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篇第八十五(此有六部)
布施部第一(此別一十一部) 述意部 慳偽部 局施部 通施部 法施部 量境部 觀田部 相對部 財施部 隨喜部 施福部
述意部第一
夫布施之業。乃是眾行之源。既標六度之初。又題四攝之首。所以給孤獨食。散黃金而不吝。須達拏王。施白象而無惜。尚能濟其厄難。忘己形軀。故薩埵投身。以救饑羸之命。尸毗割股。以代鷹鹯之餐。豈況國城妻子。何足經懷。寶貨倉儲。寧容在意。俗書尚云。解衣推食摩頂至踵。車馬衣裘朋友共弊。莫不輕財重義愛賢好士。且自財物無常。何關人事。苦心積聚。竟復何施。四怖交煎。五家爭奪。何有智人而當寶玩。比見凡愚吝惜家財。靡有舍心而喪軀命。但為貪生常憂不活。遂使妻兒角目兄弟鬩墻。眷屬乖離親朋隔絕。良由慳因慳緣慳法慳業。乖菩薩之心。妨慈悲之道。不生救護之意。唯起煩惱之情。如是之[保/言]。寔由慳貪為本也
慳偽部第二
如菩薩處胎經佛說偈言
世多愚惑人 守慳不布施
積財千萬億 稱言是我有
臨欲壽終時 眼見惡鬼神
刀風解其體 無復出入息
貪識隨善惡 受報甚苦辛
將至受罪處 變悔無所及
又薩遮尼揵子經偈云
貪人多積聚 得不生厭足
無明顛倒心 常念侵損他
現在多怨憎 舍身墮惡道
是故有智者 應當念知足
惜財不布施 藏舉恐人知
舍身空手去 餓鬼中受苦
饑渴寒熱等 憂悲常煎煮
智者不積聚 為破慳貪故
又分別業報經偈云
修行本布施 急性多嗔怒
不依正憶念 后作大力龍
又菩薩本行經云。若見乞者。面目頻蹙。當知是人開餓鬼門
又大集經云。有四法障礙大乘。何等為四。一不樂惠施。二施已生悔。三施已觀過。四不念菩提心。復有四法。一為欲而施。二為嗔而施。三為癡而施。四為怖畏而施。復有四法。一不至心施。二不自手施。三不現見施。四輕慢施
又優婆塞戒經云。佛言。菩薩布施遠離四惡。一破戒。二疑網。三邪見。四慳吝。復離五法。一施時不選有德無德。二施時不說善惡。三施時不擇種姓。四施時不輕求者。五施時不惡口罵詈
復有三事。施已不得勝妙果報。一先多發心后則少與。二選擇惡物持以施人。三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復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施已見受者過。二施時心不平等。三施已求受者作。四施已喜自贊嘆。五說無后乃與之。六施已惡口罵詈。七施已求還二倍。八施已生于疑心。如是施主則不能得親遇諸佛賢圣之人。若以具足色香味觸。施于彼者。是名凈施
若偏為良福田施不樂常施。是人未來得果報時不樂惠施
若人施已生悔。若劫他物持以布施。是人未來雖得財物常耗不集
若惱眷屬得物以施。是人未來雖得大報身常病苦
若人先不能供養父母。惱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惡人。是假名施。不名義施。如是施者。名無憐愍不知恩報。是人未來雖得財寶。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局施部第三
述曰?;驈陀腥嗽S施貧者令他歡喜。后悔不與。招苦轉多?;蛴斜娚詿o信施。見他行施不能隨喜。反生毀呰令他不施。得罪最重?;蛴泄参锲糜羞^。如家中財物妻子共感。多少有分。非獨感得。于中獨吝不肯惠施。障人修福。得惡最深。故正法念經云。若有丈夫。敕其婦人。令施沙門婆羅門等食。其婦慳惜實有言無。語其夫言。家無所有。當以何等施與沙門及福人等。如是婦人誑夫吝財而不布施。身壞命終墮于針口餓鬼之中。由其積習多造惡業。是故婦人多生餓鬼道中。何以故。女人貪欲嫉妒多故不及丈夫。女人小心輕心不及丈夫。以是因緣。生餓鬼中。乃至嫉妒惡業不失。不壞不朽。于餓鬼中不能得脫。業盡得脫。從此命終生畜生中。受遮吒迦鳥身(此鳥唯食天雨。仰口承天雨水而飲之。不得飲余水)常患饑渴受大苦惱。畜生中死生于人中。以余業故常困饑渴。受苦難窮。常行乞食。或復于家共有供中。偏食不與他人。亦得重罪。故正法念經云。多食美食而自食啖。不施妻子及余眷屬妻子等。但得嗅其香氣不知其味。于妻子前而獨食之。以慳嫉故。同業眷屬而不施與。亦教他人不給妻子起隨喜心。數造斯過。而不改悔。不生慚愧。如是惡人。身壞命終生于食氣餓鬼之中。既生之后饑渴燒身處處奔走。申吟嗥噭悲泣愁毒。唯恃塔廟及以天祀。有信之人設諸供養。因其香氣及嗅余氣以自活命。故知眾生獨用家物及偏獨食。皆得大罪。或慮無財乃至水草。亦不將施。后受貧苦世世不絕。故優婆塞戒經云。無財之人自說無財。是義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無不有。雖是國主不必能施。雖是貧窮非不能施。何以故。貧窮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棄蕩滌汁。施應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塵糗施于蟻子。亦得無量福德果報。天下極貧。誰當無此塵許糗耶。極貧之人誰當赤露無衣服者。若有衣服。豈無一線一針施人。系瘡一指許財作燈炷耶。善男子。天下之人誰現貧窮無其身者。如其有身。見他作福身應往助。執投掃灑亦得福報。故成實論云。掃一閻浮僧地。不如掃一手掌佛地
又四分律及彌沙塞律云。昔佛在世時。跋提城內有大居士。字曰琝荼。饒財珍富有大威力。隨意所欲周給人物。倉中有孔。大如車軸。谷米自出。婦以八升米作飯。飼四部兵及四方來者。食故不盡。其兒以千兩金與四部兵及四方乞者。隨意不盡。兒婦以一裹香涂四部兵并四方來乞者。隨意令足。香故不盡。奴以一犁耕田七壟。出米滋多。其婢以八升谷與四部兵。人馬食之不盡。家內良賤共爭各是我福力。琝荼詣佛請問誰力。佛言。汝等共有。昔王舍城有一織師。織師有婦。又有一兒。兒又有婦。有一奴一婢。一時共食。有辟支佛來就舍乞食。各欲當分舍與。辟支佛言。各減少許。于汝不少。在我得足。即共從之。辟支食已。于虛空中現諸神變方去??棊熅鞂偕崦奶焱跆臁V劣谒罐D七返。余福此生。果報齊等
通施部第四
如涅槃經云。菩薩凡行施時。不見受者持戒破戒。是田非田。此是知識。此非知識。施時不見是器非器。不擇日時是處非處。亦復不計饑饉豐樂。不現因果。此是眾生。此非眾生。是福非福。雖復不見施者受者。及以財物。乃至不見斷及果報。而常行施無有斷絕。菩薩若見持戒破戒乃至果報。終不能施。若不布施則不具足檀波羅密。若不具足檀波羅蜜。則不能成阿耨菩提。譬如有人身被毒箭。其人眷屬欲令安隱。為除毒故。即命良醫。而為拔箭。彼人方言。且待莫觸。我今當觀如是毒箭。從何方來耶。誰之所射。為是剎利婆羅門毗舍首陀。復更作念。是何木耶。竹耶柳耶。其鏃鐵者。何冶所出。剛耶柔耶。其毛羽者。是何鳥翼。烏鴟鷲耶。所有毒者。為從作生。自然而有。是人毒。惡蛇毒耶。如是癡人竟未能知尋便命終。菩薩亦爾。若行施時。分別受者持戒破戒乃至果報。終不能施。若不能施則不具足檀波羅蜜。乃至菩提
又凈業障經云。若菩薩觀慳乃施。不作二相。持戒毀戒不作二相。嗔恚忍辱懈怠精進亂心禪定愚癡智慧不作二相。是則名為凈諸業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