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之間,不過不責善而已。然致功之法與所讀之書,不可不自我受也。孔子于伯魚,亦有學詩、學禮之訓。今怠忽之父兄,不能設立善法教其子弟,又不購覓好書與之誦讀,事事委之于師。不知我既無諄切教子弟之心,師窺我意淡漠,恐亦不盡心訓誨矣。
父兄于子弟課程,必宜詳加檢點,書文間時當令其面背,文藝間時當面課之。如己不諳于文,當轉質之于人,始知所學之虛實也。
人僅知尊敬經師,而不知蒙師教授幼學,其督責之勞,耳無停聽,目無停視,唇焦舌敝,其苦勝于經師數倍。且人生平學問得力全在十年內外;學生之言動宜時時訓誨,使歸于正也;所讀之經書,宜精熟也;書法與執筆,宜講明也;切音與平仄,宜調習也;經書之注,節讀宜有法也。工夫得失,全賴蒙師。非品端學優而又勤且嚴者,不克勝任。夫蒙師勞苦如此,關系之重又如此,豈可以子弟幼小因而輕視先生也哉!
凡書隨讀隨解,則能明晰其理,久久胸中自能有所開悟。若讀而不講,不明其理,雖所讀者盈笥,亦與不讀者無異矣。故先生教學工夫,必以勤講解為第一義也。
學生前師手中所讀之經書,全不成誦者,后師多不令其溫習,此甚非教誨之善法。必也于初入學時,悉令其開明前此讀過之書,于每冊中令學生背半或背三分之一,以驗其生熟。生則先令其溫習,不必授生書。一則能知學生底蘊,教誨易于成功;二則可免不肖子弟,避難就易,止溫其熟者,竟置其生者,以致長大經書不能成誦;三則經書既熟,學生受終身之益;四則我樂補前師之不足,后日之師,亦必樂補吾之所不足,此忠厚之道,感應之理也。
生子至三四歲時,口角清楚,知識稍開,即用小木板方寸許,四方者千塊,漆好,朱書《千字文》。每塊一字,盛以木匣,令其子每日識十字或三五字。復令其湊集成句讀之,或聚或散,或亂或齊,聽其玩耍,則識認是真。如資質聰慧者,百日可以識完。再加以《三字經》、《千家詩》等書,一年可識一二千字,然后從師入塾。字之識者過半則讀之易。且其目之所視,亦知屬意在書,而不仰天口誦矣。讀半年小書,便可教讀《四書》。即與之逐字講、逐句講,如俗語一般。使知書如說話,從前至后,如問如對,有上句便知應有下句。先將本日所教生書,講了一遍,然后教以讀。教讀數遍,已能成誦。如讀不下,再與之講以第二句之故。如資質可以讀十五行者,止讀十一二行。寧使其精力有余,不可使之不足。
每見先生教了學生一首生書,并不計其遍數,唯期能背而已。今日教,或今晚背,或次早背。不知學生盡力一時強記,茍且塞責。及過數日,茫然不知,讀有何益?莫若教了一首生書,即令讀三十遍。令其寫字,以養其氣。字畢,令將昨日所教生書,讀二十遍。又令少息,再讀前日所教者二十遍。仍少息,再讀前一日所教者二十遍。又讀前二日者二十遍,總共一百十遍,連生書共讀五首。凡學生清晨一到書房,不許溫讀,即令其前背五首背起,連背至今早應背之書止,共背五首。是一首書,讀過五日,又背、帶背五日然后歇。是在學生口中習熟十日,可以永久不忘矣。萬一背時有差訛字句,即與他講明這句書原是這樣講,應該讀某字。如此教法,自然終身不忘。粗書理,可以漸次明白。讀完《四書》,而直講已明,讀經時,即可細為講究章旨矣。
未讀經時工夫有暇,當與調聲葉韻、講解故事。蓋聲韻調熟,則文章自有音律;故事博通,則對聯亦必精工,非徒為詞賦小道也。其日記故事,俱載前人嘉言懿行。以其雅俗共賞,易于通曉。講解透徹,不獨漸知文義,且足啟其效法之心。
欲學生書熟,必當設籌以記遍數。每讀十遍,令繳一籌。一者,書之遍數得實,不致虛冒;二者,按期令繳籌,遲則便可催促督責之;三者,籌不容不繳,則學生不得不勤讀以早完功課。殆一舉而三善備矣。
溫過之書,宜作標記。不作標記,多溫少溫,淆亂無稽。書之不熟,皆由于此。且有子弟避難就易,溫其熟者置其生者也。更宜置課程薄,五日一記。如初一至初五日,讀某書起至某書止;溫某書起至某書止。童蒙不能記者,先生代為記之,庶免混亂無稽之弊。
書,有不識字而讀訛別者,亦有識字而讀訛別者,在讀者俱不自知,先生須用心聽審。如有之,急令改正。否則,日久習以為常,以訛傳訛矣。然一人聽聞,恐有不及,宜遍示諸生曰:爾諸生誼屬朋友,凡讀書有訛別者,正當互相指點。即令其于訛別字旁加一角圈,為之標記。庶幾讀到其處,觸目動心,自能改正矣。童子讀《易經》,“九三”多讀“六三”;“六四”多讀“九四”;“上九”多讀“上六”。若先生講明陽九陰六之故,由于每卦卦畫而來。則學生胸中了然,自不至于誤讀矣。
歐陽文忠公曰:“立身以力學為先,力學以讀書為本。”今取《孝經》、《論語》、《孟子》、“六經”以字計之:《孝經》一千九百三字;《論語》一萬一干七百五字;《孟子》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周易》二萬四千一百七字;《尚書》二萬五千七百字;《詩》三萬九千二百三十四字;《禮記》九萬九千一十字;《周禮》四萬五千八百六字;《春秋·左傳》一十九萬六千八百四十五字。止以中才為準,若日誦三百字,不過四年半可畢。或資鈍減中人之半,亦九年可畢。其余觸類而長之。雖書卷浩繁,第能加日積之功,何患不至。諺曰:“積絲成縷,積寸成尺。寸尺不已,遂為丈匹”。此言雖小,可以喻大。爾輩勉之。
子弟年雖幼,讀過書宜及時與之講解,以開其智慧。然須專講其淺近者,若兼及深微之書,則茫乎不知其意旨,并其易者皆變為難,不能解矣。更有說焉:書雖淺近,若徒空解,猶未能即明其理,而亦無益身心。唯將所解之書義,盡證之以日用常行之事,庶幾能領會、能記憶。王虛中曰:宜取《孟子》書中易解者先言之。屠宛陵曰:先生講書,至有關德行倫理者,便說與學生知道,要這等行,才是好人;有關修己、治人、忠君、愛國者,便說道:你他日作官亦要如此。
先生止與學生講書而不令其覆書,最為無益。然每日既講書又令覆書,則工夫過煩,先生精力亦不能副。唯將前十日所講書,于后五日令覆完。覆書之日,不必講書。人或嫌其工夫稀少,而不知其得益良多。其間錯解者,可以改正;不解者,可以再解;不用心聽全不能覆者,懲儆之。開導之功,莫善于此。
習舉業者寡,不習舉業者甚多。愚竟不習舉業之人,必當教之讀古文,作書簡論記,以通達其文理。乃有迂闊之人,以文理非習八股不能通。后以八股難成就,并不以此教子弟。子弟亦以八股為難,竟不欲學。于是不習舉業者,百人之中竟無一人略通文藝者。噫!文理欲求佳則難,若欲大略明通,熟讀簡易古文數十篇皆能成就,何必由八股而入?試思未有八股之前,漢、晉、唐、宋,文章之佳遠過于明。又其時,百家九流能通文藝者甚多,何嘗皆從八股入也?
開筆作文,先須講明題旨及來蹤去路。一章重在何節,一節重在何句,一句重在何字。看得融會貫通方可下筆。破、承只須彌月,開講要做半年。若開講未精,遽征全幅,中等筆性,斷然生梗矣。必待開講明通,令其竟為全文,切勿出股、對股,圉其知識。今日縱能扶墻摸壁,異日必不能起爐作灶。王虛中曰:閱童子之文,但宜隨其立意而改之。通達其氣脈字句,極能長發才思。若拘題理而盡改之,則阻挫其才思,已后即不能發出矣。先生于弟子之文,改亦不佳者,寧置之。如中比不可改,則置中比,它比亦然。蓋不可改而強改,徒費精神,終不能親切條暢,學生閱之,反增隔膜之見。唯可改之處,宜細心筆削,令有點鐵化金之妙,斯善矣。善學者于改就之文,細心推究:我之非處何在?先生之妙處何在?逾數月又玩索之。玩索再四,則通塞是非之故明,而學識進矣。
人知四六之文重在平仄,而不知散體古文、八股制義亦重之也。音韻鏗鏘,便覺朗朗可誦,平仄不調,詞句必不順適。意雖甚佳,無益矣。
古人學、問并稱,明均重也。不能問者,學必不進。為父師者當置冊子與子弟,令之日記所疑,以便請問。每日有二端注冊子者,始稱完課。多者,設賞例以旌其勤。一日之間或全無問與少一者,即為缺功。積數日詢問學生,如果皆知而不問,是誠聰穎。倘不知而又不問,則幼者夏楚儆之,長者設罰例以懲之。庶幾留心體認,勤于問難,而學有進益也。
時文購在乎多,選貴乎少。少選以供吟詠體貼之功,多購以為推廣識見之益。唯之以墨裁,參之以先輩或看同會勝我之文。比如一題到手,在我苦心構就,猶屬牽強;在人意到筆隨,從容合拍。某處窘于題面,何以寬然有余?某處亦合想頭,何以詞不達意?觸類旁通,自然有得。所謂從師亦要取友也。總之,自開蒙以至舉業,全在師長靜專切督因材造就;迎機而導,不徒專事鞭撲。又曰:師者,范也。言行動靜,皆可為式。噫!師豈易言哉!
天亮了,你就回來了
《夏有喬木雅望天堂》作者籽月闊別3年全新力作,電子書全文首發。穿越時空元氣少女VS風度翩翩優質大叔。如果愛人突然消失,你會等幾年?江倩兮撞上時空折疊,短短10個小時,外界已過了23年,好不容易追到手的新婚丈夫,轉眼變成陌生大叔?!完美言情男主再添一員猛將:顧池!少年時,他是腹黑學霸,牢牢抓住姐姐的心。新婚時,他是甜美奶狗,撒嬌男人最好命。愛人無故失蹤,他在漫長等待里事業有成,溫潤不油膩的優質大叔誰能拒絕?
長安的荔枝(雷佳音、岳云鵬主演影視劇原著小說)
同名實體書新鮮上市,馬伯庸歷史短小說“見微”系列神作!大唐天寶十四年,長安城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個任務:要在貴妃誕日之前,從嶺南運來新鮮荔枝。荔枝保鮮期只有三天,而嶺南距長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了家人,李善德只得放手一搏……古裝版社畜求生記,帝國夾縫中的小人物史詩。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棺香美人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