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縣
沿革論
奉化縣本秦會稽郡鄞縣地漢志謂鄞有鎮亭鮚埼亭皆在焉今縣東五十里有鄞城山下有廣福院舊曰鄞城院即古鄞縣治所也隋廢鄞鄮二縣入句章唐初析句章置鄞州尋廢為鄮縣隸越州古鄞地乃并屬于鄮開元二十六年析鄞縣置奉化隸明州是時州曰明郡曰奉化 【詳見郡志】 又以郡名名縣貞元閑為上縣凡十九鄉皇朝景德三年始并為八鄉九域志為望縣
境土
東西一百七十里南北一百五里
東至鄞縣界七十里以藤嶺并道陳嶺為界自界首至鄞縣五十里
西至紹興府嵊縣界一百里以陸照嶺為界自界首至嵊縣一百四十里
南至臺州府寧??h界六十里以柵墟嶺為界自界首至寧??h六十里
北至鄞縣界四十五里以北渡大江為界自界首至鄞縣三十五里
東南到象山縣界以鄞港中流白石山南港為界陸路并折海計五百七十里自界首至象山縣二百四十五里
西南到臺州府寧海縣界五十里以杉木嶺為界自界首至寧??h七十里
東北到鄞縣界六十里以金峨嶺為界自界首至鄞縣八十四里
西北到紹興府嵊縣界一百二十里以箬坑嶺為界自界首至嵊縣一百三十里
風俗
右山左海土狹人稠日以開辟為事凡山巔水湄有可耕者累石塹土高尋丈而延袤數百尺不以為勞仰事俯畜僅僅無余人窘于財亦憚于為非富家大族皆訓子弟以詩書故其俗以儒素相先不務驕奢士之貧者雖儲無擔石而衣冠楚楚亦不至于垢弊大抵受性剛直任氣尚義吏胥則轉為頑悍甚于他邑瀕海小民業網罟舟楫之利出沒波濤閑變化如神習使然也
縣令
趙察 【唐元和十二年鑿縣北河邑人德之因名趙河十四年開白杜河凡溉民田一千二百余頃】
李宗申 【唐咸通六年建城隍廟】
于房 【皇朝景佑中廢石夫人之廟以增學宮】
王泌 【皇佑四年建北渡橋】
裴士堯 【治平三年徙學】
盛穆仲 【元豐五年嘗紀石夫人之靈于碑陰】
秦辨之 【元佑六年徙社】
周池 【紹圣三年作勸學文刻于石】
周因 【宣和元年徙學】
榮彝 【左承議郎紹興九年月到任十一年月滿】
張汝楫 【左奉議郎紹興十二年月到任十四年滿】
劉清臣 【右承議郎紹興十五年月到任十七年滿】
陳泰初 【右朝散大夫賜紫金魚袋紹興十七年月到任十八年十二月宮觀】
湯穆 【左朝請郎紹興十九年三月到任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故】
黃韶中 【左承議郎紹興二十二年八月到任二十五年八月滿】
向士俊 【右宣教郎紹興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五日到任二十八年八月滿】
劉士寵 【左奉議郎紹興二十八年八月到任三十一年八月滿】
朱 【右奉議郎紹興三十一年十月到任隆興元年滿】
李邦憲 【右奉議郎隆興元年八月二十八日到任干道二年二月故】
向士邁 【右通直郎干道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到任三年十二月故】
郭忠順 【右通直郎干道四年七月初九日到任七年十二月十五日滿】
謝峻 【右承議郎干道七年十二月十五日到任八年十一月宮祠】
魏庭珙 【右奉議郎干道八年十二月三十日到任九年宮祠】
蔡揆 【右通直郎淳熙元年四月十八日到任十一月二十一日宮祠】
趙希仁 【宣教郎淳熙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到任四年四月召赴都堂審察】
葉仲翱 【奉議郎淳熙四年七月二十八日到任七年九月十一日滿】
蘇祁 【通直郎淳熙七年九月十一日到任九年四月十二日避親罷】
郭德鄰 【通直郎淳熙九年六月二十九日到任十二年八月七日滿九月召赴都堂審察】
張燧 【宣教郎淳熙十二年八月七日到任十三年四月內轉通直郎十五年七月內轉奉議郎十月十二日滿】
傅伯益 【宣教郎淳熙十五年十月十二日到任】
胡恭
宋晉之
蔡幾 【慶元三年十二月十一日到任五年三月二十二日通理前任三考得替】
趙汝杰 【通直郎慶元五年四月初四日到任嘉泰元年五月宮祠】
錢光祖 【奉議郎嘉泰元年九月初四日到任】
趙彥綰 【奉議郎嘉泰四年十月初六日到任開禧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滿】
陳梅(又) 【宣教郎開禧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到任】
馮多福 【奉議郎嘉定四年三月十二日到任五年十二月轉承議郎七年六月十五日滿】
孫顯懿 【宣教郎嘉定七年六月十五日到任十年三月轉奉議郎七月十六日滿】
黃廡 【宣教郎嘉定十年七月十六日到任十二年三月轉通直郎十三年七月二十五日滿】
趙希觀 【通直郎嘉定十三年七月二十四日到任十五年二月二十三日磨勘轉奉議郎七月十八日該遇慶寶恩轉承議郎十六年六月十三日滿】
趙約 【奉議郎嘉定十六年十月十三日到任】
陳元晉 【宣教郎寶慶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到任】
婁紹聃 【宣義郎寶慶二年十一月初一日到任五月閑磨勘轉宣教郎】
社稷
壇舊在縣南皇朝元佑六年令秦辨之徙置縣西南二百余步
城隍
廟在縣西五十步唐咸通六年令李宗申建
學校
唐建夫子廟于縣東北三百步皇朝景佑中令于房廢石夫人廟以增學宮治平三年令裴士堯遷于縣東五十步久而圯令周因重建相陰陽之宜去舊址二十步而少西王禮記之乃宣和初元也未幾舍法罷學浸弛建炎閑毀于兵紹興九年令榮彝重建久復圯慶元二年永嘉宋晉之為令欲改刱力未給邑士汪伋與其弟份奉令意撤大成殿及門廡而新之益宏且堅更立先圣先師十哲之像從祀分列兩廡于是鄉之好義者相繼效力直殿之后作堂日彝訓東西四齋曰養正曰達材曰成德曰升秀東齋之側有堂主文衡者居之西齋之側有舍司學職者居之又西為射圃三門之左為詠歸亭右則廩廥在焉墨池直門之外汪氏兄弟浚而廣之方正清深黌宇輝映始壯舊觀嘉定七年令馮多福又筑尚炎亭于射圃之后每輟俸以養士且勸率鄉之賢有力者出產為永業今此產遂供偕計續食之費而士之德馮令不忘也邑之先進樓公郁王公說士皆師之故并馮令祠焉學之更新攻媿樓鑰記之尚炎堂成丞周勉記之
祭器
二百三十六件
祭服
三副
御書
寶慶訓敕士風御筆二軸 【一軸漕司頒下一軸本府頒下】
錢糧
米二十七石二斗七升三合
谷二百六十石三斗七升四合
租錢七十六貫八百二十四文
義廩 【供偕計續食之費】
谷六百八石九斗八升五合
麥五石三斗七升
租錢七十六貫七百四十文
城郭
縣城周環六百四十八丈
坊巷
雙桂坊 【干道五年為王時會與弟時敘聯名登第立】
狀元坊 【嘉定十四年為何大圭兩優釋褐立】
倉庫務場等
倉 【城內縣廳之西南】
庫 【縣廊】
酒稅務 【縣東北四里六中祥符六年建】
教場 【縣尉廳前】
居養院 【縣東北元符二年六月建】
安濟坊 【縣東北五里崇寧二年九月建】
漏澤園 【縣西北十里崇寧四年六月建】
公宇
縣樓門 【令婁紹聃重建】
縣廳 【建炎四年毀于亂兵紹興十三年令榮彝重建】
仁平齋 【聽事之東令榮彝建】
龍溪道院 【仁平齋之南令榮彝建舊曰道愛堂后更名】
恕堂 【聽事之西獄之側令榮彝建聽政折獄之便坐也嘉泰閑趙彥綰為令邑人吳懋為縣家葺理獄室又以其余材重建此堂】
鎮東樓 【縣東北四里市之心先是惠政橋成壯麗為一邑冠陰陽家云無以厭之恐有郁攸之變未幾果驗嘉定中令馮多福乃建此樓】
官僚
丞 【聽事縣治之東南十步】
主簿 【聽事縣治之西有堂曰棲鸞西北有山亭今廢】
尉 【聽事縣治南】
監酒及稅共一員 【聽事鎮東樓之北】
公塘巡檢 【聽事縣西北三十里公塘市中舊地名高公塘唐文德元年置鎮民戶買撲名課管納官錢皇朝熙寧二年添置巡檢駐札巡捕私茶鹽礬盜賊等事慶元四年罷鎮稅止存巡檢】
鮚埼鎮監官 【鎮在縣南六十里即漢鮚埼鎮也監官聽事在袁村市中創置本末見下】
鮚埼寨巡檢 【寨在鎮北五里聽事在漂溪嘉定七年尚書省札節文白札子奉化縣管下地名戰埼袁村皆瀕大海商舶往來聚而成市十余年來日益繁盛邑人比之臨安謂小江下去縣五六十里南隔山嶺海濱習俗素悍富者開團出船藏納亡賴強招客販貧者奪攘斗毆雄霸一方動致殺傷縣道前來擇有事力者委充岙長未能借之鈐束反以資其武斷前任趙知縣曾具申諸司乞置巡檢一員在彼彈壓愚意諸若差武官反與豪徒為市欲乞效東陽例增置縣尉一員本處有敗闕坊場令本府給本就委所置官措置興復趁辦課額之外其余以贍吏兵既可以防海道亦可以鎮獷俗右札付沿海制置司從長相度申尚書省時提刑程覃攝事申契勘慶元府在城都酒務有監官六員內文資四員武職二員若據向來置比較務贍軍系省三務各立二員分管酒額固不為冗后來既將三務并而為一總納名課所謂六監官因循到今不曾減省委為贅濫及照得本府西門外有都巡檢一寨額管軍兵一百二十人本地分既不邊海止是城外巡警鄉村盜竊及承受追會事件而已此來欲乞從朝廷札下本府于城下都巡檢寨分撥土軍五十名移屯戰埼只就開禧年閑踏逐到漂溪職租地起蓋軍房以慶元府戰埼巡檢寨為名仍于都務監酒內選撥有材能文武官各一員并存監酒舊銜內文官帶兼管戰埼煙火公事武官帶兼充戰埼巡檢十二月二十八日奉圣旨令慶元府奉化縣置戰埼鎮寨從事郎吳邦獻改差監戰埼鎮兼煙火公事成忠郎程弈世改差戰埼鎮巡檢其慶元府酒官六員內省罷兩員已差人并令赴吏部別行注授今后戰埼監鎮巡檢令吏部依條格使闕余依是年于漂溪置軍房天王堂門樓射亭共五十五閑巡檢廨宇一十四閑戰埼本鮚埼因白札子誤為戰埼續申請正舊名漢書顏師古注云鮚音結蚌也長一寸廣二分有一小蟹在其腹中埼曲岸也其中多鮚故以名亭埼巨依反】
驛鋪
剡源驛 【縣東北五里驛前即航船埠也溫臺步來者即此而登舟明越舟來者至此而出陸】
龍津館 【縣東北四里西市之東惠政橋之西臨大溪側嘉定中令馮多福建】
登陸館 【縣東三里市南門之側令馮多福建孫興公賦登陸則四明天臺故取以名】
縣鋪 【北至南渡鋪二十五里南至雙溪鋪二十五里】
南渡鋪 【北至北渡鋪二十五里內五里折江】
北渡鋪 【北至鄞縣櫟社鋪二十五里】
雙溪鋪 【北至縣浦二十五里南至固海鋪二十五里】
固海鋪 【南至臺州寧??h界海囗鋪二十五里】
敘山
山
四明山
連會稽接天臺跨慈溪鄞及縣境詳載郡志
丹小山
縣西五十里四明山之南屬剡源鄉之三石村上有二洞洞如廣廈中可容五六十人有深穴可容人身昔有入者行幾半日聞水聲如雷而返水涓涓巖墟閑其流跡皆赤色下有龍湫民筑亭于其上為旱暵雩禱之所有巖竇風從其竇出飆飆有聲夏絕無暑冬則凜凜不可近俗號風洞按云笈七簽云四明洞天治丹山赤水在會稽上虞縣四明山舊屬會稽郡而丹山去上虞不一二十里云笈七簽所志蓋以洞天舊所屬故云
桃花坑山
縣西五十里四明山之上二十里云之南也山巖壁立數仞延袤數百尺巖色紅白相閑隱映出沒狀如桃花之初發故以名之四山環繞宛如盤谷中有平田數百畝昔太白禪師納交孤竹君之裔飛錫于此擇其地而居之留偈云昔是神仙窟今為長者居定須攀月桂宜教子孫書嗣趙伯圭來守此邦因太白偈訪其后乃得竺君汝舟者覽山川之勝嘆先賢之裔嘉獎形諸尺牘端憲沈公煥志其事藏竺氏家
毛巔嶺
縣西六十里四明山之南接大小晦崎嶇澗谷行者艱阻紹興初有毛居士者鑿崖以便民旅之往來竺君大本題其崖曰鑿破巖崖砥樣平要令民旅得通行為君題作毛巔嶺留取毛巔千古名
鎮亭山
縣西南一百里漢地理志云鄞有鎮亭其原來自四明山由西北而南踰剡諸山而至鎮亭西界于于越南入于天臺故其鄉為連山其顛盤結數峰高入蒼穹旁有龍潭即顯濟龍王廟也詳見敘祠
東坑嶺
縣西南六十里北為蓬島南為石樓西為察廉岡界于松林連山二鄉之閑其道西通婺女北通會稽南入天臺東歸四明奉化為邑西北多山而此嶺又為眾山之最高者縈紆鳥道盤曲羊腸足且不足駐況負戴者乎里有義士屠師禹盡甃以石西九百五十丈東八百九十丈人甚德之