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滕縣遭戰火,匪盜害恩師;從武強體魄,英雄逢亂世(1)

張仁奎,字錦湖(又字鏡湖),山東滕縣人。

關于張仁奎的出生時間,說法不一。

據《清門考源》中記載:張仁奎“民國前五十三年(1859年,咸豐九年,太平天國己未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誕生于山東滕縣”。大多數研究者不認可這種說法。

據《張謇全集·日記》里記載:“一九二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鏡湖鎮使五十九歲生日,往賀。”這事是張謇親身經歷,想來所記不虛?,F在大多數研究者比較認可的是張謇的說法。

由此說來,張仁奎的生日應該是在太平天國起義失敗的那一年,準確的日期應該是1864年1月6日(農歷十一月二十五日),同治二年,太平天國癸亥十一年。

張仁奎的家鄉在山東省南部一個叫滕縣的地方,這里雖然談不上山川秀美,卻不缺湖光山色。東依沂蒙山區,西瀕微山湖(微山縣),且南臨棗莊市,北靠孔孟之鄉,自古被稱為“三國五邑”之地。

清末時期,滕縣曾出過兩件大事:一是“捻軍圍城”,二是白蓮教起義軍、魯南地方“福軍”與官兵的“猴子山之戰”。

捻軍與太平天國差不多是同時出現,捻軍是一支北方農民起義的隊伍,其規模聲勢雖略遜于太平天國,但捻軍起義歷經18年,波及皖、魯、豫、蘇、陜等10個省區,殲滅清軍及地方團練10萬余人,其影響非常深遠。捻軍之名源于民間的一個秘密組織——捻子(又稱為“捻黨”),其成員主要為農民和手工業者,早期活動于安徽北部淝水和渦河流域。到了嘉慶末年,捻子組織才日益壯大,小捻子數人﹑數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他們經常在安徽亳州﹑阜陽、河南三河尖、江蘇﹑山東間護送私鹽,經常與清政府發生武裝沖突。1853年(咸豐三年),捻子在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之下,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起義。

在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三月,捻軍占領了夏鎮(即現在的微山縣城),打算攻克滕縣以圖北進。當時清政府為了阻攔捻軍,派來大名鼎鼎的鐵帽子王僧格林沁帶兵駐守滕縣。這個僧格林沁本來是蒙古親王,全憑著鎮壓太平天國軍的戰功得到了清廷世襲罔替的鐵帽子親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僧格林沁抗擊英法聯軍表現也很英勇。這一年的四月一日,捻軍放火燒毀了滕縣城東關。不到半個月,捻軍就占領了鄭家寨、大廟寨,然后將滕縣城包圍了整整27天但攻城不克。清廷派了舒通額率領官兵來解滕縣之圍,捻軍隨即迅速向西撤去。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二月,白蓮教起義軍和魯南地方的“福軍”起義軍8000多人,在滕縣東北與鄒縣交界處的猴子山一帶依山設寨,打土豪,分田地,抗糧抗捐,深受當地百姓的支持和擁護。清政府地方官吏、土豪劣紳聞風喪膽。四月底,清政府派徐州總兵陳國瑞率領萬余官兵進駐滕縣城,五月二日,陳國瑞命部將郭保昌率領2000余人進猴子山攻擊兩支起義軍。同時派次將康錦文率領1500人在山林中設下埋伏。義軍將領劉雙印率眾3000人分兩路下山迎敵,殺得官兵丟盔卸甲,落荒逃竄,官軍死傷超過1500人。五月五日,陳國瑞親率官兵分三路分進合擊起義軍,劉雙印率領義軍頑強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起義軍傷亡慘重,劉雙印不幸犧牲。起義軍在另外兩名首領宋繼鵬、劉錦春等率領下,憑山據險,奮力拼殺,擊退了官兵數次進攻后,退守山寨。陳國瑞率官兵將山寨團團圍住,連攻數日,損兵折將3000多人。五月十三日夜里,天降大雨,陳國瑞趁雨率領部眾悄悄登上猴子山,突襲山寨。起義軍幾乎全軍覆沒,首領宋繼鵬、劉錦春拔刀自刎。陳國瑞因此而得到清政府嘉獎,還在滕縣建起一座陳公祠。

正是因為滕縣多年連遭戰火,民風也由淳樸憨厚漸漸轉變為彪悍尚武,周圍的山林中也常有綠林出沒,盜匪橫行猖獗。

可以說,張仁奎的成長環境,最初就伴隨著亂世和匪盜。

張仁奎的父母都是滕縣山亭社(現在的棗莊市山亭區)張山灣村里平凡普通的農戶。張仁奎的父親名叫張海蘭,給鄰村沈莊村的沈地主家扛長工。張仁奎的母親身體不好,不能出去做工,只能在家里做些縫補漿洗的活兒。張仁奎是家里的老大,底下還有兩個弟弟。

幼年的張仁奎長得黑黑壯壯、憨憨實實,要說他和同齡的孩子最大的不同,就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小仁奎從不任性胡鬧,從小主意就正,而且遇事不慌,與他一起玩的小伙伴都聽他的,每每遇到事情,小伙伴們都求他拿主意,他也果真是眉頭一皺,計上心來,說得小伙伴們心服口服。而且,小伙伴們都愿意聽他的指揮。但小仁奎卻有極強的忍耐性,從不惹事,還總是能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由于家窮,小仁奎還不到七歲就開始給沈地主家當放牛娃了。

關于張仁奎青少年時期的故事,山東地方流傳著許多傳說。其中“棄文從武”和“頭名武秀才”兩段被人廣為傳誦,也最為精彩。

據說,放牛娃張仁奎小時候對打打殺殺根本不感興趣。那時,張仁奎最崇拜的人是沈莊村一位同宗的老秀才,他是方圓十里有名的大“道學先生”。張老秀才飽讀詩書,滿腹經綸,人人欽佩。這位張老秀才說話在附近幾個村子里無人不服。最讓小張仁奎眼熱的是,張老秀才一家不用像自己父母那樣起早貪黑地干活,還能夠衣食無憂。

當時才七歲的張仁奎滿心以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有知識、有文化就可以不受苦難,就能享清福了。他相信,只要考中了秀才,就能改善自己困窘的家境。

自從有這個想法后,張仁奎就不肯老老實實地給地主家放牛了。他常常把牛拴在無人經過的草溝里,一個人悄悄地溜到沈莊村私塾,躲藏在窗外,側耳傾聽張老秀才講課。

這一天,張仁奎又躲在窗下“認真聽講”,聽到入神時,情不自禁用手搔頭,他一時忘了自己身高漸長,胳膊已經可以碰到窗框,這一不慎碰弄出了響聲。教書的塾師聽見了一轉身,正瞧見張仁奎那驚慌失措的小臉。

這位張老秀才大聲斥罵道:“哪里來的小賊?還不趕快出來?!?

小仁奎急忙爭辯:“冤枉??!老先生,我不是賊。”

張老秀才盯著張仁奎說:“那你躲在窗外鬼鬼祟祟干什么?”

小仁奎雙頰漲得通紅,喃喃道:“我……我……我想讀書?!?

老塾師聞言一驚,再仔細看去,這孩子濃眉闊額,雙目炯炯有神,表情雖然驚慌,卻不卑不亢,心里隱隱有些喜歡:“你不要害怕,進來說話?!?

張老秀才有心考一考小仁奎的才智,便問:“你在窗外可曾聽到我講了些什么?”

小仁奎余悸未定,但還是脫口回答說:“剛才,先生講的是《三字經》,正講到‘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張老秀才又問:“那你說,這幾句是什么意思呀?”

小仁奎想了一想,干脆利索地答道:“這兩句是說,像我這樣大的孩子,應該來求老先生教我讀書。”

張老秀才哈哈大笑道:“你這小孩,居然現學現賣,舉一反三。很好!那你倒是說說,你要怎么求我?!?

小仁奎看張老秀才笑了,知道老秀才不會責罰自己了,膽子也就更大了起來,說:“先生在講這兩句書之前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玉不經過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玉器;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廉恥,不能成為人才。我就像是玉石一樣,老先生就像巧手的工匠,求先生收下我做學生,敲打敲打我?!闭f著小仁奎拜倒在地。

張老秀才急忙扶起張仁奎:“好孩子,快起來快起來?!睆埨闲悴庞煮@又喜:驚的是張仁奎年紀幼小,就有這樣的見識和機智,喜的是此子將來必定大有作為,當然要把這塊玉雕琢成才,收為己用。張老秀才輕輕地撫摸著小仁奎的頭發,憐愛地說:“孺子可教也。我就破一次例,收下你這個學生。”

此后,張老秀才的私塾就多了一位免費生。張仁奎不僅不花一文錢就可以入房聽講,還得到老塾師贈送的課本及筆墨。

寒暑易節,花開花落,不知不覺三年過去了,張仁奎已經成為了當地頗有名氣的“小才子”。無論是他的父母親人還是師長同窗,都盼著張仁奎將來能參加科舉考試,金榜題名,給他們增添榮光。

張家灣這封閉平靜的小村莊,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經有了變化。

清政府腐敗無能、屢受外侮,兩次鴉片戰爭后,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鬧得民不聊生、盜匪橫行。

就在一個盛夏的夜晚,發生了一件改變張仁奎一生命運的大事。

那天,張仁奎照舊在放學后留下來,幫張老秀才整理文具、打掃私塾,然后向老塾師討教學問。張老秀才見天色有變,就拿了一把雨傘給張仁奎,叫他早些回家去,囑咐張仁奎慎防下雨路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奎县| 五原县| 如皋市| 昌乐县| 沐川县| 桦南县| 和平县| 威远县| 县级市| 万荣县| 哈尔滨市| 中阳县| 郓城县| 德安县| 镇江市| 老河口市| 新丰县| 伊川县| 昌乐县| 扎赉特旗| 嫩江县| 达州市| 邻水| 惠来县| 洪湖市| 大英县| 洱源县| 昌乐县| 三明市| 岑巩县| 闽清县| 皮山县| 盐津县| 桦甸市| 论坛| 花垣县| 宝山区| 安塞县| 新昌县| 临泽县| 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