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種情緒覺知的扭曲現象
(一)固執性扭曲
知覺扭曲:下圖的門原本為梯形,但內心潛藏心認知門應為上下等寬的長方形,故覺知心視覺解讀其為長方形,從而產生視覺的固執性扭曲。

視覺的固執性扭曲現象(來源:《現代心理學》,張春興著)
老林對本村黃先生有成見,所以每當別人提起黃先生時,老林就馬上生氣地打斷對方的話,并冷冷地說:“老兄,你省省吧,我知道了,那個人不是好東西,他不是個好東西……”
吵架時,我們往往很難理智地看待問題。對方辯解的理由我們往往聽不進去,只聽到對方的嘲諷與挖苦等氣話。這是因為在有成見或吵架時,人們的內心潛藏心早有“定見”,所以,往往就會依定見來解讀聽到的話語,從而使自己的覺知心立即產生扭曲性的情緒覺知。
(二)選擇性扭曲
1.心理學視覺的選擇性扭曲
下圖的主題是“魔鬼與天使”,同一圖形,有的讀者解讀為地獄世界的黑色魔鬼,也有的讀者看到的是天堂世界的白衣天使。

是魔鬼,還是天使?(來源:藍心網站,www.lansin.com)
2.情緒的選擇性扭曲
下雨時,賣雨傘的人會覺得高興,賣水果的人會覺得憂愁。
公司宣布加班,不想加班的人會煩惱,想賺錢的人會高興。
由此可見,對同一件事情,根據各人內心潛藏心的認知解讀,會產生情緒覺知的選擇性扭曲。
(三)比較性扭曲
比較下圖,我們往往很容易解釋心理學相對性的視覺扭曲,各位看—— 同樣尺寸的a、b兩個圓形,在左圖中顯得比較小,而在右圖中則顯得比較大。

是圓形a大,還是圓形b大?(來源:《現代心理學》,張春興著)
同樣一個人,如果他站在一群肥胖者之中,我們往往會覺得他顯瘦,但是,當他站在一群比較瘦的人之中時,又立即會覺得他略顯肥胖了。還是同樣一個人,與高者(美者)相比覺得矮(丑),與矮者(丑者)相比覺得高(美)。
有個人領了三個月的年終獎金,比去年多領了一個月獎金,感到很高興。而聽到同事領了四個月的獎金,就會很失落,影響第二年的工作態度。
如果一個人常常被責備,或者對被罵“習以為常”,那么,偶爾沒有被罵,就會感覺特別開心和滿足。
(四)以偏賅全扭曲
下面左右兩圖在心理學上用來證明知覺的整體性扭曲。本來是幾個殘缺的圖形,視覺卻覺知為完整的三角形或正方形。

殘缺圖形看成三個正方形和兩個三角形

殘缺圖形看成四個圓形、一個正方形和一個十字架
情緒覺知“以偏賅全,斷章取義”的扭曲現象,更為明顯。比如,我們有時候聽到某些聲音(話)或看到某些事物,往往會不自覺地將這些毫不相干的事或某些沒有任何牽連的物體主動地串連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從而可能產生各種不同的情緒。
吳先生最近因為經常加班,連續數夜晚歸,但是吳太太卻固執地懷疑是吳先生有外遇了。于是她多方打聽、調查,甚至決定跟吳先生攤牌,結果雙方大吵特吵、大打出手。其實,愛得越深往往也恨得越徹底,于是錯誤地促使愛人一下子變成可恨的仇人。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吳太太在心里不自覺地將吳先生的加班(以為是借口)、晚歸(以為是跟情人幽會)及與其吵架(以為先生不再愛自己了)等內容連接起來,從而判定吳先生不再愛自己了,可能有外遇了,以致將局部事件通過人為的自我想象編輯成一個完整的事件。
(五)聯想性扭曲
人們往往比較容易將相似的事情、相近的人或事物聯想在一起,而因之產生的情緒扭曲,我們稱為情緒的聯想性扭曲。
這里,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對人類知覺的組織性扭曲現象進行簡單分析。通常,我們特別容易將相似的、接近的、閉合的、連續的幾何圖形組織起來,或者是習慣于將某些相似、接近的事物聯想在一起,從而形成“職業性”習慣。
安妮的未婚夫來信了。信中寫道:“親愛的,我非常非常想念你!你那濃密的金色卷發,淺藍色的大眼睛,高高的顴骨,你右手上的那塊傷疤,你一米六五的身高,你的一切一切,總是浮現在我的眼前……”
安妮的同室女友看了這封信,說:“這真是一封罕見的情書吶!你的未婚夫是干什么的?”
安妮:“他在警察局工作,專寫尋人啟事。”
我們身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當我們看到某個好朋友和自己的仇人站在一起時,就會聯想到他們會不會是一伙的,從而在心理上產生“朋友對自己不忠”的怨恨。
當我們到達某一個曾經令自己傷心的地方時,往往就會聯想到以前在此處發生的種種不快,觸景生情,產生傷心與痛苦的聯想性扭曲。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習慣把“1414”當做一種不吉利的數字來看待,因為曾經有人把“1”念成“幺”,把“4”念成“死”,于是“1414”一下子就聯想成了“要死要死”??墒?,假如某個音樂家下海創業時遇到這組數據,他肯定會快樂地努力一番,因為樂譜中的 “1”發音為“多”, “4”發音為“發”, “1414”會被他唱成“多發多發”,從而感覺前途美好,更加發憤圖強。
馬先生高中沒畢業就輟學了,經過幾番努力后,他做了銷售總監,但工作中只要一聽到有人在背后說他沒文化,心里就大為惱火。
(六)錯覺性扭曲
下圖中,左邊同樣大小的兩塊長方形小塊,遠處的一塊像一座高樓大廈,而近處的一塊卻像一塊磚頭;右圖中的正方形看上去像是扭曲的螺旋線。

遠處的像一座大廈,近處的像一塊磚頭

“變形”的四方形
但如果情緒的各種扭曲現象與這些視覺扭曲相比,情緒的錯覺扭曲往往更為明顯。
正在戀愛中的一對情侶,本來什么都是好好的,彼此愛得天昏地暗,恨不得立即進入對方的心中,甚至鉆入其骨子里去。但是,等到雙方因為種種原因分手后,往往因愛生恨,深深感覺到對方的“十惡不赦”,從而恨之入骨。
當我們對某個人有“成見”時,與其溝通的過程中往往只聽進對方的氣話,而其合理的分析辯解都被認為是歪理,從而導致“一句話也沒聽進去”的結果。
(七)習慣性扭曲
經過前面的分析與探討,我們明白了覺知有習慣性的扭曲。當我們的潛藏心辨認某些已知的東西時,如果它判斷一件事情不重要、不特殊,就不加以“注意”,往往也會因此產生“疲乏現象”,甚至不會“覺知”出來。一種東西不管多么好吃,多次以后往往越吃越沒有味道,從而形成習慣性扭曲。視覺的覺知扭曲也一樣。比如,在熟悉的環境下,一些事物往往在人們眼中出現“視而不見”的扭曲。
同理,很多人過慣了幸福的生活,結果卻越來越感覺不到幸福的味道。
聽覺的覺知扭曲也與視覺的覺知扭曲類似。比如,當我們第一次聽到單位要發放獎金時,往往會感覺很高興,可是發獎金的次數一旦多了,往往也就不覺得有多高興了。
(八)累積性扭曲
情緒還有一種累積性的扭曲,當不如意時會聯想到其他不如意的事;得意時,會再想到其他得意之事,產生得意忘形的扭曲;害怕時,草木皆兵。因此,情緒覺知常常會出現越想越氣、愁更愁、憂更憂或越吵越兇的情緒扭曲現象。
1.越想越氣
碰到一件生氣的事,又想到另一件令人生氣的事,又想起昨天的事、去年的事、以前的事……
真的不是自己不對,如果不是他的過錯,如果沒有他……連續的假設累積重復,思索對方的千錯萬錯,越想越氣。
2.愁更愁、憂更憂
我們對某一件事感到不如意,往往非常容易想起另一件更不如意的事情,甚至再想起另外很多件,所謂“禍不單行”,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3.越吵越兇
很多時候,為某一件小事而爭論,雙方互相刺激之后,又提起一件又一件過去的事情不斷挖苦對方,從而越吵越兇,氣話越來越多,痛苦累積加重,最后大打出手,直到兩敗俱傷之后,情緒才被迫安靜下來。
工作和生活中這八類扭曲的事例還有很多,多注意觀察研究,看看每天會發生多少這樣的扭曲現象,你該如何掌控這些扭曲現象?
有一只小兔子被狐貍抓住了。
為了活命,小兔子急中生智地對狐貍說:“我說狐貍啊,大家都知道你很狡猾,所以,我請你千萬不要把我丟到長滿荊棘的地方去?!?/p>
狐貍聽了以后,心中竊喜,認為兔子最害怕荊棘,竟真的把兔子丟到荊棘里去了!
可是,兔子到了荊棘叢生的地方后,狐貍卻不敢進去抓兔子了……
這個小故事反映了一個大智慧:將對手的注意力吸引到一些看起來對我們極具威脅,但事實上對我們較為有利的事情上去,對方很可能因此被困擾,反而采取不了我們真正害怕的行動,也就是有意讓其產生扭曲的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