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fù)不能食。常默默。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欲。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诳唷P”愠?。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痢。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

其脈微數(shù)。每溺時頭疼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時頭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頭眩者。三十日愈。其證或未病而預(yù)見?;虿∷奈迦帐家??;虿≈炼铡;蛞辉潞笠娬?。各隨癥治之。

百合病者。宗氣血脈。百不合之病也。以百不合之病。而合之以百合。以藥名病。猶云柴胡癥。桂枝癥之義。故曰百合病也。百脈者。百骸之血脈。就上中下三焦而言。一宗者。一身之宗氣。就心肺之夾空而言。然氣主乎血。血抱乎氣。嘗有夫唱婦隨。君令臣供之妙。若陰血一傷。則其氣自為渙散。而氣血失合一之用。故悉致其病也。是則氣原無病。所病者。惟是血不足以副之。故見夫若無家。君幾失國之象。下文欲食、欲臥、欲行、欲飲食、或有美時。及無寒無熱等。一半、俱陽氣未病之候。而不能食、不能臥、不能行、或飲食有不用。而且食聞臭。

及如熱等。一半癥候。俱陰不能為陽以贊厥成耳。默默。神機以失根據(jù)而有消阻之狀??诳嗾摺j柛∮谏弦病P”愠嗾?。陽陷于下也。藥不對癥。故不能治。蓋行諸藥者。以脾胃之陰陽相得。然后能使之內(nèi)走臟腑。外達經(jīng)表耳。今陽有余而弛。陰不足而縱。陽弛。故得陽藥則劇吐。陰縱。故得陰藥則劇利也。如有神靈。指預(yù)知暗識之類。蓋陰不能宅陽。而魂離神蕩。往往有在家而預(yù)知行人之至。靜臥而潛通竊議之言者是也。此條神機不守。為百合病之最重者。俗解頂上文之得藥吐痢為言。則謬甚矣。身形如和者。陽氣無病之應(yīng)。脈微數(shù)者。

陰血干熱之應(yīng)。陰短陽長之人。每當(dāng)溺時。則膀胱一空。而陰氣下流。其陽熱愈浮于上。故頭痛六十日。為六氣轉(zhuǎn)換之候。五行之鬼氣。滿則必移。而平氣接之。是為子制其鬼也。故期其愈。若頭不痛。但淅然及溺快。而但頭眩者。其陰虛陽浮之候。降序而愈期亦各較速也。其癥。統(tǒng)指欲食至頭眩等癥而言。未病而見。謂不因他病而自成百合病者。即下文第五條百合地黃湯癥是也。病四五日三項。謂不論新舊。先因他病而致虛陰氣以成此病。即下文二條之百合知母湯。三條之百合滑石代赭湯。四條之百合雞子黃湯等癥是也?;蛴袉栍嗾咴弧W雍我灾税Y之陽氣無病。但病陰虛而陽自渙散也耶。答曰。以本篇方意知之。諸方中用藥。

俱就上中下而峻補其陰。至于氣分。但用百合一味以招來收攝之而已矣。見諸方下。客首肯而去。

百合病見于發(fā)汗后者。百合知母湯主之。

百合知母湯方 百合(七枚劈) 知母(三兩切)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dāng)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百合病發(fā)汗后者。猶言發(fā)汗之后。因而成百合病也。發(fā)汗。則心肺之陰液大傷。而上焦神氣。有懶散不完之象。故見首條諸癥。知母滋陰清熱。善走肝腎。肝為心之母。腎為肺之子。合子母而兩補心肺之陰精。然后以形象心肺。瓣瓣朝宗之百合。收攝其神氣而抱攏之。則知母滋陰以調(diào)百脈。百合斂陽以歸一宗。針鋒逼對矣。先必別煎者。各完其性也。然后合和者。相與有成也。煎用泉水者。取其上泛而流長。蓋上泛之性歸宗。流長之性貫脈也。

百合病見于下之后者?;鳒髦?。

滑石代赭湯方 百合(七枚劈) 滑石(三兩、碎綿裹) 代赭石(如彈丸大一枚、碎、綿裹)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dāng)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渣。別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

取一升。去渣。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溫服。

百合病下之后者。猶言因下后而成百合病也。下后。則脾與肝腎之津液大傷。而下焦神氣有懶散不完之象。故見首條種種等癥也。滑石甘寒鎮(zhèn)重。甘能聚氣。寒能養(yǎng)陰。鎮(zhèn)重。則能令招攝神氣之百合。下斂三陰散亡之氣。分別水谷。又其治下后之余事也。下后。必多陰氣上逆。故加代赭以鎮(zhèn)之耳。

百合病見于吐之后者。百合雞子黃湯主之。

百合雞子黃湯方 百合(七枚劈) 雞子黃(一枚)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dāng)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納雞子黃。攪勻。煎五六沸。分溫服。

百合病吐之后者。猶言因吐后而成百合病也。吐后。則脾胃之陰液大傷。而中焦神氣有懶散不完之象。故見首條種種諸癥也。雞蛋黃。血液渾全。且色黃而居中。為大補土液之圣藥。能使百合收攝中宮之氣。聚為一宗。故主之。

百合病不經(jīng)吐下發(fā)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黃湯主之。

百合地黃湯方 百合(七枚劈) 生地黃汁(一升)上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dāng)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渣。內(nèi)地黃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中病勿更服。大盒飯如漆。

百合病不經(jīng)吐下發(fā)汗者。猶言不因吐下發(fā)汗而成百合癥也。病形如初。具首節(jié)全癥之謂。不因汗吐下之誤治。而自成其癥。則其人之上中下三焦。陰液皆虛。陽氣以無偶而參錯故也。生地黃。體直味重。氣濃液全。

通補三焦十二經(jīng)之血脈。用汁一升。以為之主。而令完神聚氣之百合為佐。是補百脈。而通其氣。以輔一宗也。中病勿更服??值攸S甘寒之性。過傷陽氣也。大便如漆。所以驗中病之法。蓋液短者。則地黃之汁。滲走百脈。故大便無所見。大便如漆。則百脈不受地黃而自下。故知中病也。時解謂淤血行下。未是。

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百合洗方 百合(一升)上一味。以水一斗。漬一宿。洗身。洗已。食煮餅。勿以鹽豉也。

百合病為宗氣渙散之癥。氣散、則陰液與之俱散。而為汗者理也。況一月不解之久。其變成渴也宜矣。以百合之收攝真氣者。漬水以洗之。則外散之氣內(nèi)抱。而陰液得全。渴將自止矣。麥形象心。為少陰之谷。性能聚液。故可作煮餅為食也。鹽能令器津泄。非洗毛竅以收津氣者之所宜。故戒食鹽也。豉為養(yǎng)性之味。鹽豉且戒。況其他乎。

百合病渴不瘥者。栝蔞牡蠣散主之。

栝蔞牡蠣散方 栝蔞 牡蠣(熬等分)上為細末。米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不瘥。承上文而言。用百合洗方。而渴仍不解之謂。洗之而渴不瘥。是中焦之營陰渙散。不能上供喉舌。而陽獨亢之應(yīng)。牡蠣靜藏水底。有收攝真壬之象。栝蔞滋陰清熱。且根性上蔓。是又升其清潤于廉泉舌本者。加之服以米飲。則引入胃中。而胃液立起。其主之也。不亦宜乎。

百合病變成熱者。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一兩) 滑石(三兩)上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當(dāng)微利者止服。熱則除。

膀胱之化機不運。則陽熱由小腸而上浮胸膈。故上條見渴癥。又從胸膈而外浮于表分。故此條見熱癥也。

滑石分理陰陽。為中下二焦清利之品。配百合以收攝其氣。則水道下泄。而陽熱自除矣。微利。即止服。陰虛。

不得過以分消傷津液也。首條言本癥曰欲飲食。或有美時?;蛴胁挥?。是百合病原無渴癥。又曰如熱無熱。是百合病原無熱癥。則前條之渴。此條之熱。俱因一月不解變出。故兩曰變成也。

百合病見于陰者。以陽法救之。見于陽者。以陰法救之。見陽攻陰。復(fù)發(fā)其汗。此為逆。見陰攻陽。乃復(fù)下之。此亦為逆。

見于陰。謂百合病之成于下后者。蓋下后。則真陰損傷。而真陽渙散。陽法救之。即滑石代赭。及百合洗方之類。其意在斂氣歸宗。故曰陽法也。見于陽。謂百合病之成于汗吐后者。蓋汗吐后。則陽液損傷。而陰氣渙散。

陰法救之。即百合知母。及栝蔞牡蠣之類。其意在添精潤脈。故曰陰法也。反此則逆??傄姲俸喜≈冀K不可汗下。況用吐乎。李氏舊注。以陽亢陰盛。解見陰見陽。大謬。蓋陽亢之說。猶于變渴變熱二條。影射得去。至陰盛一邊。試問本篇諸條治法。將何所指乎。皆以不知百合一病。盡因傷損陰陽二液。以致或陰或陽。為之懶散浮蕩故也。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起臥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嗄。甘草瀉心湯主之。

甘草瀉心湯方甘草(四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 黃芩(三兩) 黃連(一兩) 干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以日三服計之。則再煎下。當(dāng)有取三升三字。)此虛邪陰火。逼傷胃中真陽。而為上浮下陷之癥也。狐性善疑?;蟆㈧呕笠病Q曰蛎呋蚱??;蛏匣蛳??;蚯盎蚝蟆?

令病者自疑。醫(yī)者炫惑之義。狀如傷寒。指頭疼發(fā)熱而言。默默欲眠者。胃中真陽。為虛邪陰火所傷。不能自振。而有遁伏少陰之象。故下文不欲飲食。惡聞食臭二癥。同一根蒂也。目不能閉。臥起不安者。虛熱上沖。而陽氣又有雖微而不能自伏之勢也。蝕者。非真有蟲食之義。謂陰熱敗物。有濕朽霉?fàn)€之象。如蟲之食物者然也。蓋虛邪陰火之氣。由中焦而上沖。則歷胃脘及肺。而喉嗓為結(jié)聚之處。下陷則歷小腸至膀胱?;蛴纱竽c。而前后二陰為結(jié)聚之處。故皆為蝕也。面目為神氣之所會?;鹕t烘然而赤。陽伏。則黧然以黑。氣陷。則夭然以白。邪熱有升降。氣機有起伏故也。喝者。聲出自閉。如吆喝之狀。蓋所以自禁其上沖之氣耳。上部、凡喉舌牙花皆是。主甘草瀉心湯者。甘草甘能守中。重用之以為君。則干姜之溫。在胃陽。人參之補。在中氣。半夏降上逆。芩連清標熱。則中焦之真陽復(fù)。而虛邪陰火自熄矣。或曰。陽與火似為同類。今曰虛邪陰火。逼傷真陽。敢問其所以異。且既曰火。而復(fù)用辛熱之干姜。何也。答曰。真陽。體溫用醇。不焦不殺。三春太和之氣也。虛邪陰火者。不特與真陽不同。亦與實邪陽火有辨。陽火有根有焰。生于木而死于水。故天地之酷熱??梢燥L(fēng)散??梢杂杲狻j幓馃o起無止。生于水而伏于金。故雷電之火光。陰雨則見。晴明則藏。干姜辛溫。辛為金之味。辛溫。又為晴之象。此古圣人本先天庚金伏丙火之理。以定方也。于干姜又何疑焉。

蝕于下部。則咽干??鄥粗?。

苦參湯方 苦參(一斤)上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

下部。凡前陰及腿縫皆是。陰火毒于下。則陽液干于上。以少陰上系咽喉故也。夫陰熱朽爛。皆屬氣血弛縱所致。苦參。味苦氣寒??嘁詧灾:詳恐?。

蝕于肛者。雄黃散熏之。

雄黃散方 雄黃(一兩)上一味。為末。筒瓦二枚。合之。燒向肛熏之。

雄黃氣重。能排邪而引正。加之火燒煙性。又能驅(qū)穢燥濕故也。二條俱承首節(jié)諸癥。及面目之或赤或黑或白而言。

病者脈數(shù)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 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

赤豆當(dāng)歸湯主之。(湯字當(dāng)作散字)赤豆當(dāng)歸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當(dāng)歸(十兩)上二味。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此陰火之結(jié)于下焦血分者。營行脈中。血熱而短。故脈數(shù)。氣不病。故無熱也。胸中液短者必?zé)?。然因無表熱。

故雖煩而亦微也。默默欲臥。少陰受熱之應(yīng)。下焦陰血中結(jié)熱。故移其熱于少陰耳。汗出者。血得熱而蒸其液于外。猶之地得熱而潮其濕于上也。肝之為臟。開竅于目。肝統(tǒng)血。故血熱者。目赤如鳩。赤為火之色。黑為燼之氣。初得之為初炎之火。故赤。七八日四 黑者?;鹂荷酢6薀熋褐笠?。下焦血熱而短。血熱甚。則上移其熱于胃。血短甚。又借資津液于胃。故善饑殺谷而能食也。夫以血熱血短之故。以致善能殺谷而食。豈非氣壅血敗而成膿。有以見此抽吸胃精之癥耶。故知之。赤小豆味甘。臍黑而色正紅。甘則解毒。臍黑則走下焦陰分。色正紅則其入血可知。加之浸令芽出。芽性上銳而走氣分。與補血之當(dāng)歸相配。明系欲其直走下焦之血分。既補其血。并解其毒。且使之上銳而行提其血中之結(jié)氣。服以漿水者。漿水味酸性寒。酸則取其入肝。寒則取其解熱也。下卷十六篇、下血而在大腸之近處者。亦主此湯。則其從下焦而補之升之清之散之之義。可并見矣。

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吐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

升麻鱉甲湯方升麻(二兩) 鱉甲(手指大一片炙) 當(dāng)歸(一兩) 甘草(二兩) 雄黃(半兩研) 蜀椒(炒去汗一兩)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頓服之。老小再服。取汗。

此陰火之郁于上焦氣分。而殘暴其血中之清陽者。氣分屬陽而受毒。故曰陽毒。與俗稱陽火亢熱之毒不涉。陽氣受陰火之毒。不能載血流行。面為諸陽之合。故獨赤。斑斑如錦紋。氣病而不與血相入之象也。咽喉。

為清氣上出之道。氣從陰火之化。故痛。氣傷則膿。氣傷而血亦與之俱傷者。故吐膿亦吐血也。五日可治。五日以內(nèi)尚可治。七日不可治。謂七日以外則不可治矣。見急宜治之。遲則必死。警惕之詞也。蓋此及下文二條。系邪火銷鑠真水之癥。五日以內(nèi)。為五行之生數(shù)。生而未成。則邪火尚易撲滅。故可治。七為火之成數(shù)。燎原之勢。便不可向邇矣。況七日以外乎。故不可治也。所謂五日可治。而主升麻鱉甲湯者。妙哉仲景。誠聰明睿智。高視九天九地之下。而秋毫不遺者也。夫此癥。原為陰邪之火。郁于上焦氣分。而殘暴其血中之清陽。

故用鱉甲為主。以鱉為水族疥蟲。得金水之正。后天之水能制火。先天之丙伏于庚。合先后天而兩治。陰邪之火。焉有不服者哉。且鱉性屬陰。而其甲屬天象。是為陰中之陽。與補血之當(dāng)歸相合。則峻補殘暴之陰。而尤能行血中之氣矣。雄黃、蜀椒。俱屬味辛氣重之品。味辛則能制伏陰火。氣重。則又能專引鱉甲、當(dāng)歸。而入于氣分矣。且雄黃之氣重于散。而不使陰火之毒。內(nèi)郁于氣機。蜀椒之氣重于斂。而不使陰火之毒。上炎于喉咽。然后以甘緩守中之甘草。兜托諸藥之性。高理于上焦。以輕浮疏泄之升麻。薄引陰火之邪。分散于玄竅。頓服者。取其力并也。老小再服。非老人小兒另行作服。蓋一升分作再服之義。舊注謬甚。

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

此陰火之郁于上焦?fàn)I分。而殘暴其血中之清陽者。營血屬陰而受毒。故曰陰毒。與傷寒陰邪中臟之毒。不涉。營血受陰火之毒。色不上華。故面青。又肝藏血。而開竅于目。營血傷于陰熱。而肝氣外應(yīng)。故目亦青也。營行脈中。營血熱而脈絡(luò)之氣不舒。故身痛如被杖也。膻中為陽腑而多熱。其別絡(luò)。則內(nèi)通心主之血。而外絡(luò)咽喉。陰火逼營陰。而膻中更熱。故上逆于咽喉而刺痛也。五日以內(nèi)可治。七日以外不可治。以陰火之毒。如陰險陰毒之人。其陰狠忍酷。不問中氣中血。俱不得因循養(yǎng)禍以待斃也。即主本湯而獨去雄黃蜀椒者。以陰火熱邪。其中傷血分而耗血。與中傷氣分而耗血頗同。故只消去其氣分之使藥。而已足矣。舊注牽扯疫熱陰寒。以釋陰陽二毒。略無是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于田县| 苏尼特左旗| 长白| 毕节市| 天峻县| 平定县| 嵊州市| 黎川县| 日照市| 湖南省| 辛集市| 安国市| 温州市| 泗水县| 阳江市| 乐业县| 垫江县| 平阳县| 南陵县| 密山市| 岑溪市| 海城市| 仪陇县| 榆树市| 彰化市| 民丰县| 辽阳市| 南木林县| 当阳市| 乐东| 克什克腾旗| 城固县| 林甸县| 逊克县| 鄂伦春自治旗| 台中市| 巫山县| 华亭县| 柳河县| 尉氏县| 宁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