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隱居曰:凡學道輩,欲求永年,先須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時恙,一依五臟補瀉法例,服藥數劑,必使臟氣平和,乃可進修內視之道。不爾,五精不續,真一難守,不入真景也。服藥祛疾,雖系微事,亦初學之要領也。諸凡雜病,服藥汗吐后,邪氣雖[難]平,精氣被奪,致令五臟虛疲,當即據證服補湯數劑以補之。不然,時日久曠,或變為損證,則生死轉側耳。謹鈄五臟虛實證候悉列于左,庶幾識別無誤焉。

辨肝臟病證文并方

肝虛則恐,實則怒。

肝病者,必兩脅下痛,痛引少腹。虛則目無所見,耳有所聞,心澹澹如人將捕之。氣逆則耳聾,頰腫,治之取厥陰、少陽血者。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中寒惡血在內,則善瘛,節時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耳間青脈,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經云:以辛補之,以酸瀉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適其性而衰也。

小瀉肝湯

治肝實兩脅下痛,痛引少腹迫急[當有干嘔]者方:

枳實(熬)芍藥生姜各三兩

上三味以清漿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瀉肝湯

治頭痛目赤,多恚怒,脅下支滿而痛,痛連少腹迫急無奈方:

枳實(熬)芍藥甘草(炙)黃芩大黃生姜(切)各一兩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

小補肝湯

治[心中]恐疑,時多惡夢,氣上沖心,越汗出,頭目眩運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兩)棗(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蕷,當從)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兩半;中滿者,去棗;心中如饑者,還用棗;咳逆頭苦痛者,加細辛一兩半;四肢冷,小便難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補肝湯

治肝氣虛,其人恐懼不安,氣自少腹上沖咽,呃聲不止,頭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嘔不能食,脈弱而結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兩)旋覆花代赭石(燒,一方作牡丹皮,當從)竹葉(各一兩)大棗(十二個,去核,一方作薯蕷,;當從)

上七味,以水一斗,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升]

辨心臟病證文并方

心虛則悲不已,心實則笑不休。

心病者,心胸內痛,脅下支滿,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手少陰、太陽,及舌下血者。其變,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則病心中前,善悲,是眩仆,視有余不足崦調之。經云:“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證如是。”

陶云:心德在耎①。故經云:“以咸補之,苦瀉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小瀉心湯

治心中卒急痛,脅下支滿,氣逆攻膺背肩胛間,不可飲食食之反篤者方:

龍膽草梔子(打,各三兩)戎鹽(如杏子大三枚,燒赤)

上三味,以酢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少頃,得吐瘥。

大瀉心湯

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憹,脅背胸支滿迫急,無可奈者方:

龍膽草梔子(搗,各三兩)苦參升麻(各二兩)豉(半升)戎鹽(如杏子大三枚)

上六味,服一升,當大吐,吐已必自瀉下,即瘥(一方無苦參,有通草二兩,當從)

小補心湯

治胸痹,心中痞滿,氣結在胸,時從脅下逆搶心,心痛無奈方:

栝蔞(一枚,搗)薤白(八兩)半夏(半升,洗去滑)厚樸(炙,二兩)桂枝(一兩)

上六味,以白漿一斗煮取四或,每服二或,日再。(一方有杏仁半升,無半夏,當從)

心胞氣實者,受外邪之動也,則胸脅支滿,眩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善笑不休;虛則血氣少,善悲,久不已,發癲仆。

小瀉心湯

治胸腹支滿,心中跳動不安者方:

黃連黃芩大黃(各三兩)

上三味,以麻沸湯三升,漬一食頃,絞去滓,頓。

大瀉心湯

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懣,口中苦,舌上生瘡,面赤如新妝,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

黃連黃芩芍藥(各三兩)干姜(炮)甘草(炙)大黃(各一兩)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日二。

小補心湯

治血氣虛少,心中動悸,時悲泣,煩中,汗出,氣噫,脈結者方:

代赭石(燒赤,入酢漿中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當從)旋覆花竹葉(各二兩)豉(一兩,一方作山萸肉,當從)

上方四味,以不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怔驚不發者,加代赭石,為四兩半;煩熱汗出者,去豉,加竹葉至四兩半,身熱還用豉;心中窒痛[心下痞滿]者,加豉至四兩半;氣苦少者,加甘草三兩;心下痞滿者,去豉,加人參一兩半;胸中冷而多唾者,加干姜一兩半;咽中介介塞者,加旋覆花至四兩半。

大補心湯

治心中虛煩,懊憹不發,怔忡如車馬驚,飲食無味,干嘔,氣噫,時或多唾,其人脈結而微者方:

代赭石(燒赤,入酢頭中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當從)旋覆花

竹葉(各三兩)豉(一方作山萸肉,當從)人參甘草(炙)干姜(各一兩)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辨脾臟病證文并方

脾實則腹滿,殮泄;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

脾病者,必腹滿腸鳴,溏瀉,食不化;虛則身重,若饑,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腳下痛。

邪在脾,則肌肉痛,陽氣不足,則寒中,腸鳴,腹痛;陰氣不足,則善饑,綿調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緩。故經云:以甘補之,辛瀉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小瀉脾湯

治脾氣實,下利清谷,里寒外熱,腹冷,脈微者方:

附子([一]枚,炮]干姜甘草(炙,各三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大瀉脾湯

治腹中脹滿,干嘔不能食,欲利不理,或下利不止者方:

附子(一枚,炮)干姜(三兩)黃芩大黃芍藥[枳實]甘草(炙,各一兩)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勤務員,溫升再服,日二。

小補脾湯

治飲食不化,時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饑;或心下痞滿,脈微,無力,身重,足痿,善轉筋者方:

人參甘草(炙)干姜(各三兩)白術(一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苦臍上筑動者,去術,加桂四兩;吐多者,去術,加生姜三兩;下多者,仍用術;心中悸者加茯苓一分[兩];渴欲飲者,加術至四兩半;腹中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炮;腹中痛者,加人參一分[兩];寒者,加干姜一分[兩]。

大補脾湯

治脾氣大疲,飲食不化,嘔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動轉,口中苦干渴,汗出,氣急,脈微而時微者方:

人參甘草(炙,各三兩)干姜(三兩)術麥門冬五味子旋覆花(一方作牡丹皮,當從,各一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辨肺臟病證候文并方

肺虛則鼻息不利;實則喘咳,憑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氣,肩息,背痛,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咽干。

邪在肺,則皮膚痛,發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經云:“以酸補之,咸瀉之;肺苦氣上逆,食辛以散之,開腠理以通氣也。”

小瀉肺湯

治咳喘上氣,胸中迫滿,不可臥者方:

葶藶子(熬黑,搗如泥)大黃芍藥(各三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喘定止后服。

大瀉肺湯

治胸中有痰[疾?]涎,喘不得臥,大小便悶,身面腫迫潢,欲得氣利者方:

葶藶子(熬)大黃芍藥(各二兩)甘草(炙)黃芩干姜(各一兩)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日二服。

小補肺湯

治汗出口渴,少氣不足息,胸中痛,脈虛者方:

麥門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兩,一方作牡丹皮,可從)細辛(一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熱者,去細辛,加海蛤一分[兩];若悶痛者,加細辛一分[兩];咳疾不出,脈結者,倍旋覆花為二[六]兩;若眩冒者,去細辛,加澤瀉一分[兩];咳而吐血者,倍麥門冬二[六]兩;若煩渴者,去細辛,加粳米半升;涎多者,仍用細辛,加半夏半升,洗。

大補肺湯

治煩熱汗郵,少氣不足息,口干,耳聾,脈虛而快者方:

麥門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兩,一方作牡丹皮,當從)細辛(一兩)地黃竹葉甘(各一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辨腎臟病證文并方

腎氣虛則厥逆,實則腹滿,面色正黑,涇溲不利。

腎病者,必腹大脛腫,身重,嗜寢[寐];虛則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陰股、膝攣,足皆痛。

邪在腎,是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項強痛,時眩仆,取之勇泉,昆侖,視有余者盡取之。

陶云:腎德在堅。故經云:“以苦補之,甘瀉之;腎甘燥,急食咸以潤之,至津液生也。”

小瀉腎湯

治小便赤少,少腹滿,[時足脛有者方]:

茯苓甘草黃芩(各三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大瀉腎湯

治小便赤少,是溺血,少腹迫滿而痛,腰如折,耳鳴者方:

茯苓甘草大黃黃芩(各三兩)芍藥干姜(各一兩)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日二溫服。

小補腎湯

治虛勞失精,腰痛,骨蒸羸瘦,脈快者方:

地黃竹葉甘草(各三兩)澤瀉(一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若小便血者,去澤瀉,加地榆一兩[分];若大便見血者,去澤瀉,加伏龍肝如雞子在;若苦遺精者,易生地黃為熟地黃;若小便冷,莖中痛,倍澤瀉為二兩;少腹苦迫急者,去澤瀉,加牡丹皮一兩[分];小便不利者,仍用澤瀉;心煩者,加竹葉;腹中熱者,加梔子十四枚,打。

大補腎湯

治精氣虛少,腰痛,腎痿,不可行走,虛熱沖逆,頭目眩,小便不利,脈軟而快者方:

地黃竹葉甘草(各三兩)澤瀉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一兩)

上七味,以長流水一斗,煮取四升,漸分四服,日三服夜一服。

陶曰:又有瀉方五首,以救諸病誤治,致生變亂者也

瀉肝湯

救誤用吐法,其人神氣素虛,有疾[痰]澼發動嘔吐不止,驚煩不寧方:

枳實(熬)芍藥代赭石(一方作牡丹皮,當從)旋覆花竹葉(各三兩,一方有生姜,當從)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再服。

瀉心湯

救誤用清下,其人陽氣素實,外邪乘虛陷入,致心下痞滿,食不下,利反不止,雷鳴腹痛方:

黃連黃芩人參甘草(炙)干姜(各三兩,一方有大棗)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再服

瀉脾湯

救誤用冷寒,其人陰氣素實,衛氣不通,致腹中滯脹,反寒不已方:

附子(炮)干姜麥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兩,一方有細辛三兩)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再服。

瀉肺湯

救誤用火法,其人血素躁,致令神識迷妄如癡,吐血、衄血、胸中煩滿,氣結

葶藶子(熬黑,搗如泥)大黃生地黃竹葉甘草(各三兩)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再服。

瀉腎湯

救誤用汗法,其人陽氣素虛,致令陰氣逆升,心中悸動不安,冒,汗出不止

茯苓甘草桂枝生姜五味子(各三兩)

止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或,溫分再服。

陶云:經方有救諸勞損病方,亦有五首,然綜觀共要義,蓋不外虛候方加減而已,錄出以備修真之輔,拯人之危也。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淺所識,緣諸損候,藏氣互乘,虛實雜錯,藥味寒熱并行,補瀉相參,先圣遺奧,出人意表,漢晉以還,諸名醫輩,張機、衛汜 [汛]、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支法師、葛稚川、范將軍等,皆當代名賢,咸師式此,《湯液經法》愍救疾苦,造福含靈,其間增減,雖各擅其異,或致新效,似亂舊經,而其旨趣,仍方圓之于規矩也。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下)

梁華陽隱居陶弘景撰

養生補肝湯

治肝虛,筋極,腹中堅澼,大便閟塞方:

蜀椒(汗,一升)桂心(三兩)韭葉(切,一把)芍藥(三兩)芒硝(半斤)胡麻油(一升)

上六味,以水五升,稱煮椒、椒、韭葉、區藥,取得三升,去滓,納芒硝于內,待消已,即停火,將麻油傾入,乘熱,急以桑枝三枚,各長尺許,不住手攪,令與芍藥和合為度,共得三升,溫分三他,一日盡之。

調中補心湯

治心勞脈極,心中煩悸神識慌惚方:

旋覆花(一升,一方作牡丹皮四兩,當從)栗子(打去殼,十二枚)蔥葉(十四莖)豉(半斤,一方作山萸肉,當從)梔子(十四枚,打)人參(三兩,切)

上方六味,以清酒四升,水六升,煮取三升,漸分三他,日三。

建中補脾湯

治脾虛肉極,羸唐如柴,腹中拘急,四肢無力方:

甘草(炙,二兩)大棗(十二枚,去核)生姜(三兩,切)黃飴(一升)桂枝(二兩)芍藥(六兩)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納飴,更上火,令消已,溫服一升,日盡之。

寧氣補肺湯

治肺虛氣極,煩熱汗出,口舌渴燥方:

麥門冬(二升)五味子(二升)白漿(五升)芥子(半升)旋覆花(一兩)竹味(三把)

上六味,但以白漿共煮,取得三升,分三服,日盡之。

固元補腎湯

治腎虛精極,遺精失溺,氣乏無力,不可動轉,唾血、咯血方:

地黃(切)王瓜根(切,各三兩)苦酒(一升)甘草(炙)薤白(四兩)干姜(二兩,切)

上方六味,以苦酒合井泉水五升煮之,取得三升,每服一升,一日盡之。

陶云:經云:毒藥攻邪,五茶為充,五果為助,五谷為養,五畜為益,,爾乃大湯之設。今所錄者,皆小湯耳。若欲作大湯者,補有湯內加羊肝,補心加雞心,補脾加牛肉,補肺加犬肉,補腎加豬腎,各一具,即成也。

陶隱居云:“依《神農本經》及《桐君采藥錄》,上中下三品之藥,凡三百六十五味,以應周天之度,四時八節之氣,商有圣相伊尹,撰《湯液經法》三卷,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藥,為服食補益方者百二十者;中品中藥,為療疾祛邪之方,亦百十十首;下品毒藥,為殺蟲辟邪癰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實萬代醫家之規范,蒼生護命之大寶也。今檢錄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備山中預防災疾之用耳。檢用諸藥之要者,可黷契經方之旨焉。經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氣,化生五味,五味之變,不可勝數。”今者約列二十五種,以明五行互含之跡,以明五味變化之用,如左:

味辛皆屬木,桂為之主,椒為火,姜為土,細辛為金,()()為水。

味咸皆屬火,旋覆花為之主,大黃為木,澤瀉為土,厚樸為金,硝石為水。

味甘皆屬土,人參為之主,甘草為木,大棗為火,麥冬為金,茯苓為水。

味酸皆屬金,五味[子]為之主,枳實為木,豉為火,區藥為土,薯蕷為水。

味苦皆屬水,地黃為之主,黃芩為木,黃連為火,白術為土,竹味為水。

此二十五味,為諸藥之精,多療諸五臟六腑內損諸病,學者當深契焉。

經云:“主于補瀉者為君,數量同于君而非主故為臣,從于佐監者為佐使。”

陶隱居曰:此圖乃《湯液經法》盡要之妙,學者能諳于此,醫道畢矣。

弘景曰:“外感天行,經方之藥,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寫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后學咸尊奉之。山林僻居,倉卒難防外感之疾,日數傳,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間,豈險之虞也,今亦錄而識之。

小陽旦湯

治天行發熱,自汗出而惡風,鼻鳴干嘔者。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姜(二兩,切)甘草(炙,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服已,即啜熱稀飯一器,以助藥力,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汗之則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隨服之,取瘥止。日三服,若加飴一升,為正陽旦湯。

小陰旦湯

治天行,身熱汗出,頭目痛,腹中痛,干嘔下利者。

黃芩(三兩)芍藥(三兩)生姜(二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服湯已,如人行三四里時,令病人啜白漿一器,以助藥力,身熱之自愈也。

大陽旦湯

治凡病汗出不止,氣息惙,身勞力怯,惡風涼,腹中拘急,不欲飲食,皆宜此方,若脈虛大者,為更切證也。

黃芩(五兩)人參桂枝生姜(各三兩)甘草(炙,三兩)芍藥(六兩)大棗(十二枚)飴(一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或,去滓,納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大陰旦湯

治凡病頭目眩暈,咽中干,每喜干嘔,食不下,心中煩滿,胸脅支痛,往來寒熱方:

柴胡(八兩)人參黃芩生姜(各三兩)甘草(炙,二兩)芍藥(四兩)大棗(十二枚)半夏(一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緩緩煎之,取得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小青龍湯

治天行,發熱惡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脈緊者方:

麻黃(三兩)杏仁(半升,熬,打)桂枝(三兩)甘草(炙,一兩半)

上方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掠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或,去滓,溫服八合,必令汗出徹身,不然恐邪不盡散也。

大青龍湯

治天行,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喘咳不已者。

麻黃(去節)細辛芍藥甘草(炙)桂枝(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三兩)

上方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掠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一方無干姜,作七味,當從。

小白虎湯

治天行熱痛,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飲水數升不已,脈洪大者方:

石膏(如雞子大,綿裹)知母(六兩)甘草(炙,二兩)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熬粳米,熟訖,去米,納諸藥,煮取六升,溫服二升,日三服。

大白虎湯

治天行熱病,心中煩熱,時自汗出,舌干,渴欲飲水,時呷嗽不已,久不解者方:

石膏(如雞子大一枚,打)麥門冬(半升)甘草(炙,二兩)粳米(六合)半夏(半升)生姜(二兩,切)竹葉(三大握)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訖,去米,納諸藥,煮至六升,去滓,溫服二升,日三服。

小朱鳥湯

治天行熱病,心氣不足,內生煩熱,坐臥不安,時下利純血如雞鴨肝者方:

雞子黃二枚)阿膠(三錠)黃連(四兩)芍藥(各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連、芩、芍三物,取三升,去滓,內膠,列上火,令烊盡,取下,待小冷下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大朱鳥湯

治天行熱病,重下惡毒痢,痢下純血,日數十行,蠃瘦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絞急,痛如刀刺方:

雞子黃(二枚)阿膠(三錠)黃連(四兩)芍藥(各二兩)人參(二兩)干姜(二兩)

上藥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連、芩、姜五物,得四升訖,內醇苦酒二升,再煮至四升訖,去滓,次納膠于內,更上炎,令烊,取下待小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即成,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小玄武湯

治天行病,腎氣不足,內生虛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方:

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白術(二兩)干姜(三兩)附了(一枚,炮去皮)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大玄武湯

治腎氣虛疲,少腹中冷嘲熱諷,腰背沉重,四肢清,小便不利,大便鴨溏,日十余行,氣惙力弱者方:

茯苓(三兩)白術(二兩)附子(一枚,炮)芍藥(二兩)干姜(二兩)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他。

弘景曰:陽旦者,升陽之方,以黃芪為主;陰旦者,扶陰之方,以柴胡為主;青龍者,宣發之方,以麻黃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為主;朱鳥者,表滋之方,以雞子黃為主;玄武者,溫滲之方,以附子為主;此六方者,為六合之正精,升降陰陽,變互金木,即濟水火,乃神明之劑也。張機撰《傷寒論》,避道家之稱,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其藥名之,以推主為識耳。

陶經隱居云:中惡卒死者,皆臟氣被壅,致令內外隔絕所致也,神仙有開五竅以救卒死中惡之方五者,錄如左:

點眼以通肝氣:

治跌仆,腰,挫閃,氣血著滯、作痛一處,不可欠呻、動轉方:

礬石燒赤,取涼冷,研為細粉,每用少許,以酢蘸,點目大眥,痛在左則點右眥,痛在右則點左眥,當大癢,螯淚大出則愈。

吹鼻以通肺氣:

治諸凡卒死,息閉不通者,皆可用此法活之。

皂角刮去皮絃,用凈肉,火上炙燥,如杏核心大一塊,細辛根等分,共為極細末,每用葦管吹鼻中少許,得嚏則活也。

著舌而通心氣:

治中惡,急心痛,手足遂冷者,頃刻可殺人,撲克其人唇舌青紫者及指甲青冷者是:

硝石(五錢匕)雄黃(一錢匕)

上二味,共為極細末,啟病者舌,著散一匕于舌下,少時即定,若有涎出,令病者隨涎咽下必愈。

啟喉以通脾氣:

治過食難化之物,或異品有毒,宿積不消,毒勢攻注,心腹痛如刀攪。

赤小豆瓜蒂(各等分)

共為散,每用咸豉半升,以水二升,煮豉取一升,去滓,納散一匕,頓服,少項當大吐則瘥。(啟喉方:救誤食諸毒及生冷硬物,宿積不消,心中痛疼方。赤小豆、瓜蒂各等分,為散訖,加鹽豉少許,共搗為丸,以竹箸啟病者齒,溫水送入口中,得大吐魯番即愈)

熨耳以通腎氣:

治夢魘不寐

燒熱湯二升,入戎鹽七合,令烊化已,切蔥白十五莖納湯內,視湯再沸,即將蔥取出,搗如泥,以麻布包之,熨病者二耳,令蔥氣入耳,病者即寐也。(灌耳方:救飲水過,小便閉塞,涓滴不通方。燒湯一斗,入戎鹽一升,蔥白十五莖,莫令蔥太熱,勺湯,指試不太熱,即灌耳中,令病者側臥,下以一盆著湯,承耳下薰之,少時小便通,愈)

上五方,乃神仙救急之道,若畜病者,可倍用之。

校注:

1、耎(ruan,軟)意為祛弱

2、小補心湯第一方即《金匱要略》之橋蔞薤白半夏湯,主證及藥味皆符,惟《《金匱要略》用“白酒一斗”,本書用“白漿一斗”,據〈外臺秘要〉載此方,白酒即白漿,〈千金要方〉作白漿,實為一物,古又稱“酢”,即今之黃酒。

3、大瀉脾湯之六味藥,甲本為“附子、干姜、黃芩、大黃、枳實、芍藥(先抄“甘草”,又涂改為“芍藥”)”,乙本為“附子、干姜、黃芩、大黃、枳實、甘草”。按本方通例,凡五臟瀉湯大方,皆由六味藥組成,其中,有五味藥諸方皆同,即姜、芍藥、大黃、黃芩、甘草,只有一味藥諸方各異,此一味藥出自該臟瀉湯小方,據此,大瀉脾湯應由前列五味藥加附子組成,方中不應有“枳實”,枳實是大小瀉肝湯的代表藥物。

4、甲本、乙本皆作“一分”,按〈本草經集注〉“四分成一兩”,據本書通例,用量不當如此之少,疑“分”當為“兩”字之誤,今改。

5、因“六”字與“二”字草書形近,致甲本、乙本皆訛作“二兩”,即云加倍,當以“六兩”為正。

全書完
為你推薦
三體全集(全三冊)
會員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劉慈欣 213萬讀過
天亮了,你就回來了
會員

《夏有喬木雅望天堂》作者籽月闊別3年全新力作,電子書全文首發。穿越時空元氣少女VS風度翩翩優質大叔。如果愛人突然消失,你會等幾年?江倩兮撞上時空折疊,短短10個小時,外界已過了23年,好不容易追到手的新婚丈夫,轉眼變成陌生大叔?!完美言情男主再添一員猛將:顧池!少年時,他是腹黑學霸,牢牢抓住姐姐的心。新婚時,他是甜美奶狗,撒嬌男人最好命。愛人無故失蹤,他在漫長等待里事業有成,溫潤不油膩的優質大叔誰能拒絕?

籽月 11萬讀過
棺香美人
會員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鉚釘 6.5萬讀過
奪嫡
會員

【古風群像+輕松搞笑+高甜寵妻】【有仇必報小驕女X腹黑病嬌九皇子】《與君歡》作者古言甜寵新作!又名《山河美人謀》。磕CP的皇帝、吃瓜的朝臣、大事小事都要彈劾一下的言官……古風爆笑群像,笑到停不下來!翻開本書,看悍婦和病嬌如何聯手撬動整個天下!未婚夫又渣又壞,還打算殺人滅口。葉嬌準備先下手為強,順便找個背鍋俠。本以為這個背鍋俠是個透明病弱的“活死人”,沒想到傳言害人,他明明是一個表里不一、心機深沉的九皇子。在葉嬌借九皇子之名懲治渣男后。李·真九皇子·策:“請小姐給個封口費吧。”葉嬌心虛:“你要多少?”李策:“一百兩。”葉嬌震驚,你怎么不去搶!!!

月落 2.5萬讀過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會員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江南 3420萬讀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来县| 澄江县| 英吉沙县| 澳门| 建水县| 筠连县| 观塘区| 阳江市| 庆城县| 定结县| 克山县| 普洱| 阳原县| 阿合奇县| 昭觉县| 东乡| 镇原县| 甘谷县| 永康市| 内丘县| 宜春市| 泰州市| 吉安市| 平度市| 乌兰县| 绿春县| 金寨县| 正定县| 汪清县| 康马县| 武安市| 崇州市| 漳平市| 崇信县| 孟连| 仙居县| 海阳市| 遵化市| 沅江市| 牡丹江市| 鄂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