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府 在布政司之西,即宋安撫司、元萬戶府也。洪武二年,改為福州府。七年,辟廨宇。二十一年,火。二十六年,知府、廖崇德重建。經歷司、照磨所,翼堂左右,堂之南為儀門。門外列館于東者二,曰總捕,曰清軍海防;于西者一,曰理刑。儀門之南為大門,出大門百武,樹楔曰“八閩首郡”;申明、旌善二亭對峙;出數武為通衢,東承流坊,西宣化坊。其前堂之北為穿堂,又北為后堂。獄在大門之內,鈐以司獄。司庫在穿堂之后,曰大儲庫、贓庫,曰鈔庫,曰龍亭庫。知府、同知、通判、推官各宅一區,列后堂之北。儀門外東土地祠,西迎賓館。吏六房在堂左右階,其后隙地為吏廨。先是府治皆在今布政使司,歷晉、唐、宋至元,始立總管府于譙樓東,國朝改建今所。萬歷二十八年,大門及兩階房科復火署,印同知鐘大咸重建。萬歷三十九年,知府喻政于后建光儀堂,自為記。福州郡堂之后顏曰“和衷”,由和衷堂稍后折而左,啟雙扉入,有屋兩楹,即臨海王公士琦守晉安時所匾為“閑閑軒”者也。榱椽亦自聳峻,與和衷埒而規制雅不稱,湫隘而狹長,不可以居。蓋守已幾更,足跡罕至,非復閑閑之舊矣。予視事之兩月,以暇至其故處,見諸軍器火藥充牣其中。夫福郡守為治,大都非漏下二十刻不得休息,諸胥皆燃脂夜作,無寧不虞之不戒,置火藥不便,于是徙而歸之本局,略剔葺之,勝日與諸寮列坐談說其中,佐以酒,行炙者使無從旋轉,而壁以外乃為空虛無用之所,蓋以為堂則橫不足,以為室則縱有余,幾于模不模范不范矣。夫離以兩傷,合則雙美,文誠有之,室亦宜然。于是鳩工庀材,徹間隔,更腐蠹,益斥勞,隙地以拓之,一月而告成事,人訝以為速,此無他,后者易為功,而因者便為力也。載偕諸君落之,心目共豁,若荊棘芟而茆塞辟者。堂前池不盈丈,用石甃砌之,養朱魚數百頭,時時出游,無濠上之閑,而有其致。編竹護花。薔薇素馨,囗蘭蜀茶,佐以盆荷,有平泉之趣,而無其癡,諸君咸爽然快,各賦詩見志。于是鹺商江公賦《羔羊》,分司郭君賦《小宛之卒章》,海防閔公賦《采芑》,海防文公賦《崧高》,總補吳公賦《伐木》,督糧古公賦《風雨》,司理周公賦《斯干》。夫《羔羊》,訓廉也。《小宛之卒章》,小心也;《采芑》,壯猷也;《崧高》,良翰也;《伐木》,友樂也;《風雨》,喜賢也;《斯干》,美成也。不佞重拜諸君子之貺,起而賦《皇華》。《皇華》,使臣詩也。何居乎,魯傳有之,賦詩斷章,取節為可也。訪問于善為咨,咨親為詢,咨禮為度,咨事為諏,咨難為謀。皇皇者華,獲五善矣。不佞以匪才當劇任,即不敢比于古諸侯,然朝修其囗謁,晝考其委積,夕省其典刑,夜警其防御,無使陷淫而后即安者,曷敢有懈。雖然,猶有未樹也,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非諸君子念石猶生我,而弼之、匡之、戾之,積也,其何日之有?不佞之作是堂也,以侍君子之光儀,而冀以獲咨之五善也。諸公曰:“然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推是心也,宰天下可也。”予唯唯謝不敏,退而書其語,為《光儀堂記》。
海防督捕館,在烏石山東北,舊系市舶提舉司,萬歷二年廢,改為公館,三十一年,巡撫朱運昌奏改杉洋通判兼管福寧北路海防,春秋汛畢駐此,調度杉洋地方。
織染局,在府治西南懷德坊內,洪武八年設。
寶源局,在芝山寺之左,萬歷五年增建。
常豐倉,在府治西,洪武七年建,廒三十有六。其地即偽閩羅漢寺,至弘治間,鎮守鄧原,琉球饋之金不受,增建三廒。
稅課司,在安泰橋西,洪武七年建。即宋稅務舊地。
陰陽學,在譙樓東,洪武十八年設。
醫學,在譙樓前街西,洪武十八年設。景泰三年鎮守來住重建。
僧綱司,寓開元寺。
道紀司,寓城隍廟。
閩 縣
在府治東南秀實坊內,凈業寺故址也。舊在閩都坊內,洪武二年,知縣路圓玉移今所。成化三年,知縣邵奎重建,中為正堂,右為典史廳,堂之南為中門,折而東向為大門,申明、旌善二亭在大門外左右,又折而南,臨通衢,樹楔“八閩首縣”。庫在堂之西,獄在中門內之西。知縣、縣丞、主簿宅皆在堂北,東南為典史宅,又南為土地祠。吏房列堂左右階,吏廨在西南隅。
閩之屬:五虎門官母嶼巡檢司,在嘉登里。洪武二年建。
閩安鎮巡檢司,在江右里。宋為監鎮衛,元為巡檢司,洪武二年仍建。
閩安鎮稅課局,在江右里,洪武三年建。舊時升里有稅課局,今省。
江南河舶所,在嘉崇里,洪武十六年建。
預備倉三,一在縣庫之西,一在光德里,一在常豐倉畔。又舊有義倉三所,在永慶、還珠、崇賢里,今圯。
常平倉一,在開元寺,督撫軍門金學曾建。以贓罰銀兩積谷備賑。
侯官縣
在府治南官賢坊內,唐貞元間,從岊江徙入城,元至正間,又改建于郡城西舊澄瀾閣之址,縣乃為普平章衙。洪武三年,復定今所。二十九年火,知縣張繼重建。永樂元年又火。宣德七年,始建堂宇,堂之東為典史廳,西為庫。堂之后,中為知縣宅,東縣丞、典史宅,西主簿宅。正統間,知縣梁叔蒙建穿堂。正德間,知縣胡大化修后堂,中門外之西為獄,東為寅賓館、土地祠,大門之外左旌善亭,右申明亭。
侯官之屬:竹崎巡檢司,在府城西北十六都,正統六年建。
洪塘稅課局,在城西二都,洪武三年建。
五縣寨巡檢司,在府城西十七都,舊屬懷安,以其地接閩縣、侯官、古田、閩清界,故名,元至元三年設。國朝因之,今并侯官。
陽崎稅課局,在府城西南九都,洪武元年設。今并侯官。
預備倉五,一在常豐倉內,一在西禪浦,一在二都,一在府城西南,一在華寺。后二倉系舊懷安并。
常平倉一,在大中寺,萬歷二十三年,督撫金學曾建。詳具閩縣。
古田縣
治在平山之南,雙溪之匯,始建于唐開元。宋太平興國初,遷水口。端拱間復舊。元豐間,增置西尉丞簿,舊各有廳。國朝改典史幕于堂之東,堂之南為譙樓。譙樓之北為中門,獄有二所,在中門左右。大門之外為旌善、申明二亭。洪武三年,知縣韓秉哲重建;正德間,知縣劉倫重修。
陰陽學,在縣治西云津坊之東。久廢。
醫學,在縣治北蘭魁坊。即舊惠民局,今廢。
布政分司,在縣治北。
按察分司,在縣治西。
府館,在紫極宮東。
捕盜館,在東杉洋。今廢。
僧會司,在吉祥寺。
道會司,在祐圣宮西。
杉洋巡檢司,在縣東三十六都。洪武十二年建,今廢。
際留倉,在縣北兼善坊。元創,國朝因之,成化十六年重修。
預備倉四,一在二十六都,一在八都,一在垕山,一在十八都。
閩清縣
在梅溪南里許,五代梁乾化中建。宋熙寧中,為洪水所漂,令陸絳新之,后屢經毀。國朝洪武九年,主簿鄭本始構堂宇及譙樓。正統十三年,復毀于兵。天順七年,典史余紹重建廳幕。成化間,知縣左輔、黃漟相繼修葺。萬歷三十七年,洪水沖蕩,縣宇為墟,知縣俞咨龍請貸公帑,移于后百武,就其高塏,環砌以石,建堂宇、幕舍、庫獄,門楔、旌善、申明亭,煥然一新。
陰陽學,在縣治西升平坊。
醫學,在縣治東和豐里。
僧會司,在普賢寺。
道會司今廢。
府館,在縣治南。
際留倉,在縣治內之西。成化四年,知縣左輔重建。
預備倉三,一在安仁,一在蓋平里,一在仁專里。
長樂縣
在六平山之南。唐武德間,自敦素里移建今所。洪武初因之。景泰元年,知縣龍韜重建,堂之東為典史廳,西為庫,北為知縣、縣丞、主簿宅,各一區。中門之外,左獄,右際留倉、譙樓。大門之外,左旌善亭,右申明亭。
陰陽學、醫學俱在南山塔下。
察院行臺,在縣治東。
布政分司,在縣治東。
按察分司,在縣治西。
府館,在察院西。
石梁蕉山巡檢司,在十五都。舊在梅花千戶所城內,洪武十年遷今所。
小祉巡檢司,在十八都龍江。
松下巡檢司,在二十都大祉。上二司并洪武間建。
稅課局,在縣治西。洪武間建,成化十七年,知縣羅敘重修。
長樂倉,在縣東二十四都梅花千戶所舊隸所,正統六年改屬縣。
預備倉,在鼓樓東。
河泊所,在十五都。
僧會司,在縣治天王寺。
道會司
連江縣
在龍際山南,鰲江之北百步許。縣,唐武德間建,宋治平中建廨宇,至元六年毀于寇。國朝洪武元年,知縣王得欽重建,正堂東為庫,西為典史廳、架閣庫、際留倉。儀門外東為土地祠,西為獄。十四年,知縣張益建。知縣、縣丞、主簿、典史宅各一所。二十八年,知縣李鳳構觀稼亭、勸農閣,堂北隙地構預備倉。成化十八年,知縣凌玉璣建旌善亭、申明亭于縣前左右。
陰陽學,在縣治西龍津坊內。
醫學,在縣治前大街西,即舊惠民局。
布政分司,在縣治南。
按察分司,在縣治西。
府館,在縣前。
北茭巡檢司,在縣治二十六都。舊為荻蘆,洪武二十年,改今名。
蛤沙河泊所,在縣二十七都,洪武十六年建。
稅課局,在縣治通濟橋西。舊在縣治前,洪武十八年圮于水,移建今所。
定海倉,在縣東定海千戶所城內,洪武二十年建。
僧會司,在欽平上里天王寺內。
道會司,在欽平下里龍興觀內。
羅源縣
在東戴坑,宋慶歷中創于縣令陳偁,建炎毀于寇,淳熙中重建尉廳,元至治初,復新縣治。國朝洪武十年,縣丞龐益建廳堂、廨舍諸所,以后縣丞甘志和知縣施弘、陳璦相繼修葺。弘治十六年,知縣徐珪辟東西路,筑夾墻,砌馬道,譙樓前左右建旌善、申明二亭。
陰陽學,今廢。
醫學,在縣治西急遞鋪之東。即元惠民局。
布政分司,在旬宣坊。
按察分司,在縣治左。
府館,在城隍廟東。
河泊所,在縣治南沈尉橋北,景泰七年重建。
際留倉,在縣東隅沈尉橋。弘治十一年,知縣陸嵩改創公廳之東。
僧會司,在縣北仙茅寺。
道會司,在天慶觀,今二司俱廢。
永福縣
在磨笄山南。縣創于宋初,建炎中,令陳炎建廳宇,宋末毀于兵,元至元間重建,洪武初又毀。弘治間,知縣譚顯奏修建正廳、幕廳、門樓、廊房諸所。正德五年,知縣鄭信筑垣墉,蓋廨宇,改道路于東南,移民居于西北,規制乃備。隆慶五年,又毀,知縣陳克侯復建。
陰陽學,在縣治北大街。
醫學,在縣治南。
府館,在縣治南。
漈門巡檢司,在縣治西三十三都。元至元間,自辜嶺寨移今所。
際留倉,在縣治內。即元常平倉。
僧會司,在縣治南重光寺。
道會司,在縣治北香山堂。
福清縣
在鷲峰山麓。唐嗣圣間始建,宋為縣,元為州。洪武四年,仍改為縣。成化三年,知縣余泰建正廳、幕廳。成化二十一年,知縣龐王從建儀門、后堂及庫房、廨舍諸所。獄在中門之左,旌善、申明亭在大門之外。嘉靖二十七年,毀于倭。嘉靖四十四年,知縣葉夢熊重加修建。
陰陽學
醫學,在縣治南隅坊前。
布政分司,在縣治東。
按察分司,在縣治西。
府館,在縣治西。
壁頭山巡檢司,在縣南江陰里。元置于囗日里。
牛頭門巡檢司,在縣東南平里。元置于逕口。
澤朗山巡檢司,在縣東化北里。元置于練門。以上三巡司俱洪武十二年移建,改今名。
南門稅課局,在縣南龍首橋北。元置,舊名南門務。
海口稅課局,在縣東南方民里。元置,舊名海口務。上二局俱洪武初改今名。
逕上稅課局,在縣西南靈得里。宋建于逕口,名逕口務,洪武初改為逕口稅課局,洪武十八年圯于水,移逕橋北。
河泊所,在海口鎮。
福清倉,在鎮東城內南隅。洪武二十一年,指揮同知王得建,正統二年改隸縣。
萬安倉,在縣萬安城內千戶所南。洪武二十一年,正千戶王忠建,正統二年改隸縣。
預備倉一在雙旌門,一在時和里,一在光賢里,一在方民里。
際留倉
僧會司,在清遠里。
道會司,在方民里。
海口場鹽課司,在方民里。
牛田場鹽課司,在時和里。
論曰:魯公父文伯有言,位,政之建也;署,位之表也,皆所以虔君命者也。古之卿大夫,朝考其職,晝講其政,夕序其業,夜庀其事,而后即安。今茲海邦,自御史大夫以逮郡國之百執事,堂皇相望,夫孰非行君之令以致之民者哉!是故登斯堂也,興革宜歟?樂利溥歟?苞苴絕歟?奸宄息歟?日恪位著,以儆其官,民之主也,數世賴之者也。無亦有以傳舍視官,而以傳舍視民者乎?夫君人者,寵之以位,將民之安輯是圖,豈其使之縱于其上,淫刑以逞,恣己之欲,而瘠民之生也,必不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