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5章

  • 法苑珠林
  • 道世
  • 4180字
  • 2015-11-27 16:45:20

至誠篇第十九(此有八部) 述意部 求寶部 求戒部 求忍部 求進部 求定部 求果部 濟難部

述意部第一

夫至誠所感無神弗應。大士運心無機不赴。勵己克意盡未來際。所以一一弘誓莫不忍智相應。心心廣博皆在阿惟越致。自非立行重于松筠。起愿逾于金石。歿命護持深心救濟。弘道以報四恩。育德以資三有。此則功被三祇果周十地也

求寶部第二

大志經云。昔有國名歡樂。有居士名摩訶檀。妻名旃陀。生一子。姿容端正世間少雙。墮地便語。發誓愿言。我當布施濟益貧窮。父母因名大意。至年十七為眾生故發意入海。取明月寶珠以濟眾生。初入海中至白銀城。龍王與明月珠。有二十里寶。前行復至金城。龍王與明月珠。有四十里寶。復前行至水精城。龍王與明月珠。此珠有六十里寶。復前行至琉璃城。龍王與明月珠。此珠有八十里寶。后得道時愿我為弟子。凈意供養過于今日。令長得智慧。大意受珠而去。欲還本國經歷海中。諸海神王因共議言。我海中雖多眾珍名寶無有此珠。便敕海神要處奪取。神化作人與大意相見。問言。聞卿得奇異之物寧可借視。大意舒手示其四珠。海神便搖其手使珠墮水。大意自念。王與我言。此珠難保。我幸得之。今為此子所奪非趣也。即語海神言。我自勤苦經涉險阻得此珠來。汝反奪我今不相還。我當抒盡海水。海神知之。問言。卿志奇高。海深三百三十六萬由延。其高無涯。奈何竭之如日終不墮地。如大風不可攬束。日尚可墮。風尚可攬。大海水不可抒令竭也。大意笑答之言。我自念前后受身生死壞敗。積骨過于須彌山。其血流過五河。尚欲斷之生死之根本。但此小海何足不抒。我昔供養諸佛誓愿言。令我志行勇于道決所尚無難。當移須彌山竭大海水。終不退意。便一心以器抒海水。精誠之意四天王來助大意。抒水三分已二。于是海中諸神皆大振怖。共議言。今不還珠者非小故也。水盡泥出壞我宮室。海神于是便出眾寶以與大意。大意不取。但欲得我珠。終不相置。海神知其意盛便出珠還之。大意得珠還其本國。恣意大施。自是以后境界無復饑寒窮乏之者。佛告諸比丘。昔大意者。我身是也。阿難白佛。以何功德致此四珠眾寶隨之。佛言。乃昔維衛佛時。大意當以四寶為佛起塔。供養三尊持齋七日。是時有五百人。同時共起寺。或懸繒燃燈者。或燒香散華者。或供養比丘僧者。或誦經講說者。今皆值佛并悉得度

故僧祇律云。時海神便作是念。假使百年抒此海水。終不能減毛發許。感其專精即還其寶。是時海神為婆羅門。而說偈言

精勤方便力  志意不休息

專精之所感  雖失復還得

求戒部第三

如雜譬喻經云。昔有人名薩薄。聞于外國更有異寶欲往治生。而二國中間有羅剎難不可得過。薩薄游行見市西門有一道人空床上坐云賣五戒。薩薄問言。五戒云何。答曰。無形。直口授心持后得生天。現世能卻羅剎鬼難。薩薄欲買。問索幾錢。答金錢一千。即就受竟。語言。卿向外國到界畔上。羅剎若來卿但語言。我是釋迦五戒弟子。薩薄少時到二國中間。見有羅剎身長一丈三尺。頭黃如蓑眼如赤丁。舉體鱗甲。更互開口如魚鼓鰓。仰接飛燕蹈地沒膝。口熱血流。群眾數千直捉。薩薄語言。我是釋迦五戒弟子。羅剎聞此永不肯放。薩薄聊以兩卷叉之。卷入鱗甲拔不得出。又以腳蹋頭沖拔復不出。五體沒鱗甲中。唯背得動。羅剎以偈語言

汝身及手足  一切悉被羈

但當去就死  跳踉復何為

薩薄志意猶固。以偈語羅剎曰

我身及手足  一時雖被系

攝心如金石  終不為汝斃

羅剎又語薩薄曰

吾是鬼中王  為人多力膂

從來食汝輩  不可得稱數

但當去就死  何為自寬語

薩薄更欲罵怒。自念此身輪回三界未曾乞人。我今當以乞此羅剎作頓飽食。即說偈曰

我此腥臊身  久欲相去離

羅剎得我便  悉持以布施

志求摩訶乘  果成一切智

羅剎聰明解薩薄語。便生愧心放薩薄去。長跪合掌向其謝曰

君是度人師  三界之希有

志求摩訶乘  成佛當不久

是故自歸命  頭面禮稽首

羅剎悔過竟送薩薄至外國。大得珍寶。又送還家。大修功德遂成道跡。故知戒力不可思議。勸諸行者堅持禁戒。還如此人立志勇猛

求忍部第四

如智度論云。有大力毒龍。以眼視人弱者即死。以氣噓人強者亦死。時龍受一日戒。出家入林樹間。思惟坐久疲懈而睡。龍法眠時形狀如蛇。七寶雜色。獵者見之驚喜言曰。以此希有難得之皮。獻上國王以為船舫。不亦宜乎。便以杖案其頭刀剝其皮。龍自念言。我力能傾國土。此一小物。豈能困我。我今以持戒故不計此身。當從佛語。自忍閉目不視。閉氣不喘。憐愍此人。為持戒故一心受剝不生悔意。既以失皮赤肉在地。時日大熱宛轉土中。欲趣大水見諸小蟲來食其身。為持戒故不復敢動。自思惟言。今我此身以施諸蟲。為佛道故。今以肉施以充其身。后以法施以益其心。身乾命終即生忉利天上。畜生尚能堅持禁戒。至死不犯。況復于人。寧容故犯

又五分律云。佛言。乃往過去有一黑蛇。蠚一犢子還入穴中。有一咒師以羖羊咒。咒令出穴。不能令出。咒師便于犢子前燃火咒之。化成火蜂。入蛇穴中燒蛇。蛇不堪痛。然后出穴。羖羊以角抄著咒師前。咒師語言。汝還舐毒不爾投此火中。黑蛇即說偈言

我既吐此毒  終不還收之

若有死事至  畢命不復回

于是遂不收毒自投火中。佛言。爾時黑蛇者。今舍利弗是。昔受如此死苦猶不收毒。況今更取所棄之藥

求進部第五

如雜寶藏經云。佛言。過去世時。亦復曾于迦尸國毗提醯國二國中間有大曠野。有惡鬼名沙吒盧。斷絕道路。一切人民無得過者。有一商主。名曰師子。將五百商人欲過此路。諸人恐怖畏不可過。商主語言。慎莫怖畏。但從我后。于是前行到于鬼所。而語鬼言。汝不聞我名也。答言。我聞汝名故來欲戰。問言。汝何所能。即捉弓箭而射是鬼。五百發箭皆沒鬼腹。弓刀器仗亦入鬼腹。直前拳打拳復入去。以右手托右手亦著。以右腳蹋右腳亦著。以左腳蹋左腳亦著。又以頭打頭亦復著。鬼作偈言

汝以手腳及與頭  一切諸物悉以著

余有何物而不著

商主說偈而答言

我今手足及與頭  一切財錢及刀仗

此諸雜物雖入沒  唯有精進不著汝

精進若當不休息  與汝斗諍終不廢

我今精進不休息  終不于汝生怖畏

時鬼答言。今為汝故。五百賈客盡皆放去

求定部第六

如新婆沙論云。魔王遂見菩薩坐菩提樹端身不動誓取菩提。速出自宮往菩薩所謂菩薩曰。剎帝利子可起此座。今濁惡時眾生剛強。定不能證無上菩提。且應現受轉輪王位。我以七寶當相奉獻。菩薩告曰。汝今所言如誘童子。日月辰星可令墮落。山林大地可升虛空。欲令我今不取大覺起此座者。定無是處。后魔將三十六俱胝魔軍。各現種種可畏形。執持戰具色類無邊。遍三十六踰繕那量。俱時奔趣菩提樹下惱亂菩薩。皆不能得。菩薩身心不動逾須彌山也

求果部第七

如雜寶藏經云。佛法寬廣濟度無涯。至心求道無不獲果。乃至戲笑福不唐捐。如往昔時。有老比丘。年已朽邁神情昏塞。見諸年少比丘種種說法。聞說四果心生美尚。語少比丘言。汝等聰慧。愿以四果以用與我。諸少比丘嗤而語言。我有四果。須得好食然后相與。時老比丘聞其此語。歡喜即設種種肴膳。請少比丘求乞四果。諸少比丘食其食已。更相指麾弄老比丘語言。大德。汝在此舍一角頭坐。當與爾果。時老比丘聞已歡喜。如語而坐。諸少比丘即以皮鞠打其頭上。而語之言。此是須陀洹果。老比丘聞已系念不散。即獲初果。諸少比丘復弄之言。雖與爾須陀洹果。然其故有七生七死。更移一角。次當與爾斯陀含果。時老比丘獲初果故心轉增進。即復移坐。諸少比丘復以鞠打頭。而語之言。與爾二果。時老比丘益加專念。即證二果。諸少比丘復弄之言。汝今已得斯陀含果。猶有往來生死之難。汝更移坐。我當與爾阿那含果。時老比丘如言移坐。諸少比丘復以鞠打。而語之言。我今與爾第三之果。時老比丘聞已歡喜。倍加至心。即時復證阿那含果。然故于色無色界受有漏身。無常遷壞念念是苦。汝更移坐次當與爾阿羅漢果。時老比丘如語移坐。諸少比丘復以皮鞠撩打其頭。而語之言。我今與爾彼第四果。時老比丘一心思惟即證阿羅漢果。得四果已甚大歡喜。設諸肴膳種種香華。請少比丘報其恩德。與少比丘共論道品無漏功德。諸少比丘發言滯塞。時老比丘方語之言。我已證得阿羅漢果已。諸少比丘聞其此音。咸皆謝悔先戲弄罪。是故行人宜應念善。乃至戲弄猶獲實報。況至心也

又雜寶藏經云。若人求道要在精誠相感。能獲道果。如往昔時有一女人。聰明智慧。深信三寶。常于僧次請二比丘。就舍供養。時有一老比丘。次到其舍。年耆根鈍素無知曉。時彼女人齋食已訖。求老比丘為我說法。獨敷一坐閉目靜默。時老比丘自知愚闇不知說法。趣其睡眠棄走還寺。然此女人至心思惟有為之法無常苦空不得自在。深心觀察即獲初果。既得果已。求老比丘欲報其恩。此老比丘審己無知棄他走避。倍更慚恥復棄藏避。而此女人苦求不已。方自出現。女人于時具論上來蒙得道果。故赍供養用報大恩。時老比丘以慚愧故。深自克責即獲初果。是故行者應當至心。若至心者所求必獲

濟難部第八

如僧伽羅剎經云。昔者菩薩。現為鸚鵡常處于樹。風吹彼樹更相切磨。便有火出。火漸熾盛遂焚一山。鸚鵡思惟。猶如飛鳥軀止于樹。故當反復起報恩心。何況于我長夜處之而不滅火。即往詣海。以其兩翅取大海水。至彼火上而灑于火。或以口灑東西馳奔。時有善神。感其勤苦。尋為滅火

又智度論云。昔野火燒林。林中有一雉。勤身自力飛來入水。以水灑林。往返疲乏不以為苦。時天帝釋來問之言。汝作何等。答曰。我救此林。愍眾生故。此林蔭育處居日久。清涼快樂。我諸種類及諸宗親。皆悉依仰。我有身力。云何不救。天帝問言。汝乃精勤當至幾時。雉言。以死為期。天帝言。誰為汝證。即自立誓。我心至誠信不虛者。愿火即自滅。是時凈居天知雉弘誓。即為滅火。始終常茂不為火燒(故經云人有善愿天必從之斯言驗矣)

頌曰

志誠抱冰雪  暮齒迫桑榆

太息波川迅  悲哉人代拘

歲聿皆采獲  冬晚懼嚴枯

精誠求施戒  忍精定慧眸

結侶同共遠  勝地心相符

商人不顧死  羅剎未能逾

求寶竭大海  神怖捧明珠

寄言求道者  立志報非虛

感應緣(詳夫古今無問道俗但有至誠克必感征且列外中有三內中十一內外合說略述一十四驗) 晉明帝殺力士含玄 楚熊渠夜行射石 楚干將莫耶藏劍 宋韓憑妻康王奪 宋伏萬壽念觀音 宋顧邁念觀音 宋沙門慧和念觀音 宋韓徽念觀音 宋彭子喬念觀音 趙沙門單服松吞石 唐董雄念觀音 唐沙門道積諫志 唐沙門法誠經驗 唐比丘尼法信經驗

晉明帝殺力士含玄。玄謂持刀者曰。我頸多筋。斫之必令即斷。吾將報汝。持刀者不能留意。遂斫數瘡然始絕。尋后見玄。絳冠朱服赤弓丹矢射之。持刀者呼曰。含玄緩我。少時而死(右一驗出冤魂志)

楚熊渠。夜行見寢石。以為伏虎。彎弓射之。沒金鏃羽。下視知其石也。復射之矢摧無跡漢世復有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射虎得石亦如之。劉向曰。誠之至也。而金石為之開。況人乎。夫倡而不和。動而不隨。中必有不全者也。夫不降席而匡天下者。求之己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平县| 龙州县| 南雄市| 巴中市| 承德县| 伊吾县| 玉环县| 桃江县| 汝南县| 翁源县| 社旗县| 武汉市| 丹东市| 伊川县| 铜陵市| 汪清县| 饶阳县| 文化| 德格县| 宿州市| 尖扎县| 博白县| 长治市| 武宣县| 闽侯县| 淮阳县| 莱西市| 临泉县| 遂昌县| 门源| 鄱阳县| 杂多县| 南昌县| 正定县| 枣阳市| 望都县| 鹤峰县| 桂平市| 新乡县| 荥阳市| 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