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能力與企業信息化
- 陳建斌
- 2575字
- 2018-12-30 08:31:10
前言
企業信息化理論正處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從最初信息、信息化的概念與特性研究,到信息系統、信息集成,再到IT項目實施與管理、IT規劃、IT治理與IT服務,還有ERP、BPR、CRM和電子商務等相關研究,其理論的進步與信息技術的深化應用密切相關。20世紀80年代暴露出的“IT黑洞”、“MIS泥潭”等問題,更是引起了業界的深入關注,眾多學者投入大量研究資源試圖尋找解決這個問題的優選方法,但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局面仍未有大的改觀。不過可喜的是,人們畢竟趟過了初期稍顯陌生的泥潭,認識水平和實踐水平也有了提高,MIS項目的失敗率已有所降低,成功的項目越來越多了。
“黑洞”問題的解決需要回答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關于過程是如何控制的,另一個是關于績效是如何評價的。在過程控制方面,有很多“TOP10”類的研究,希望通過解決規劃、一把手參與、基礎數據質量、培訓等關鍵問題,實現有效的過程控制,把握IT項目工期、費用和質量,提高項目成功率。在績效評價問題方面,從當初的技術評價思路過渡到了技術與經濟評價相結合的思路,并強調了IT投資績效的滯后性、長期性、間接性等特性,利用若干方法、模型幫助分離企業績效中的IT貢獻。但是,我們需要注意到上述所有的研究,均停留在IT應用的表面、局部,方法零散,思路局限,缺少深厚的理論支持。
21世紀初,我參加了國家職業資格“企業信息管理師”職業標準制訂及教材編寫,曾對企業信息管理師職業能力之一“信息系統運作”能力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廣泛的求證?!靶畔⑾到y運作”第一次提出了企業信息管理人員需要以信息系統為工具,對相關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以實現企業效益為目標,提高信息系統效果和效益。但是,如何“運作”信息系統呢?這又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缺少實踐的抽象,缺少理論的引導。此時,“IT能力”概念的出現,引起了我的注意,并通過初步的研究和思考發現,這一理論有可能為“運作信息系統”提供理論營養。
信息系統運作本身就是一種IT能力,它強調的就是IT資源與其他資源的優化配置,強調通過IT資源來整合其他資源,從而形成一種動態能力的過程。資源的異質性、時間壓縮不經濟性等,可以解開企業信息化的許多誤區,扶正方向。異質性表明,企業之所以有區別,就是因為它們有互異的資源,包括最新的IT資源。同樣的IT產品扎根到企業具體環境之中就是不同的IT資源了;同樣的信息系統嵌入到自己的業務流程中,就是獨特的內部資源了。認識到資源異質性,就要注意所謂通用信息系統或管理模式與企業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要注意企業其他傳統資源的異質性對信息化的影響作用。時間壓縮不經濟性告訴我們,雖然“跨越式發展”是可能的,但也是不經濟的,因為資源(獨特的、有價值的)是不可交易的、不可替代的,它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沒有現成可購買的,必須是自我演化而來的。具體到企業信息化,也許我們可以購買最先進的信息技術、信息產品和信息系統,但員工的信息意識、信息習慣是可購買的嗎?企業領導人對新技術的敏感,對IT項目的重視和指導,企業信息文化的形成,信息技術人員與業務人員的協作,信息技術人員對企業需求的深度挖掘,信息化過程中的溝通機制,新產品與企業流程的磨合,新系統與用戶的磨合等,所有這一切都是不可交易、不可替代、不能學習,而只能是自我培養的。這就是資源和能力的形成過程。能力形成以后,就成為企業生產經營的獨特武器,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提供動力,提供機會。別人走過的彎路,我們再走時可能會有所取直,但這些必要的歷史階段肯定是不可跨越的。因此,我們認為,也許“IT能力”就是成功企業信息化背后的那個“秘密”。
我們關于IT能力的研究,首先是對其基本概念的厘清。因為從眾多文獻發現,“資源”與“能力”混用,界限不清,性質不明,就難以形成厚實的理論基礎。本書第2章對有關概念進行了一些討論,希望能夠建立一致的資源與能力標準,方便此后IT能力的展開。其次,運用協同學和自組織理論,對“IT能力系統”進行了系統的、動態的闡釋,通過建構一個獨立的能力系統,展示它的結構性、演化性,形成相對完善的能力理論體系,并在動態能力理論的指引下,進一步討論了它的“動態能力”開拓性、開放性、戰略性等特性。IT能力是動態能力的一個具體形式,是企業動態能力的載體之一,基于過程觀點的IT能力動態分析框架是這方面研究的主要成果。然后,我們開展了IT績效與企業組織結構、IT能力與IT項目實施風險等方面的實證研究,是對其作用機制的進一步拓展。最后,對三種“IT競爭能力”的概念及其評價內容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本書是在團隊近幾年的研究成果基礎上,以發表的重要論文為主體,經過系統梳理和補充后形成的。我們關于IT能力的研究是希望為企業信息化提供理論支持,希望能夠以能力的角度來觀察企業信息化實踐問題。如通過評價本企業的IT資源和IT能力狀況,哪些關鍵能力是成熟的,哪些關鍵能力需要進一步培養;通過理解IT能力的系統性,發現資源投入與能力形成,再到績效產生的內在機制,從而更加理性地管理、控制IT項目、IT資源和IT過程;通過理解IT能力的成熟度,清晰定位企業的能力狀況,準確評價信息化的階段特性,從而制訂一個基于資源投入和能力建構的IT規劃。但是,本書內容仍然只是我們初步的思考,很多研究目標并沒有達到,如IT能力系統的演化機制,基于IT能力的規劃和評價具體方法等內容。我們甚至希望基于過程的視角,把企業的業務流程與IT能力結合起來,提出一個能夠圖形化描述能力的語義建模方法,為能力、資源的深化分析,為能力系統的進化演示,為基于能力的IT規劃和IT評價提供可視化的工具,但這項研究工作一直沒有如期開展。
“維基經濟學”為我們提供了“大規模協作”的思路,其基本做法就是把自己的資源發布共享出來,讓能者盡其用?;诖四康?,我們也把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近幾年團隊的研究成果積集成書分享出來,希望能夠“拋磚引玉”,為同樣關心“IT能力”理論的同仁所用,引無數更新創新成果為樂事。
本書適用于企業信息化理論、方法的研究和應用人員,也可作為信息管理、企業管理相關領域博士生、碩士生和本科生的參考書。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獲得了北京聯合大學商務學院“基于信息集成的商務創新”科研平臺建設項目資助,在此表示感謝。汪惠、郭彥麗分別是本書第7章、第8章的合著者。本書在寫作中參閱了大量文獻,雖然有援引標注但仍有未盡完備之處,在此向文獻的作者表示感謝!
作者
2009年9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