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兩口理財不吵嘴(財蜜eMook)
- 她理財網
- 7字
- 2019-01-09 15:37:09
女人就是弱勢?
不買“弱勢群體”的單
// @luoluoatbj
親愛的你,有沒有遇到過以下情況?
明明上班已經累得半死,想請個幾百塊的鐘點工幫忙搞衛生,老人家卻覺得浪費;
家人有事需要隨叫隨到,必要時用上你的工作時間;
每逢周末節假日總有姨媽姑爹的生日喬遷各種紀念日等要參加并送禮物;
親戚的孩子做生意,需要向你借錢;
沒生孩子的問你什么時候生孩子,生了一個的問你什么時候生第二個……
中國是個人情社會,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珍惜家庭紐帶關系,尊重長輩,有能力后要照顧家人,更因為女性天生是Care Giver,基因決定了我們的天性就是去照顧別人,以滿足別人的需要為滿足。如果有一鍋湯要分,相信我們大多數一定是先給別人盛好,最后才給自己的那個。不僅僅是社會讓女性成為了弱勢群體,女性自身也有太多自我的羈絆,一不小心就把自己擺在了自我犧牲的困境中。
可是現代社會把很多事情幾乎掉了個個兒,只要你工作,基本上你掙得跟男生一樣多,工作量一樣大;你一天也只有24小時,可是做的事情是工作×自己×家庭。
“職場女性要以公司日程為主,合理安排家庭日程。”——這條肯定沒有寫在你的工作手冊上,但是想要在職場上生存下去。這個是基本原則。
老板不管你是否上下班路途是否遙遠,家里是否有難相處的家人,老公是否愛幫家里干活跑腿兒,他只關心一件事:你是不是一個好員工?不但要高效、及時、準確地完成你的工作,甚至能ask for more。
人的精力有限,整天想著家長里短,你覺得你還能怎么提升?學一門新技藝會很開心,工作上有進步會很開心,放松自我會很開心,但是處理家長里短不會。當你還按照原來那種“好女孩”“好女人”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的時候,你不但會活得很累,而且還很不快樂。所以,你還在把自己擺在“弱勢群體”的位置嗎?既然你不再把自己擺在弱小、受呵護的位置,也不再限定于社會賦予你的caree giverr的角色,那么,別再買“弱勢群體”的單了吧!面對各種要求,各種批評,說No很難嗎?相信你其實早就有答案:
請家務助理又怎樣?做家務累得半死的是你又不是別人。
以工作為主有什么不好?反正你是靠自己的工資吃飯。
生沒生孩子關他們什么事?反正又不是他們養……
能夠長袖善舞到處打點玲瓏處世的肯定有人,但那個不一定是你,可能你只是一個平凡的人。工作很忙不能抽空出來幫忙繳費,朝八晚六回家已經虛脫不愿意做飯做家務;工資是看老板臉色辛苦得來抱歉不愿與各位共用,周末只想好好看一本書不愿意跑到人聲鼎沸的飯店應酬……
很不幸,很多中老年人喜歡共產主義,你的時間、金錢、精力需要被共享。他們喜歡打探任何事情,是因為他們沒有其他更有趣的話題,他們也不習慣現代社會不打聽隱私的禮節。他們喜歡批評任何事情。因為眼界狹窄,倚老為尊,或者生活圈子不一樣,他們的要求你覺得不可思議,他們的建議讓你哭笑不得。你沒必要用自己去代入他們的意見,更沒必要被洗腦。
你可能覺得和朋友更談得來,更能互相幫助。和朋友聊天聚會可以互相打氣,重新充電。大家是同時代的人,在同一條船上。就算有不同的生活,即使對生活有各自的見解,我們也懂得尊重彼此的想法。但是和親戚溝通,往往收獲一肚子郁悶。
因為朋友是你自己可以選擇的,而親戚不是。
現代社會又不是農業社會,不需要家族聚落而居,你的工作,閱歷都是從社會而來。你的朋友很重要,你的老板很重要,當然,你的親密家人也很重要。
應對家里各種破事兒的辦法,我覺得就是不要當它是事兒,不要用所謂的家庭感情影響你的優先和判斷,盡量地減少需要你辦的事情。作為上班族,如果想要做好工作的話,就得把家里的事留下十分之一。
同時,把這些事當作公事去處理:用上你的思維,用上你的運籌,用理智而不是光用感情。何為優先,何為不重要,何者有什么快速達成的辦法,何者不干你事可以推擋,何者不需要你親自出馬可以找人代辦。
最后,尊重自己,愛惜自己,如果你不把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心情擺在前面,怎么可能要求別人尊重呢?理直氣壯地以自己優先,減少家務,不去聽閑言碎語,只做自己愛做的事,又有何不可?
你已身兼多種角色,該做的是減法,不是加法更不是乘法。把最寶貴的時間和精力用在你和你愛的人身上。生命的本質不是在瑣事和壓力中衰老,而是為了更好地成長。
- 剛晉升的管理者:這些坑別跳(《哈佛商業評論》增刊)
- 麥肯錫獎獲獎文章必讀(2013-2015年)(《哈佛商業評論》增刊)
- 百年風華 千秋偉業(《21世紀經濟報道》深度觀察)
- 中歐商業評論(2021年11月刊)
- 為何要提升員工的幸福感(《哈佛商業評論》增刊)
- 雪球???92期:如何選擇固收+基金
- A股市值TOP50變遷:消費、科技領銜(證券市場紅周刊2021年27期)
- 雙十一購物指南(財蜜eMook)
- 第一次領工資就該知道的理財常識·互聯網金融篇
- 啃老是個技術活(財蜜eMook)
- 上海信息化(2021年第4期)
- 新危機、新現實、新處方:開辟可持續增長路徑(全12冊)(哈佛商業評論2020全年合集)
- 證券市場周刊-紅周刊(2016年第01期)
- 雪球???29期:回首2019:分化的牛市,老實人的春天
- 比較(總第103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