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原子發光的機理
2.1.1 原子的結構
根據玻爾理論,原子由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和帶負電荷的電子組成,電子圍繞著原子核做圓周運動。電子一方面由于繞核轉動而有離開核的趨勢,另一方面又受核的正電荷吸引而有靠近核的趨勢,兩者共同作用下使電子與核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如果沒有外界作用,這個距離保持不變。在不同的原子中,繞核運動的電子數目也不相同。
原子序號為Z的原子中,設電子沿以核為中心的圓形軌道運動,電子質量為m,軌道半徑為r,繞軌道運動的速率為V,則電子受到核的庫侖力為

由牛頓第二定律,電子受到核的庫侖力等于電子繞核轉動的向心力,即

玻爾引用量子理論,提出一個假設:電子的角動量mVr只能等于的整數倍,即

式中,h=6.626176×10-34J·S,為普朗克(Planck)常數,n(1,2,3…)為主量子數。
玻爾的這個假設意味著電子運動的軌道不是任意的,而只能是一些量子化的軌道。把式(2-2)和式(2-3)聯立起來,可以解出玻爾模型中,原子序號為Z,主量子數為n的電子軌道半徑為

式(2-4)表明電子的軌道半徑是不連續的,與量子數n平方成正比。原子結構的玻爾模型如圖2-1(a)所示。

圖2-1 原子結構的玻爾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