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行西游知天下
- 郭燕 許維隆
- 3293字
- 2018-12-30 17:52:50
01 多大出行較適宜——“早起”遠行“風光好”
我這里用“早起”來比喻孩子做任何事都要趕早,用“風光好”比喻凡事搶早選擇的機會就多。
每次行知夏令營招生時,都會碰到很多家長提出同樣的一個問題:我的孩子一個人出去會不會太小?當我問孩子有多大時,有的說小學一年級,有的說初中生。
多大孩子參加遠途夏令營活動比較合適?我認為,小學一年級以后就可以考慮,遠途夏令營是鍛煉孩子自立的好機會。
現實中,不少家長呵護過度,致使錯失了許多早日培養孩子自立能力的機會,孩子已經讀小學高年級甚至初中了,家長還不敢放手讓孩子“獨自”外出。

● 2011年冬令營合影
也有先知先覺的家長,意識到培養孩子自立能力的重要性,早早就開始尋找機會“放飛”孩子,當然會盡可能地把孩子交給專業的行知教育機構帶“飛”。
2010年北京冬令營招生時,有位朋友給她未滿10歲的女兒秀秀報名。廈門的家長,一般不愿意冬天讓孩子到北方去,擔心天氣太冷,孩子受不了。當時我非常猶豫,多收一個人當然好,可秀秀平時比較嬌慣,我怕她出去拖大家的后腿。我跟秀秀媽講了我的擔心:看升旗那天要起得很早,秀秀會不會起不來,如果她賴在床上,我可一點辦法都沒有。
秀秀媽安慰我說:“不會的,秀秀沒那么嬌氣,讓她出去鍛煉鍛煉吧,吃點苦又有什么關系呢?”看到秀秀媽這么堅持,我只好答應了。

● 2011年夏令營合影
秀秀是最小的營員,沒想到她的表現一點都不輸給大孩子。離開北京前,我要幫她打理行李,被她拒絕了。她跟我說:“郭老師,姐姐(指跟她住一間的營員)都自己打理行李,我為什么要你幫忙呢?”說得我無語,只好在一旁看她有模有樣地整理行李。
在北京最冷的時候,是清晨站在天安門廣場看升國旗儀式。那天早晨,秀秀穿戴得很嚴實,按集合時間準時出現在我面前。看升旗時,她一個勁兒往前鉆,擠到人群的最前面。我想當她親眼目睹國旗班的士兵,走過金水橋、來到升旗臺、展開鮮艷的國旗、讓國旗在國歌聲中緩緩升起這一全過程時,她內心的感受是豐富而生動的。平時不善言辭的秀秀,在營員日志里激動地寫下了天安門觀升旗的心情。
學生戴秀慈(小學三年級):
今天早上,我們5點20分就起床了,輔導員帶我們去天安門看升旗儀式。
到了天安門,輔導員說:“個子小的盡量往前鉆。”我聽了急忙說:“我肯定能鉆到第一排。”
開始自由活動了,我看到一個地方有點空,就死命往里鉆。叔叔和阿姨們看到我一直往里鉆,就給我讓地方,我說:“謝謝阿姨、叔叔。”
北京冬天的清晨,風非常寒冷,我們在風中等了很久,我站在第一排,好像是后面人的擋風墻似的,真冷呀!但我終于清楚地看到升旗全過程,心里比吃了蜜還甜呢!
2011年北京勵志修學夏令營,吸引了不少年齡小的孩子參加,一二年級的小朋友占到總數的20%。這些沒有父母陪同的小孩子,一路上的表現可圈可點。特別是一年級吳毅達小朋友,吃飯、游玩、集合,每個環節都按要求做得很好。
可能是北方天氣干燥的原因,吳毅達經常會流鼻血,但他一點都不害怕。第一次流鼻血時老師幫他止住血,以后每次流鼻血,他都能自己熟練地止住鼻血,然后該干嘛干嘛,表現出小男子漢的勇敢與老到來。

●升旗后營員們在天安門合影,右10
為秀秀。郭燕攝
吳毅達整個行程的表現都很優秀,不用老師為他操心。講起話來,還很幽默,對別人要求很高。有次我向他借用肥皂,他批評我說:“老師,你要我們帶洗滌用品,自己怎么不帶啊?”我說:“你說得對,可老師帶的用完了,找你借行不行?”他趕緊說:“可以,可以。”
行程結束,家長們紛紛到機場接孩子,吳毅達最后一個被媽媽接走。一路玩得很開心的他,一看到媽媽就“哇”的一聲哭了起來。看著我的心里也有些酸楚,畢竟他才一年級,還是在媽媽面前撒嬌的年齡。他這次能獨立堅強地度過夏令營生活,已經很棒了,我想這段經歷,定會給他人生帶來非常積極的影響。

●吳毅達小朋友在大學操場參加素
質拓展訓練。郭燕攝
事后,我專門打電話問吳毅達的媽媽:怎么舍得讓孩子參加我們的夏令營?
吳媽媽告訴我:“我很想讓孩子從小得到鍛煉,但苦于自己沒有時間陪同,再說家長陪著去,鍛煉的效果估計不會太好,這么想著,就給孩子報名了。報名后也曾猶豫過,孩子的父親對我說,‘孩子還小,這次就算了吧,不去了,錢交了就交了。’但我想孩子總有自己的第一次,就讓這次成為孩子獨自出門的第一次吧。我狠狠心,就讓孩子去了。”
聽著吳媽媽的表述,我眼眶有些濕潤,想讓孩子快快長大,有時做家長的就得“狠一點”。記得在兒子小學二年級暑假的時候,我曾讓兒子參加一個夏令營,兒子要在外面住三個晚上,我放心不下,還流過眼淚。可那次畢竟是在市內,孩子走得不遠,看來跟吳媽媽比,我做得還不夠!我由衷地敬佩吳媽媽。
與冬天看天安門升旗儀式比,夏天更辛苦。天安門升旗時間,是隨著太陽升起的時間而定的,夏天一般在五點多。想看升旗,就得半夜兩點多起床。
說實在的,這個時間睡得正香,大人都起不來,小孩子哪起得來?特別是那些低年級的孩子。可事實卻是,我的擔心多余了,小朋友個個準時到酒店大堂集合,倒是個別高年級的學生遲到了。
孩子們的可愛表現,讓我感動。我想,讓他們離開父母的庇護,可能成長得更快些。

● 小小年紀志高遠,一、二年級小營員在鳥巢,左起吳恬(幼兒園大班)、吳毅達(一年級)、陳雨林(二年級)、輔導員雪姐(清華大學大四學生)、王泓霖(一年級)、楊弘毅(一年級)、羅暉(吳恬媽媽)。郭燕攝
在組織夏令營的過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該“斷奶”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們。他們有太多的顧慮與擔心:孩子吃得慣嗎?孩子睡得好嗎?孩子與別人處得來嗎?孩子會想家嗎?
這些顧慮與擔心顯然是多余的。孩子們在游玩時,每天都處在高度興奮狀態中,高興和開心都來不及,何況還有一個新的集體、一群新的朋友和玩伴呢。其實,稍大點孩子,還不愿意讓父母陪同呢。
2011年北京冬令營,一個五年級女生堅持不要父母隨行,她渴望有自己的獨立出行。盡管路上因身體不適,吃了點苦頭,但她覺得很值,因為她是靠自己的力量挺過來的。
有的孩子,因為平時被父母管得太多,一旦有機會外出,逃離幾天父母的嘮叨,覺得非常自由自在。及時給孩子和孩子的心靈放幾天假,很有必要。
第一次出遠門的孩子,應該做什么準備呢?我們建議家長借旅游契機,要求孩子學會打理自己的事情。在行知教育的準備階段,我們給家長提了許多具體要求,這在第五章的行前教育中有詳細介紹。
按照我們的要求做好準備以后,不少家長給我們打來報喜電話,說他們家孩子,這幾天忙著做出行準備,開始查資料,還學著洗襪子和內衣,收拾書包和整理物品。
從電話里的聲音里,我聽得出家長是高興的。孩子人未出門,就已經開始行動起來,這就是行知教育要看到的效果。這時,孩子參加旅行的重要性開始顯現出來,旅行已經成為鍛煉孩子自立能力的一個強有力的助推器。如果每次出門,孩子的自立能力都提升一點,出門次數多了,孩子的自立能力也就培養出來了。

●兒行千里母牽掛。圖為臺灣夏令營
家長送行。許維隆攝
溫馨提示
何時放飛孩子獨自出門?這要因人因事而異。從旅游行程的距離來說,年齡小的孩子參加國內游比較合適,年齡大的可參加海外游。
所謂因人而異,是要看孩子的父母平時是否鍛煉過孩子。鍛煉得越早,孩子的自立能力就越強,如果沒有鍛煉的話,即使孩子研究生畢業,即使孩子已經為人父母,也無法完全自立。
平時怎樣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呢?
凡是孩子能做的事,就讓孩子去做,不要怕孩子做不好。做不好沒有關系,家長多指導幾次,孩子就能做好。凡是孩子該做的事,要放手讓孩子去做,比如刷牙、洗臉、吃飯、收拾玩具、整理書包,上學讀書等。
曾有家長詢問,孩子上學遲到了,學校不批評孩子,卻責怪家長,這樣的做法對不對?
上學是孩子的事,批評家長干什么?既然是孩子的事,當然得孩子自己去做。既要培養孩子自立,更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上學遲到,表明孩子的責任心還沒有樹立起來,應該批評的是孩子,要借此幫助孩子培養責任意識。
我經常跟媽媽們說,要做個“懶”媽媽,孩子才會自立,家長太“能干”,什么事情都包辦,孩子反倒顯得很無能!孩子自立這一關沒過,如何長大?現在社會上出現的大批啃老一族,他們成年后還依附甚至“寄生”在父母身邊,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