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大道人人具足,個個圓全,又何待于復哉?不知人自有生以后,氣拘物蔽,知誘情生,斯道之為所汩沒者多矣。茍非內祛諸緣,外祛諸擾,凝神調息,絕慮忘機,安得一陽發生,道氣復返乎?故曰:“反者道之動。”此煉丹之始基也。迨至藥已歸爐,丹亦粗結,汞鉛渾一,日夜內觀,而金丹產焉。自此采取之后,綿綿不絕,了了常存,以謙以下,以辱以柔,就是還丹之妙用。然非但還丹當事此,自下手以至丹成,無不當冥心內運,專氣致柔。蓋丹乃太和一氣煉成,修道者當以謙和處之。茍稍有粗毫,即動凡火,為道害矣。故曰:“弱者道之用。”天下萬事萬物,雖始于有形有象、有物有則,然其始不自有而肇也。圣人當大道之成,雖千變萬化,無所不具,而其先必于至虛至無中采之煉之,然后大用流行,浩氣充塞于兩大。若非自無而煉,焉得彌綸天地,如此充周靡盡乎?故曰:“有生于無。”學人修養之要,始也自無而有,從靜中煉出微陽來;繼也自有而無,從蓬勃內復歸于恬淡;其卒也,又自無而有,混混沌沌,人我俱忘——久之自煉出陽神三寸、丈六金身。可見有有無無,原回環不已,迭運靡窮。學者必照此行持,方無差忒。
此言金丹大道,非有他也,只是真氣流行,充周一身。其靜也如淵之沉,其動也如潮之涌。惟清修之子,冥心內照,自考自證,方能會之,非語言所能罄。人能明得動機是我生生之本,彼長生不老之丹,豈外是乎?況人人共有之物,無異同、無欠缺。只為身動而精不生,心動而氣不寧。于是乎生老病死苦,輾轉不休,輪回不已。若欲脫諸一切,非先致養于靜,萬不能取機于動,反我生初元氣。但此個動機,其勢甚微,其氣至嫩,稍不小心,霎時而生癸水,變經流為后天形質之私,不可用矣。故曰:“見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見。”由此一動之后,采不失時,則長生有本,大丹有根。如執所有而力行之,篤所好而固守之,雖得藥有時,成丹可俟,無如沖氣至和;而因此后之采取不善,烹煉不良,一團太和之氣,遂被躁暴凡火傷之,道本至陽之剛,必須忍辱柔和,始克養成丹道。太上所以有“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之教也。然道雖有氣動,猶是無中生有;有而不以弱養之,則不能返于虛無之天,道又何自而成?人第知一陽來復,乃道之動機,而不知返本還原,有象者仍歸無象——蓋有象者道之跡,無象者道之真也。知此則修煉不患無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