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認識你自己——你是怎樣的人(7)
- 內向者的能量:內向人玩轉外向世界的成功心理學
- 穆秋月
- 3116字
- 2015-12-29 09:51:24
連一句乖巧的話都不會說也是許多內向人的特點,因此也許有些吃虧。人無論誰都有自戀情結,這種自戀情結的強弱因人而異,但不愛自己就不能生存。在說恭維話方面,內向人實在沒有達到火候,人際關系和工作上難免會有損失,但也沒有必要因此煩惱。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建立在誠信的基礎而非恭維的語言上。所以,內向人不必顧忌因為恭維而帶來的損失,率直交往就可以了。如果對方對自己的誠實態度都不能有所感悟的話,那么這種人恐怕是那些小人物,反正與他們交往不會有什么好結果,所以不足以在意。
在人脈拓展中,內向者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比如,內向者善于傾聽、不搶他人風頭、謙遜好學,把這些特性運用得好,不僅能得到很多外向人的信任,有時,還會給大家留下好印象:默默傾聽的人是很有內涵、很有涵養、很會做人的。
5.內外優劣之爭
對內向和外向性格的優劣判別的爭論持續已久。瑞士精神實現學家榮格認為內向者的興趣所在不是外部世界而是自己的內心世界,即自己的觀點、思想、情感和行為;而外向者則把心理能量或者興趣指向環境中的一切。我們可以看出,外向的人對環境的變化比內向的人要敏感和迅速一些,但兩者沒有優劣之分。
一位著名的研究個性的心理學家艾森克,認為內向性格者的大腦皮層非常敏感,即使是不太強烈的外界刺激,也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反應。所以為了保護自我,他們會逃避周圍的世界,控制自己的愿望或約束自己的行為,以減少與他人的交流,同時減少產生沖突和受到傷害的可能性。而性格外向者的情形則相反,他們的大腦皮層相對來說不那么敏感他們需要從外界環境中得到更多的刺激,借以克服自身大腦皮層的遲鈍性。如果艾森克是對的,那我們可以簡單地說,從純生理角度看,內向者比外向者要聰敏一些。
專家們的說法不一,誰是誰非難以分辨。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出,內向者與外向者其實是各有短長。但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度的問題。極端的內向和極端的外向肯定都不是好事。從統計學上說,這兩類人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多數人是處在內外之間的某一處,或者稍偏內,或者稍偏外。
很多性格內向的人對自己不滿意。他們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希望自己能外向一點、活躍一點;他們并不知道,有許多性格外向的人對自己也不滿意,也找心理醫生,希望能變得穩重、成熟一些。所以對自己不滿的原因可能不是因為內向或者外向,而可能是別的更深的原因。
據統計,在心理醫院做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人中,性格內向和性格外向的人總數大約相等,但是,內向者比外向者更容易患心理疾病。如常見的對人恐怖癥、精神分裂癥等。
我們可以把內向性格分為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兩種。健康的內向性格是自然的、和諧的狀態,這樣的人有著與他的性格相適應的能力和理想。而且,持這種狀態的人對這一狀態沒有太大的不滿,并且愿意承受那份孤獨,那我們就可以認為他的內向性格非但沒有什么不好,反而有助于他成功。
不健康的內向性格是不自然、不和諧的狀態,這樣性格的人給人一些憂郁、壓抑甚至悲傷。他們明顯地對自己的狀況不滿意,而且會為自己拙于言辭或在公共場所表現不佳而深深地自責。由于長期的退縮他們也會散失一些實際的利益,這同樣也是他們不能接受的。表面看來,這樣的人可能很安靜,內心卻沖突不斷。一方面,他也渴望交流,渴望了解他人也被他人了解;另一方面,由于在交流中受到了太多的傷害,他總是對交流的情景和結果心存畏懼。如果是這樣的內向,就該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了。
當人們在說起這兩種性格的時候,通常會下意識的認為外向是好的,內向則較為不好。其實性格本身沒有優劣之分,只要是健康的就是好的。孔子所說的君子的標準:訥于言而敏于行。用心理學的語言來說,就是:一個健康的人格也許應該是,在說話方面顯得有些內向,而在行動方面卻是外向的。
內向外向沒有好壞之分,關鍵在于了解自己的性格,并學會利用自己的性格。我們的文化重視并推崇外向的特性。外向的人活潑,熱情,喜歡交際。我想,最大的優勢就是社交。外向的人喜歡侃侃而談,自信且樂觀的氣場,加上不時地幽默一把,很容易成為大眾的中心,讓人記憶深刻,這就是外向者特有的人際吸引力。善于利用社會交往這一點可以幫助自己受益無窮。
內向的人通常比外向的人對外界的事物刺激等感受和體會得更深,因此他們的腦袋里有很多的想法和情感,只是可能需要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下這些情感和印象才會翻騰和顯現出來。因此,他們的想法很少會表達出來。那么他們的優勢就在于對很多問題體驗深刻,能鉆研深入,并善于思考、富于創造性,富于想象;認真負責,善于觀察,對刺激的反應比較靈敏;善于傾聽(這在人際交往中顯然很重要)等一些共同的特性。
記住,每一個人都是多面的。內向與外向是性格的一個維度,沒有好壞優劣之分。內向和外向是一個連續體,內向和外向處在這個連續體的兩端。在實際生活中,這個連續體的兩側我們都會用到。只是我們會有一種天生的傾向于這一側或是那一側的偏好。有人偏外向一側的多些,那么他的外向性就明顯些;有人偏內向的多些,那么他的內向性就明顯些。同樣,也會有人正好處在這個連續體的中間,也就是他的偏向各占50%。內向和外向就像我們的左手和右手,在生活中我們的左手和右手都是必須用到的,只不過我們更習慣于用哪只手罷了。
6.內向者先天的優勢
內向者有著無限的可能性。情感、人際交往、事業,無論哪一方面,內向者都有自己的優勢。而且心理學家認為,快樂是一種由心而生的東西,在這一點上,內向者更是占了先機。
(1)快樂:內向者更容易快樂
心理學家李子勛曾經打過一個很形象的比方:內向的力量是樹根與樹干,外向的力量是枝葉、花蕾與果實。很多人陷入社交的煩惱,害怕人際關系,膽怯、退縮,因而自認為是內向的,其實他正好缺少內在的精神指向,內心根本就沒有快樂,期待被別人喜歡、認同,這樣的人恰好是外向的,也恰好缺乏內向的心理能力。所以,內向的人更容易為自己找快樂,因為他們的快樂不需看別人的臉色,不必建立在別人認可的基礎上。
(2)情感:沉靜者更迷人
在浮躁的人群中看慣了硬逞英雄、只說不練的男人,女性的情感越來越傾向于那些沉著、鎮定,每臨大事有靜氣的男人。而那些虛有其表、咋咋呼呼的女人,也讓男人由衷地想念那些安靜、羞怯、隱忍而內心堅定的女人。
(3)事業:內向者更容易成功
美國管理學大師吉姆·柯林斯在一份著名的調查報告中指出,一位卓越的高級經理人是集謙遜的性格與堅強的職業意志于一身的。他們謙遜而堅定,靦腆但無畏。他們給人的感覺是性格溫和而內向,在職業意志上則表現出鋼鐵般的堅強。在他們平靜的外表下,隱藏著一股強大的內在熱情,一種將自己接手的任何事情都做到最好的執著精神。
內向的人擁有一個豐富自足的內心世界,很是讓人羨慕。有統計說,那些有天分的人中,內向人的比例很高,也許是因為他們受外界的干擾少,更容易專注。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翰·納什就是一個十分內向的人,他的故事被拍成了電影《美麗心靈》。納什從小就變現出了極高的數學天分,被同學們成為“神秘天才”。他對社交不屑一顧,整天沉迷于數學理論。剛剛二十出頭即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并通過一篇關于非合作博弈的博士論文和其他相關文章,確立了他博弈論大師的地位。在20世紀50年代末,他已是聞名世界的科學家了。
然而,正當他的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30歲的納什得了嚴重的精神分裂癥,他的妻子艾利表現出鋼鐵一般的意志——她挺過了丈夫被禁閉治療、孤立無援的日子,走過了唯一兒子同樣罹患精神分裂癥的震驚與哀傷……漫長的半個世紀之后,她的耐心和毅力終于創造了奇跡:和他們的兒子一樣,納什教授漸漸康復,并在1994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內向的人善于探索內心世界,想東西比別人更深入,做事情也更執著,所以更容易在專業領域內取得突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