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心靈成長的六個定律(1)
- 愿你擁有被愛照亮的生命
- 武志紅
- 4914字
- 2015-12-19 14:28:48
這是關于心靈成長最基本的知識。如果我們的成長環(huán)境明顯違背了這些定律,我們的心靈就會受傷,我們的生命感覺就會出現(xiàn)破碎。
定律一:成為自己
不斷收到讀者來信,問什么是“內(nèi)在的父母”與“內(nèi)在的小孩”。同時,也不斷收到不少來信問一些關于心靈成長的最基本的知識。
在思考怎么回答他們的問題時,我梳理出了關于心靈成長的六條定律。
與定律相對應的是破碎。所謂破碎,意思就是,如果我們的成長環(huán)境明顯違背了這些定律,我們的心靈就會受傷,我們的生命感覺就會出現(xiàn)破碎。
我們生命的根本動力是成為自己。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馬斯洛稱,人有五個層次的心理需要:飲食與性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如果按照另一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羅杰斯的話來說,所謂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也就是成為自己。
什么是自己,我們又怎樣可以成為自己?
羅杰斯認為,所謂自己,就是一個人過去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假若,這些生命體驗我們是被動參與的,或者說是別人的意志的結(jié)果,那么我們會感覺,我們沒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這些生命體驗我們是主動參與的,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結(jié)果,那么不管生命體驗是快樂或憂傷,我們都會感覺是在做自己。
是不是在做自己,這一點極為關鍵。
如果我們感覺不是在做自己,那么不管別人的意志看似多么偉大或美好,我們都會感覺很不舒服,并會做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事情。看上去,這些事情像是自毀或傷害別人,但其實我們不過是在用這些事情來喚醒自己的意志。
譬如,美國明星“小甜甜”布蘭妮·斯皮爾斯,她在演唱事業(yè)上獲得了極大成功,但是,這個成功不是她意志的勝利,而是她媽媽林恩意志的勝利。從兩三歲開始,媽媽一直帶著她轉(zhuǎn)戰(zhàn)美國各地,用盡各種辦法為她謀取演唱的空間。為此,她沒有了童年,只在13至15歲期間,過了兩年普通女孩的生活,還有了初戀男友。但林恩為了在女兒身上實現(xiàn)自己的野心,迫使這個男孩離開了布蘭妮。這只是布蘭妮母女關系的一個縮影,其實布蘭妮的媽媽在各個方面都想操控女兒的一切。
在精神近乎崩潰的時候,布蘭妮在一家療養(yǎng)中心不斷對別人說:“我是騙子!我是冒牌貨!”
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就是:你們在我身上看到的所謂成功不是我的,而是我媽媽的,她通過我的身體實現(xiàn)了她的夢想。這看似很好,但布蘭妮的意志卻被剝奪了,她遠遠沒有成為自己,而只是媽媽的“自己”的延伸。
類似的例子還有邁克爾·杰克遜,他的名聲、才華和影響力都勝過布蘭妮。但是,他開始的成就也是父親粗暴塑造方式的結(jié)果。并且,和布蘭妮一樣,他在一次接受采訪時對記者說,他的童年被剝奪了,這是令他最耿耿于懷的事情。
后來,杰克遜對小男孩極其癡迷。這一點都不難理解,他迷戀小男孩,是因為他自己不曾做過真正的小男孩。他和那些小男孩在一起,就好像得到了自己已經(jīng)逝去的童年似的。
在爸爸粗暴的意志控制下,杰克遜失去了童年。但他自己的意志渴望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于是,他迷戀男童。只是,當他把自己的渴望強加在那些被他迷戀的小男孩身上時,他也是在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他們身上,剝奪了這些小男孩做自己的機會。
定律一的破碎:我們被選擇,被決定
人本主義心理學將自我實現(xiàn)視為最高價值。相應的,存在主義哲學也將“選擇”視為最主要的命題。
用最通俗的話來說,存在與選擇的關系就是,你選擇,你才存在過。如果你總是被選擇,那么你就不曾活過。但問題是,太多的人喜歡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別人身上。甚至,一個哲學家稱,一個生命的過程,就是不斷與別人的個人意志作較量的過程。別人會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我們,我們同樣也會這樣做。
這樣做的時候,我們有很多名堂,最簡單的說法是,我這樣做,是為了你好。
對此,以色列哲學家馬丁·布伯稱,一旦你將對方視為實現(xiàn)你目標的對象和工具,那么,不管你的目標看似多么偉大,你都對那個人造成了傷害。著名的寓言小說《盔甲騎士》中,騎士對導師梅林說,他愛妻子和兒子,但梅林反問他:“你有沒有把需要當作愛?”騎士恍然大悟,他需要去“愛”妻子和兒子,不管妻子和兒子需不需要,他都要去“愛”他們。其實,妻子和兒子只是騎士愛的對象和工具而已。或者說,騎士只是想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妻子和兒子身上罷了。難怪,妻子和兒子都對他的愛沒什么回應,因為這種愛其實是傷害。
不過,自己為自己的人生作決定,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這聽上去很動聽,有一些偉大的味道。然而,這樣做的另一面,意味著你必須為你的決定負責,如果選擇錯了,你受傷了,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把責任推卸到別人身上。很多人懼怕這一點,于是寧愿放棄自己的意志,寧愿被別人決定。
由此,他們自己阻斷了自我實現(xiàn)之路。
定律二:我們天然就有一個精神胚胎
我們在自我實現(xiàn)的道路上,最容易遭遇的第一個挫折,多來自父母等重要的親人。父母最容易以愛的名義,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的身上。當他們這樣做的時候,就壓制了孩子成為自己的努力。
父母們之所以喜歡這樣做,常常是因為抱有一個傳統(tǒng)的觀點——孩子是一張白紙。按照這個觀點,孩子被認為一開始什么都沒有,就是純粹的空白,我們怎么塑造怎么教育,孩子就會成長為什么樣子。
意大利教育學家蒙臺梭利反對這一看法,她認為,孩子絕不是一張白紙,相反,一開始就有一個精神胚胎,這個精神胚胎中藏有心靈成長的密碼。并且,只有孩子自己通過自己的行動、感受和思考才能解開這個密碼。因為,那些敏感期只有一個大概的規(guī)律,我們無法找到一個精確的時間表,也就無法主動地操控,而只能通過孩子的自發(fā)行為去發(fā)現(xiàn),自己目前正處于什么敏感期。
很多幼兒教育學家支持蒙臺梭利的這一說法,他們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孩子6歲前有許多心靈發(fā)育的敏感期,譬如追求完美,熱愛音樂、數(shù)學等,都有一個敏感期。處于特定敏感期的孩子,會對某一件特定的事情有著匪夷所思的執(zhí)著,他們會不厭其煩地自發(fā)地重復去做這些事。如果這些事在敏感期內(nèi)得到了充分的操作和訓練,這個孩子的特定能力就會得到充分發(fā)展。如果錯過了這個敏感期,這一特定能力就會遭到難以逆轉(zhuǎn)的損害,以后要花極大的力氣才能部分彌補。
蒙臺梭利認為,這就是精神胚胎指引的結(jié)果。源自精神胚胎的聲音告訴孩子,他需要做什么。從這一角度而言,孩子的每一個自發(fā)的行為,其實都反映了精神胚胎成長的需要,都有其獨特的價值。
按照這一觀點,羅杰斯的“成為自己”的“自己”并不純粹是一個人的生命體驗的總和。因為按照羅杰斯的這一觀點,自己一開始好像也是空的,而按照蒙臺梭利的觀點,我們一開始就不是空的,一開始我們就有一個無比重要的精神胚胎。
更關鍵的是,6歲前的經(jīng)歷決定了精神胚胎的發(fā)育程度。仿佛是,精神胚胎在6歲前基本發(fā)育成型了。假若在6歲前,父母一直忙于用自己的意志塑造孩子,那么,孩子的精神胚胎就沒有發(fā)育的機會。于是,這個孩子就會出現(xiàn)種種問題。
國內(nèi)知名的幼兒教育專家孫瑞雪女士說,一個精神胚胎得到良好發(fā)育的孩子,會有極好的感受能力,他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覺,對任何事情都要尋求自己的判斷和理解。最終,他將成為一個極具獨立判斷能力和豐富創(chuàng)造力的人。
定律二的破碎:精神胚胎被壓制
按照蒙臺梭利的觀點,孩子的自由探索非常重要,因為這是精神胚胎得以發(fā)育的唯一途徑。然而,因為不理解孩子的行為,大人很容易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志,控制并壓制孩子的選擇空間。由此,破碎很容易產(chǎn)生。
孫瑞雪稱,依照她的觀察,所謂的多動癥,其實大多數(shù)是孩子的精神胚胎被嚴重壓制的結(jié)果。患有多動癥的孩子,他的重要撫養(yǎng)者中一定是不斷有人對他說,你不能這樣做,也不能那樣做,你必須聽我的。于是,這個孩子的許多源自精神胚胎的自發(fā)行為都被打斷了,他錯過了一個又一個敏感期。但是,源自精神胚胎的那些需要還是要表達自己的聲音。假若100個敏感期的需要都被壓制了,那么這100個需要都渴望表達,甚至是同一時間的表達。于是,一個多動癥的孩子,給人的印象是,他好像在同一時間渴望做許多件事情,但因為渴望太多了,他也不知道做什么好,于是什么都要做一點。
大人是怎樣壓制孩子自發(fā)的需要的,這可以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3歲左右的孩子,會拒絕接受一小塊大餅,他一定要一個完整的。對于這種行為,大人會說:這個孩子怎么這么不懂事,不知道節(jié)約。其實,孩子這樣做,是因為他正處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一整張餅,是完美的,會滿足他精神胚胎發(fā)育的需要,而一塊餅,是破損的,會讓這個正追求完美的孩子感到不舒服。其實,他并不貪婪,假若你給他一塊雖小小的但完整的餅,他一樣會心滿意足。
所以,不要急著去評判孩子并塑造孩子,更不要急著把你的觀念強加在孩子頭上。譬如,節(jié)儉不節(jié)儉這樣的詞匯,是不適合用來衡量一個3歲的孩子的。你可以強行把一個3歲的孩子塑造成看似節(jié)儉的孩子,但這個孩子因而就失去了對完美的感受、渴望和追求。
定律三:關系勝于一切
情商比智商重要,這一點已成公論。那么,情商是什么?
其實,情商就是性格,就是人格,而人格就是我們的內(nèi)在關系模式。從這一點而言,父母不必太忙于給孩子灌輸知識,因為他們與孩子的關系,實際上遠比這些知識重要。
假若父母能給孩子提供一個和諧的關系,那么,孩子的精神胚胎就會在這個關系中,自由而安全地得到最大限度的成長。
所以,父母應切記,他們與孩子的關系,才是壓倒性的關鍵所在,至于他們想對孩子灌輸?shù)闹R,其實是配角,有時甚至還是反角。
新精神分析流派、現(xiàn)代客體關系心理學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內(nèi)在關系模式,這個關系模式?jīng)Q定了我們與其他人、與社會、與世界,乃至與自己的相處方式。
這個內(nèi)在關系模式,用客體關系理論解釋起來會比較復雜,但可以簡單而形象地解釋為“內(nèi)在的父母”和“內(nèi)在的小孩”的關系。
這個內(nèi)在關系模式也是在6歲前基本建立的,所謂“內(nèi)在的小孩”,其實就是孩子自己一方角色的內(nèi)化。所謂“內(nèi)在的父母”,則是父母一方角色的內(nèi)化。內(nèi)在關系模式,基本也是童年時,孩子與父母等重要親人現(xiàn)實關系的內(nèi)化。
給予孩子愛,也要給予自由
由此可以看到,父母與孩子童年時的關系模式無比重要。衡量這個關系模式的質(zhì)量有兩點:愛和自由。
通過對定律一和定律二的探討,我們已經(jīng)知道,自由對孩子而言非常重要。因為自由意味著孩子的精神胚胎可以充分地獲得發(fā)育,自由也意味著這個孩子的意志得到了尊重,他被允許并被鼓勵走向自我實現(xiàn),自己為自己的人生作選擇。
這聽起來有點抽象,但做起來并不難,就是在孩子開始進行自我探索的時候,既不要常替他完成,更不要經(jīng)常限制他。譬如,當一個還不會走路的小家伙辛苦地爬向10米外的一個玩具時,大人不要因為覺得他很辛苦,就把那個玩具替他拿過來,更不要把他抱起來,帶他去拿一個大人認為的更好的玩具。
與給予孩子自由同等重要的是愛。
愛是什么?按照羅杰斯的定義,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那么,相反,假若我們做不到對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而急于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這就不是愛。
我們很容易急于給孩子建議和命令,這是因為,給建議和命令,遠比理解容易。實際上,無數(shù)父母感受到,理解孩子,太難太難了。譬如,有多少父母能理解一個3歲的孩子為什么非得要一張完整的大餅?
理解了,才能做到接受。談到接受,羅杰斯認為,只有無條件地接受,才能令一個孩子感受到被愛。然而,無數(shù)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有條件的——“你必須做到什么,我才愛你”。
當父母這樣做的時候,孩子就會把注意力從內(nèi)部轉(zhuǎn)化到外部。原來,他是因為精神胚胎的召喚,才會爬10米遠去拿一個玩具的。但現(xiàn)在,他不去拿那個玩具,是因為他知道,那樣做會令父母不高興。這樣一來,這個孩子就會失去對事情本身的原動力,一切行為都以獲得父母的關注和認可為目標。于是,他現(xiàn)在很容易被父母控制,等長大了,就很容易被其他人控制。
內(nèi)心和諧,才有愛的能力
這個關系的平衡性也非常重要。按照客體關系理論,關系的兩極——“內(nèi)在的父母”和“內(nèi)在的小孩”——同等重要,假若關系中一極過分強大,而另一極過分虛弱,那么這個孩子一定會出現(xiàn)嚴重的心理問題。
若父母溺愛孩子,那么這個內(nèi)在關系中,“內(nèi)在的父母”就會過于虛弱,而“內(nèi)在的小孩”會過分強大。現(xiàn)實生活中,實施溺愛的父母是為了孩子而存在。內(nèi)在關系中,“內(nèi)在的父母”就會淪為“內(nèi)在的小孩”實現(xiàn)自己欲望或目標的工具和對象。簡而言之,這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而沒有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