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韓愈(1)

答李翊書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歸也有日矣,況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墻而不入于其宮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雖然,不可不為生言之。

生所謂“立言”者,是也;生所為者與所期者,甚似而幾矣。抑不知生之志:蘄勝于人而取于人邪?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蘄勝于人而取子人,則固勝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

抑又有難者。愈之所為,不自知其至猶未也;雖然,學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其觀于人,不知其非笑之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猶不改。然后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務去之,乃徐有得也。

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來矣。其觀于人也,笑之則以為喜,譽之則以為憂,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懼其雜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雖然,不可以不養也,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終吾身而已矣。

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雖如是,其敢自謂幾于成乎?雖幾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雖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與舍屬諸人。君子則不然。處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則施諸人,舍則傳諸其徒,垂諸文而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樂乎?其無足樂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遺乎今。吾誠樂而悲之。亟稱其人,所以勸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貶其可貶也。問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為言之。愈白。

【譯文】

六月二十六日,韓愈白,李生足下:你來信的文辭立意很高,而那提問的態度是多么謙卑和恭敬呀。能夠這樣,誰不愿把把立言之道告訴你呢?儒家的仁義道德歸屬于你指日可待,何況乎表述道德的文呢?不過我只是所謂望見孔子的門墻而并未登堂入室的人,怎么足以能辨別是或非呢?雖然如此,還是不能不跟你談談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你所說的要著書立說的看法,是正確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只是不知道你的“立言”之志,是希望勝過別人而被人所取用呢,還是希望達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呢?希望勝過別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已勝過別人并且可以被人取用了。如果期望達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夠很快實現,不要被勢利所引誘,(要像)培養樹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實,(像)給燈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根長得旺盛果實就能預期成熟,燈油充足燈光就明亮,仁義之人,他的文辭必然和氣可親。

不過還是有困難之處,我所做到的,自己也不知道達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還是沒有?雖然如此,我學習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開始的時候,不是夏商周三代西東兩漢的書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靜處的時候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時好像遺失了什么,矜持的樣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著了迷。當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寫出的時候,一定把那些陳舊的言詞去掉,這是很艱難的呀!把文章拿給別人看時,不把別人的非難和譏笑放在心上。像這種情況也有不少年,我還是不改(自己的主張)。這樣之后才能識別古書(中道理)的真與假,以及那些雖然正確但還不夠完善的內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務必去除那些不正確和不完善的,這才慢慢有了心得。

當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寫出來的時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樣涌流出來了。再拿這些文章給別人看時,非笑它我就高興,稱贊它我就擔憂,因為文章里還存有時人的意思和看法。像這樣又有些年,然后才真是像大水浩蕩一樣(文思奔涌)了。我又擔心文章中還有雜而不純的地方,于是從相反方向對文章提出詰難、挑剔,平心靜氣地考察它,直到辭義都純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寫。雖然如此,還是不能不加深自己的修養。在仁義的道路上行進,在《詩》、《書》的源泉里游弋,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斷絕源頭,終我一生都這樣做而已。

道德,就像水;語言,就像浮在水上的東西;水勢大,那么凡是能漂浮的東西大小都能浮起來。道德和語言的關系也是這樣,道德充足,那么語言的短長與聲音的揚抑就都會適當。雖然這樣,難道就敢說自己的文章接近成功了嗎!即使接近成功了,被人用時,別人能得到什么呢?盡管如此,等待被被人任用的人,大概就像器物(被用與否)吧?用或不用都屬于別人。君子就不這樣,思考問題本著仁義原則,自己行事有一定規范,被任用就在人們中推行道,不被用就把道傳給弟子,把道借文章流傳下去為后世效法。像這樣,是值得高興呢,還是不值得高興呢?

有志于學習古代立言者的人很少了。有志學習古人的人,必為今人所棄,我實在為有志于古的人高興,也為他悲傷,我一再稱贊那些有志學習古人的人,只是為了勉勵他們,并非敢(隨意)表揚那些可以表揚、批評那些可以批評的人。向我問道人有很多了,想到你的意圖不在于功利,所以姑且對你講這些話。韓愈語。

【題解】

《答李翊書》是唐德宗貞元十七年韓愈給李翊的復信,是一篇書信體論說文。李翊是韓愈指導過的有志學習古文的青年之一。韓愈在信中圍繞“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敘述了自己治學為文的經歷,提出了“氣盛言宜”(內容決定形式)、“務去陳言”(致力于創新)的文學主張。

韓愈小傳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自稱郡望昌黎,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幼喪父,兄韓會撫養之。會能文章,對愈有影響。貞元二年(786),19歲的韓愈赴長安參加進士考試,直到貞元八年(792)第四次應考,才考中進士。此后又連續三次應吏部博學宏詞科考試,皆不中。直到29歲才在董晉幕府中得到了一個觀察推官的微小官職。36歲時,任監察御史,不久就被貶為陽山縣令。此后直到50歲,官職一直浮沉不定。元和十二年,韓愈50歲時,因參與平定淮西之役表現出處理軍國大事的才能,遷為吏部侍郎,進入朝廷上層統治集團。但兩年后,他卻因上表諫迎佛骨而觸怒憲宗,險些被憲宗處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貶為潮州(在今廣東)刺史。在潮州八個月,宦官殺憲宗,立穆宗,韓愈被召回朝,后歷官國子監祭酒、京兆尹、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長慶四年(824)病逝于長安,終年57歲。有《昌黎先生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依安县| 台安县| 陆川县| 冕宁县| 濮阳县| 鄂伦春自治旗| 崇仁县| 都安| 绥化市| 肃北| 炎陵县| 阿拉尔市| 浦江县| 余干县| 罗平县| 绥德县| 双辽市| 台湾省| 乐亭县| 南康市| 宣城市| 武义县| 辽阳市| 微博| 酒泉市| 蓬溪县| 灵台县| 安陆市| 尤溪县| 行唐县| 江川县| 牡丹江市| 昌乐县| 山西省| 丰原市| 连城县| 清镇市| 连城县| 红原县| 古交市| 孝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