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兩口理財不吵嘴(財蜜eMook)
- 她理財網
- 1919字
- 2019-01-09 15:37:10
親戚皆毒藥?
// @鸞英yinghong @財蜜周刊
豆瓣上有個小組,叫“父母皆毒藥”,我想說,豈止是父母啊,親戚們也是一波一波讓人無法抗拒啊。比如前段時間很火的,關于一個老外娶了中國太太之后的變化的,印象最深的有兩個——
1.家被中國人占領
一旦你娶了中國太太,就等于娶了她全家,不到半年,她爹、她媽、她二姐、她二姐的孩子就排著隊全來了……我好端端的一個美國家庭,一眨眼工夫,就被中國人給占領了。我們家十幾代從沒見過一個圓底炒鍋,得,現在我們家廚房里有兩個。打開抽屜,除了三副刀叉,全是筷子,折磨得我呀,目前都會用筷子夾花生豆了。
2.再也沒有隱私了
一旦中國人占領你家,你就別想有隱私了。
某天我正坐在馬桶上方便,老岳父推門就進來了,一邊洗手一邊和我練英文:“How are you?And you?(毫阿油?按得油?)”
我有時在書房沙發上看書睡著了,老岳母就像貓一樣摸到我身邊,往我腿上扔一條被子,然后在我腿上拍一遍;好幾次都拍錯了地方……
在我自己家里,不論我走到哪,都發現老岳父或者老岳母或者他們這一對組合總是跟著我,我前邊走,他們就在我后面關燈。基本上我走過的地方,身后都一片黑暗。
連外國女婿都這樣覺得了,那中國女人本身面對的壓力更是一波一波吧。
結婚前——
什么時候結婚啊?
一個月賺多少啊?
那個×××,你覺得怎么樣啊?
結婚后——
什么時候生小孩啊?
什么時候買房啊?
你們家誰賺得多啊?
你看哪個×××,天天被老公養著,可巴適啦!
你家男人怎么還不給你買車?
你怎么這么大年紀了還到處旅游?拜托。一段夫妻關系中,兩個人相處的磕磕巴巴還沒磨圓呢,外界的介入倒是一波接著一波,而且對于女性的強勢介入遠遠甚于男性,因為一旦女人結了婚,理財、生娃神馬的就不是你一個人的事兒了,簡直是一大家族好幾十號人的事兒。
luoluoatbj在上文說到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不要把這些破事兒當事兒。走的是“擺正心態,百毒不侵”的路線,下面也分享一個正能量的——如何讓親戚“毒藥變良藥”。
看到帖子里很多都說親戚是一種毒藥,可能由于我家的親戚的關系,我覺得親戚是一種良藥,而從毒藥到良藥的轉變就是作為親戚一定要明白自己在別人生活中的位置,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
我們家有兩門親戚是比較特殊的,有時候我覺得他們直接越過我奶奶成為我家的主人似的。一個是我姨奶奶,就是我奶奶的妹妹;一個是我的姑奶奶,也就是我爺爺的親妹妹。
可是后來由于我叔叔要娶親了,我姨奶奶當時就由于很多原因就是不同意,強烈干預,弄得我們家人很為難,我爺爺又不想撕破臉就說還是要尊重孩子的意見,我也不知道當時她是怎么了,就好像真的成我家做主的人了,然后在我爺爺的堅持下,婚禮是進行了,可是在回門當天,姨奶奶就百般的陰陽怪氣,各種討厭的說法。當時我還小,在晚上時經常會聽到家人之間的討論,我明白大人的意思,那天我就在她面前嘀咕了一句:我們家的事,你摻和干嗎啊。就這樣,她炸開了鍋,我爸媽趕緊道歉說小孩子不懂事什么的,但是我爺爺始終沒有吭聲。可能后來她回去之后他家里人也說她了吧,從那以后,她就很少干預一些事情,只說意見不做決定,該幫忙的時候還是和以前一樣,但相處起來我爸媽都說比以前不知道輕松了多少。所以,心中不滿,一定要說出來,要溝通。我的方式略直接哈,大家看看自己的情況吧。
而我姑奶奶,就很不一樣了,這要歸功于她的女兒(我叫小姑姑)。她是真心實意對待娘家人,因為我姑奶奶和爺爺是相依為命長大的,所以她是不允許任何人對她的哥哥有一丁點的不好,而且她對我奶奶也是超級好,所以大家可以想象我媽媽剛嫁到我家時,正牌婆婆就不說了,這種婆媳關系大家都懂得,而姑奶奶作為第二個婆婆(我媽經常開玩笑這樣說)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她極力維護她哥哥和嫂嫂。但每每她要干什么時,她的女兒總是站出來勸阻姑奶奶。姑奶奶剛開始是有怨言的,總會覺得自己似乎不是這個家里的人了,但是我小姑姑總說,都長大了,人家要有自己的生活,沒有拿你當外人,但是你也不能干涉太多。漸漸地我姑奶奶就明白了,會慢慢地知道處理事情的輕重了。這件事情里的關鍵因素是我小姑姑,所謂一物降一物,你得先找到讓他 /她服的人。
后來我奶奶生病住院,我家和叔叔家都在外地,然后就是我姨奶奶家和姑奶奶家的人在醫院看著,還對我們說別著急回來,慢慢來,家里有我們呢,當時病房里的人也都夸贊有個好親戚就是好,在遇到難處的時候,血濃于水,照料得妥妥的。
現在,我男友似乎不是很喜歡親戚,但我卻喜歡親戚能夠多走動,熱熱鬧鬧的才好,這說明你生活得并不孤單。當然,在相處中,我覺得你自己要頭腦清醒,有自己的想法,不能讓親戚過多地干預到你的生活中;同時,要是你作為親戚,要明白自己的位置,不要事事關心,雖然你是好心,但也可能會擾亂人家的生活,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該出手時再出手。
- 比較(總第122輯)
- 特朗普時代的全球化戰略:2017年麥肯錫獎必讀文章(《哈佛商業評論》增刊)
- 選好CEO(《哈佛商業評論》2022年第7期)
- 比較(總第119輯)
- 疫情沖擊下的全球經濟(《北大金融評論》2020年第3期)
- 汽車觀察(2021年第10期)
- 無人機:飛行的物聯網(《哈佛商業評論》增刊)
- 疫情之下,商業嬗變(《商界》2020年第2/3期)
- 比較(總第84輯)
- 比較(總第105輯)
- 第一財經YiMagazine(2021年第2期)
- 經濟學課件XVI:發展的機制
- 貿易理論和地理學中的報酬遞增革命(諾貝爾經濟學獎演講集X)
- 巨頭們的投資棋局(《21世紀商業評論》2022年第9期)
- 對話:國泰基金基金經理程洲(《證券市場紅周刊》2022年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