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省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公共基礎知識(2016彩印版)
- 華圖教育
- 2557字
- 2018-12-29 20:05:07
題型早知道
1.(單選)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是( )。
A.質量互變規律
B.否定之否定規律
C.對立統一規律
D.運動規律
2.(單選)社會意識形態的突出特點是( )。
A.普遍性
B.特殊性
C.長期性
D.為特定的經濟基礎服務
3.(單選)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和實踐,充分地說明( )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直接動力。
A.改革
B.發展生產力
C.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
D.充分利用資源和優勢
4.(多選)“按圖索驥”的錯誤在于( )。
A.理論脫離實際
B.經驗主義
C.教條主義
D.理想主義
5.(判斷)唯物主義的三個發展階段分別是庸俗唯物主義、自然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 )
答案
1.C 2.D 3.A 4.AC 5.×
第1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
本章要點·核心歸納
本章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概述、唯物論、唯物辯證法、認識論、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等內容。考查難度相對來說較大,但考生在認真審題的基礎上,根據熟練掌握的相關考點知識來解題,一般不會做錯。因此,備考時,考生尤其要注意對相關哲學原理的理解和運用,而不是簡單的死記硬背。
本章核心要點如下:
1.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哲學的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條件等。
2.唯物論。包括物質和意識及兩者的關系等。
3.唯物辯證法。包括聯系和發展、三大基本規律、五大范疇等。
4.認識論。包括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認識的本質等。
5.歷史唯物主義。包括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等。

視頻講解
第1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概述★
考點 1 哲學的基本問題

特別注意
A.“思維”和“存在”相搭配,“意識”和“物質”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B.“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不同于“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真題再現
(判斷)運動與靜止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
解析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歷史上的全部哲學斗爭始終都是圍繞著這一問題而展開的。故本題說法是錯誤的。
考點 2 唯物主義VS唯心主義

真題再現
(多選)下列說法中,屬于客觀唯心主義的是( )。
A.萬物皆備于我
B.吾心即宇宙
C.理在事先
D.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解析 CD。宋明理學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這是一種客觀精神,屬于客觀唯心主義。“成事在天”也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A項和B項屬于主觀唯心主義的思想。因此,本題選擇CD。
考點 3 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條件
(1)社會歷史條件:資本主義經濟的高度發展和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
(2)階級基礎: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上升為社會的主要矛盾,無產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3)自然科學依據與前提:19世紀自然科學的發展,特別是三大發現的提出,即細胞學說、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
(4)直接理論來源: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哲學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哲學。

產生條件
真題再現
(單選)下列表述中,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是( )。
A.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B.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C.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D.天災不由人,抗災不由天

視頻解析
解析 D。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學說,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A項夸大了意識對客觀事物的作用,屬于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B項只承認事物之間的聯系,否認事物的區別,是相對主義的觀點,不屬于馬克思主義哲學;C項把“心”當作世界的本原,屬于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D項中,“天災不由人”體現了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抗災不由天”則體現了人能夠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規律,造福人類,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故本題選D。
第2節 辯證唯物論★★★
考點 1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
1.物質的概念
列寧指出:“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2.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世界的統一性問題,是回答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有沒有統一性,即有沒有共同的本質或本原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不僅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也具有物質性,世界的真正統一在于它的物質性。

物質觀
考點 2 辯證唯物主義的意識觀
1.意識的概念
從意識的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意識的產生經歷了四個決定性環節:無生命物質的反應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動物的感覺和心理→人類意識的產生。意識也是社會的產物,社會性勞動活動在意識產生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從意識的生理基礎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基礎,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產物。
從意識的內容看,意識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①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腦是意識的客觀物質基礎,外界才是意識的源泉。不論是正確的思想,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對外部世界某種形式的反映。正如恩格斯所說:“一切觀念都來自經驗,都是現實的反映——正確或歪曲的反映。”②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人把豐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綜合,從個別事物中抽出一般屬性加以概括,形成經過主觀能動加工過的關于客觀世界的形象、本質和關系等。
2.意識的主觀能動性
意識的能動性,是指人們在實踐基礎上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與作用。第一,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這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根本特征之一。第二,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第三,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第四,意識對人體生理機能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

能動性
真題再現
(單選)馬克思說:“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這表明了( )。
A.意識能夠直接作用于物質
B.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人的意識具有目的性、計劃性
C.意識本身具有創造客觀事物的能力
D.意識是人腦主觀自生的東西
解析 B。人在反映客觀世界的時候,總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動機,在實施行動之前要預先制訂藍圖、目標、行動方式和行動步驟等,所以人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對物質進行改造和創造,這與動物純粹無目的的本能活動有著本質的區別。故本題正確答案為B。
考點 3 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物質與意識
真題再現
(單選)不少農民習慣“跟風種地”,去年市場什么農產品走俏,今年就種什么,結果往往事與愿違。“跟風種地”的失敗,從哲學上看,是因為他們沒有( )。
A.從變化發展著的實際出發
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堅持一分為二的原則
D.堅持普遍聯系的原則
解析 A。題干材料中的“跟風種地”之所以失敗,原因就在于沒有從變化中把握市場,沒有能夠真正做到從實際出發。故本題正確答案為A。
考點 4 辯證唯物主義的運動觀與時空觀
1.運動與靜止
(1)運動是標志一切事物和現象的變化及其過程的哲學范疇。靜止包括空間位置和根本性質暫時未變這樣兩種運動的特殊狀態。
(2)世界是物質的,而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3)物質世界的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相對靜止離不開絕對運動。
特別注意
物質都是運動著的物質,沒有不運動的物質。

2.時間與空間
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時間是指物質運動的持續性、順序性,特點是一維性;空間是指物質運動的廣延性、伸張性,特點是三維性。時間和空間與運動著的物質不可分離,世界上既沒有脫離時間和空間運動的物質,也沒有脫離物質運動的時間和空間。
第3節 唯物辯證法★★★
考點 1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和總特征:聯系和發展
1.世界的普遍聯系
(1)聯系是指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關系。聯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條件性、多樣性、系統性。世界的普遍聯系是世界物質統一性的內在體現。
例: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直接聯系;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間接聯系;
唇亡齒寒——內部聯系、外部聯系;
時勢造英雄——必然聯系、偶然聯系。

聯系
真題再現
(單選)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不光獲得滿意的收視率,還引發了美食連鎖效應,帶旺了美食圖書、烹飪器具、土特產等相關銷售。這體現的哲理是( )。
A.價值評價具有主體性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C.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D.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解析 D。紀錄片的熱映帶動美食圖書、烹飪器具、土特產等周邊銷售,反映了事物之間存在著普遍聯系的哲理。因此,本題答案為D選項。
(2)整體與部分是辯證統一的。①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備的功能,部分離不開整體。這就要求我們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實現最優目標。②整體由部分組成,部分制約整體,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
例:“國興則家昌,國破則家亡”“滴水不能行舟,獨木不能成林”——整體統率部分;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部分制約整體;
“牽一發而動全身”“一著不慎,全盤皆輸”——關鍵部分決定整體。

整體和部分
真題再現
(單選)近年來,某旅游城市的部分公園免費向社會開放,公園門票收入銳減,旅游總收入卻大大增加,這對我們的啟示是( )。
A.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內因與外因的關系
B.要正確認識和處理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C.要正確認識和處理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關系
D.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關系

視頻解析
解析 B。公園免費向社會開放,門票收入銳減,但門票收入僅是旅游總收入的一部分,而此項措施卻帶動了旅游產業整體總收入的大大增加,體現的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因此,本題答案為B選項。
2.世界的永恒發展
發展是揭示事物運動、變化的整體趨勢和方向性的范疇,發展是具有前進性質的運動,是事物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復雜、由無序向有序的上升運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新舊事物區別的根本標志在于它們是否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相符合。事物的變化發展是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的,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發展
考點 2 唯物辯證法的三大基本規律

真題再現
1.(單選)我國延遲退休政策將采取小步走、漸進式,并充分考慮不同群體的退休年齡現狀和訴求,讓相關群體有必要的準備期。這體現的哲理是( )。
A.客觀規律限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B.重視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
C.事物由量變到質變再到新的量變,不斷往復,無限循環
D.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

視頻解析
解析 B。從題中“小步走、漸進式”“必要的準備期”可以看出,這反映的是量的積累的問題,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因此,本題答案為B選項。
2.(單選)事物內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對立統一運動,從表現形式上看( )。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過程
B.是新事物戰勝舊事物的過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進的過程
D.是不斷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
解析 C。否定之否定規律體現了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從表現形式上看,呈現的是一種螺旋式上升或者波浪式前進的狀態。選項C正確。
3.(單選)下列關于習近平同志用典語句反映出的哲學原理,與其他三項不一致的是( )。
A.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
B.天下之理,有張必有翕,有強必有弱,有興必有廢,有與必有取
C.耳聞不如目見,目見不如足踐
D.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視頻解析
解析 C。A項,“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體現了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B項,“有張必有翕,有強必有弱,有興必有廢,有與必有取”體現了矛盾雙方相互依存,對立統一;C項,“耳聞不如目見,目見不如足踐”強調實踐的作用,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一哲學道理;D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強調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體現了矛盾的特殊性。A、B、D三項都反映了唯物辯證法對立統一規律的相關哲學原理。故本題選C。
4.(單選)人類在太空中發展起來的技術可以為人類造福,但太空活動留下的大量航天器殘骸等太空垃圾卻可能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危害。這段話反映的哲學原理是( )。
①矛盾雙方逐漸融合趨向一個無差別的統一體
②矛盾雙方相互對立、相互分離的趨勢
③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④矛盾雙方依賴,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視頻解析
解析 D。太空活動為人類造福的同時,造成的太空垃圾卻可能給人類帶來巨大危害,這體現了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哲學道理,③④正確。題干中并未體現矛盾雙方的融合以及分離的趨勢,①②與題干不符,均排除,故本題選D。
考點 3 唯物辯證法的五大基本范疇
1.原因和結果——揭示事物前后相繼、彼此制約的關系
一種現象引起另一種現象或者一個過程引發另一個過程,這種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就是因果聯系。因果聯系有時間順序的聯系,總是原因在前結果在后,但并非任何前后相繼的現象都存在因果關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轉化。

因果關系
例:“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的因得到“立”的果,“不預”的因得到“廢”的果)
地球公轉與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和地球自轉與晝夜交替。(公轉、自轉是因,產生四季和晝夜是果)
2.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發生、發展、滅亡的確定趨勢和不確定趨勢之間的關系
必然性是指在事物聯系和發展過程中一定要發生的、確定不移的性質或趨勢,決定事物發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聯系和發展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不確定的性質和趨勢,對事物發展的必然過程起著促進或延緩的作用。必然性離不開偶然性,偶然性背后都隱藏著必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例:“時勢造英雄”。(任何一個歷史人物的產生都是時代造就的,是時代的必然,而某一具體人物來充當這一歷史角色,則是偶然性的)

必然與偶然
特別注意
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偶然事件上。

真題再現
(單選)“價值規律是通過商品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體現出來的。”這句話蘊含的哲理是( )。
A.事物的發展是一個由量變向質變轉化的過程
B.偶然性存在于必然性之中,必然性背后隱藏著偶然性
C.偶然性通過必然性來表現自己并為自己的發展開辟道路
D.必然性通過偶然性來表現自己并為自己的發展開辟道路

視頻解析
解析 D。A項與本題無關。必然性總是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來,由此為自己開辟道路,沒有脫離偶然性的純粹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必要補充,偶然性背后隱藏著必然性并受其制約,沒有脫離必然性的純粹偶然性,因此B、C兩項說法錯誤,D項正確。
3.本質和現象——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現和內部聯系之間的關系
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和內在聯系。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本質是現象的根據,決定現象,本質總要通過現象來表現;現象總是表現著本質,沒有不表現本質的現象。一切事物都是現象和本質的辯證統一。
例:“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熱鬧”和“門道”分別是現象和本質)。
“聽其言,觀其行,知其心”。(“言”“行”為現象,“心”為本質,即通過現象來認識本質)
閃電(現象)的本質是云層中的正電和負電相遇而發生的猛烈的放電過程。

現象與本質
4.可能性和現實性——揭示事物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相互關系
可能性是指事物發展過程中潛在的東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預示著事物發展前途的種種趨勢。現實性是指已經產生出來的有內在根據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與現實
5.內容和形式——揭示事物的內在要素與這些要素的結構、表現方式之間的相互關系
內容是構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總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礎。形式是事物諸要素相互結合的結構和表現的方式。內容和形式相互依賴,不可分割,任何事物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內容。
例:東施效顰。(東施學到的只是西施的“形式”,并未學到“內容”)

形式與內容
第4節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考點 1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表現在:
(1)它把反映論原則貫徹到底,是全面的、徹底的反映論,堅持了唯物主義反映論,反對了唯心主義先驗論。反映論的認識路線:“從物到感覺和思想”;先驗論的認識路線:“從思想和感覺到物”。
(2)它把科學的實踐觀引入認識論,強調社會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從而堅持了可知論,反對了不可知論。
(3)它把辯證法貫徹于反映論,從而堅持了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克服了直觀的被動的反映論。
考點 2 實踐
實踐的觀點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論觀點。
實踐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動地改造和探索客觀世界的一切社會性的對象性活動。實踐的基本形式有生產實踐、調控社會關系的實踐和科學實驗。
實踐的特點: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物質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實踐是人類有目的的自覺活動,具有自覺能動性;實踐活動是不斷發展的,具有社會歷史性。

實踐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認識的來源和發展動力。實踐是主體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的一切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
例: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臨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說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來源)
實踐的作用通過生產實踐表現出來——最基本的實踐活動、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科學實驗。
例:我國部分省區試行高考“3+X”科目的改革(科學實驗);
治理“三湖二河”污染行動(生產實踐);
十月革命(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
天文觀測(科學實驗)。
真題再現
(單選)下列屬于社會實踐中最基本的實踐活動的是( )。
A.農民播種小麥
B.演員登臺表演
C.警察偵破案件
D.科學家進行物理實驗
解析 A。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性活動。在人的一切社會實踐活動中,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其一,物質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勞動創造了世界,也創造了人類本身。其二,生產實踐是認識的基本來源,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基礎。故選A。
考點 3 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真題再現
(多選)與“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艱”反映的哲學原理相同的是( )。
A.防微杜漸
B.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C.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D.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視頻解析
解析 BC。“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艱”的意思是接觸了實際后才知道真相,親自實踐后才知道困難,這句話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一哲理。A項,“防微杜漸”的意思是當錯誤的思想和行為剛有苗頭或征兆時,就加以預防與制止,堅決不讓它繼續發展,體現了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與題干反映的哲理不同,排除。B、C兩項都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與題干反映的哲理相同,當選。D項,“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意思是生于淮河以南的橘樹,移植到淮河以北就變為枳樹,比喻環境變了,事物的性質也變了。這句話既體現了事物之間的聯系及其具體性、客觀性,又體現了外因是事物變化的重要條件,與題干反映的哲理不同,排除。故本題選BC。
考點 4 感性認識VS理性認識

真題再現
(單選)沒有理性的指導,眼睛是最壞的證人,意在強調( )。
A.感性認識的重要性
B.理性認識的重要性
C.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更重要
D.感性認識比理性認識更重要
解析 B。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認識的不同階段,二者是辯證統一的。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指導。“理性的指導”是指理性認識,“眼睛”所見到的是感性認識。這句話意在強調理性認識的重要性,指出離開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會歪曲事物的真相,但并不是說理性認識地位高于感性認識。故本題選B。
考點 5 認識的辯證發展規律
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從實踐到認識)(認識的根本任務);
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從認識到實踐)(認識的根本目的)。
認識的發展過程還表現在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認識發展的無限性、上升性上。認識具有反復性,人們獲得對事物的正確認識不是一帆風順的;認識具有無限性,人的認識是不斷發深化、擴展、向前推移的;認識具有上升性,人的認識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黨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在實際工作中的創造性運用。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認識的主體。認識從實踐中來,主要是從群眾的實踐中來;認識回到實踐中去,也主要是回到群眾的實踐中去。辯證法的“個別→一般→個別”、認識論的“實踐→認識→實踐”、群眾路線的“群眾→領導→群眾”,這三個公式是一致的。
特別注意

考點 6 真理的客觀性、絕對性和相對性
1.真理的客觀性
真理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的意識中的正確反映。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觀性,客觀性是真理的本質特征: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真理的檢驗標準是客觀的。
2.真理的絕對性
一是就真理的客觀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承認客觀真理,也就必然承認絕對真理;二是就人類認識的本質來說,完全可以正確認識無限發展著的物質世界,每個真理的獲得都是對無限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的接近,這也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因此,承認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須承認絕對真理;三是從真理的發展來說,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絕對真理,因此,承認認識發展的無限性,也就必然承認絕對真理。
3.真理的相對性
一是從廣度上說,它只是對客觀世界的一定范圍、方面的正確認識,有待于擴展;二是從深度上說,它只是對客觀世界的一定程度、層次的近乎正確的認識,有待于深化;三是從進程上說,它只是對事物的一定發展階段的正確認識,有待于發展。
4.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的關系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相互聯結、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對之中有絕對,絕對真理寓于相對真理之中;另一方面絕對之中有相對,絕對真理通過相對真理表現出來。兩者又是辯證轉化的。

真理
真題再現
(多選)科學發展觀是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并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科學理論。這表明( )。
A.真理具有相對性
B.實踐無止境,理論創新無止境
C.真理具有客觀性
D.科學發展觀是一種開放的理論
解析 ABCD。科學發展觀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因此具有客觀性。真理的相對性或相對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條件性、有限性,具體表現在:從廣度上說,它只是客觀世界的一定范圍的正確認識;從深度上說,它只是對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確認識。科學發展觀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這體現了真理的相對性。科學發展觀是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并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科學理論,這正說明了實踐無止境,理論創新無止境,科學發展觀是一種開放的理論。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ABCD。
考點 7 真理的具體性
真理是客觀性、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表明真理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
真理的具體性所包含的內容和要求: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歷史的,真理是有條件的。
真理和謬誤是對立統一的。二者在一定范圍內的對立是絕對的,但是超出一定范圍,它們就會相互轉化,真理變成謬誤,謬誤變成真理。
例:在平面內,三角形內角之和為180°。
俄國“城市中心論”取得勝利,中國“農村包圍城市”取得勝利。
考點 8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
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是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一。
(1)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包括以下含義: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此外再無別的標準;凡是經過實踐證明了的一切認識都是客觀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質;實踐能夠檢驗一切認識,即使當前的實踐還不能加以判定,最終也會被以后的實踐作出裁決。
(2)實踐標準的不確定性包含以下含義:一定歷史階段的具體實踐都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證明或駁倒某一認識的真理性;實踐檢驗真理是一個過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實踐檢驗過的真理還要繼續經受實踐的檢驗。
思考一下
意識、認識、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真理、謬誤、科學理論之間的關系
(1)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屬于唯物論的范疇,與物質概念對應。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過程,又指反映結果,屬于認識論的范疇,與實踐概念對應。二者都正確、錯誤之分,感性認識、理性認識之分。
(2)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規律的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認識發展過程兩個不同質的階段,都有正確與錯誤之分。
(3)人們對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是真理,否則就是謬誤。把真理性的認識系統化,按其內在邏輯構成一定體系,就形成科學理論,科學理論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真理既有可能是理性認識,也可能是感性認識,科學理論屬于理性認識。
第5節 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
考點 1 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堅持社會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是生產力的發展,是人民群眾的歷史創造性。
1.社會存在
社會存在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它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其中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的決定性因素;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2.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能動地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即意識形態在依賴和反映社會存在的基礎上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規律。
例:《紅樓夢》是一部中國封建社會的衰亡史;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是“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的歷史”。(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VS社會意識
真題再現
1.(單選)中國共產黨江蘇省第十二次代表大會提出:“在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征途上,我們必須傳承好江蘇人民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大力培育與弘揚‘創業創新創優、爭先領先率先’的新時期江蘇精神。”
這段話蘊含的哲理是( )。
A.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B.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基礎
C.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決定性作用
D.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解析 D。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新時期的江蘇精神作為先進的、積極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必須大力培育與弘揚,因此D項正確。
2.(多選)經濟上落后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演奏第一小提琴,18世紀的法國對英國來說是如此,后來的德國對英法兩國來說也是如此。這表明( )。
A.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B.社會意識的發展不依賴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C.社會意識的發展同經濟的發展并不是完全對應的
D.社會意識的發展同經濟的發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解析 ACD。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而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表現為:(1)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發展變化不完全同步;(2)社會意識的發展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性;(3)具有歷史繼承性;(4)社會意識諸形式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5)社會意識能動地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ACD。
知識拓展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1)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①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或地區,社會意識的發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②某些經濟水平相對落后的國家,其社會意識的某些方面卻可以領先于經濟發達的國家或地區。
(2)社會意識內部各種形式之間相互影響且各具有其歷史的繼承性,有其發展的特殊規律。
(3)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這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突出表現。它是通過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實現的。
3.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兩種對立的歷史觀的基本依據。凡主張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就屬于唯物史觀;凡主張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就屬于唯心史觀。

基本問題
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

考點 2 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1)生產力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以使其適合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系。
(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

(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自始至終存在著矛盾,不適合時有矛盾,基本適合時也有矛盾,只是矛盾的性質和特點不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過程,就是由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再到新的基本適合,生生不息,萬古常新。正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這種矛盾運動,推動著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
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又一基本規律。
(1)經濟基礎即經濟結構,是指同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和與此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設施。
(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

(3)上層建筑既具有對經濟基礎的依賴性,又具有相對獨立性,這就使上層建筑不會完全地、絕對地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它們之間總會有矛盾。
考點 3 社會發展的動力
1.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生產力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的最基本的動力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社會基本矛盾特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一切歷史沖突的根源”,決定著社會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社會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解決方式,并從根本上影響和促進社會形態的變化和發展。
2.階級斗爭
階級斗爭是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的表現,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突出地表現在社會形態更替的質變中,也表現在同一社會形態的量變過程中。
3.革命
階級斗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導致革命,即社會革命。其實質是革命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用新的社會制度代替舊的社會制度,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社會革命是實現社會形態更替的重要手段和決定性環節,能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積極性和偉大作用。
4.改革
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又一動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有效途徑和手段。
5.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推動了對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維方式、社會組織方式等的變革。

基本矛盾
考點 4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是歷史的創造者。這表現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人民群眾
名家之言
現實的“人”是歷史的前提
它從現實的前提出發,它一刻也不離開這種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上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
——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馬克思《關于費爾馬哈的提綱》
知識強化,技能鞏固
1.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專項練習。(建議在 WiFi環境下掃描測驗)
2.錯題難題記錄:__________________

在線題庫
- 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真題系列:行政職業能力測驗歷年真題及華圖名師詳解(2018互聯網+)
- 2020年廣西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備考指南+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河南省(市、縣)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考試專用教材:公共基礎知識(2016彩印版)
- 2015—2016公務員錄用考試15天快速突破:判斷推理
- 2020年廣東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教材:判斷推理【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20年福建省選聘大學生村官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20年西藏自治區軍轉干部安置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河南省“三支一扶”選拔招募考試《公共基礎知識》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山東省軍轉干部安置考試《申論》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16彩印版)廣西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行政職業能力測驗
- 省(市、縣)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寫作·申論(2016-2017最新版)
- 公務員錄用考試沖刺提分系列:公共基礎知識必備考點手冊(2016最新版)
- 2020年陜西省“三支一扶”選拔招募考試《綜合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13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實戰教材:法律基礎知識
- 華圖教你贏面試系列叢書:無領導小組討論面試(2016最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