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要想成功,只有改變
書名: 正能量:正向心態帶來非凡的成功作者名: (美)拿破侖本章字數: 7277字更新時間: 2015-12-28 11:50:14
一切從改變開始
改變1%的當下,見證100%的生命煥新——改變,只為做到。
大多數人想要改造這個世界,但卻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列夫·托爾斯泰
學會接受,學會改變
要想成功,首先要學會“變態”——改變心態、狀態、態度等。成功,首先需要改變自己。這是一個渴望成功的時代,每一個人都渴望自己能夠成為成功者,但事實上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取得成功。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功,不僅是因為他們具有超越常人的才華,更為重要的是因為他們擁有決定人生成敗的良好心態。
一個人如果心態積極,樂觀地面對人生,樂觀地接受挑戰和應付麻煩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我們必須面對這樣一個奇怪的事實:在這個世界上,成功卓越者少,失敗平庸者多。成功卓越者活得充實、自在、瀟灑,失敗平庸者過得空虛、艱難、頹廢。為什么會這樣?
仔細觀察、比較一下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心態,尤其是關鍵時刻的心態,我們將發現“心態”會導致人生驚人的不同。
在推銷員中,廣泛流傳著一個這樣的故事:
兩個歐洲人到非洲去推銷皮鞋。由于炎熱,非洲人向來都是打赤腳。第一個推銷員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腳,立刻失望起來:“這些人都打赤腳,怎么會要我的鞋呢?”于是放棄努力,失敗沮喪而回;另一個推銷員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腳,驚喜萬分:“這些人都沒有皮鞋穿,這皮鞋市場大得很呢。”于是想方設法,引導非洲人購買皮鞋,最后發大財而回。
這就是一念之差導致的天壤之別。同樣是非洲市場,同樣面對打赤腳的非洲人,由于一念之差,一個人灰心失望,不戰而敗;而另一個人滿懷信心,大獲全勝。
人與人之間原本只有很小的差異,但是這種很小的差異卻造成了實際生活中巨大的落差!好的心態有助于人們克服困難,即使受到挫折與坎坷時,依然能夠保持樂觀的情緒,保持旺盛的斗志。成功人士與常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心態的差異,身處這個多變的時代,我們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心態!有一位女士就通過改變心態,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塞爾瑪陪伴丈夫駐扎在一個沙漠的陸軍基地里。丈夫奉命到沙漠里去演習,她一個人留在陸軍的小鐵皮房子里,天氣熱得受不了——在仙人掌的陰影下也有華氏125度。她沒有人可談天——身邊只有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而他們不會說英語。她非常難過,于是就寫信給父母,說要丟開一切回家去。
她父親的回信只有兩行,這兩行信卻永遠留在她心中,完全改變了她的生活:
“兩個人從牢中的鐵窗望出去,一個看到泥土,一個卻看到了星星。”
塞爾瑪一再讀這封信,覺得非常慚愧。她決定要在沙漠中找到星星。
塞爾瑪開始和當地人交朋友,他們的反應使她非常驚奇,她對他們的紡織、陶器表示興趣,他們就把最喜歡但舍不得賣給觀光客人的紡織品和陶器送給了她。塞爾瑪研究那些引人入迷的仙人掌和各種沙漠植物、物態,又學習有關土撥鼠的知識。她觀看沙漠日落,還尋找海螺殼。這些海螺殼是幾萬年前的,這沙漠還是海洋時留下來的……原來難以忍受的環境變成了令人興奮、流連忘返的奇景。
是什么使這位女士內心發生了這么大的轉變呢?沙漠沒有改變,印第安人也沒有改變,但是這位女士的念頭改變了,心態改變了。一念之差,使她把原先認為惡劣的情況變為一生中最有意義的冒險。她為發現新世界而興奮不已,并為此寫了一本書,以《快樂的城堡》為書名出版了。她從自己造的“牢房”里看出去,終于看到了星星。
生活中,失敗平庸者多,主要是心態有問題。遇到困難,他們總是挑選容易走的倒退之路:“我不行了,我還是退縮吧。”結果陷入失敗的深淵。成功者遇到困難,仍然保持積極的心態,用“我要!我能”“一定有辦法”等積極的意念鼓勵自己,于是便能想盡辦法,不斷前進,直至成功。愛迪生在幾千次失敗的試驗面前,也決不退縮,最終成功地發明了照亮世界的電燈。
如果你想成功,想把美夢變成現實就要擁有決定成敗的良好心態,除卻那些阻止你成功的心態。永遠記住這句話:“要想成功,首先要改變自我!”一切都在變化,而聰明的人是從變化中找變化,得以成功和快樂,而愚笨的人卻不知道一切都在變,只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那就是“改變”。一個人想要成功,就得去改變,不然迎接你的只有失敗,有人說失敗未嘗是壞事,但要知道失敗后的改變才是真正的好事。
永遠不要為別人而改變自己,如果別人不能接受最差的你,也不配擁有最好的你。我們在小時候都希望做一個虛心的人,但長大之后我們卻成了一個心虛的人。怕什么就會想到什么,信什么就會聽到什么。讓我們恐懼的不是外面的世界,而是我們的內心。
有三個方法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接受,改變,離開。不能接受那就改變,不能改變,那就離開。
在不滿中升華自己
如果你感覺不滿,你環顧左右前后,就能看出許多可能發展的事物來。這些可能性起初似乎是一些模糊的臆想。如果你有夢想,即使不能實現,也還是有其價值的,因為此種夢想可使你看到許多可能的機會,是別人所未見到的。
你有不滿?這很好
(一)
在人們的童年時代大都是充滿了各種幼稚的夢想。鋼鐵大王卡內基15歲的時候,便對他那9歲的小弟弟湯姆談論他的種種希望和志向。他說假如他們長大些,他要如何組織一個卡內基兄弟公司,賺很多的錢,以便能夠替父母買一輛馬車。
他們天天玩著這種游戲,自然而然地他們內心便抱持著許多夢想。這種“假如”的游戲,總是催促他努力工作。等到機會真正來了的時候,他便在現實中抓著,正如他在理想中抓著一樣,最后他總是能將理想變為現實。
(二)
“你以為我做了司機便滿足了嗎?我的心愿是做鐵路公司的總經理?!?
但是說這句話的青年在當時還沒有做到司機,他在鐵路上幫了兩年事之后,還只是在一輛三等火車上做一個加煤炭的工人,月薪40元。他說上面的那句話,是因為一個鐵路上的老手激起他說的。
那個老手對他說:“你現在做了添加煤炭的工人,就以為自己是發財了嗎?但是我老實告訴你吧!你現在這個位置要再做四五年然后才會升為大約月薪100元的司機;如果你幸運地不被開除的話,就可以一生安然地做司機?!?
聽這個話的青年是佛里蘭。他聽說自己可以得到一個安穩的工作,并不樂觀。他所說的話,后來真的做到了;他一步一步地努力,后來做到大都會電車公司的總經理,因為他不滿于一種安全穩定的工作。
志愿由不滿而來,由這開始,便有一種夢想,接著是勇敢的努力,把現狀和夢想中間的鴻溝聯系起來。偉大的人物并不是空洞的夢想者。他們將來的志向是根植于確切的事實的。他們是憑借著有目標的夢想使他們產生不滿,因不滿而刺激他們加勁地奮斗以求成功。
向上看,我能走多高
“我從樓梯的最低一級盡力朝上看,看看自己能夠看到多高?!边@是美國五大湖區上的運輸大王考爾比在最初進入社會做事時所說的一句話。
他一無所有,而他希望的卻是那樣高遠。他是根據什么來實現自己的希望的呢?他非常窮困,最初從紐約一步一步走到克利夫蘭,后來在湖濱南密執安鐵路公司總經理之下謀了一個書記的職位。但是他工作了一些時候,便覺得他這份工作范圍過于狹小,已不能滿足其遠大志愿了。他覺得這個工作除了忠實地、機械地干之外,沒有什么發展,沒有什么前途。
他覺得矮梯子并不一定就安穩。他覺得坐在一個矮梯子的頂上,更容易跌倒,不如爬一個看不見頂的梯子,一心只想朝上爬。
他辭了這個工作,另在赫約翰大使的手下謀得一個工作。赫約翰就是后來國務卿兼美國駐英國大使??紶柋鹊南胂罅σ呀浛吹?,如果與前者在一起,不會有什么發展,與后者在一起,則會有很大的成就。
如果你并不覺得不滿意,你便不會想改進你的現狀,也就不會有一種光明前途的理想。理想是一種刺激,因為理想可以把你的現在和將來的大區別擺在眼前。理想之于人,應當像是一種挑戰,催促他改進現有的狀況。如果他只是空想著成為一個大人物,或是以為自己已經是一個大人物,那么,他便永無任何改進。
那么,實際上他應當怎樣前進呢?
聰明的人最初要劃出路線來,照著路線從他現在的地位達到他想得到的地位。他在中途樹立許多小目標,對于最近的目標積極付出努力進行,因為這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他達到這個小目標的時候,覺得有了進步,便感到很高興,然后休息一會兒,又鼓起勁來,樹起第二個目標,向著那里前進。
人生好像是爬山一樣,你必須有達到山頂的雄心壯志,否則永遠無法爬到頂端,但如果只是埋頭往上爬,不管橫阻在前的巖石,也是徒勞無功的。雄心壯志加上小心謹慎才是成功的首要條件。
你的目的地是山頂,山頂有時清楚,有時模糊,有時完全看不見,但是不管看見看不見,總可以給你最后的目標。你所要時時注意的是眼前的步驟——如何越過石頭,如何跳過溪流,如何繞過山腳,如何免得從絕壁滑下去。
最后的目標是使你不致迷失路途,好像指南針一樣。不過如何爬山是要你自己努力的。
換一種態度工作
不管你目前是從事哪一種工作,每一天你一定要使自己獲得一個機會,使你能在平常的工作范圍之外,從事一些對其他人有價值的服務。在你自動提供這些服務時,你當然明白,你這樣做的目的并不是為了獲得金錢上的報酬。你之所以提供這種服務,因為它是你練習、發展及培養更強烈的進取心的一種方式。你必須先擁有這種精神,然后才能在你所選擇的終生事業中,成為一名杰出的人物。
做你喜愛的工作
不管什么時候,只要當愛的情緒進入一個人所從事的任何工作,這項工作的質量將立即得到改善,數量將大為增加,而工作所引起的疲勞將相對地大量減少。
一群社會學家——他們自稱為“合作者”——在路易斯安那州組織了一個“殖民地”,他們買下幾百畝農地,開始為實現一個理想而工作。他們擬訂了一套制度,讓每個人去從事他最喜愛的工作,或是從事他擁有最佳裝備的工作,他們擁有自己的牧場、自己的制磚工廠、自己的牛和家禽、等等。他們還有一個印刷廠,出版了一份報紙。
一位來自明尼蘇達州的瑞典移民也加入了這個殖民地,根據他自己提出的請求,他被分配到印刷廠工作。沒過多久,他卻抱怨并不喜歡這項工作,于是他被調到農場工作,負責駕駛一臺拖拉機。
但他對這項工作只忍耐了兩天,就覺得再也受不了了。于是他又申請調職,而被指派到牛奶廠工作。偏偏他和那些乳牛處不來,他就這樣子一一嘗試過“殖民地”中的每一樣工作,但沒有任何一樣工作是他所喜歡的。
正當他要退出這個殖民地之際,有人突然想到,有一項工作是他尚未嘗試過的——就是在制磚廠工作。于是他拿到一輛獨輪手推車,被分配給這樣的一個工作,把制好的磚頭從窯里運到磚場上,堆成一堆。一個星期的時間過去了,并沒有人聽到他提出任何抱怨。有人問他是否喜歡這項工作,他很高興地回答說:“這正是我所喜歡的工作?!?
他一直擔任這項工作,直到所有的磚頭都被運出擺好為止,然后,他就離開了這塊“殖民地”。
想想看,竟然有人會喜歡推送磚頭的工作。不過,這項工作倒是很適合這個瑞典人的天性。他獨自一個人工作,而且這個工作不需要任何思想,對他也沒有任何責任上的束縛,這正是他所希望的。
有許多目標、動機及人物可以激發一個人愛的天性。有些工作是我們所不喜歡的,有些工作則是我們稍微感興趣的,在某種情況下,可能有某種工作是我們真正喜愛的。當一個人從事他所喜愛的工作或是為他所喜愛的個人工作時,這個人將發揮最大的效率,而且也將更為迅速、更為容易地獲得成功。
做得多過酬勞
如果你只是從事你報酬分內的工作,那么你將無法爭取到人們對你的有利的評價。但是,當你愿意從事超過你報酬價值的工作時,你的行動將會促使和與你的工作有關的所有人對你做出良好的聲譽,將增加人們對你的服務的要求。
卡洛·道尼斯先生最初替汽車制造商杜蘭特工作時,只是擔任很低的職務。但他現在已是杜蘭特先生的左右手,而且也是杜蘭特手下一家汽車經銷公司的總裁。他之所以能夠升到這個很好的職位,是因為他提供了比他所獲得的報酬更多及更好的服務。
當我前去訪問道尼斯先生時,詢問他是怎樣如此迅速地獲得晉升的,他以短短的一段話,道出了整個過程。
“當我剛去替杜蘭特先生工作時,我注意到,每天下班后,所有的人都回家了,但杜蘭特先生仍然留在辦公室內,而且一直待到很晚。因此,我也決定在下班后留在辦公室內。沒有人請我留下來,但我認為,應該留下來,必要時可對杜蘭特先生提供任何他所需的協助。
“因為他經常在尋找某個人替他把某公文拿來,或是替他做個重要服務,則他隨時都會發現,我正在那兒等待替他提供任何服務。他后來就養成了呼叫我的習慣。這就是整個事情的經過?!?
杜蘭特先生為什么會養成呼叫道尼斯先生的習慣?因為道尼斯自動地留在辦公室,使杜蘭特先生隨時可以看到他,讓他為杜蘭特先生提供服務。他這樣做,獲得了報酬嗎?是的,他所獲得的報酬是獲得一個很好的機會,使他自己獲得了某個人注意,而這個人就是老板,有提升他的絕對權力。
有十幾個原因可以解釋,你為什么應該養成“任勞任怨,不計酬勞”的習慣,盡管事實上很少有人這樣做。其中有兩個原因最主要。
第一,你在建立了“任勞任怨,不計酬勞”的好名聲之后,將獲得好處。因為和你四周那些未提供這種服務的人比較起來,你們之間的差別將十分明顯,因此,不管你所從事的是什么行業,將有很多人指名要接受你的服務。
第二,到目前為止,這是你為什么應該任勞任怨、不計酬勞的最重要原因。如果你做的工作比你所獲得的報酬更多、更好,那么,你不僅表現了你的樂于提供服務的美德,也因此發展一種不尋常的技巧與能力。你將對你的工作勝任有余,最后將產生足夠的力量,使自己擺脫任何不利的生活環境。
接受批評就是一種進步
遭受別人戲弄也許正是自己去接受考驗的前奏。
接受批評,這是一次改變的機遇
康能曾經受過打擊。他第一次在美國眾議院演講的時候,被言辭犀利的新澤西州的代表非爾卜斯中途這樣譏諷了一句:“這位從伊利諾州來的先生,恐怕口袋里裝的是燕麥吧?”
全院的人聽了便哄堂大笑,假如被譏諷的是一個臉皮薄的人,恐怕就會不知所措了,但是康能卻不然,他外表雖然粗蠻,但內心卻明白這句話是事實。
“我不僅口袋里有燕麥,而且頭發里藏著種子。我們西部人大都是這樣有鄉土味兒,不過我們的種子是好的,能夠長出好苗來?!?
康能因這次的反駁,以致全國聞名,而大眾都稱他為“伊利諾州的種子議員”。他能夠使別人的譏諷變為稱贊和同情,因為他諳熟一種自貶的方法,這種方法我們人人都可以很容易學得。他曉得從批評聲浪中逃走是不好的。批評就好像一只狗一樣。狗看見你怕它,便愈加追趕你,恐嚇你。如果某種批評把你嚇住了,你便日夜都痛苦不安。但是如果你回轉頭來對著狗,狗便不再吠叫了,反而搖著尾巴,讓你來撫摸。只要你正面迎擊對你的批評,到頭來,它反而會為你所融化、克服。
我們之所以怕批評,是因為批評乃是真的事實,愈真實則我們愈害羞而想逃避。然而批評之所以可貴,便是因為里面包含著真實的緣故。如果我們時時努力改進我們人格上的種種缺點,則我們便沒有空閑的時間,對于那些細節過于斤斤計較了。
凡是有頭腦的人總是時時審視自己是不是完美的人,他曉得他自己確有許多缺點。批評是揭發這種缺點的一種好方法,是我們所應當歡迎的。
林肯也曾經受過別人的輕視。
當林肯是個年輕的律師時,因為有一個重要的案件來到芝加哥,但是無人理會他。在芝加哥,那些年長有名的律師都一致認為和一個外來的后生律師在一起會降低他們的身份。這些人自認為地位崇高,除自己以外看不起任何人。他們把林肯完全拋在一邊——無論去什么地方都不請他一同前往,也不和他一同吃飯。
林肯怎樣面對這種情形,是否鼻子翹得比輕視他的人還高,想方設法報復呢?不,他并沒如此做。后來他回到斯勃林菲爾德的時候,他說:“我到芝加哥才曉得自己所懂得的是多么的淺薄,而我要學習的又是多么的多。”
這種輕視對他是一種刺激,促使他改進。后來他升到了很高的地位,而那些輕視他的人還是一無長進。他做了美國的大總統,那些律師還是無名的律師。他們的輕視不過是替林肯預備了一級梯子,使林肯爬到榮譽的頂端。
不怨恨批評和戲弄我們的人
紐約電話公司的總經理麥卡羅小時被人開過一次最大的玩笑。那時他是一個幼稚的野孩子,他那種非常易于受欺騙的情形幾乎遠近馳名。他只知靠別人而且絕對地依賴別人,所以他自己毫不費力思索。他那時是在火車站的車道上做各種零碎的工作。
一個7月大熱天的下午,位于山巖與河流之間的西岸車站熱得就好像鍋爐一樣。有一個名叫比爾哥林斯的工頭叫麥卡羅去拿一點“紅油”以備紅燈之用。他說“紅油”是在離那兒一里遠的圓房子里,麥卡羅很恭敬地聽了工頭的話,便一心朝著那個方向走去以便完成他的任務。到了圓房子里,他就向那里的人要“紅油?!?
“‘紅油’?”那里的職員十分奇怪地問,“做什么用的呢?”
“點燈用的?!丙溈_解釋說。
“啊,我曉得了?!蹦莻€職員心中明白了,“‘紅油’是在過去那個圓房子的油池里?!彼f道。
于是,麥卡羅又在那滾燙的焦煤渣上走了一里之遠。那里的人告訴他“紅油”并不在那里,而且不曉得究竟是在哪里,最好到站長的辦公室里去問問。麥卡羅又提起腳走了。因此,在火熱的太陽下,他就這么走來走去地走了一整下午。
最后他著急了,便跑去問一個年老的工程師,這個慈祥的老工程師很憐憫地望著他說:“孩子呀!你不曉得那紅燈的光是紅玻璃映出來的嗎?你現在回到工頭那里去和他理論吧!”
麥卡羅得到這次教訓后,就發誓以后絕不像呆子般被人玩弄了還不知道。他決心將來做事要眼睛耳朵打開些,而且腦袋瓜也不再只是用來放帽子的。麥卡羅從中學習到一個很重要的人生經驗——不可太信任人。但他并未因此陷入另一個極端——對于人人都猜疑。這也是被批評的人所易于陷入的另一種陷阱。
對于批評我們的人,無論其動機是怎樣地惡劣,我們都不應對人產生猜忌心理,以為人人都是自己的仇敵,這是相當危險的。大人物難免也要受到不公平的批評、無理由的侮辱,以及惡意的誹謗。
別人的批評是極可貴的,可以顯示出你正處于什么地位,但你得切記不可在那個地位上停著不動。
要以客觀的態度來衡量別人的批評。不要衡量其究竟傷害你到什么程度,或是別人批評你的動機究竟如何。利用別人的批評來看清自己的行為,看出你究竟是對還是錯。如果你是錯了,便修正過來;如果你本來是對的,便不必牽掛著別人的批評而感覺不安。
別人批評的時候,不要養成一種感覺自己是受逼迫的習慣。無論怎樣,如果你的仇敵能指出一條路打破你的自負心,使你能夠改進,那么,他實在是幫了你的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