頓挫也。若以“頓”作“住”字解,則誤矣。按,抑揚者,先抑后揚也;頓挫者,猶先揚后抑之理,以其不可名“揚抑”,而名“頓挫”,其實無二義也。
24.虛衍
唐彪曰:文章最忌敷衍,而文章佳處,又有在虛衍者,其理何居?曰:應實發處不能實發,謂之敷衍,地位不可實發處,虛虛布置,謂之虛衍,二者原不同也。所以然者,以當虛處不留余地,則實處不免消索與重復。又虛縮題,股尾實發,即有犯下之病,故往往用虛衍法以留馀,文乃佳也。
25.順逆
唐彪曰:制藝代圣賢口吻,發明圣賢道理,宜順題生發,使先后次序井然,斯佳也。……豈知題有宜逆發者在也,何也?凡書后句、后段之意,原有藏于首句、首節之前者,題前既有,則不妨逆發。逆發,則有振衣千仞之勢,……凡文之宜順、宜逆,皆因乎題,題當順發則順為佳,題當逆發則逆為佳,不可以隨吾意偏主也。
26.預伏
唐彪曰:有預伏法。如一篇文中所載不止一事與一意,或此一事一意不能于篇首即見,而見于中幅,或見于后幅,作者恐后突然而出,嫌于無根,則于篇首預伏一二句以為張本,則中后文章皆有脈絡。……汪武曹論時藝上下兩截題,作上句必須預伏下句意,則發下句為力也。其他題應用伏法者,可以類推。
27.補法
唐彪曰:以時藝言之,有補題缺法,有補題前、題后法,有補文情不足法。……若夫古文之補法,又自有體,不可不知,如《左傳》《史記》諸傳中,凡敘一人,必詳悉備至,茍與其人有相關之事,雖事在國家,或事屬他人,必補出之,以著其是非。又,前數年之事,與后數年之事,茍與其事有相關,必補出之,以著其本末。又,凡文中有兩意兩事,不能于一處并寫者,則留一意一事于閑處補之,皆補法也。
28.挨講、穿插
唐彪曰:凡作文有挨講,亦有穿插,挨講多,穿插少,自有分寸,總貴合宜而用也。但穿插貴于自然,不可勉強。《史記·酷吏傳》郅都、寧成、義縱、趙禹、張湯事,皆穿插成文;《藺廉列傳》相如、廉頗、趙奢事,亦多插敘。因其人其事原有關涉,可以交互三,故交互成章耳。惟交互,故錯綜變化,所以其文如蛺蝶穿花,游魚戲水,令人讀之起舞也。《水滸》、《西游》、《三國》,皆祖其法以為藍本。……
29.省筆
唐彪曰:文恐太繁,宜用省筆以行之,有省文、省句之不同。如“其他仿此”、“余可類推”之類,乃省文法也。“舜亦以命禹”,“河東兇亦然”之類,省句法也。作文知省文、省句兩法,則文不至繁冗矣。
30.分總
唐彪曰:文章有總有分,則神氣清而力量勝。故前總發者,后必分敘;前分敘者,后必總發。又有迭總迭分、錯綜變化者,此又古文中之化境也。
31.一意推出三四層
唐彪曰:時藝有從一意中推出第二層,又從二層中推出第三層者,此名一層進一層。……古文中有一層推出三四層者,蘇子瞻之《勢論》、《王者不治彝翟論》是也。此其法不在能進,而在能留,能一層留一層,斯能一層進一層也。此訣人所不易知,亦能文者所不肯與人言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