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陳郁
藝祖微時,《日詩》云:“欲出未出光辣撻,千山萬山如火發(fā)。須臾走向天上來,逐卻殘星趕卻月。”國史潤飾之,乃云:“未離海嶠千山黑,才到天心萬國明。”文氣卑弱,大不如原作辭意慷慨,規(guī)模遠大,凜凜乎已有萬世帝王氣象也。
孝廟時,一名士解郡文學秩歸,用押綱,賞格循轉(zhuǎn)。其詞曰:“爾以師儒之重,甘從綱吏之卑。爾既不愛其身,朕亦何吝于賞。勉進一秩,以旌厥勞。”大哉王言!不知自策勵以副警訓者,非士也。
《易》于豐、噬嗑,有雷電之威,故皆能折獄。若賁,無雷之威,則為小明,不足以立事,故曰:“無敢折獄。”子路片言折獄,以其有威也。信矣人必有威,然后不為人所慢侮,且可以應猝然之變。君子不重則不威,其立身之本歟?
《左氏傳》襄九年載魯穆姜之言曰:“元者善之長,亨者嘉之會,利者義之和,貞者事之干。”坦然明白。后十三年而夫子生,則《系辭》非夫子作也明矣。亦《左氏》之辭多誕乎?抑《文言》非夫子所作乎?
仁廟時歐陽修以九月朔拜內(nèi)相,真西山以端平甲午九月初除內(nèi)相。洪子齋草制云:“粵我仁祖,有若臣修,朝京師于甲午之年,拜內(nèi)相于季秋之朔。”當時以為用事精切如此。
孫冕,臨江軍新淦人,擢進士第。天禧末守蘇州。會鄉(xiāng)里素交罷相,以賓傅出判臨杭。舟泊蘇臺,歡款甚密,謂孫曰:“老兄淹遲日久,且寬衷,予當致拜聞。”冕正色答曰:“君二十年出處中書,以素交潦倒江湖,不預一點化筆。今事權(quán)屬他人,去廟堂千里,為方面,始以此語見說,得為信乎?”里人愧謝,夜半解舟潛遁。冕大書一詩于廳壁,拂衣歸九華。詩云:“人生七十鬼為鄰,已覺風光屬別人。莫待朝廷差致仕,早謀泉石養(yǎng)閑身。去年河北曾逢李,今日淮西又見陳。寄語蘇州孫刺史,也須抖擻老精神。”清節(jié)高操,可羞百執(zhí)事之顏。朝廷聞之,令再仕,詔下已歸,竟不出矣。
舒之山谷寺前溪有二巨石,南之石名詩崖,北之石名酒島。蓋有達官與文士賦詩飲酒于石之上,因得美名。何貪泉、狠石、辱井之不幸耶!
濂溪周先生倦吟,惟《游廬山大林寺》一律云:“水色含云白,禽聲應谷清。”余味其詞意,則前一句明,后一句誠。道在是矣。
象山陸先生四歲,侍父行遇事必問。一日或問天地何所窮際。曾魁從龍赴省時,館于衢之順溪,題一絕云:“紅照西沈暫解鞍,偶然假館豈求安。新豐獨酌誰為侶,坐對窗前竹一竿。”蔣奎重珍未舉時,雷雨夜賦絕句云:“電飛窗上明如月,雨溜檐前響過泉。蠢動有生皆發(fā)蟄,是龍那得不升天。”志氣不同,皆于未達時已見之。
澹庵胡先生謫新州,筑室城南,名小桃源,而圖之且題詩其上云:“閑愛鶴立木,靜嫌僧叩門。是非花莫笑,白黑手能言。心遠闊塵境,路幽迷水村。逢人不須說,自喚小桃源。”或者謂寓避秦之意,然又作小西湖于所居之側(cè),亦寓不忘君之義乎?
真西山鎮(zhèn)溫陵。春,講武,帳前將官王大受被甲三重,發(fā)百矢皆中帖。西山韙之,補充正將。后月余,忽海寇猖獗,令大受將五百卒以擒之,獲趙某等三渠魁及從百余輩。大受歸,傷重而沒。趙,宗子也,始皆疑西山末易處。閱數(shù)日獄成,西山引諸囚入教場,縛二渠魁于中,掩其心,令諸軍射箭如猬,而賊未死。或斬或捶,次第而畢,惟置趙于旁觀之。次陵遲二渠魁,且以心肝祭大受。訖,補其二子以指使,又配其二女以良婿。賞罰兼行,士民驚服,皆以為趙可生也。事畢,西山呼趙而問之,趙稱宗室不絕。西山曰:“宗室為賊首,則非宗室矣,宜正以王法。”決交脊二百,而卒眾無敢嘩,大略似誅少正卯時也。一時為詩歌者百數(shù),獨長溪丞王奕世一絕云:“憑陵海若玩波神,怙恃乾坤不殺身。刀鋸未加先自殞,陸梁未有白頭人。”西山大喜,薦之于朝,后宰建安而卒云。
米元章寫《高麗經(jīng)》,以孔子為佛,顏子為菩薩。余謂元章以字畫名世,技癢而書胡語,已不能無罪,況以夷狄比擬圣賢乎?元章師圣賢也歟?非師圣賢者也。
司馬遷《史記》可謂美矣,余恨其學不醇,而言多駁焉。《春秋》之法,惟諸侯方得世祿,雖卿大夫亦不可;而以孔子列于世家。豫讓漆身報德,氣節(jié)凜凜,可謂天下之義士也;而列于刺客。其作敘傳,則尊道術(shù)而薄六經(jīng),尚可得謂所學之醇乎?
南康縣外二十里許有劉氏女,少而慧。父母初以許蔡,無故絕蔡而許吳。吳亡,又以許蔡。女曰:“吾一身而三許人,尚何顏登入門戶?”委身于潭而死。鄉(xiāng)社立賢女祠,今存焉。戴石屏為詩以美之,云:“士有敗風節(jié),慚魂埋九京。幽閨持大義,千載樹嘉名。父不重然諾,女能輕死生。寒潭墮秋月,心跡兩清明。”余謂王儉有文學、政事,受晉宋高爵而躬執(zhí)璽以授齊;馮道傳為大臣而甘事數(shù)姓:曾不若女子之有節(jié)誼也,愧諸!
滑州地無尺木,沙如掌平。唐太守失其名有句云:“歸來莫訝無歌吹,修竹旁邊是滑州。”又云:“萬沙無寸木,遠見他州山。”平可知矣。
漫塘劉司令宰字平國,早有經(jīng)世志。居官居里,遇事精實,四方推尚。中以微疾不出,詔起者再,力辭而免。嘗大字遍書其印紙,示終身焉。其語曰:“怪矣病容,無食肉相;介然褊性,無容物量。智淺而慮不周,材疏而用則曠。不返初服,輒啟榮望。豈但二不可七必弗堪,亦恐一不成萬有余喪。故免焉以歸,超然自放。衣敝袍可三褫之辱,飯蔬食何必八珍之餉。隱幾余閑,杖藜獨往。或從田家瓦盆之飲,或聽漁父滄浪之唱。顧盼而花鳥呈伎,言笑而川谷傳響。優(yōu)游歲月,逍遙天壤。路逢扁舟而去者,詰之曰:‘汝非霸越之人乎?陶,天下之中,須子致富,宜亟去,毋亂吾槳。’遇籃輿而來者,揖之曰:‘非不屑見督郵者歟?宜亟歸有謁于道者。縱得錢付酒家,終不若高臥北窗,日傲羲皇之上也。’”
真西山在岳麓書院,請蔡季通分講。西山請講“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蔡云:“‘艮其背,不獲其身’,無我也;‘行其庭,不見其人’,無物也。內(nèi)既無我,外既無物,宜圣人以無咎許之。”
林榕臺在福州,陳止齋作悴,請榕臺解《論語囗學而》第一章。林云:“‘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心與道一也。‘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道與人一也。‘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道與天地一也。”
洪內(nèi)翰邁分教福州,請學諭林少穎知己說《書》。林云:“《堯典》《舜典》《皋陶謨》《大禹謨》等篇,知之為知之者也。淚作九共九篇稿飫,不知為不知也。”
名山大川,登臨之勝,多在乎西。故汝陰之西湖,洪、蜀、永之西山,嘉之峨眉、巴陵、岳陽樓,齊安之臨皋,金陵之賞心、白鷺,揚之平山堂,蘇之姑蘇臺,荊楚之云夢,郢之白雪,滁之瑯琊,九江之庾樓,皆延庚挹辛,賓夕陽而導初月。彼東北南未必無勝覽之地,恐不多數(shù)耳。
菱、芡皆水物也,胡為菱寒而芡暖?蓋菱花開必背日,芡花開必向日故也。桃杏雙仁者必殺人;其花本五出,有六出必雙仁而殺人矣,反常故也。木實之蠹者必不沙爛,沙爛者必不蠹,而能浮若不浮者亦殺人。蓋既沙爛則不能蘊畜而生蟲,獨不見瓜至甘而不蠹者,以其沙也。有物必有理,若可窮矣。然羲之《石脾帖》云:“石脾入水即乾,出水便濕;獨活有風不動,無風獨搖。”又未可以意窮也。非至圣,吾誰與歸?
天之下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guān)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tài)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tǒng)。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guān)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chǔ),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quán)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zhàn)爭、帝王心術(shù)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jīng)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wǎng)絡(luò)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劍來(1-49冊)出版精校版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我陳平安,唯有一劍,可搬山,斷江,倒海,降妖,鎮(zhèn)魔,敕神,摘星,摧城,開天!我叫陳平安,平平安安的平安,我是一名劍客。走北俱蘆洲,問劍正陽山,赴大驪皇城,至蠻荒天下。斬大妖,了恩怨,會舊人,歸故鄉(xiāng)。刻字劍氣長城,陳平安再開青萍劍宗!
棺香美人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