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普兒童行為手冊(1-4歲)
- (美)哈韋·卡普
- 3996字
- 2019-01-01 00:25:02
前言 發現與寶寶成功交流的秘訣
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只是為了尋找全新的景色,也是為了擁有全新的眼光。
法國著名作家
馬塞爾·普魯斯特
小寶寶會怎樣成長?有一天,當你的臂彎里躺著一個小小的新生命,你的愛子之情便會油然而生。不知不覺,這個全新的生命將融入你的生活——多么聰明伶俐的寶寶啊!可突然間,寶寶變得堅持己見、頑固執拗、反應敏捷了。歡迎進入寶寶的學步期!
寶寶進入學步期對父母來說是最美妙的時刻。透過這些1~4歲孩子的眼睛,你可以用前所未有的絕佳方式看世界:草地里的小蟲子、變化多端的云彩、沙子堆砌的“城堡”……寶寶好奇心十足,全身上下散發的魅力讓人難以抗拒。
但是,每個家長都知道,生活不會事事順心如意。學步期混雜著三分甜美假日,兩分摔跤搏斗,外加一分叢林探險。這也是為什么寶寶一周歲生日時,就要上演一場小規模的“文明沖突”,他們的行動和思想會與社會的規則以及父母的期待發生碰撞。
寶寶之所以會失控,最大原因在于,出生后的頭幾年,頭腦的爆炸式發展讓他們有些不知所措。寶寶1~4歲期間,就像踏上一段刺激的旅程,又仿佛騎上一匹奔馳的駿馬。寶寶原本是個走路搖搖晃晃、說話哼哼唧唧(很討人喜歡)的小不點,現在成了一個能說會唱、愛開玩笑、勤于思考的小人兒……這一切就發生在你眼前。
寶寶每每取得一些進步,家長都得付出艱辛的努力——就算你感到腰酸背疼,但還是得滿懷耐心,真是勞心傷神。和學步期寶寶相處的人都知道,寶寶的情緒說變就變,能安靜一分鐘都要謝天謝地了。好不了一會兒,就又“哇”的一聲,大哭大鬧,亂發脾氣(他們經常在眾人面前發作,讓你尷尬不已)。盡管你想好言相勸,但從嘴里蹦出來的詞似乎永遠是:“不許!”“停!”“別碰!”這樣一來,生活便了無生趣。
數千年來,不計其數的父母想盡辦法讓自己的小孩舉止得體。有的父母想憑借威懾力樹立家規,對孩子拳打腳踢。大家也告誡不愿教訓無禮寶寶的父母,這樣會寵壞寶寶,寶寶長大后也會變得叛逆。
幸運的是,早在50年前,很多地方放棄了體罰這種嚴厲的教育方式。然而,不少人又換了另一種消極手段——謾罵。面對寶寶令人不快的行為,父母一般又會言辭犀利地說上幾句,譬如說“你太蠢了”或者“閉嘴,不然我就真要給你點顏色瞧瞧,讓你大哭一場”。
30年來,我們意識到了拒絕和無理謾罵的殺傷力。我們漸漸鼓勵家長,要充滿愛心,并且理性地應對孩子突然爆發的情緒。不幸的是,雖然父母耐心的解釋和尊重的話語對大孩子很有用,但很難安撫情緒陰晴不定的學步期寶寶。
如果對付大孩子的交流方法沒用,那父母該怎樣培養性情溫和、樂于合作的寶寶?有很多辦法!不過,學習這些方法之前,必須明白一個看似奇怪卻至關重要的事實……
你的寶寶可不僅僅是個小不點
學步期的寶寶可不是大孩子的縮小版本。他們的腦子還未發育成熟,所以思維簡單呆板,行為很沒禮貌。其實,接下來幾年,你的重中之重就是好好教育寶寶:教他開口說“請”和“謝謝”,要學會耐心等候,學會朝尿壺里尿尿。
我還是個年輕的兒科醫生時,一眼便看出來寶寶天生就不懂禮貌。剛開始工作時,我按照書上的指示,耐心地告訴哭鬧的寶寶,我正在為他檢查身體呢。但和顏悅色反而讓事情更糟,寶寶哭得更兇了!所以,我開始想其他辦法。
我先是試著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嘿,看看這個玩具,多有意思呀!”),重復一遍,打消寶寶的疑慮(“瞧,真的好玩。”),接下來移情(“我明白你討厭打針,但是……”),最后表示尊重(“能看看你的耳朵有沒有小毛病嗎?”)。但是,充滿愛意的話語也會碰一鼻子灰。落到這步田地,還不如當初干脆和他們講斯瓦希里語呢。盡管我竭盡全力,許多寶寶接受體檢時還是這樣一個場面:灰心喪氣的媽媽抱著狂亂躁動的寶寶,慌亂不安的醫師則忙著檢查。我靈光一閃,突然想到——寶寶不像大孩子那樣去思考,那為什么要對他們說大孩子才明白的話呢?
和大孩子相比,學步期的寶寶頭腦發育尚不成熟(這一點不足為奇),他們感到沮喪失意時,大腦中心負責語言、邏輯和耐心的部位相當于關閉了。所以,他們變得沖動任性,行為簡單粗暴,都很正常。(其實,成年人情緒低落時,也會出現這種情況。憤怒的成年人也會怒氣沖天地大喊大叫,或者胡言亂語,還會變得焦躁不安,甚至失去理智!)
原因就在這兒!瞬間,一切都豁然開朗。正如動畫片《摩登原始人》(The Flintstones)里那個叫斑斑的小孩子,情緒低落的寶寶會亂吐口水,抓來撓去,大喊大叫,因為他們的大腦難負重荷,已經罷工了。幾秒鐘后,小孩子就都變成了野蠻人柯南。而且,他們越是沮喪失落,行為就越是無禮。然而新理論可以在一分鐘內止住淚水,那就是用更簡單、更原始的語言和哭喊的寶寶說話!
全新的思維方式:認識可愛的“野寶寶”
直到現在,大家還錯誤地認為,大多數孩子哭泣是因為胃脹或胃疼。我在《卡普新生兒安撫法(0~1歲)》(The Happiest Baby on the Block)中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想法:其實,我們的小寶寶都提前出生了3個月,他們還沒完全準備好來到這個世界呢。所以,如果我們人為地創造另一個“孕期”時(模擬寶寶在子宮中受到的愛撫:舒適感、聲音、有節奏的撫摸),他們就會迅速平靜下來,睡眠時間也更長。啊哈!那么,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開車帶寶寶兜風能讓他平靜下來,不是因為它止住胃脹,而是因為汽車的抖動和聲音很像寶寶待在子宮時的環境,它按下了寶寶的“鎮靜反射開關”。
親熱的摟抱不會寵壞寶寶,因為出生前,他們全天24小時都在懷抱中度過!(因此,就算一天抱12個小時,也足足減少了一半的時間。)
襁褓和強烈的白噪音能幫助寶寶入睡,它們重新塑造了寶寶熟悉的子宮環境。
如果寶寶沒有襁褓裹在身上,或者四周安安靜靜,他會感到孤單,常常會大哭大鬧,因為熟悉的感覺一下消失了,這一切和子宮里和諧舒適的感覺形成鮮明對比——就像把一個成年人推進黑的壁櫥。
父母(還有祖父母)看了《卡普新生兒安撫法(0~1歲)》的建議,都打開了思路,而且很快就收到了成效。用了我寫的巧辦法,他們知道怎樣安撫寶寶,一下子就能讓寶寶至少多睡上1~3個小時!
事實證明,如果你能拓展思路,了解本書中新穎的關鍵概念:小孩子就像小野人一樣,那就可以成功地安慰寶寶,和寶寶協作互動。于是乎,依此類推,許多學步期寶寶的問題迎刃而解:
寶寶忘記說“請”或者“謝謝”,是因為他們像小野人一樣,焦急煩躁,沖動任性。(他們不重視這些細小的社交禮節。)
即使我們比寶寶身強力壯好幾倍,寶寶也會勇敢地違抗我們,就像野人勇敢地狩獵大象和野牛。
寶寶和我們的祖先一樣,喜歡在臉上畫圖案,喜歡往頭發里插羽毛,喜歡在墻上涂鴉,喜歡胡亂地敲打。
寶寶很難保持理智(即使天氣很好),因為和早期的人類一樣,大腦主管語言、邏輯和控制耐心的部分實在不夠成熟。
如果你覺得,寶寶像野人這個說法太奇怪了,可以先別當真,去公園看看孩子的表現吧。5歲的孩子儼然是個“小大人”,耐心等待,運用合適的語言解決分歧。然而,再看看1歲的孩子,他們的表現像“小野人”(甚至是猩猩),一搖一晃地走著,做什么都想成為第一個,不開心了就大聲尖叫。當然,即使最不聽話的寶寶,也不是真的野人!但是,你可以把這個概念當做一扇魔窗,透過它,可以用更深刻的全新視角觀察自己的孩子。
一旦你接受這個新奇的想法,拓展思路,開始學習這本書中的簡單技巧,就會為寶寶進步神速而驚訝。不夸張地說,50%的情況下,你可以在幾秒鐘內止住寶寶的臭脾氣,且50%~90%的情緒爆發,可以在發生前就輕松制止。
如果寶寶恰好是那種性格溫順、從不亂發脾氣的孩子呢?那么,本書仍然很實用,因為它會幫助你:
進一步培養寶寶的耐心、尊重他人以及合作的精神。
教導寶寶成為可靠的朋友和耐心的傾聽者。
讓寶寶樹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讓寶寶愉快、健康地成長。
我知道,我似乎說得太神,但是,從書里學到的方法確實很管用!正因為如此,2004年這本書在幾周內,就成為全美銷量第一的育嬰書籍。
開始寫這本書時,我和許多父母、祖父母、教育工作者、保健高手聊過。他們提的問題和給予的反饋,幫我進一步完善了其中的方法,使這些方法更容易上手。這次全新的修訂本增加了很多新例子和圖解,結構也更加緊湊,開門見山,一針見血,讓忙碌的父母能及時把建議付諸行動!以下是你將要學到的。
第一部分:初級必備——了解寶寶和你自己。這個部分將會討論寶寶的表現為什么會和我們那么不同。我也會仔細分析,你為什么不應該成為小孩的上司或者伙伴,而更應該是一位大使。(大使是外交家,能嫻熟地駕馭恭敬之辭,同時給出明確的界限,從而建立穩定的關系。)
第二部分:學會尊重——和寶寶交流的技巧。在這一部分,你會學到兩個重要技巧,讓你成為左鄰右舍中最出色的大使和父母:點餐原則(無論沮喪的對象是誰,用這一招溝通都很靈)以及寶寶話(簡單易學,把要說的話都用寶寶的語言說出來)。
第三部分:行為控制基本技能——借助紅綠燈法培養寶寶。你會學到幾個特別管用的方法,可以促進孩子好的(“綠燈”)行為,減少令人惱怒的(“黃燈”)行為,迅速制止無法接受的(“紅燈”)行為。
第四部分:一網打盡棘手問題——卡普醫生答疑。最后,我會告訴你如何使用本書中的方法,來迅速解決每天遇到的挑戰,比如寶寶亂發脾氣、恐懼、叛逆違抗、磨蹭拖沓、亂咬東西、挑肥揀瘦,等等。
閱讀本書,你會學到許多非常有效的親子技巧,有些甚至很快就見效!選擇幾個最適合你的技巧,然后一定要牢牢記住,連著一周或者兩周,每天都用上幾次。熟能生巧,這才是關鍵。只有經常運用,你才會樹立自己和寶寶的信心和成就感。慢慢來,如果感到自己越來越能干,做事越來越高效,那你和寶寶的關系就會充滿歡樂,也會由此互相尊重,相親相愛。
注意:我建議,在孩子大約9個月大的時候,就使用書中提到的方法。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用這些方法,會幫助你未雨綢繆。不過,即使一兩年后才使用,我也保證書中所教的方法會讓你每天都受益匪淺,直到寶寶度過4歲生日。其實,許多父母反饋,這些方法不僅能改善他們和孩子的關系,也能改善與老板、鄰居,甚至和自己父母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