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郭張文由把總擢陸路提標千總,從參將林政征臺,數剿賊有功(道光舊志)。
魏國泰
魏國泰字德良,同安人,補水師提標把總。朱一貴亂,奉檄征剿。臺灣平,累遷至洞庭副將,擢金門鎮總兵。會貴州苗變,奉檄往鎮遠協剿。時苗匪夜襲鎮遠,國泰計兵丁在外分防,城中僅四十余人,乃預出城伏兵擊之。苗望幟卻走,鎮遠以安。平苗后,赴金門,移碣石鎮。再移廣東右翼鎮,未赴而卒。子文偉,以蔭補守備(道光舊志)。
陳策
陳策字鍾侯,晉江人,由銅山守備移淡水。康熙六十年,寇朱一貴陷全臺,策以孤軍力守一隅;奸人范景文入境煽誘,擒獲正法,民心以安。大兵入臺,制軍滿保檄剿北路,收復南嵌、竹塹、中港、后壟、吞霄、大甲、大肚諸社落。以功擢臺灣總兵,加左都督。卒,賜祭葬。雍正二年,給恤賞銀二百兩。子夢蘭,雍正丙午舉人,任莆田教諭(道光舊志)。
曾成
曾成字平卿,晉江人。從軍平臺,權后軍游擊,為先鋒;戰澎湖。有功,授興國參將。時賊陳必富攻陷漢陽、黃州等郡,勢猖獗甚;成與戰繡毯墩,大破之。賊來益眾,相持八晝夜,援至乃遁去,成乘勢攻復黃州。擢杭州副將,移象山,遷碣石總兵。擒平山、陶娘諸盜,海上以寧(道光舊志)。
洪就(同里顏得慶、洪選、楊彬)
洪就,澎湖人。朱一貴陷臺灣,提督施世驃駐師澎湖,募能知水道者,就與同里顏得慶、洪選、楊彬應募。世驃以就與選為隨征千總,清港道樹標;得慶與彬為守標千總。就與選駕小舟二,分南北二道赴隙仔偵賊動靜。至鹿耳門,入水疏清港道插標訖而賊至;就與得慶、彬悉力拒守,賊退。大兵得揚帆進鹿耳門、克復安平鎮無阻礙者,就之力居多。臺平,論功授千總。遷都司,擢守備。雍正九年彰化縣大甲西番人滋事,十年樸仔籬及柳村莊番人復起,又南路吳福生豎旗作亂,皆剿平之。以功累官至廣東碣石鎮游擊。洪選授千總,得慶又以剿捕南北兩路功授守備。彬恬退不任事,授都司簽書銜。
同時以平臺功加都司簽書銜者,許翰沖、許元吉、張啟琫;授守備銜者;許鄭勝、許順蔡、王文;授千總職者,許榮、陳志。又有張希支,受職不受官(道光舊志)。
許良彬
許良彬字質卿,海澄人。面有七痣,眼光射人。讀書不屑章句;從族父提督貞于軍門,因究心韜略。貞將遣人適外國,諸子憚行,良彬請往。由是,海中島澳風潮夷險順逆皆了然。賈廣東,與南洋人互市,約期歸直,過三期則不歸不為負。甫洋人成賈而返,會其國有變,逾五載乃來;良彬悉封識其直,且予息錢。商人歸告其酋,酋曰:『能若是乎』!令諸夷悉赴良彬市,遂雄于財。
時臺灣余孽潛逸內地,提督姚堂廉其才,聘為總統,緝獲奸人鍾朝等,因疏薦之。繼而藍廷珍奏:良彬熟悉海疆、信孚異域,可大用。召見,以知州用,改參將。歷烽火、澎湖、瑞安、南澳、金門諸鎮,遂繼廷珍提督廈門。時有一錢會,招集無賴,圖為不軌;偵知,撲滅之。澎湖魚利,歲入千金,奏請歸公;朝廷嘉其廉,卻之。臺灣大甲西土番為逆,征召兵官渡海剿捕;良彬自出俸錢,躬親勞賞,益以魚課,將士奮勇,番賊悉平。在職十年,正己率屬,未嘗以私喜怒黜陟一人。
初,良彬族弱,為鄰所侮;及貴,族人修怨于鄰。良彬過里,鄰愬之,遽自往謝;一族皆嘩。良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恃貴以凌賤可乎?吾懼弗堪也』!乃皆愧服。年六十三,卒于官。賜祭葬,加太子少保,謚「壯毅」,贈光祿大夫,蔭一子侍衛(道光舊志)。
林秀
林秀,漳浦人;由行伍,累遷至廈門前營游擊。從總兵藍廷珍討朱一貴,攻克鹿耳門,乘勝抵安平鎮城。一貴列陣四鯤身,廷珍率諸將登陸攻之;秀驅死士蕩舟夾擊,賊不能御,退保府城。連戰至蔦松溪,遂復府治。一貴走灣里溪,秀窮追至茅港尾,遂收復鹽水港;一貴夜遁至溝尾莊,擒之(道光舊志)。
陳大玠
陳大玠字符臣,號筍湄,惠安人,雍正甲辰進士。知臨漳縣,苦河患,大玠浚百陽、萬金、普濟、福惠四渠,俾積水入河。秩滿,擢中書科中書,士民懇留。撫臣送部引見,奏臨漳漕米離水次遠,輸運維艱,得旨:豁減四千三百五十五石,著為令。越二年,擢禮部儀制司主事;議加永春州學額十八名、武生十五名。擢浙江道御史。乾隆辛酉,典試廣東;旋遷吏科給事中。在諫垣二年,多所陳奏。其即蒙允行者,如請督、撫、藩、臬宜久任,請揀選京員考試御史,請翰林等官罰俸分三年勻扣,請禮部員司非科甲者不補;其發部及九卿議行者,如請停文武互試,請積貯出借免息,請平糶不必派買,請臺灣米榖接濟漳泉、官弁不得借盤驗需索,請繳舊印截角,請漕米不應改折,請江浙米榖視豐兇通阻、不可概禁出港,請在京書吏飭改原籍,皆有裨于時。遷太常寺少卿,以憂歸。年七十六卒。
大玠在京時,以泉州無會館,倡首捐資并致書同鄉之外宦者,醵千余金,購孫公園屋為公交車稅駕地。又于晉江舊館,買曠地以備添蓋。及歸,修族譜、營家廟、置祀田、建牌坊、集耆紳于后樂園為洛社會。子金涵,通判;金駿,知縣;金鳳,國子監典籍;金宣,乾隆庚午舉人,知玉門縣;金鹔,乾隆丙午舉人,延平府學訓導;金馭,乾隆辛卯舉人。曾孫淑均,嘉慶丙子舉人(莊有恭撰墓志、道光舊志)。
林滉
林滉字嘉候,安溪人。祖儒,官總兵。滉由武生承襲,權閩安守備。時臺灣黃教謀不軌,滉奉檄會剿;不數日,魁黨悉平。以功,移銅山守備,遷閩安都司。歷南澳游擊、銅山參將,終澎湖副將(道光舊志)。
甘國寶
甘國寶字繼趙,一字和庵,古田人。少習文,后應武試。雍正癸丑成武進土,由侍衛授廣東游擊。以軍政薦,授湖廣洞庭協副將。擢貴州威寧鎮總兵,移山東,歷江南、浙江及南澳、海壇,又調臺灣鎮掛印總兵。御批云:『此系第一要任,非他處可比,必須才干優長、識見明徹者任之』。臺地番漢雜錯,國寶以嚴疆界、謹斥堠為務。有社民仇殺一家九命而影托于生番,國寶廉得之,置諸法。治臺日久,教番民明禮義、務耕種。乾隆二十六年,擢福建水師提督。嘗謂僚屬曰:『防陸者不可處于家,防海者不可處于陸』日坐樓船,督率小舟羅緝,雖風濤弗避也。賜戴花翎。后困被議,權云南開化鎮總兵。時緬甸萌逆,制府劉某以國寶威名素著,移鎮永寧以制之,緬甸不敢動。后又以廣東黎番殺掠崖州及陵水、定安二縣,復權鎮雷瓊。國寶率輕騎趨五指山,擒其酋。事聞,復授臺灣掛印總兵。斗六門苦盜,國寶計擒盜首董六誅治之,盜遂絕。因立總巡、分巡、輪巡、會哨之法,兵民安輯。三十二年,擢廣東提督。三十四年,移福建陸路提督。奸民王添送倡亂覆鼎山,國寶選勇士密捕,無一遁者。以病卒于官,年六十八。
國寶雖歷官武職,而念切民瘼。在南澳時,值歲歉,捐俸賃舟,采運榖石,兵民以濟。廣東惠州大水,設廠給粥;水退米貴,勸民平糶,民無饑色。生平樂善好施,葬無嗣之兵、反歿戍之骨,施棺贈藥不倦。雅好文墨,每下車必訪其地知名士敬禮之。善畫虎,能傳其威鷙之神。相傳未達時,里中人有見猛虎當門臥者;迫視之,則國寶也。在臺灣作紀典以補府志所未及。及卒,六營十郡將裨建祠尸祝焉(道光舊志、屏南縣志)。
--以上錄自「福建列傳」卷三十六。
李長庚(從子增階、侄孫懋庸、從侄孫懋元、養子廷鈺)
李長庚字超人,一字西巖,同安人。乾隆辛卯武進士,藍翎侍衛,屢扈蹕。四十一年,年二十六,補浙江衢州都司,累遷提標游擊、太平參將、樂清副將。林爽文亂臺灣,閩中求良將于浙,提督陳大用以長庚應;遂入閩,護海壇鎮總兵。所轄南日、湄州故盜藪,掩捕數十人,余黨解散。會鄰海有民船被盜,誤指海壇,被劾落職。長庚不申辯,出家財,募鄉勇,操舟出擒盜首林權等數十人。又擊盜陳營于大岝;盜善火器,長庚回舟據上風,以長竿系月鐮斷其帆索,躍登盜船,斬獲以歸,須眉皆燎。福郡王康安平臺灣歸,加禮善遇之。長庚慷慨請曰:『長庚破家為國,舟及軍食、軍械一不資官;惟火藥非私家物,愿便宜得調』。康安檄郡縣曰:『李某用火藥,所在支輿之』。
海盜林明灼、陳禮禮等入浙,戕參將張殿魁,總督屬長庚捕之。奏功,以游擊起用。五十五年,署銅山參將。選鋒自隨,作商人裝,屢獲賊。明年,丁父憂,去官。五十九年,補海壇游擊,仍留銅山。時浙江、福建洋數千里皆盜。其中中國人曰「洋匪」,蔡牽最大、朱濆次之;外國人曰「夷匪」,多漢人挾安南人為之,鳳尾最大。一艇載數百人,洋匪曰「匪艇」、夷匪曰「夷艇」。夷艇至,輒數十。蔡牽艇百數十、朱濆亦數十,其大較也。
六十年,安南夷艇始入閩,閩人驟駭。長庚以小船擊之三澎,救商船。賊舍商拒兵。長庚麾兵伏船內,待賊炮盡,戧過其東,一炮碎其舟。余賊夜相逼,長庚計寡不敵眾,乃以八船首尾緪為一。詰旦,賊東來則以東一舟應之至八,西來亦如之;回環終日,賊乃去。
嘉慶二年,授澎湖副將、定海鎮總兵。純皇帝召見,諭曰:『汝勤于捕盜,故有此授』。三年就鎮,時定海累更盜患,夷艇登岸劫擄,婦女官士嬰城;至是始有所恃。長庚條上緝捕事于總督書麟,多所施行。夏,擊盜于衢港,窮追入山東界,獲之。秋,攻盜于普陀。明年,擊盜于潭頭,皆斬獲無算。閩盜鳳尾引夷艇入浙,共百余艘;長庚追擊至溫州,沈其一艇。守備許松年等三船困于賊,長庚返舟入賊圍救出之。當是時,群盜蔡牽、柳阿全等諸有名目、無名目以百數,舶交海中;長庚窮追至廣東甲子洋遇蔡牽。再擊之。總督玉德、巡撫阮元奏其事,奉旨:『李長庚奮勇,為賊所畏懼。此次追剿,洋面風濤,亦不得不稍為持重。李長庚為杰出之員,總宜用于要處,弗令往返奔波,徒勞無益』。復奉旨賞戴花翎。五年,至寧波,與巡撫阮元、提督蒼保議造大艇船三十,以攻夷盜。五月,夷艇大人,大小七十只擾浙洋;阮元謂賊多非會剿不可,會剿非有謀勇者為統帥不可。于是奏以長庚為總統,得旨允行。長庚既統水師,遂條申軍令曰:『一、定海鎮船居中軍用黃旗,總領用五色方旗;黃、溫二鎮居左用紅旗,總領用五色尖旗;閩鎮居右用白旗,總領用五色尖旗。一、中軍船晝行插五色旗,夜懸三燈、將領二燈、弁兵一燈。中軍船起頭篷之后,掌進號一次者紅旗行、二次者白旗行、三次者黃旗行。一、遇賊船,無論何鎮先見者,即插本色旗,使后船見之;仍視中軍所持五色方旗所指,前后四方隨指追攻。若中軍掛五色旗于大篷者,收兵。一、各鎮雖分三色旗,又于本色旗心黏他色以別其隊。何隊犯令,即罪其領隊者。一、中軍船高插五色旗者,收岙。夜,中軍船放火號三枝、各總領二、弁兵一,亦收岙。支更譙警,夜見有外船近者鳴金一陣,各船互傳;見盜近乃擊之,毋遠而亂。若收岙旋須行者,中軍插三色旗,各船毋放杉板船入海。一、遇大盜宜安靜,前后左右以旗進退之。遲者、亂者,按以軍法。既追盜,盜返篷擊我,我毋避。如有船陷賊,本隊遲救者罪其長。一、追捕遇無風時,必加櫓;若心怯,將蓬或松或緊者罪之。前船若速,必回待后船;從船不加速而亦回住者,罪之。一、泊船,各總領船插黑旗,禁縱兵上岸。一、中軍傳將備出黃旗,傳千把、外委出藍旗,傳隊目、柁工出紅旗。一、兵船獲盜船,以盜賊物為賞。兵船過礁門必魚貫,爭先者罪柁工』。
六月,安南夷艇鳳尾盜六、七千過閩入浙,逼臺州松門將登岸,巡撫阮元勒兵于太平松門擊之。二十二日,長庚率師至海門,將會黃巖鎮謀攻取;夜,颶風起,明日風益甚,盜船覆溺于松門外,僅余二、三船漂出外海。海門兵船亦多損,長庚船隨潮溢入田,掛木而止。賊在松門據破船及泅水登岸者,黃巖鎮率松門兵縛桴合水陸攻之,獲安南四總兵印及偽爵侯倫貴利,磔之。又獲安南王敕,擲還安南。自是,夷艇不復入浙海矣。而蔡牽、水澳等在閩洋橫甚,長庚乃修船往來閩、浙間,斬獲李出、丁郭、林俊新、楊烏、李車黑、陳帖、李廣、高英等有名賊目數十股。冬,擢福建水師提督;總督玉德以長庚福建人奏請回避,奉旨調浙江提督(左海文集以為六年事,〈塄,亻代土〉伽山人文集以為七年事)。六年,新艇成,長庚入閩駕歸浙。初,阮元以造艇銀巨萬付長庚曰:『船乃兵將所寄命,文官不善于工,請公自造之』。長庚曰:『公不疑我,我當任之』。命守備黃飛鵬及族人赍銀入閩造艇。至是艇成,名曰「霆船」,最堅壯;加以大炮,兵威大震。夏,擊蔡牽于岐頭、東霍等洋,擒獲甚伙。七年春,獲盜張如茂船于浙潭頭、獲徐業船于閩東滬。是時水澳等賊以次殄滅,海盜畏霆船,勢頗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