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翻經沙門基撰(3)
- 辯中邊論述記
- (唐)窺基
- 4952字
- 2015-11-24 17:55:28
論曰。無倒行總義者至止觀二相。
述曰。自下別解十無倒中第三結十無倒也。然舊論總于卷末解論名。末方始結之。此為無理。由第一文無倒能正通達止觀二相。以有義文詮二相故。雖十無倒修毗缽舍那以文所詮亦通止故。或此圓成實性是止觀所依所緣所求相故。通達止觀之相名止觀相。此解為本。舊論云。通達禪定相。即無慧。
論曰。由義無倒至諸顛倒相。
述曰。舊論云。通達智慧相。此應在初。翻家錯也。由此遂無結。顛倒結第二于義無倒。此言顛倒。是妄所執顛倒境。故名為顛倒。非是煩惱四顛倒等。于金剛句中自言唯是遍計所執性故。但應知故。
論曰。由作意無倒至能正遠離。
述曰。結第三也。以作意是種子能生現識起于所執之倒。說此種子。為倒因緣。倒非是有法。何得有因緣。此妄依他可以無漏正斷除。故名正遠離。上來即是圓成所執依他三性如次配之。總是所知有無相也。
論曰。由不動無倒善取彼相。
述曰。結第四也。此是加行智善。取二性有無之相。即是地前。
論曰。由自相無倒至無分別道。
述曰。結第五也。即是初地見道位中。
論曰。由共相無倒至本性清凈。
述曰。結第六也。以無分別智既有所斷必有所證故。此通達金界本性清凈共相。
論曰。由染凈無倒至及已斷障。
述曰。結第七也。此修道中觀察未斷及已斷障。進修治道。未斷令斷。已斷不失。
論曰。由客無倒至染凈二相。
述曰。結第八。即修道中觀察法界染凈客相。令其明凈法堅牢。
論曰。由無怖無高至得永出離。
述曰。雙結第九第十無倒。此無學道。由無怖故諸障斷滅。由無高故得永出離。此十種中。初三即三性。是所知境。第四是見道前能觀智。第五即見道能斷智。第六是見道所證法。第七是修道。第八是修道所證法。是容豫道故能觀染凈與見道殊。第九第十是無學道所斷所證有差別故。若作此釋約位辯所治十倒。如應當知。雖然此解與十金剛句相違。彼說不動及染凈等無別位次。但釋妨難。然世親論主判作二解。理亦無妨。此即初解。以境行位結十無倒。二以金剛句解十無倒。所以有十無倒不減不增。若不作境行位判。唯是一解。此同金剛句者此之結文。如文錯釋不須約境位次等言。
論曰。此十無假至金剛句中。
述曰。解第三隨法行中。自下大文第二辯十金剛句。以十無倒配之。然論無文。西域相傳。是寶積經文。金剛句者。此十句義深密堅固猶如金剛難可破壞。從喻為名。舊論言金剛足者。非也。梵云缽陀。此翻為跡。梵云播陀。此翻為句。以聲相近譯者謬言。于中有三。初總標舉以此論所明十種無倒。安立于彼寶積經內所說十種金剛句中。何等名為下。第二列金剛句名以頌總攝。且初安立下。第三明句體性配十無倒。此即初文。言安立是施設義。以此無倒施設于彼。故名安立。以非彼本句名即十無倒義故名施設。
論曰。何等名為十金剛句。
述曰。自下第二問答列彼金剛句名。于中有二。初長行。次攝頌 舊論本唯有長行列名。其頌以下及安立句二種自性皆不翻之。今勘三本三本并有。先不翻者有何意焉。此即問起。
論曰。謂有非有至無減無增。
述曰。一有非有。二無顛倒。三所依。四幻等喻。五無分別。六本性清凈。七雜染清凈。八虛空喻。九無減。十無增 舊論說第二無顛倒。即義無倒。義無倒所知遍計所執顛倒之相。何得無別門。舊論復開第七染凈為二。此皆翻家錯也。何以知者。上來開合義別有門。染凈合說。何得都無義句別開染凈二門。又次前總義中。染凈合結。義別結故。又下二種明句自性。與上開合句數同故。故知舊翻論主不悟。離于此文浪為開合。其頌以下略不翻之。又舊本十種皆有無顛倒言。此亦非也。
論曰。為攝如是至是金剛句。
述曰。即以頌攝如前長行。別配易了。
論曰。且初安立至釋難故。
述曰。自下第三明句自性配十無倒。有二自性。此即第一。總標自性略列四因。下自別解配十無倒。
論曰。自性故者至如次應知。
述曰。十無倒中。第一文。第二義。第三作意。是三自性如次。配十金剛句中。文配第一有非有句。相應串習名有義文。翻此名為無義文。故成有非有。攝大乘說。由有相應無所分別。若斷于此入圓成實。故文無倒名圓成實。此意深遠。細取方知。義配第二無顛倒。顛倒自性謂計所執。故此能治。是無顛倒作意配第三所依。是能現似二取因故。即識種子依他起攝。
論曰。所緣故者即三自性。
述曰。以此三性有非有法為無為法。攝大乘說。所知相取故名所緣。即是三性。此為所知境已。
論曰。無分別故者至即本性清凈。
述曰。十無倒中。第五自性無倒。第六共相無倒。即十金剛句中。自性配無分別句。共相配本性清凈句。由此無分別智斷除分別故。即金剛句中無分別智句。以于地前觀三性境入于初地。由無分別智斷除分別。此智必不孤起。必有所緣。即于此真如上得無分別。即十句中本性清凈句。第四幻等喻釋妨難。故在后方明。
論曰。如次應知至及無分別。
述曰。總解前三自性境及后二無分別。前三是境。后二是智。謂三性故是境。無分別故是智。據實而言。于此無分別體即真如不應名智。智實性故。由此智生故。亦名智。即是智度論智及智度皆名般若。正與此同。若爾圓成實應智非境。答曰。不然。若時觀行未能起無分別智。未與智合但立境名。據實而言。亦得名智。若時觀行境與心合能起正智。故立智名。所望不同。不應為例。此后四故中已釋三訖。攝前句中五句體訖。
論曰。釋難故者謂所余句。
述曰。即余五句并是釋難。
論曰。且有難言至本性清凈。
述曰。將解第四不動無倒十句中幻等喻。先為外難雙問二性。若此二性實是無者。遍計所執如情顯現。依他起性如所執顯現。此之二種云何得有。若此二性實是有者。不應說諸法本性清凈。以有二性非清凈故。雙問二性。俱征有無竟。
論曰。為釋此難至而現可得。
述曰。為答此難。十句中說幻等喻。無倒中說不動。此即雙答二性如幻事等。雖實是無答體非有。而現可得答體非無。前不動中已廣解訖。由此即顯彼不動中前諸義言非唯所執。此中雙答二性相故。
論曰。復有難言至先染后凈。
述曰。將解第七染凈第八空喻。即無倒中染凈客也。先為此難。若一切法法界本性自清凈身。如何得有先染后凈。
論曰。為釋此難至及虛空喻。
述曰。此略舉二種答。謂例作意未斷名有染時。倒意已斷名無染。非是法界本性不凈。此意即是約能依法辯所依染凈。第七無倒也。由未解此法界如何。故舉第八及虛空喻。
論曰。謂如虛空至及清凈時。
述曰。如太虛空。雖本性凈廣如虛空喻。而有雜染及清凈時廣有染凈。如虛空中有云等時名為有染。無云等時名為清凈。法界亦爾。非本性。
論曰。復有難言至無增益過。
述曰。將解第九無怖第十無高金剛句中無減無增。先為此難。且于三世或一世中有無量佛。能度有情所度既多。云何生死無斷減失。難生死應有減。涅槃界中無增益過。難涅槃應有增。然諸經中說生死無減涅槃無增。故為此難。
論曰。為釋此難至無減無增。
述曰。舉第九十金剛句答。若有人法可有染凈。故未斷已斷可成減增失。既無人法便無染凈。染凈無故何有減增。但彼經中約計所執人法及染凈非有說無減增。非依他染凈。又所執無唯有法性。何有減增。
論曰。又有情界至俱無量故。
述曰。第二釋于依他亦無減增。以有情界無有邊際亦無數量故無有減。以涅槃界亦無邊際及無數量故無有增。若有邊法及有數法可有減增。既邊無量故無增減。故約依他亦無增減。以前自性約十無倒境智等辨。
論曰。第二安立至如有頌曰。
述曰。自下第二說十體也。相傳亦言。寶積經頌。
論曰。亂境自性因至及彼二邊際。
述曰。安慧云。亂境者是文。由緣有義及無義文起亂執故。亂自性者義。即計所執假說為亂性故。亂因者即作意。依他種子能生分別實亂法故。即一亂字通境體因。無亂自性者即不動及自相。不動是智體。能知法故。自相是智用。能斷分別故。無亂境者即共相。正智所緣故。即無亂字通在性境。或無亂者是不動。加行智故。無亂自性是自相。根本智故。亂果者謂雜染等。雜染等流果故。無亂果者謂清凈等。清凈等流果故。合此染凈是虛空喻。此中亂及無亂二果總合為論。名亂無亂二果。二邊際者即彼染凈果。邊際體是涅槃無減無增句。染斷盡故。以涅槃為邊。清凈至究竟處亦以涅槃為邊。此為一解二邊。又解。二邊際者有情無邊故染法無減。染法即以無邊為邊際。涅槃無邊故凈法無增。凈法亦以無邊為邊際。言二即邊際二即有情及涅槃。二之邊際二即染凈品。邊際即有情及涅槃。
論曰。如是已說至云何應知。
述曰。自下第四辯離二邊正行。于中有二。初結前生后。次問起二邊正解正行。此即初也。
論曰。如寶積經至何等二邊。
述曰。自下第二問起二邊正解正行。于中先問。舊論言寶積經非也。此經蘊諸法珍。故言寶積。非從寶積菩薩以受經名。即舊已有二卷寶積經是。是今大寶積經一分。彼所言中道離何等邊。頌既因答邊。長行兼解中邊。
論頌曰。異性與一性至染凈二三種。
述曰。此之二頌辯八二邊。一異性一性。二外道聲聞。三有情增減。四法增減。有情及法各通增減故。頌有情法各二。五所能治。六常斷。七所能取。八染凈。此染凈二各有三種。至下當知。故言凈染二三種。然此一行總四二邊。有一邊字貫通四處。
論曰。分別二邊性至是分別二邊。
述曰。即寶積經復有七種。分別二邊。一有非有。二所能寂。三怖畏。四所能取。五正邪。六有無用。七不起及時。如是前八后七。是名分別二邊性也。然此頌中唯說二邊。長行以經配屬。為此二邊說前中道 舊論言十四二邊者。非也。彼頌同今。有十五故。此論種文亦不數出譯家增也。然安慧釋數有十五。
論曰。若于色等至各為一邊。
述曰。長行釋中總分為二。初明八邊。后明七邊。其中文準文可解。于中皆先敘二邊。后述中邊。謂外道等執色等五蘊與我有異。是離蘊計我。或復是一。即蘊計我名為一邊。故邊成二。
論曰。為離此執至乃至儒童。
述曰。為離異一二邊執。故寶積經中佛說中道。謂觀無我乃至儒童。即乃至中六種。合有八種。一我。二有情。三命者。四生者。五養育者。六數取趣者。七意生者。八摩納婆。摩納婆此言儒童。如瑜伽八十三說。
論曰。見有我至或即身故。
述曰。釋其所以。定執有二。其我與蘊或俱等者。如唯識說。即合此二為第三故。既無有我及儒童等。何與蘊或異或一。此上第一二邊訖。自下第二。
論曰。若于色等至是聲聞邊。
述曰。于外道中有執非常者。如吠緒等。從多分說。故但言常。
論曰。為離此執至非常非無常。
述曰。所執既無非常無常。又法性色非是無常。依他色非是常。故合二性言非常無常。色體容有不可言色非色。我體全無只可言我相無。自下第三解二邊。
論曰。定執有我至損減有情邊。
述曰。此即敘計實我。既無執無我時何成損減。
論曰。彼亦撥無假有情故。
述曰。釋所以也。若但執無實我雖非損減如空見外道及清辯等立撥無假我。故成損減也。此即論家釋彼計意。
論曰。為離此執至二邊中智。
述曰。住我無我二邊之中智也。謂實我無假我有皆不定執。但隨教知。故成中知。此即有情二也。次辨法二。即是第四二邊。
論曰。定執心有實至損減法邊。
述曰。此敘計也。以一切法唯心為主故但舉心名于法執。執法有實種類甚多。執法無實如空見外道清辯等計。然如所執法即無實。如依他性法即有實。故不可言。彼亦撥無假法性故。依他性中實我則無。故不同法。須置假似我之言。
論曰。為離此執至無意無識。
述曰。無心謂第八識。意謂第七。識謂余六。此則心王。于心所中但舉于思。作業勝故例余心所。既無所執心心所法。故無有實及無實法。然于依他實法是有。故不同我。令住中智。此即法二也。自下第五辨二邊。
論曰。執有不善至是能治隨。
述曰。此敘執也。
論曰。為離此執至不隨勸贊。
述曰。不隨者。不隨染凈起于執也。不勸者。不勸他執染凈也。不贊者。不贊說染凈令他信聞起定執也。即一不字貫通三字。舊論言。不去不來無來無譬無言。去者隨也。來者勸也。譬言者。贊也。自下第六辨二邊。
論曰。于有情法至是斷減邊。
述曰。由執現及后為有方計為常。由執后為非有方執為斷。故以有無顯于常斷惑。常者有執。斷即無執。
論曰。為離此執至二邊中智。
述曰。實法既無。故非常斷。依他雖有亦非斷常。故佛但說令住中智。所執非有。依他非無故。自下第七辨二邊。
論曰。執有無明至明各為一邊。
述曰。十二染凈無明有二。清凈緣起二取亦然。此以無明為首。明即無漏明。
論曰。如是執有至對治道各為一邊。
述曰。余十一支能治所治二取亦然。此中能治皆是有為。說能取故。若無為即非能取行。能治中言無為者。非業煩惱之所為故。非無生故名曰無為。即是對法說道諦通有無為。此上第七即敘計訖。次束二義。
論曰。此所能治至白品差別。
述曰。此十二支無明等所治。即是黑品明等能治。即是白品十二緣起。以此所明即余處說黑白品。
論曰。為離此執至乃至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