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我們的地球:它的特點 規律和情況(3)
書名: 人類的家園作者名: 房龍本章字數: 4075字更新時間: 2015-12-12 14:45:22
當然,對土著人進行剝削、奴役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斷絕他們的食物來源,用強制力使他們順從。正如我們的美國政府就在這方面做出了“表率”:他們把美洲野牛殺害殆盡,輕而易舉地將勇武的印第安戰士變成骯臟、邋遢的保留地教化居民。然而,殖民者的這些殘酷無情的措施最終將遭受懲罰。如果有人熟悉美國大平原和安第斯山脈的情況,他就會告訴你這是美國政府咎由自取。幸運的是,他們終于意識到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現在,各國政府都不再容忍對土地的無恥侵害了,因為是土地給我們人類的命運帶來福祉。人類對地殼的變遷無能為力,但是我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地表的局部進行微小的改造,使大地多降甘露,使綠洲不再變成無情的沙漠。我們也許對地殼的深處一無所知,但我們至少對大地的外表略有所知。我們要憑我們的智慧和力量去創造全人類的幸福。
美洲的冰川億萬年前的各大洲與今天迥然不同直到現在,我們還沒有能力控制地球上較大的部分——占地球四分之三的海洋世界是人類無法居住、更無力改造的。這些覆蓋地球的海水深淺不一。最淺處只有2英尺(濱海地帶),而最深的海溝則深達3.5萬英尺(菲律賓群島以東)。這些水體被人類劃分成三部分。最廣闊的水域被稱作太平洋,面積是6850萬平方英里,還有大西洋和印度洋,面積分別為4100萬平方英里和2900萬平方英里。除了海洋,內陸水面積還有2000萬平方英里,其中河流湖泊的總面積達到了1000萬平方英里。這些水域都不是人類的居所,無論是過去、將來還是現在,除非我們也能像幾百萬年前的祖先那樣,再長出鰓來。
如果我們將世界上最高的幾個山峰都傾入位于菲律賓和日本之間的海洋最深處(3.421萬英尺),埃佛勒斯峰的峰頂將在水下5000英尺處,其他的就更低了。世界最高的12座山峰依次為:
1.埃佛勒斯峰(29141英尺);2.干城章嘉峰(28225英尺),亞洲尼泊爾附近;3.阿空加瓜山(22834英尺),位于阿根廷;4.欽博拉索山(20702英尺),位于厄瓜多爾;5.麥金利山(20300英尺),位于美國阿拉斯加州;6.洛根山(19850英尺),位于加拿大;7.乞力馬扎羅山(19710英尺),位于非洲;8.厄爾布魯士山(18465英尺),位于高加索,歐洲最高峰;9.波波卡特佩特山(17543英尺),位于墨西哥;10.阿拉加茨山(17090英尺),位于亞美尼亞,當年諾亞方舟擱淺的地方;11.勃朗峰(15781英尺),位于法國境內阿爾卑斯山脈;12.富士山(12395英尺),位于日本。(在喜馬拉雅山脈中還有12座山峰比阿空加瓜山海拔高,但是由于它們鮮為人知,就不在此列舉。)
人類常年居住的最高和最低的地方分別是:1.中國西藏的嘎托(14518英尺),海拔最高的村莊;2.秘魯的喀喀湖(12545英尺),最高的湖泊;3.基多(9343英尺)和4.波哥大(8563英尺),世界上最高的城市,均位于南美洲;5.瑞典圣伯納關口的修道院(8111英尺)是歐洲最高的人類常年居住點;6.墨西哥城(7415英尺),北美洲海拔最高的城市;7.巴勒斯坦的死海,低于海平面1290英尺。
浩渺無垠的海洋乍一看似乎是對土地資源的一種巨大浪費,似乎人類應該為此感到慚愧。細想一下,在我們的可支配的土地資源中還有500萬平方英里的沙漠,還有1900萬平方英里像西伯利亞那樣近乎沒有利用價值的荒原,還有幾百萬平方英里的地區,由于海拔太高(如喜馬拉雅山和阿爾卑斯山)或者溫度太低(如兩極地區)或者濕度太大(如南美洲沼澤地區)或者森林過于茂密(如非洲中部的森林地區),都不適合人類居住,只好從算作“陸地”的5751萬平方英里的面積中扣除。這種土地情況使人們感到,如果我們再被賜予多一點兒的土地,我們會更加珍惜利用的。
然而,如果沒有巨大的海洋作為蓄熱庫,人類的生存就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了。史前時代的地理遺跡告訴我們,地球曾一度有相當大面積的陸地,比我們現在的要大得多,但是海洋面積卻比現在小得多,因此那個時期的地球非常寒冷。目前地球上陸地與海洋的比例為1∶3,這種狀態是很理想的。只要這個狀態不發生變化,目前適宜的氣候就能夠長久地保持下去,人類的生存狀況就不用擔憂了。
宇宙中的鄰居環繞整個地球的海洋和堅硬的地殼一樣,也在不斷地運動著。月亮與太陽的引力吸引著海水,使海水的高度不斷上升,其中又有一部分在白天熱量的作用下,蒸發轉化為水蒸氣帶走,而北極地區的寒冷又將其化為堅冰。從實用的眼光看,氣流或者說風,最直接地影響人類生活,因為它們影響著海洋。當你對一盆湯較長時間地吹氣時,湯會從你的嘴邊蕩開。同樣道理,當一股氣流年復一年地不斷吹向大洋表面,海水就會順著氣流的運動方向向前“漂流”。如果幾股氣流從幾個不同的方向同時吹送,這些水流就會相互抵消。但是,當風向比較穩定時,就像赤道兩側吹來的風那樣,它們所產生的漂流就會成為穩定的水流。這些海流對人類歷史產生過重要影響,它們為人類創造出一片又一片宜人的居住地。如果沒有那些海流,一些地方也許還像格陵蘭島那樣,是一個堅冰覆蓋的嚴寒世界。
找一張海洋河流圖(許多海流和河流一樣)標出它們的分布位置。我們可以看到,太平洋中最重要的海流是日本暖流,又名藍色鹽暖流,它是由東北方向的信風引起的。這條日本暖流完成了在日本海的使命之后,跨過北太平洋,又將它的福祉降臨阿拉斯加,使那里的寒冷減弱,氣候更加適宜人類居住,然后,它又掉頭南下,給加利福尼亞帶來宜人的氣候。
談到海流,我們會想到墨西哥灣流。這條50英里寬,2000英尺深的神秘海流,在漫長的歲月里,不僅不斷地為北歐地區提供著墨西哥灣的溫暖,還給英格蘭、愛爾蘭和所有北海沿岸國家帶來肥沃富饒。
墨西哥灣流墨西哥灣流頗具傳奇色彩。它起初是北大西洋渦流。那時北大西洋渦流只是一種漂流,而不是海流。它就像一個巨大的漩渦,在大西洋的中部不停地旋轉,里面裹帶著數以萬計的小魚和浮游生物,然后將它們卷入漩流中心,就像一片“藻海”或者“海草海”。這股渦流在人類早期航海史上非常重要。至少中世紀的水手們堅信,一旦航船被信風(北半球向北吹的風,由于地球自轉變成了東北風,稱為信風)吹入這片藻海,你就有去無回了,因為陷入藻海的航船迷失了方向,船上的水手逐漸饑渴而死,只剩下無云的晴空下陰森恐怖的死船在永遠地上下漂浮,就像是一個對冒犯神靈的人的無言的警告。
當哥倫布的船隊平安地穿過這片沉寂的海水時,那些關于無邊藻海的神奇故事就顯得太夸張了。但是,時至今日,藻海對許多人仍是一個神秘莫測的名字,它的故事讓人想起中世紀但丁的地獄之旅。實際上,它遠不如紐約中央公園的那個天鵝池令人新奇。
廚房里的“墨西哥灣暖流”再說一下墨西哥灣流。北大西洋的渦流的一部分最后進入加勒比海,在那里從非洲海岸西行而來的一股海流加入了它。這兩股巨流匯合一處,便從加勒比海溢出,洶涌澎湃地流向墨西哥灣。
墨西哥灣也無法容納這么多海水,因而佛羅里達與古巴之間的海峽就變成了一個水龍頭,將這股暖流(80華氏度)從“水龍頭”里噴瀉而出,形成了墨西哥灣流。從水龍頭噴涌出來的海流以每小時5英里的速度奔流前進,因此古代航船對它敬而遠之。航船只能繞道而行,因為逆流而上會嚴重影響航速。
墨西哥灣流從墨西哥灣出發,沿著美洲東海岸一路北上,直到最終被東海岸擋住,便向東折去,開始穿越北大西洋。在紐芬蘭的大淺灘附近,它與從格陵蘭的冰川地區流來的拉布拉多寒流匯合。拉布拉多水溫冰冷,而墨西哥灣流則溫暖而好客,這兩股巨流的突然混合產生了茫茫大霧,使這一片水域因此惡名遠揚。還有洋面上漂浮著大量的冰山,在過去50年的航海史上,它們也扮演著讓人恐懼和厭惡的角色。這些冰山是被夏日的驕陽從格陵蘭島堅硬的冰川上切割下來的(這個島有90%被冰川覆蓋),然后緩緩向南飄去,最后流進了墨西哥灣流和拉布拉多海流匯合所形成的巨大渦流之中。
這些冰山在海面上緩慢地飄動著,并開始逐漸地溶化。但是,融化中的冰山是很危險的,因為人們只能看到露出在水面的冰山頂部,卻看不見深藏在水下的那些嶙峋的邊角,這些邊角可以輕而易舉地將航船的鐵殼刺穿,就像一把利刃切黃油一樣簡單。現在,這部分海域已經禁止通行,各國海船都避開這里,只有美國巡邏艦隊(專門偵察冰山的船,費用由各國共同承擔)則在此不斷巡行,炸毀較小的冰山,向過往船只發送大冰山出現在哪里的警告。然而,漁船卻對這一片海域非常青睞,因為這片海水里有來自寒冷的北冰洋的魚群。這些魚群習慣了拉布拉多海流的低溫,遇到墨西哥灣流帶來的溫水就極為難受。當它們還沒有作出決定,是重返北極還是游過溫暖的墨西哥灣流時,法國漁夫已經將這些猶豫的魚兒收進了自己的網中。這些法國漁夫的祖先很早就光臨過美洲大淺灘,比其他人早好幾百年。離加拿大海岸不遠的兩個小島,圣皮埃爾島和密克隆島,是兩世紀前占領北美大陸相當大地盤的龐大法蘭西帝國的最后兩塊領地,而且它們還見證了諾曼底漁民的勇敢。這些人早在哥倫布出生前150年就探訪過美洲海岸。
墨西哥灣流離開所謂的“冷墻”(由墨西哥灣流和拉布拉多寒流的溫差造成的)之后又繼續北上,悠閑自如地跨過大西洋,在西歐海岸呈扇形散開。它拍打著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丹麥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海岸,給所有這些國家和地區帶去無比溫和的氣候。在完成了它的人道主義使命之后,這股奇異的海流夾裹著比世界上所有大河水量還多的海水消失在北冰洋的懷抱之中。北冰洋由于水量過多,消化不了這么多海水,于是它也傾倒出自己的海流以求緩解,這就是格陵蘭海流,而我曾提到過的拉布拉多寒流就誕生于格陵蘭海流之中。
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我真的很想再繼續講下去,但這一章的篇幅已經不允許了。
這章只是背景而已——關于氣象學、海洋學和天文學的總體背景,在這個背景下,我們這場劇中的角色開始各自登臺演出。
現在讓我們暫時落幕。
當幕布再次拉開時,新的一幕劇就開始上演了。
下一幕將向你講述人類是如何學會穿越山川、駕馭海洋、尋找荒漠的。在我們將這個世界稱之為“我們的家園”之前,這一切都尚待征服。
現在,幕再次升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