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己選的,怎能不愛(1)
- 聆聽心的選擇:巴菲特給年輕人的24堂財富人生課
- 成杰
- 3113字
- 2015-12-29 09:51:19
同樣愚蠢的是,不要用你最寶貴的時間,去干那些你不喜歡的、僅僅是為了讓簡歷更好看的事情。——巴菲特
再好不如自己喜歡
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能得到什么,而是想得到什么。所以,無論是關于感情,還是關于工作,都應該選擇自己所愛的。也只有這樣,才能夠將自己的幸福與快樂最大化。
2006年6月,位居當時世界富豪榜第二位的沃倫·巴菲特宣布,他將總價達370億美元的財產捐給比爾·蓋茨所創辦的梅林達·蓋茨基金會做慈善事業,這些財富大約占其私人財富的85%,這是許多人都難以想象的一筆巨額財富。這樣的舉動從宣布到實現的這段時間里,世界各地許多記者爭相前往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巴菲特的家鄉,對于他捐這么龐大的一筆財富進行了采訪。
有一位美國《紐約時報》的記者詢問他:“巴菲特先生,您把大部分財富都捐了出去,那么,請問您會給自己的孩子留下什么呢?”
沃倫·巴菲特說:“我已經把最珍貴的財富留給了我的孩子們啊,那些都不是金錢,而且也不是金錢可以買得到的,無論你花多少錢?!?
那位記者很迷惑,巴菲特也看出了他的迷惑之處,于是,巴菲特告訴記者:“我的孩子沒有拿走我的金錢,但他們從我這拿走了最珍貴的東西——按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我常常告訴我的孩子們,只要你愿意,只要你喜歡,沒有任何理由可以使你改變初衷,你可以一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無論事情的大小、無論工作的卑微與否。那么,豐富快樂的人生自然從中而來。”
在巴菲特看來,億萬家產不會給自己的孩子帶來多少能力和成長,反而會消磨他們的激情和理想,會使得他們變得更加墮落,不求上進,沒有任何的進取心。
的確如此。從某種意義上講,金錢確實不過是一串無意義的數字罷了,只有樂觀、自信、勇敢、勤于思考的性格才能收獲快樂與幸福。
聽了沃倫·巴菲特的這一席話,記者的內心受到很大的觸動,他開始思索,我們這一生到底為什么這么疲于奔波,而又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快樂與幸福?
后來他回到報社給《紐約時報》寫了一篇文章,在文中,他根據巴菲特所言,列出了人生能夠做到快樂和成功的5個準則:
(1)我們要想感受到生活是快樂的,就必須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2)失敗并不能說明什么,重要的是,失敗后依然保持著快樂、自信和勇敢的性格;
(3)要想取得較大的成就,就必須學會勤于思索;
(4)擁有再多的金錢,不如每天多給自己一些快樂,無論這種快樂是源于別人,還是源于自己;
(5)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懂得在生活中用積極的態度享受生命的力量。
該記者在采訪巴菲特之后寫的這篇文章并不是憑空捏造的,之前他自己也不明白為什么人生這么忙碌,他卻尋求不到一點快樂的存在,自從他在巴菲特那里得到答案以后,便一直按照自己所列的準則一一行動。在后來又一次采訪巴菲特時,他向巴菲特表示了感謝,感謝巴菲特給予自己的引導。
心理學家認為,當一個人從事自己所喜愛的職業時,他的心情是愉快的,態度是積極的,而且他也很有可能在所喜歡的領域里發揮最大的才能,創造最佳的成績。
所以,作為年輕人,哪怕職位是那樣的卑微、渺小,只要令自己快樂就行。因為快樂即是最大的幸福。何況職業實際上并沒有貴賤,快樂也不分尊卑?;实劭梢钥鞓?,乞丐也可以快樂。總之,做自己喜歡的事,快樂也就隨之而來。當然,做自己喜歡的事,絕不是率性而為,更不能違背倫理法紀。
也許在股票市場上巴菲特能夠做到巋然不動,但他也是人,他不是我們傳說的那種“股神”,更重要的是,巴菲特是位父親,他還有三個孩子。
關于他的孩子,無論是教育還是生活,一般人的心里的第一印象是,巴菲特不會為這等小事過于操心。理由很簡單,因為他有世界上最多的私人財富,他可以讓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好的生活條件,可以讓自己的孩子上最好的學校,接受最好的教育。而事實呢?其實不然,巴菲特在他三個的孩子面前,與我們的父親是一樣的。
我們高考的時候,父親會擔心我們是否能夠考上好的大學;我們考上大學了,父親會擔心我們是否能夠選擇一個好的專業;等到我們戀愛了,父親會擔心我們是否選對了人等等。這一切我們父親要做的事情,其實巴菲特又何嘗不是呢?
一個寂靜的夜晚,巴菲特坐在窗前,看著外面如水的月色,他的內心里有一些愁苦,因為他的大兒子霍華德開始面臨人生的一次重要的抉擇——退學辦農場。
在中國,哪位父親能夠如此冷靜地面對自己孩子的退學?
能做到這一點的父親,只能說明他的豁達是一般人難以比擬的。因為世界上無論哪個國家,怎樣的父母,都會認為,孩子成才的途徑主要是學習。放棄了學業,就如同放棄了自己美好的前程,會將一條本來很寬廣的大道越走越窄。
巴菲特也不例外。
一向主張對孩子采取寬松教育的巴菲特,也開始因為兒子的事情犯愁。但是霍華德主意已決。作為父親,巴菲特也只能用前瞻的眼光來理性判斷兒子的未來,就像他在準備投資某一家公司一樣,將他所能想到的一切后果都想到了。最終的結果是,他支持了大兒子的決定。當巴菲特告訴孩子他的決定的時候,霍華德非常地開心,抱著他的父親,深深地在他臉頰上親吻了一下,接著告訴他:“十分感謝您,父親,您讓我能夠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快樂,您在我心目中是全世界最有智慧的父親?!?
在孩子們小的時候,巴菲特沒有提出過過多的要求,而是讓他們多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比如玩泥巴、侍弄花草、聽音樂、唱歌、看攝影作品、在田野里瘋跑,這些都是孩子們生活的內容。
巴菲特的第二個兒子彼得是個音樂家,他十分喜歡音樂。有一天在給巴菲特彈奏鋼琴曲之后,他告訴巴菲特一件自己經歷的事情。
彼得有個朋友是黑人歌手,不幸得了重癥。在生命垂危的時候,他拉著彼得的手說:“我喜歡唱歌,音樂是我的生命,我的愿望是唱遍美國,作為一名黑人,我實現了這個愿望,在臨死之前,我沒有什么要向上帝懺悔的?,F在我只想說,感謝你彼得,你是我最真摯的朋友,能夠在我瀕臨死亡的時候一直陪伴在我身邊,現在我的生命快要結束了,但我請你轉告我的孩子,讓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吧,我會為他們感到驕傲的。”
巴菲特曾在一次家庭會議上告訴子女們,彼得的朋友黑人歌手的故事一直被他記在心中,因為他很感動。巴菲特說,他的感動不是這位黑人歌手多有成就,而是他在臨死前想得最多的是自己的孩子,始終讓自己的孩子做他們喜歡的事情。
這位歌手不僅沒有彼得那樣富有的父親,而且他自己本身就是6個孩子的父親。他一生中都是靠一把吉他與自己蒼涼的歌聲來感染聽眾,從而換取那份他應得的報酬,所以他并不富裕,但是他一點兒也不缺少快樂。
因此,巴菲特自始至終都認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永遠不會錯。
哲學家告訴我們,做我們喜歡的,然后成功就會隨之而來。
像戀愛一樣激情地生活
關于激情,倘若要說得清楚點的話,可以回想一下我們的初戀,我們把第一封情書送給了誰。同樣,如果能夠把激情送給生活,那么在生活中得到的樂趣該是如何的豐富。待到垂暮之年,回首追憶,我們會不由得在嘴角留下一抹美麗的微笑。
在我們與巴菲特——一個平凡的人與一個偉大的人之間,其實并沒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鴻溝,關鍵是能否把生活中的經歷,無論是痛苦的還是開心的都可以化為催人奮進的動力。所以,我們應該讓自己知道,在生活中,無論你是覺得繁瑣,還是覺得艱辛,我們都應該對生活煥發出火一般的熱情,沖破層層阻力和障礙,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得到我們需要的甜美生活,這就是我們為什么需要把激情送給生活的原因。
巴菲特是個十分有激情的人,無論是對事情還是對人,抑或自己喜歡的東西,他都充滿了無法形容的激情。
而對于我們,工作的本質就是要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很多人確實本末倒置,因為工作的關系鬧得整天悶悶不樂,郁郁寡歡。其實造成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缺乏自我心理狀態的調試,你要喚醒內心早已沉睡多年的激情,只有你情緒飽滿才會感覺每天工作的有意義,生命才會有價值。
- 杰出青少年的學習力訓練
- 我在清華等你來(第一輯)
- 影響青少年的100個勤勞節儉故事
- 青少年校園美文精品集萃叢書·少年的你系列:少年的你是耀眼奪目的光芒
- 讓身心與夢想齊飛(學生心理健康悅讀)
- 我的責任我來扛(成長勵志系列)
- 杰出青少年的思維力訓練
- “我的青春我的夢”全國中學生校園美文精品集萃叢書:一塵不染的少年真心
- 青春文學精品集萃叢書·希望系列:希望是星星之火的傳遞
- 哈佛大學青少哲學課:哈佛大學送給青少年最好的禮物
- 青少年校園美文精品集萃叢書·少年的你系列:少年的你是歲月最好的禮物
- 最有啟迪的思維故事(青少年最有啟迪的故事)
-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實務
- 大受鼓勵的自信故事(青少年大受鼓勵的故事)
- 老師我想對您說(讓學生感受親情的故事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