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地志三
疆 域
福州府
南北袤四百四十五里。
東西廣四百四十里。
西至延平府南平縣界二百五十里。
東至海岸一百九十里。
南至興化府莆田縣界二百三十里。
北至建寧府政和縣界四百里。
東南至大海二百八里。
西南至興化府界三百六十里。
東北至福寧州界二百一十里。
西北至延平府城二百七十八里。
自府治至南京二千八百七十二里,至北京六千一百三十三里。
閩 縣
袤八十里,廣九十三里。
東至連江縣界九十二里。
西至侯官縣城中南街以東為閩,西為侯官,城外南臺以東為閩,西為懷安。
南至福清縣界八十里。
北至懷安廢縣界。城中麗文坊以南為閩,北為懷安,毛應橋南為閩,北為懷安,湯門外南為閩,北為懷安。
東南至長樂縣界七十五里。
西南至懷安廢縣界十七里。
東北至懷安廢縣界一里而近。
西北至懷安廢縣界一里而近。
侯官縣
袤九十里,廣八十一里。并懷安縣袤二百一十里,廣八十五里。
東至閩縣界城中南街西屬本縣,東屬閩。
西至永福縣界八十里。
南至閩縣嘉崇里一里而近。
北至懷安縣五里,界首至縣二十里。
東南至閩縣界一里。
西南至永福縣五十里,界首至縣五十里。
東北至懷安廢縣界二里而近。
西北至閩清縣仁溪埕百里,界首至縣三十里。
又懷安廢縣東至連江縣七十五里。
西至侯官縣界一里城外南臺西屬本縣,東屬閩。
南至侯官縣界四十里,北至古田縣界一百七十一里。
東南至閩縣界二十六里,西南至侯官縣界至五里。
東北至連江縣界八十里。
西北至侯官縣界十五里以上俱懷安縣,今并侯官縣。
古田縣
袤二百五十里,廣八十三里。
東至羅源縣界二百四十里。
西至南平縣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閩清縣一百五十里。
北至政和縣界二百里。
東南至侯官縣界一百七十里。
西南至尤溪縣界一百五里。
東北至寧德縣界二百里。
西北至政和縣界八十里。
閩清縣
袤一百二十里,廣八十五里
東至侯官縣仁德里十五里。
西至尤溪縣松陽里七十里。
南至永福縣新豐里五十里。
北至古田縣和平里七十里。
東南至侯官縣守仁里十五里。
西南至永福縣平蓋里一百里。
東北至古田縣邵南里六十里。
西北至尤溪縣松陽里七十里。
長樂縣
袤六十五里,廣一百二十里。
東至大海澳一百二十里。
西至閩縣界一里,水路百二十里至縣。
南至福清縣界五十里。
北至海五里,水路至連江縣百二十里。
東南至東洛,水路一百三十里。
西南至石尤溪福清縣界六十里。
東北至當田澳連江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閩縣界苦竹溪五里。
連江縣
袤九十五里,廣七十里。
東至海二十里、小埕水寨一百里。
西至懷安縣界豪虎嶺四十里。
南至閩縣界二十五里,館頭渡一十五里。
北至羅源縣界應德鋪八十里。
東南至海三十五里。
西南至閩縣界二十五里。
東北至羅源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懷安縣九十里。
羅源縣
袤九十五里,廣七十里。
東至寧德縣白鶴嶺界四十五里。
西至連江縣東禪嶺界二十五里。
南至連江縣北山界三十五里。
北至古田縣三十八都界一百八十里。
東南至連江縣抵海四十里。
西南至連江縣二十五里。
東北至海一十五里。
西北至懷安縣界六十里。
永福縣
袤一百一十五里,廣一百二十五里。
東至侯官縣界六十里。
西至尤溪縣界九十五里。
南至莆田縣界七十里。
北至閩清縣界四十五里。
東南至興化府八十五里。
西南至德化縣界一百里。
東北至侯官縣界七十五里。
西北至閩清縣界六十里。
福清縣
袤一百四十五里,廣一百二十里。
東至大海五十里。
西至興化府百丈嶺分水為界六十里。
南至大海一百二十里。
北至長樂縣石尤嶺分水為界二十五里。
東南至海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莆田縣蒜嶺分水為界六十里。
東北至長樂縣薛田嶺分水為界五十里。
西北至閩縣常思嶺分水為界六十五里。
閩 縣
宋分十二都,統三十七里。元析鳳池西鄉崇賢里,改為左一、左二、左三、南津四廂,隸錄事司。鄉仍其舊,合海曲、海畔二里為嘉登海曲里,共三十六里,隸本縣。入國朝,析合南里為江左、江右二里,復并合南右里入開化里,仍三十六里,統圖凡一百二十六。
左一坊,統圖三。
左二坊,統圖五。
左三坊,統圖三。
南津坊,統圖三。
鳳池西鄉在府城東南,舊名雙桂鄉,宋以許忠定居第在東,改名鳳池。
崇賢里統圖三舊有都尉、連榮、上仁、棠陰、崇賢五里。宋并之河口、湖堘。
鳳池東鄉在府城東二十里,舊無東字,宋增之。舊又有清謹、新昌共五里,宋、元并為三。
歸善里,統圖二前嶼、后嶼,舊名歸義。
鼓山里,統圖四阮洋、魁崎、磕下、石劍(山石如劍痕)蕭崎。
桑溪里,統圖一獵嶺舊名桑溪,七門橋。
晉安東鄉在府城東七十里,舊無東字,宋增之。
合北里,統圖九宋海曲里,湖山在海中。
嘉登里,統圖七宋海畔里。王晡山在海中,海雷石波濤所穿,其下成竅,風搖則訇然有聲。
江左里,統圖二宋合浦南里。浮岐、洋嶼、猴嶼、閩安鎮、殷嶼。
江右里,統圖一宋合浦北里,舊名海濱里。囗場、獺嶼、甖崎。
晉安西鄉在府城東五里,舊名靈芝鄉,有清平、永業、習賢,與今三里為六,宋、元并為三。
孝義里,統圖一鷓鴣、秋竹、鵝鼻嶺。
遂勝里,統圖三初名瑞圣。相傳,文皇帝閱閩版,訝其名太佳,易今名。竹嶼、橫嶼、大乘前。
易俗里,統圖二白塔嶺、東岳前、奉真橋、草參亭、茶園、茶山館(舊閩縣尉廨也)。
高蓋南鄉在府城南十五里,舊無南字,宋增之。舊又有仁德、方勝,與今三里為五,宋元并為三。
時升里,統圖七舊龍岐里、上渡、下渡、浮橋頭、睹橋、埔尾。
仁豐里,統圖二蓋竹、高蓋山、仙人井、赤瓏、北園、義嶼。
光德里,統圖五高湖、嶼頭。
高蓋北鄉在府城南十里,舊名烏石鄉,有周鼎、下惟、令德,與今二里為五,宋、元并為二。
嘉崇里,統圖九王坂洋、橫山頭、河口、烏石洋、上中下航、釣龍臺。閩王時,江邊號新市堤,翁承贊還朝,審知餞之處。
高惠里,統圖二后浦、河口、五龍塘。
崇善東鄉在府城南七十里,舊名希福東鄉,凡四里,元并為三。
欽仁里,統圖一焦溪、白田。
歸義里,統圖三蔗崎、枕嶼。
積善里,統圖三青鋪、苦竹。
安仁鄉在府城東十七里。
官賢里,統圖三宋為接賢里。下濂、白湖、郭宅。
仁惠里,統圖五城門、龍泉坑、盧下、黃山。
永南里,統圖五宋為永盛南里。石鼈、楊橋、新橋。
永北里,統圖四舊勝殘里,宋為永盛北里。磕下、龍門、筋竹、石山。有自然井水甘美。
開化里,統圖三洋下、連坂、林浦、邵崎、樟林、上董、下董。元合南右里今并入開化。
侯官縣
宋分為十鄉,統五十里。元析桂枝鄉榮親、聚星、永平三里,改為右一廂,右三廂,隸錄事司,改鄉為三十七都,統圖十七里,隸本縣。國朝改廂為坊,析宋榮親里地,增置西南關廂,復為十鄉,領都三十六,統圖六十有八。今并懷安二坊九鄉二十五都,統圖四十有七。
桂枝鄉在府城西南二里。唐元和間,以里人陳去疾登科,故名。
右一坊,統圖四。
西南關廂,統圖一宋延福里。咸平間,劉若虛登第,授大理評事,知永嘉縣,歸鄉,大父母,父母具慶,郡守謝泌因改為榮親里。
右三坊,統圖四宋永平里。
東孝悌鄉在縣南八十里,舊無東字,宋增之。
草市都,統圖一在西門外,宋孝順里、城西、草市、貴安、保福
一都,統圖三距府城十里,宋永欽、處仁、正節、美宅四里。柳橋、廊回、祭酒嶺。
十六七都,統圖五距府城九十里,宋訓翚里。上二都俱府城西。小目溪。
三十五都,統圖一在府城西北八十里,宋安平里。陳湖。
西孝悌鄉在府城西一百里,舊名修文鄉,宋改今名。
十二都,統圖二距府城四十里,宋揚名、惠化二里。赤岸。
十三都,統圖三距府城四十五里,宋招賢、順平二里。石門。
十四都,統圖一距府城六十里,宋齊禮里。上三都俱府城西。塘岸。
勝業鄉在府城西十五里。
二都,統圖九在府城西一十五里,宋孝成、新安、方岳、方興四里。新道。王山宿猿洞之西南,偽閩望祀之所。瓦埕、洪塘、后塢。
修仁鄉在府城西七十里。
三都,統圖三在府城西四十里。歷山。
四都,統圖四距府城四十五里,宋海平、靈鳳、綏平三里。曇崎、高崎、次下。
五都,統圖二距府城五十里,宋遷蝗里。南嶼。
十都,統圖三距府城三十里,宋永康里。上三都俱府城西南。橫棣、上街。
永安鄉在府城西北一百六十里。
十九都,統圖一距府城一百二十里。
二十、二十一,二都統圖一距府一百三十里,宋永興、清化二里。黿村。
二十五都,統圖一距府城七十里。梅埔。
二十六都,統圖一距府城一百八十里,宋守仁里。上四都俱府城西。仁溪、湯背。
二十九、三十都,統圖一距府城二百一十里,宋嘉祥東里。大湖洋。
二十八、三十一都,統圖一。
三十二三都,統圖一距府城一百一十里,宋嘉祥西里。白沙、大目埕。
三十四都,統圖一距府城九十里,宋保安上下二里。上三都俱府城西北。大目溪、崇慶院、豐澤潭。相傳龍年一興,興則暴,漲溪沖梁突岸,乃以鐵纜纜之,上鑄鐵佛,縫罅皆藏鐵,自此不為患。蒙溪。
石門鄉在府城西北八十五里。
十五都,統圖二距府城七十里,宋九功、七下二里。甘蔗。
十八都,統圖一距府城一百一十里,宋歸德里。上二都俱府城西。唐舉。
三十六都,統圖二在府城西北七十里,宋萬安里。彭蜞。
東太平鄉在府城西北一百二十里。
二十三都,統圖一在府城北一百五十里,宋安仁里。雪峰、湯院。
二十七都,統圖一在府城西北二百里,宋東安里。黃沙嶺。
西太平鄉在府城西北一百二十里,舊元豐鄉。宋改今名。
十一都,統圖一距府城西南三十五里,宋旗亭、志節、享和、永寧、興和、加川、疇川七里。侯官鎮、嶼頭、后尾。
二十四都,統圖一在府城西一百五十里,宋仁德里。大箬、小箬。
五芝鄉在府城西南一百里,舊合善鄉。宋改今名。
六都,統圖二距府城五十五里,舊名真正里。宋避仁宗諱改清政。白鶴。
七都,統圖五距府城六十里,宋名光三秀二里。鐐沙:《方輿記》月嶼出蟟蛤。黃岸、江口、蘇崎。
八都,統圖一距府城八十里,宋新興里。古靈。
九都,統圖一距府城一百里,宋吉壤里。以上四都俱府城東南。小臺山。以上侯官縣。
又懷安廢縣,子城坊,統圖四元初有子城。宋子城西、東瀆三廂,后合而為一。
右二坊,統圖二元舊有東西二廂,后合而為一。
感應鄉
一都,統圖二在府城西三十里,宋西安、安康、清平、立德四里。內立德里,宋隸靈山鄉。元析隸于此。后浦、清義、縣市、安義、芋原。
崇業鄉宋敦業鄉。
二都,統圖四在府城西二十里,宋鐘山、擇善、開化、太平、忠信、欽德、贊城七里。內欽德、贊城二里舊隸感應鄉,元析附此。城北王延翰葬地。宋乾道間義冢。梅亭、內洋。
靈山鄉
三都,統圖一距府城三十里。玄沙、應石、白龍、海坑、寶福、杜塢。
四都,統圖一距府城四十里。上二都俱府城北。宋懷賢、越城、遵化、寧碁四里。桑畬、余善冢。
八座鄉
五都,統圖一距府城五十里。澗田。
六都,統圖一距府城六十里。上二都俱府城東。宋觀風、孝仁、溫泉、高遷、稷下五里附城。東瀆、東湖、湖堘、湯泉、盤石、灰田、北嶺。
承平鄉
七都,統圖二距府城三十里。
八都,統圖三距府城四十里。上二都俱府城南。宋接下、黃信、順安、孝悌、安上五里。南洲、鳳岡。
移風鄉
九都,統圖三龍安、何嶼。
十都,統圖二上二都俱府城南五十里。宋長壽、崇福、清善、勻化、楊崎五里。內崇福里即元匯泰里也。
積德鄉
十一都,統圖五距府城五十里,仙崎。
十二都,統圖二距府城六十里。上二都俱府城南。宋恭順、高陽、孝廉、勝平、待賓五里。湖襄、仙崎。
侯官鄉舊有崇江里,宋并。
十三都,統圖二距府城四十里。十沙崎。
十四都,統圖一距府城五十里。
十五都,統圖一距府城六十里。以上三都俱府城西。宋清泰、安定、北平、德風、靈運、超勝、江陽七里。桐口、梧桐嶺。
同樂東鄉
十六都,統圖一距府城七十里。
十七都,統圖一距府城九十里。
十八都,統圖一距府城一百里。
十九都,統圖一距府城一百一十里。
二十都,統圖一距府城一百二十里。瓜山。
二十一都,統圖一距府城一百三十里。上六都俱府城西。宋施化、前屯、西屯、后屯四里。
同樂西鄉
二十二都,統圖一距府城一百四十里。
二十三都,統圖一距府城一百五十里。
二十四都,統圖一距府城一百六十里。丁山。
二十五都,統圖一距府城一百七十里。上四都俱府城西。宋興城、焦溪、前屯、中屯四里。龍跡石、壽山石。以上俱懷安縣。宋分九鄉,統四十四里,元通十鄉二十五都。國朝改廂為坊,鄉都仍舊,統圖四十有七。萬歷八年,詔廢其縣,今盡并侯官。
古田縣
宋分為四鄉,統一十三里。元因之,又析為四十八都而統于里。國朝分在坊為五保,在鄉為四十三都,統圖凡六十有一。
一保,統圖一。
二保,統圖一。
三保,統圖一。
四保,統圖一。
五保,統圖一。以上五保俱在坊,各統圖一。元屬保安里,四十八都。東溪、感溪、屈斗、轉水、磨劍石、嗚玉橋、戴星洲、平沙、龍津、花巖、尖峰。
和平里
一都,統圖一舊有四十七都,國朝并之。
二都,統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