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蓋聞。妙途凝邃理出于有無。至道希夷像超于視聽。然昏衢積闇資慧炬以開冥??嗪M流假慈舟而拯溺。是知。三千世界俱沾有漏之津。百億諸天希出無明之境?;浻刑熳悠涿谱?。三歸果滿十善因圓。怡神勝殿之中。縱寶華園之上。雖朝觀妙樂千齡之積慶未窮。夜聽空聲七日之余殃已近。既迫將危之命。旋驚向受之軀。爰投喜見之尊。式敘憂聞之懼。遂得桓提降念帝尺主垂矜。俯寶池以求乞希方仰金山之請救我。世尊大悲拯物弘道濟生。俄現笑于丹唇。遽流光于紺頂。滅禍銷殃之秘法妙旨爰創。延齡益壽之奇方吉祥斯闡。故使憍尸獲利一時聞四辨之音。善住蒙恩六日發三希之嘆。居寶宮而贊德既賀全軀。樹金地以酬恩更欣摩頂。題稱佛頂尊勝陀羅尼者。蓋當部之都名。則此經之別目也。其為文也雖辭約而理繁。其為用也實功深而利大。何則骸沾咒土天宮之樂果必登。體拂遺塵地獄之苦報斯斷。故使摩尼凈寶擬妙力于華編。閻浮檀金抵神功于葉偈。初稱佛號。先標兩足之雄名。次說頂言。方敘一身之貴相。尊以彌高立稱彰教體之彌高。勝以至妙受名表佛心之至妙。陀羅尼者梵語。此翻名曰總持。包四義之幽宗。括一經之極指。經者常也。亦曰轉也。八十八恒之眾圣同演說之。通稱常。三十三類諸天共流通之。別號轉。因此義故遂曰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也。

將釋此經。略以十門分別。

第一釋其教主。第二以處表事。第三顯教被機。第四見身同異。第五出經宗體。第六聽法軌儀。第七見聞得利。第八釋經題目。第九翻譯時節。第十依文判釋。

第一釋其教主者。依大智度論云。有五種。第一佛說。第二圣弟子說。第三諸天說。第四神仙說。第五變化說。今此經中但有其四無神仙說。為佛印可總名為經也。此即第一釋其教主竟。

第二以處表事者。有其三種。第一以國表事。第二以林表事。第三以園表事。且第一以國表事者。即是室羅筏國也。漢云名聞城也。即是中天竺國勝軍王所治之城。用表如來永超三界長出二乘悲潤四生身圓萬德。故居遠聞城也。第二以林表事者。即是誓多林。漢云最勝林。此即是戰勝太子所施之林。用表如來七覺法林慈蔭一切也。第三以園表事者。即是給孤獨園也。此是須達長者所施之園。表如來有無量法赍給施一切貧乏眾生也。此則是第二以處表事竟。

第三顯教被機者。然教門是一所學有三。故智度論云。兔馬象三獸渡河。淺深有異。如法華經云三子同出一門所樂各別。佛言。我若以小乘法教化諸眾生。我即墮慳貪。又維摩經曰。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上中下智各觀別故。下智觀故聲聞菩提。中智觀故緣覺菩提。上智觀故諸佛菩提。此則第三顯教被機竟。

第四見身同異者。如大梵王見佛身長千尺。又如應持菩薩見佛身長丈六。即便量佛頂上。過無數世界至華上佛剎。還見如來身長丈六。如報恩經云。外道見佛如孩子想。如聲聞人但見丈六身。菩薩見無邊身。諸佛見法性身。所以華嚴經曰。譬如凈滿月水水悉能現。影像雖無量本質未差別。諸佛法如是。隨感現眾像?;嚯m無量法體無差別。此則第四見身同異竟。

第五出經宗體者。外道小乘各各不同。如涅槃經以佛性為宗。大般若經以空慧為宗。維摩經以不思議為宗。大集經以陀羅尼為宗。今者此經亦以陀羅尼為宗。以一切法而為經體。所以華嚴經(附錄四右引舊華嚴是同)云。一切世間諸佛境。皆悉能令轉法輪。于法自在無縛是謂如來真實智。又契經說。教體有其兩種。一者以文為教體。二者以義為教體。此總攝一切。今者以一切法為教體。此即第五出經宗體竟。

第六聽法儀軌者。依大集經云。說法者作三種想。第一作醫王想。第二作救病想。第三作拔苦想。聽法者亦作三種想。第一作甘露想。第二作醍醐想。第三作除病想。又智度論云。聽法者一心端視如渴思漿。如饑思食聞法歡喜。又智度論云。聽法有其三種。一者恭敬供養。二者受持讀誦。三者系念思惟。第一恭敬供養者。是身業善能生聞慧。得三種福。一者長命人相具足。二者大富饒財寶。三者蓮華化生。第二受持讀誦者。是口業善能生思慧。得四種福。一者所言人信。二者所言人順。三者眷屬團圓。四者不被誹謗。第三系念思惟者。是意業善能生修慧。得三種福。一者衣食自然。二者得大端正。三者得大智慧。此則是第六聽法儀軌竟。

第七見聞得利者。有其兩種。一者見聞得利。二者不見不聞不得利。一者見聞得利者。涅槃經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一聞大乘經。億百千劫不墮三涂八難。又涅槃經云。于一恒河沙諸佛前種善根。得暫聞大乘經。于二恒河沙諸佛前種善根。得聞大乘經。不生誹謗。于三恒河沙諸佛前種善根。能歡喜禮拜。于四恒河沙諸佛前種善根。能書寫流通。于五恒河沙諸佛前種善根。能受持讀誦。明知大乘經甚難得云云。又此經下文。若有須臾得聞此陀羅尼。千劫已來積造惡業聞悉消滅。更不復受惡道之身。當生諸佛凈土。又涅槃經曰。假使有人開王庫藏一日布施。所得功德無量無邊。不如有人一口稱佛功德。何況得聞大乘經典。又提謂經曰。不論聽法但入寺即得五種功德。一者端正為見三寶心生歡喜故。二者好聲為念佛故。三者生天不余惡業故。四者尊貴為禮一切三寶故。五者得證涅槃為有余福故。第二不見不聞不得利者有其七種。一者造惡眾生。二者受樂眾生。三者地獄眾生。四者餓鬼眾生。五者畜生眾生。六者病患眾生。七者遠行眾生。第一造惡眾生者貪造十惡五逆。不得聞經云云。第二受樂眾生者如人間富貴者。衣以羅綺。食以酒肉。若于上界諸天著三銖衣。五欲樂貪受快樂。不得聞經云云。第三地獄眾生者為八地獄四增十六隔等皆有刀山。滿目劍樹。侵身猛火。上燒刀輪下切貪受苦。故不得聞經云云。第四餓鬼。第五畜生。第六病患。第七遠行。此之四種以義意釋之云云。

第八釋經題目有其三種。一名佛頂尊勝陀羅尼。二名延壽。三名善吉祥。言佛者三覺之號故名為佛。頂者一身之勝立以名頂。尊者三世如來所共尊故。勝者二乘所不及故。陀羅尼者翻云總持??偝种x有其四種。具如上說。故言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第九翻譯時節者。西南國名罽賓。有婆羅門名佛陀波利。生居末法不睹圣容。遍覽圖書披撿經論。聞大士文殊師利在五臺山。為諸菩薩說華嚴經。遂即錫杖隨身。衣缽隨體。發自天竺來詣震旦。至儀鳳元年到五臺山下。有黑云叆叆白霧莽莽。來路莫知。去道誰辨。遂即誠心頂禮五體歸依。須臾之間云開霧散。煥然除蕩無有煙云。次復前行數十余里。乃見地聳高山。天連翠嶺。崇神勵志徐步緩登。過五里已來忽見瑞云如蓋。乃益悲泣流淚。合掌嘆曰。人是凡人。圣是大圣。自非冥加何以得見。未舉首頃。忽見一老人。素服皓首。儀宇肅然。具婆羅門音。謂佛陀波利曰。大德遠來甚大辛苦。波利曰。故來禮謁文殊豈辭辛苦。老人曰。此土眾生造罪者多。修福者少。死入地獄者無量無邊。生諸凈土者萬中無一。其尊勝陀羅尼者。甚救此土眾生。不審大德將經來以否。佛陀波利曰。但是經論一不將來。但為禮拜文殊故來至此。老人曰。大德可卻還西國取此經來。廣利群品開天堂門濟地獄苦。后會相見必示文殊??v今得見未必能識。言訖忽然不見。時佛陀波利如喪所親悲泣懊惱。于是杖策西乘。屢移寒暑周游九萬里。來去十余年。永淳二歲還至大唐。所將梵本奉進宮闕。并具老人事由委悉同時俱奉。是月蒙垂屢問優賓特殊。爰敕右司賜絹三十匹。時中天竺國譯經三藏地婆訶羅唐云日照。宣風五印流化九州。敕令請此法師并追典客令杜行顗等于內翻譯。翰簡斯畢奉獻于圣。曾所未聞倍常珍敬。每日先披數遍。后履萬機。秘之內宮無令外有。波利竊惟云。應感此神人備說尊勝功能此土含生蒙潤。豈復九重有賴。萬姓無憑。比者委命捐生不辭勞苦。冀望天人福利幽顯有安。于是表叫紫微庶流玄澤載布經本傅示未聞?;噬享藨┱\允其前志。敕令未傳者附已譯者留。既遂本懷悲欣交集。頂戴跪受百倍恒心。然貝葉天文未訣句義。若無重譯豈訓將來。沙門順貞西明寺僧也。妙閑梵語。彌解經文。乃與大德測法師并罽賓三藏。于西明寺再更翻出。即日照三藏所譯于先。波利法師所翻于后。雖文質少異而義理不殊。尋其兩本是永淳二年之翻也。波利還赍梵本入五臺山。自爾迄今音塵無嗣。是知大權方便文殊引接。千歲一遇其此之謂歟。羅什古譯還有一本。

第十依文判釋。

如是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平市| 连南| 梅河口市| 双柏县| 昌平区| 安化县| 弥勒县| 麻江县| 竹山县| 毕节市| 巴彦县| 固安县| 乐昌市| 华蓥市| 咸丰县| 铜梁县| 公安县| 乌兰县| 贵德县| 海南省| 淮阳县| 离岛区| 内江市| 梅河口市| 乐安县| 当阳市| 宾阳县| 竹山县| 襄垣县| 温州市| 道孚县| 九龙坡区| 喜德县| 大埔区| 伊春市| 铜陵市| 定安县| 满城县| 莱阳市| 揭阳市| 留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